参合六十年客气旁通图

司天、在泉、四间气纪步,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客行天令。居于主气之上,故有温凉、寒暑、朦暝、明晦、风雨、霜雪、电雹、雷霆不同之化。其春温、夏暑、秋凉、冬寒,岂能全为运与气所夺?则当其时,自有微甚之变矣。布此六十年客气旁通,列于主位之下者,使知其气之所在也。

图 太阳(客)厥阴(客)少阴(客)太阴(客)少阳(客)阳明(客)

厥阴(初之气 寒气切烈霜雪冰雨 大风发荣雨生毛虫 热气伤人时气流行 风雨凝阴不散 瘟疫至 清风雾霜蒙昧)

厥阴(客)少阴(客)太阴(客)少阳(僭客逆)阳明(客)太阳(客)少阴(二之气 为风温雨雨生毛虫天下疵疫以正得位 时雨 大热早行疫疠乃行 凉风不时 寒雨间热)

少阴(客)太阴(客)少阳(客)阳明(客)太阳(客)厥阴(客)少阳(三之气 大暑炎光 雷雨电雹大暑炎光草萎河干 凉风间发 寒气间至热争冰雹 热雨大作雨生羽虫)

太阴(客)少阳(客)阳明(客)太阳(客)厥阴(客)少阴(客)太阴(四之气 大雨沾注雾雨雷电 炎热沸腾 清风雾露 寒雨害物 风雨催拉雨生偎虫 山泽浮云豪雨溽湿)

少阳(客)阳明(客)太阳(客)厥阴(客)少阴(客)太阴(客)阳明(五之气 温风乃至万物乃荣 大凉燥疾 早寒 凉风大作雨生介虫 秋气温热热病时行 时雨沉阴)

阳明(客)太阳(客)厥阴(客)少阴(客)太阴(客)少阳(客)太阳(终之气燥寒劲切 大寒凝冽 寒风飘扬雨生鳞虫 蛰虫出见流水不冰 凝阴寒雪地气湿 冬温蛰虫流水不冰)

卷上

运气便览

运气者,所以参天地阴阳之理,明五行衰旺之机,考气候之寒温,察民病之虚实,推加临补泻之法,施寒热温凉之剂。故人云:治时病不知运气,如涉海问津。诚哉言也!今遵前贤图诀,撮其要领,使人一览而知其悉也。

按运气之说,《内经》言之详也。夫人在气交之中,与天地相为流通,苟不立其年以明其气,临病施治之际,乌乎以用补泻之药哉?但运气不可不知也,常有验、有不验者何则?阴阳之消长,寒暑之更易,或失其常,在知者通其活变,岂可胶柱鼓瑟、按图索骥也耶?而时气流行,有病者,有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虚者感之,而实者其邪难入也。又有一家传染者,盖家有病患,有忧患而饮食必少,饮食少而气馁矣,时与病患相近,感其病气,而从鼻口入也。

予揣气候之理,而学人难明也。今将五运配十干之年,六气为司天之步,南政北政,药之主宰,六十甲子之年逐一注明,令学人一览而贯通矣。

卷上 运气便览

五运

甲、己土运,乙、庚金运,丁、壬木运,丙、辛水运,戊、癸火运。

卷上 运气便览

六气

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

甲己土运为南政,土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余四运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也,所以有别焉。

卷上 运气便览

寸尺不应

南政之岁:三阴司天寸不应,三阴在泉尺不应。

北政之岁:三阴司天尺不应,三阴在泉寸不应。

卷上 运气便览

药之主宰

甲、己岁甘草为君,乙、庚岁黄芩为君,丁、壬岁栀子为君,丙、辛岁黄柏为君。戊、癸岁黄连为君。

一年为君,余四味为臣。

子午岁甲子土运,南政,寸不应,甘草为君。

庚午金运,北政,尺不应,黄芩为君。

丙子水运,北政,尺不应,黄柏为君。

壬午木运,北政,尺不应,栀子为君。

戊子火运,北政,尺不应,黄连为君。

甲午土运,南政,寸不应,甘草为君。

庚子金运,北政,尺不应,黄芩为君。

丙午水运,北政,尺不应,黄柏为君。

壬子木运,北政,尺不应,栀子为君。

戊午火运,北政,尺不应,黄连为君。

南政,两寸不应;北政,两尺不应。

凡尺泽绝。死不治。尺泽在肘内廉,支文之中动脉,应乎肺之气也。火燥于金,承天之命,金气内绝,故必危亡。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司天者,天之气候也;在泉者,地之气候也。君火者,手少阴君火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火乃主宰阳气之本,余象生土,乃发生万物之源。

