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证一

【歌】牛马猪羊鸡五痫,治须寻火与寻痰。更将痰火分多少,识得枢机总不难。

【论】夫痫有五:马痫则张口摇头马鸣;牛痫则目正直视腹胀;猪痫则喜吐沫;羊痫则扬目吐舌;鸡痫则摇头反折善惊。盖以其形之类而名之也。古者既有五痫之名,治无分别,概用香窜镇坠之药,殊为未当。丹溪云:痫病盖因痰涎壅盛,迷瞒孔窍,发则头旋颠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直,叫吼吐沫,食倾乃苏,大率属痰与火。法当寻火寻痰,分多分少治之。亦有因惊而得者,惊则神不守舍,舍空而痰聚也,宜以行痰为主,佐以定悸宁心安神可也。彼香窜燥剂,宁不助火耗气乎?!

痰者,动则有声,脉滑,涎沫出,必得吐,后用安神丸。大率以行痰为主,二陈汤加南星、栝蒌、黄连。

(方见痰证。)

安神丸治痰痫。

黄连(一两五钱,酒制) 朱砂(水飞,一两) 生地黄(一两) 当归(一两,酒洗) 甘草(炙,五钱)

蜜丸,每五十丸。

火者,有热面赤,脉散。大抵肥人痰多,瘦人火多,宜吐后用平肝,青黛、黄连、川芎、柴胡,或宁神丹。

宁神丹治火盛痫证。

天麻(五钱) 人参(五钱,去芦) 陈皮(五钱) 白术(五钱,炒) 当归身(五钱) 白茯苓(五钱) 荆芥(五钱) 僵蚕(五钱) 独活(五钱) 远志(五钱,去心) 犀角(五钱) 麦门冬 枣仁(炒,五钱) 辰砂(五钱,另研) 半夏(一两) 南星(一两) 石膏(一两) 甘草(炙,三钱) 白附子(三钱) 川芎(三钱) 牛黄(三钱) 珍珠(三钱) 生地黄(五钱) 黄连(五钱) 金箔(三十片)

酒丸,空心白汤下,五十丸。

因惊而得者,则神不守舍,舍空痰聚,必先行痰,亦用吐痰。吐后安神丸,(方见前痰痫下。)或三痫丸。

三痫丸治一切惊痫。

荆芥穗(二两) 白矾(一两,半生半枯)

朱砂为衣。

卷七

癫狂证二

【歌】谵言歌走忽逾墙,妄自称尊号曰狂。颠者身僵心不乐,须知二证有阴阳。

【论】夫狂者,阳证,其状少卧而不饥,妄言歌笑,逾垣上屋,弃衣奔走,自高贤也,自贵倨也,自辨智也。癫者,阴证,其状僵仆,直视,意不乐是也。丹溪云: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结痰。有中邪而得者,以治邪法治之。盖阳虚阴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扁鹊云: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故癫狂二证,阴阳之不同也。

【脉】癫痫之证,阳浮阴沉。数热滑痰,狂发于心。惊风肝痫,弦急可寻,浮病腑浅,沉病脏深。

癫脉搏大滑者生,沉小里急者不治。狂脉实大者生,沉小者死。癫脉虚可治,实则死。

癫证

癫者,癫狂如有所见,经年不愈,心经有损,是为真病。若悲哭呻吟,为邪所凭者,非狂也,用蚕故纸一味烧灰,好酒调服二钱。癫风麻仁汤。颠疾失心者,宜助心气,用灵苑方。

癫风麻仁汤麻仁(四升)

水六升,猛火煮七合服。

灵苑方助心气。

朱砂(一两,研) 枣仁(半两,炒,研) 乳香(半两,研)

上作一服,温酒下,以醉为度,勿令吐,服后便令睡,待其自醒,则神魂安矣。万一惊触,不可复始。

狂证

狂邪者,发作无时,披头大叫,逾垣上屋,不避水火,弃衣奔走,欲杀人,苦参丸。卒狂妄言者,针大拇指甲上去一韭叶许。大抵狂病,宜大吐、下则可愈,大黄一物汤。

苦参丸治狂邪大叫。

苦参(不拘多少)

蜜丸,薄荷汤下五十丸。

大黄一物汤大黄(四两,酒浸一宿)

水三升,煎之,分三服。必数日后,方可与食,但得宁静,方为吉兆。不可见其瘦弱减食,便以温药补之,及以饮食饱之,病必再作,戒之!戒之!缓与之食,方为得体,故曰:损其谷气,则病易愈。所以然者,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也。

按:前二证,必有所因。或因大怒,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号令,心反为痰所役,一时发越。若逾垣上屋,持刃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疾走,涉水如陆者,此肝气太旺,木来乘心,名之曰狂,又谓之大癫,法当抑肝镇心,降龙丹主之。若抚掌大笑,语言不伦,左顾右盼,如见鬼神,片时正性复明,深为赧悔,少倾而状态如故者,此为上膈顽痰泛滥洋溢,塞其道路,心为之碍。痰少降,则正性复明,