初之气:太角厥阴风木用事,子上父下,益辛泻苦,补肺泻心也。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气,至二月惊蛰方止。

天时,寒风切烈,霜雪水冰,蛰虫伏藏。

民病,关节禁固,腰脚疼,中外疮疡。

二之气:太征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补肺泻火。

自二月春分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风雨时寒,雨生羽虫。

民病,淋气郁于上而热,令人目赤。

三之气:少征少阳相火用事,君相二火,泻苦益辛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大火行,热气生,羽虫不鸣,燕百舌杜宇之类。

民病,厥热心疼,寒咳喘,目赤。

四之气:太宫太阴湿土用事,子母相顺,泻肺补肾。

自六月大暑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大雨时行,寒热互作。

民病,黄胆,衄血,咽干,呕吐,痰饮。

五之气:太商阳明燥金用事,心盛肺衰,火怕水覆。

自八月秋分起,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温气乃至,初冬天气犹暖,万物尚英。

民病,寒热伏邪,于春为疟。

六之气:太羽太阳寒水用事,火衰心病,泻咸益苦。

自十月小雪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暴寒劲切,火邪恣毒,寒气暴止。

民病,生肿咳喘,甚则血溢,下连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岁乙丑金运,北政,尺不应,黄芩为君。

辛未水运,北政,尺不应,黄柏为君。

丁丑木运,北政,尺不应,栀子为君。

癸未火运,北政,尺不应,黄连为君。

己丑土运,南政,寸不应,甘草为君。

乙未金运,北政,尺不应,黄芩为君。

辛丑水运,北政,尺不应,黄柏为君。

丁未木运,北政,尺不应,栀子为君。

癸丑火运,北政,尺不应,黄连为君。

己未土运,南政,寸不应,甘草为君。

南政左寸不应,北政右尺不应。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太溪绝,死不治。太溪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应乎肾之气也。土邪胜水,肾气内绝也。岁气温化之候。太阴湿土者,足太阴脾经也。脾属中央戊己土,每季寄旺一十八日,分为七十二日,以应一岁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数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主旺客衰,泻酸补脾。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大风发荣,雨生毛虫。

民病,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痛。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以下生上,泻甘补咸。

自二月春分节气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大火至,疫疠,湿蒸相搏,豪雨时降。

民病,瘟疫盛行,远近咸若。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土旺克水,补肾泻脾。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雷雨电雹,地气腾,湿气降。

民病,身重跗肿,胸腹满,感冒湿气。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甘旺咸衰,补肾益膀胱。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炎然沸腾,地气升,湿化不流。

民病,腠理热,血暴溢,寒疟,心腹胀,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土能生金,益肝泻肺。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大凉雾露降。

民病,皮肤寒热甚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以上克下,泻肝补肾。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一月小寒终止。

天时,大寒凝冽。

民病,关节禁固,腰脚拘疼。

寅申岁丙寅水运,北政,右寸不应,黄柏为君。

壬申木运,北政,右寸不应,栀子为君。

戊寅火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连为君。

甲申土运,南政,右尺不应,甘草为君。

庚寅金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芩为君。

丙申水运,北政,右寸不应,黄柏为君。

壬寅木运,北政,右寸不应,栀子为君。

戊申火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连为君。

甲寅土运,南政,右尺不应,甘草为君。

庚申金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芩为君。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天府绝,不治。天府在肘后,披侧上披下同身寸之三寸动脉,肺之气也,火胜金故绝。岁气火代之候。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便生诸疾,至伤元阳。

初之气: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风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炽,补肺益大肠。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目赤,喉闭,失血,热渴,风邪,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旺生土,泻甘补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痛。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泻苦补辛。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邪风热,君子固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邪,关节不利,心腹痛。

卯酉岁丁卯木运,北政,两寸不应,栀子为君。

癸酉火运,北政,两寸不应,黄连为君。

己卯土运,南政,两尺不应,甘草为君。

乙酉金运,北政,两寸不应,黄芩为君。

辛卯水运,北政,两寸不应,黄柏为君。

丁酉木运,北政,两寸不应,栀子为君。

癸卯火运,北政,两寸不应,黄连为君。

己酉土运,南政,两尺不应,甘草为君。

乙卯金运,北政,两寸不应,黄芩为君。

辛酉水运,北政,两寸不应,黄柏为君。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太冲绝,死不治。太冲脉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动脉,乃肝之气也。金胜木,故肝绝也。岁气燥化之候,阳明燥金用事,肺与大肠之气象,庚辛金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金木相克,补酸泻辛。

自年前大寒节起,至次年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阴始凝,风始肃,水乃冰,寒雨多,花开迟。

民病,寒热,浮肿,失血,呕吐,小便赤淋。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泻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臣居君位,大热早行。

民病,疫疠流行,人多卒暴。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主盛客衰,泻心补肺。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燥热交合,风雨暴至。

民病,寒热头痛,心烦作渴。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以下生上,泻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早秋寒雨,有伤禾稼。

民病,卒暴寒热,风邪伤人,心痛浮肿,疮疡失血。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泻肺补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冬行春令,草木青,风雨生虫。

民病,寒热作痢,气血不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客来助主,益苦泻咸。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气候反温,蛰虫出现,反行春令。

民病,疫疠温毒,寒热伏邪。

辰戌岁戊辰火运,(对化)北政,左寸不应,黄连为君。

甲戌土运,南政,左尺不应,甘草为君。

庚辰金运,北政,左寸不应,黄芩为君。

丙戌水运,北政,左寸不应,黄柏为君。

壬辰木运,北政,左寸不应,栀子为君。

戊戌火运,北政,左寸不应,黄连为君。

甲辰土运,南政,左尺不应,甘草为君。

庚戌金运,北政,左寸不应,黄芩为君。

丙辰水运,北政,左寸不应,黄柏为君。

壬戌木运,北政,左寸不应,栀子为君。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神门绝,死不治,神门在手之掌后,锐骨之端动脉,心脉也。水胜火,故绝也。岁气寒化之候。太阳寒水者,足膀胱经也,与足太阴肾经合为表里,属北方壬癸水。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咸助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次年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气早暖,草果荣,温风至。

民病,瘟疫,寒热,头痛,呕吐,疮疡,老幼病疹,口疮,牙疳。(吉七凶三)黄连解毒汤。

二之气: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春寒多雨,温无时。

民病,气郁中满,浮肿,寒热。

三之气:少阴相火用事,以上克下,泻咸助苦。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暑热乍凉,疾风豪雨。

民病,寒热吐痢,心烦闷乱,痈疽疮疡。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旺土衰,泻肝补脾。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湿交争,雨生羽虫,暴风疾雨。

民病,大热短气,赤白痢泻。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湿热而行,客行主令。

民病,气虚客热,血热妄行,肺气壅盛。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水盛火衰,泻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凝寒雨雪,地气正湿。

民病,病患凄惨,孕妇多灾,脾受湿,肺旺肝衰。

己亥岁己巳土运,南政,左寸不应,甘草为君。

乙亥金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芩为君。

辛巳水运,北政,左尺不应,黄柏为君。

丁亥木运,北政,左尺不应,栀子为君。

癸巳火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连为君。

己亥土运,南政,左寸不应,甘草为君。

乙巳金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芩为君。

辛亥水运,北政,左尺不应,黄柏为君。

丁巳木运,北政,左尺不应,栀子为君。

癸亥火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连为君。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冲阳死,绝不治。冲阳者在足跗上动脉,胃之气也,药食不入胃,故绝也。岁气风化之候。厥阴风木者,足厥阴肝也。肝属木,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脾补肝。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次年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寒始肃,客行主令,杀气方至。

民病,寒居右胁,气滞,脾胃虚壅。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旺金衰,泻心补肺。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寒不去,霜雪,水谷气施,草焦,寒雨至。

民病,热中,气血不升降。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肺金受邪,泻苦益辛。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风热大作,雨生羽虫。

民病,泪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土木相形,泻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热气返用,山泽 云,豪雨溽湿。

民病,心梦邪,黄胆,面为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以金形肝,泻肺益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燥湿更胜,沉阴乃布,风雨乃行。

民病,寒气及体,肺受风,脾受湿,发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主助客盛,泻酸补肝。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畏火司食,阳乃火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

民病,瘟疫,心肾相制。

运气便览终。

图诀附后:南政司天北在泉,厥阴右寸不虚言,太阴左寸攸来应,少阴两寸尽沉潜。

北政司天南在泉,厥阴左尺劫空间,太阴右尺不相应,少阴两天尽皆藏。

五天五运图诀 辛少羽北方水癸少征南方火庚太商金西方壬太角木东方甲太宫土中宫图 图 厥阴司天,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尺泽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神门绝,死不治。

卷上

运气之变成疾

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营运升降之常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患,故谓之时气。一岁之中病症相同者,五运六气所为之病也。(《纲目》)

卷上

论四时运气

《内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王冰以为四时运气尚未该通,人病之由,安能精达?夫运有五而气有六,六气化者,寒、暑、燥、湿,风、火也,然又有君火、相火之分焉。木之化曰风,主于春;君火之化曰热,主于春末夏初;相火之化曰暑,主于夏;金之化曰燥,主于秋;水之化曰寒,主于冬;土之化曰湿,主于长夏即六月也。天之气,始于少阴,终于厥阴,此少阴标,厥阴终也。地之气,始于厥阴木,而终于太阳水。故天之六气,反合于地之十二支,以五行正化、对化为其绪,则知少阴司子午,太阴司丑未,少阳司寅申,阳明司卯酉,太阳司辰戌,厥阴司巳亥,此天气始终之因也。

地之气,反合于天之四时,则厥阴风木主春,少阴君火主春末夏初,少阳相火主夏,太阴湿土主长夏,阳明燥金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此地气始终之因也。夫四时寒暄之序,加以六气司化之令,岁岁各异。凡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皆天地之正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皆四时不正之气也。天有不正之气,人即有不正之疾。疫症之来,有其渐也,流行传染,病如一辙,苟不参通司天大运,主气小运,受病之由,按经络源流而施治,焉能应手取效?予每遇此症,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随症施治,无不效若影响。然用药必须过峻,数倍前人,或有议其偏而讥其妄者,予亦不过因所阅历,聊以尽吾心耳!至于世之褒贬,悉听悠悠之口而已。

卷上

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

伤寒初起,先发热而后恶寒;疫症初起,先恶寒而后发热,一两日后,但热而不恶寒。此寒热同而先后异也。有似太阳、阳明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伤寒无汗,而疫则下体无汗,上身有汗,惟头汗更盛。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此又痛虽同,而汗独异也。有似少阳呕者,有似太阴自利者。少阳而呕,胁必痛,耳必聋;疫症之呕,胁不痛,耳不聋,因内有伏毒,邪火干胃,毒瓦斯上冲,频频而作。太阴自利者,腹必满;疫症自利者,腹不满。大肠为传送之官,热注大肠,有下恶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及数十度者。此又症异而病同也。种种分别是疫,奈何犹执伤寒治哉?

卷上

论伤寒无斑疹

仲景论冬至后为正伤寒,可见非冬至后,不过以类推其治耳!其言伤寒重在“冬至后”三字。世人论仲景书,究心七十二症,至于“冬至后”三字,全不体贴,是以无论春、夏、秋、冬,俱以伤寒治之。要之四时之气,寒特一耳。以冬月因寒受病,故曰伤寒。至春而夏,由温而热,亦曰伤寒,不知寒从何伤?予每论热疫不是伤寒,伤寒不发斑疹。有人问曰:子言热疫不是伤寒,固已!至云伤寒不发斑疹,古人何以谓伤寒热未入胃,下之太早,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已入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斯何谓也?曰:此古人立言之误也。即“热”之一字以证其非,热与寒相反而不相并者。既云伤寒,何以有热入胃?又曰热已入胃,何以谓之伤寒?即用白虎、三黄、化斑、解毒等汤,俱从热治,未作寒医,何今人不悟古人之误,而因以自误而误人也?至论大者为斑,小者为疹,赤者胃热极,五死一生,紫黑者胃烂,九死一生,予断生死,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之松浮、紧束为凭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红如朱点纸,黑如墨涂肤,此毒之松活外现者,虽紫黑成片可生;一出虽小如粟,紧束有根,如履底透针,如矢贯的,此毒之有根锢结者,纵不紫黑亦死,苟能细心审量,神明于松浮紧束之间,决生死于临症之顷,始信予言之不谬也。

卷上

疫疹穷源

上古无疫疹,亦无痘,有之自汉始何也?盖因天地开辟于子丑,人生于寅,斯时人禀清轻无为之性,茹毛饮血之品,内少七情六欲之戕,外无饮食浓味之嗜,浑然一小天地,是以无疫亦无疹,及汉始有者,亦由天地大运主之。自汉迄今,天地大运,正行少阳,即如仲夏,一日十二时论之,自子而丑、而寅、而卯、而辰,虽在暑天,人犹清爽,待交巳午,炎炎之势,如火炽热。由此推之,疫疹之有于汉后者,可悟运气之使然也。但未经岐黄断论,后人纷纷,但仿伤寒类推其治。即仲景所谓至春变温、夏变热、秋变湿,亦略而不察,且立言附和。有云瘟疫伤寒、瘟疹伤寒、斑疹伤寒,甚至热病伤寒,抑知既曰伤寒,何以有瘟、有斑、有疹、有热?认症既讹,故立言也谬,是以肆行发表攻里,多至不救。至河间清热解毒之论出,有高人之见,异人之识,其旨既微,其意甚远。

后人未广其说,而反以为偏。《冯氏锦囊》亦云:斑疹不可妄为发表,此所谓大中至正之论,惜未畅明其旨,后人何所适从?吴又可注《瘟疫论》,辨伤寒、瘟疫甚晰,如头痛、发热、恶寒,不可认为伤寒表症,强发其汗,徒伤表气,热不退,又不可下,徒伤胃气。斯语已得其奥妙。奈何以瘟毒从鼻口而入,不传于胃而传于膜原,此论似有语病。至用达原、三消、诸承气,犹有附会表里之意。惟熊恁昭热疫之验,首用败毒散去其爪牙,继用桔梗汤,同为舟楫之剂,治胸膈、手六经邪热。以手、足少阳俱下膈络胸中,三焦之气为火,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施于无形之中,随高下而退胸膈及六经之热,确系妙法。予今采用其法,减去硝、黄,以疫乃无形之毒,难以当其猛烈,重用石膏,直入戊己,先捣其窝巢之害,而十二经之患自易平矣,无不屡试屡验,故于平日所用方法治验,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卷上

疫疹案

疹出于胃,古人言热毒未入于胃而下之,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毒已入于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此指误下、失下而言。夫时行疫疹,未经表下,有热不一日而即发者,有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其发愈迟,其毒愈重。一病即发,以其胃本不虚,偶染邪气,不能入胃,犹之墙垣高硕,门户紧密,虽有小人,无从而入,此又可所谓达于募原者也。至于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非胃虚受毒已深,即发表攻里过当。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残害百骸。使不有以杀其炎炎之势,则百骸受其煎熬,不危何待?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且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曰相。内阴外阳,主乎动者也。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土遇之而赤,金遇之而熔,木遇之而燃,水不胜火则涸,故《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古人所谓元气之贼也。以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也。如欲其苗之外透,非滋润其根,何能畅茂?一经表散,燔灼火焰,如火得风,其焰不愈炽乎?焰愈炽,苗愈遏矣,疹之因表而死者,比比然也。其有表而不死者,乃麻疹、风疹、暑疹之类。有谓疹可治而斑难医,人或即以疫疹为斑耳。夫疹亦何不可治之有?但人不敢用此法耳!

卷上

论疫疹之脉不宜表下

疫疹之脉,未有不数者。有浮大而数者,有沉细而数者,有不浮不沉而数者,有按之若隐若现者,此《灵枢》所谓阳毒伏匿之象也。诊其脉,即知其病之吉凶。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一经表热,病自霍然;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大剂清解,犹易扑灭;至于若隐若现,或全伏者,其毒重矣,其症险矣。此脉得于初起者间有。得于七、八日者颇多,何也?医者初认为寒,重用发表,先亏其阳;表则不散,继之以下,又亏其阴。殊不知伤寒五、六日不解,法在当下,尤必审其脉之有力者宜之。疫症者,四时不正之疠气。夫疠气,乃无形之毒,胃虚者感而受之,病形颇似大实,而脉象细数无力。若以无形之疠气,而当硝、黄之猛烈,邪毒焉有不乘虚而入耶?弱怯之人,不为阳脱,即为阴脱;气血稍能驾御者,必至脉转沉伏,变症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郁冒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种种恶症,颇类伤寒。医者不悟引邪入内,阳极似阴,而曰变成阴症,妄投参、桂,死如服毒,遍身青紫,鼻口流血。如未服热药者,即用大剂败毒饮,重加石膏,或可挽回。予因历救多人,故表而出之。

卷上

论疫疹因乎气运

乾隆戊子年,吾邑疫疹流行,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初起之时,先恶寒而后发热,头痛如劈,腰如被杖,腹如搅肠,呕泄兼作,大小同病,万人一辙。有作三阳治者,有作两感治者,有作霍乱治者。迨至两日,恶候蜂起,种种危症,难以枚举。如此而死者,不可胜计。此天时之疠气,人竟无可避者也。原夫至此之由,总不外乎气运。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有如是之疠气,人即有如是之疠疾,缘戊子岁少阴君火司天,大运主之,五、六月间,又少阴君火,加以少阳相火,小运主之,二之气与三之气合行其令,人身中只有一岁,焉能胜烈火之亢哉?医者不按运气,固执古方,百无一效。或有疑而商之者,彼即朗诵陈言,援以自证。要之执伤寒之法以治疫,焉有不死者乎?是人之死,不死于病而死于药,不死于药而竟死于执古方者之药也。予因运气,而悟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且医者意也,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五月间余亦染疫,凡邀治者,不能亲身诊视,叩其症状,录受其方,互相传送,活人甚众。癸丑京师多疫,即汪副宪、冯鸿胪亦以予方传送,服他药不效者,俱皆霍然。故笔之于书,名曰清瘟败毒饮,随症加减,详列于后,并付治验。

卷上 疫疹之症

头痛倾侧

头额目痛,颇似伤寒,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于倾侧难举,而此则头痛如劈,两目昏晕,势若难支。总因毒火达于两经,毒参阳位。用釜底抽薪之法,彻火下降,其痛立止,其疹自透。误用辛香表散,燔灼火焰,必转闷证。

卷上 疫疹之症

骨节烦痛腰如被杖

骨与腰,皆肾经所属。其痛若此,是淫热之气已流于肾经。误用表寒,死不终朝矣。

卷上 疫疹之症

遍体炎炎

热宜和不宜燥,至于遍体炎炎,较之昏沉肢冷者,而此则发扬,以其气血尚可胜毒,一经清解,而疹自透,妄肆发表,必至内伏。

卷上 疫疹之症

静躁不常

有似乎静而忽躁,有似乎躁而忽静,谓之不常,较之癫狂,彼乃发扬,而此则遏郁,总为毒火内扰,以至坐卧不安。

卷上 疫疹之症

火扰不寐

寤从阳,主于上;寐从阴,主于下。胃为六腑之海,毒火壅遏,阻格上下,故不寐。

卷上 疫疹之症

周身如冰

初病周身如冰,色如蒙垢,满口如霜,头痛如劈,饮热恶冷,六脉沉细。此阳极似阴,毒之隐伏者也。

重清内热,使毒热外透。身忽大热,脉转洪数,烦躁谵妄,大渴思冰,症虽枭恶,尤易为力。若遇庸手,妄投桂、附,药不终剂,死如服毒。

卷上 疫疹之症

四肢逆冷

四肢属脾,至于逆冷,杂症见之,是脾经虚寒、元阳将脱之象。惟疫则不然,通身大热,而四肢独冷。

此烈毒壅遏脾经,邪火莫透。重清脾热,手足自温。

卷上 疫疹之症

筋抽脉惕

筋属肝,赖血以养。热毒流于肝经,疹毒不能寻窍而出,筋脉受其冲激,故抽惕若惊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大渴不已

杂症有精液枯涸,水不上升,咽干思饮,不及半杯,而此则思冰饮水,百杯不足,缘毒火熬煎于内,非冰水不足以救其燥,非石膏不足以制其焰。庸工忌戒生冷,病家奉为神术,即温水亦不敢与,以致唇焦而舌黑矣。

卷上 疫疹之症

胃热不食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至于不食,似难为也。而非所论于胃热者,乃邪火犯胃,热毒上冲,频频干呕者有之,旋食旋吐者有之。胃气一清,不必强之食,自无不食矣。

卷上 疫疹之症

胸膈郁遏

胸乃上焦心肺之地,而邪不易犯。惟火上炎,易及于心,以火济火;移热于肺,金被火灼,其躁愈盛,气必长吁,胸必填满而郁遏矣。

卷上 疫疹之症

昏闷无声

心之气出于肺而为声。窍因气闭,气因毒滞,心迷而神自不清,窍闭而声不出矣。

卷上 疫疹之症

腹痛不已

胃属湿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邪不能干,弱者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此言寻常受病之源也。至于疫疹腹痛,或左或右,或痛引小肠,乃毒火冲突,发泄无门,若按寻常腹痛分经络而治之必死。如初起,只用败毒散或凉膈散加黄连,其痛立止。

卷上 疫疹之症

筋肉动

在伤寒过汗,则为亡阳,而此则不然。盖汗者心之液,血之所化也。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

血被煎熬,筋失其养,故筋肉为之 动。

卷上 疫疹之症

冷气上升

病患自言胃出冷气,非真冷气也,乃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尤盛。此火极水化,热极之征,阳亢阴微,故有冷气。

卷上 疫疹之症

口秽喷人

口中臭气,令人难近。使非毒火侵炙于内,何以臭气喷人乃尔也。

卷上 疫疹之症

满口如霜

舌苔分乎表里,至于如霜,乃寒极之象。在伤寒故当表寒,而疫症如霜,舌必浓大,此火极水化,误用温表,旋即变黑。《灵枢》曰:热症舌黑,肾色也。心开窍于舌,水火相刑必死。予已经过多人,竟无死者,可见古人亦有未到处,但无此法耳!

卷上 疫疹之症

咽喉肿痛

喉以纳气通于天,咽以纳食通于地,咽喉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上下者。至于肿痛,是上下闭塞,畏用清凉,为害不浅。

卷上 疫疹之症

嘴唇肿

唇者脾之华,以饮食出入之门,呼吸相关之地, 肿不能自如,脾热可知。

卷上 疫疹之症

脸上燎泡

燎泡宛如火烫,大小不一,有红有白,有紫黑相间,痛不可忍,破流清水,亦有流血水者。治同大头。(经验)

卷上 疫疹之症

大头

头为诸阳之首,其大异常。此毒火寻阳上攻,故大头。

卷上 疫疹之症

腮者肝肾所属,有先从左肿者,先从右肿者,有右及左、左及右者,不即清解,必成大头。

卷上 疫疹之症

颈肿

颈属足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与膀胱为表里。热毒入于太阳,故颈肿。

卷上 疫疹之症

耳后硬肿

耳后肾经所属。毒发于此,其病愈恶,即宜清散。耳中出血者不治。

卷上 疫疹之症

嗒舌弄舌

舌者心之苗。心宁则舌静,心乱则舌动。心在卦为离,属火,下交于肾,得坎水相济,成其为火,故为君火。寂无所感,自然宁静,毒火冲突,燔炙少阴,以火遇火,二火相并,心不能宁,嗒舌其能免乎?

卷上 疫疹之症

红丝绕目

目者肝、脾、肺、肾所属。红丝缠绕,此脾火传肺,肺传肾,肾传肝。治宜重清脾热,兼治三经,而红目退。误以眼科治之,为害不浅。

卷上 疫疹之症

头汗如涌

头为一身之元首,最轻清而邪不易干。通身焦燥独头汗涌出,此烈毒鼎沸于内,热气上腾,故汗出如涌。

卷上 疫疹之症

咬牙

齿者骨之余。有以切牙为血虚,谓杂证则然耳。疫疹切牙,是肝经热极。肝为血海,被火煎熬,牙失其养,故频频而作。

卷上 疫疹之症

鼻衄涌泉

杂症鼻衄,迫于肺经浮游之火,而疫乃阳明郁热上冲于脑。鼻通于脑,热血上溢,故从鼻出如泉。

卷上 疫疹之症

舌上珍珠

舌上白点如珠,乃水化之象,较之紫赤黄黑,古人谓之芒刺者更重。

卷上 疫疹之症

舌如铁甲

(此三十六舌未有者)

疫症初起,苔如腻粉,此火极水化。医者误认为寒,妄投温表,其病反剧,其苔愈浓,加以重剂,以致精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变白为黑,其坚如铁,其浓如甲,敲之戛戛有声,言语不清,非舌卷也。治之得法,其甲整脱。(经验)

卷上 疫疹之症

舌疔

(亦三十六舌未有)

发于舌上,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舌上成坑,愈后自平。(经验)

卷上 疫疹之症

舌长

热病愈后,舌出寸余,累日不收,名曰阳强。因犯房劳而得。长数寸者不救。

卷上 疫疹之症

舌衄

肝热太盛,血无所藏,上溢心苗而出。

卷上 疫疹之症

齿衄

牙床属胃,齿统十二经。此阳明热传少阴,二经相并,故血出牙缝。

卷上 疫疹之症

谵语

心主神,心静则神爽,心为烈火所燔,神自不清,谵语所由来矣。

卷上 疫疹之症

呃逆

人之阴气,赖胃以养。胃火上冲,肝胆之火亦相随助之,肺金之气不能下降,由清道而上冲喉咙,故呃而有声。

卷上 疫疹之症

呕吐

邪入于胃则吐,毒犹因吐而得发越,至于干呕则重矣。总因内有伏毒,清胃自不容缓。

卷上 疫疹之症

似痢非痢

瘟毒移于大肠,里急后重,赤白相兼,或下恶垢,或下紫血。其人必恶寒发热,小水短缩。此热滞大肠,只宜清热利水,其痢自止。误用通利止涩之剂不救。

卷上 疫疹之症

热注大肠

毒火注于大肠,有下恶垢者,有利清水者,有倾肠直注者,有完谷不化者。此邪热不杀谷,非脾虚也,较之似痢者稍轻。考其症,身必大热,气必雄壮,小水必短,唇必焦紫,大渴喜冷,四肢时而厥逆,腹痛不已。此热注大肠,因其势而清利之,泄自止矣。

卷上 疫疹之症

大便不通

大肠为传送之官,欲通则易,欲实则难。杂症见此,有补有下,而疫症闭结,因毒火煎熬,大肠枯燥不能润下,误用通利,速其死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大便下血

邪犯五脏,则三阴脉络不和,血自停滞,渗入大肠,故血从便出。

卷上 疫疹之症

小便短缩如油

小便涩赤,亦属膀胱热极,况短而且缩,其色如油乎!盖因热毒下注,结于膀胱。

卷上 疫疹之症

小便溺血

小便出血,小腹必胀而痛。至于血出不痛,乃心移热于小肠,故血从精窍中来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发狂

猖狂刚暴,骂詈不避亲疏,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寻常力所能及,语生平未有之事、未见之人,如有邪附者。此阳明邪热扰乱神明,病患亦不自知。多有看香、送祟、服符以驱邪者,可发一笑。

卷上 疫疹之症

痰中带血

火极生痰,肺热之征。至于带血,热极之象也。

卷上 疫疹之症

遗尿

疫症小便自遗,非肾虚不约,乃热毒流于膀胱。其人必昏沉谵语,遗不自知。

卷上 疫疹之症

喘嗽

诸病喘满,皆属于热。五脏生成篇曰:上气喘嗽,厥在胸中,遏在手阳明、太阴。胸中者,太阴肺之分也,手阳明大肠为肺之表,二经之邪热逆于胸中,则为喘嗽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发黄

黄者中央戊己之色,属太阴脾经。脾经挟热,不能下输膀胱,小水不利,经气郁滞,其传为疸。周身如金矣。

卷上 疫疹之症

循衣摸床

(撮空同)

在伤寒列于不治,疫疹有此,肝经淫热也。肝属木,四肢属土,肝有邪热,淫于脾经,此木来克土,木动风摇,土自不安。

卷上 疫疹之症

狐惑

狐惑之状,其人默默欲眠,起卧不安,目牵不闭。虫蚀其肛为狐,蚀于喉为惑。大抵病患内热食少,肠胃空虚,三虫求食不得,蚀人五脏。当验其上、下唇,上唇有疮,虫蚀其喉,下唇有疮,虫蚀其肛。

卷上 疫疹之症

战汗

先寒后战,寒极而战,杂症则谓元阳将脱之象,而疫则热毒盘踞于内,外则遍体炎炎。热极之症,是必投以寒凉,火被水克,其焰必伏。火伏于内,必生外寒,阴阳相搏则战,一战而经气输泄,大汗而解矣。

以上五十二症,疫症恶候,变态无常。以下二十症,有因失治于前者,有因不谨于后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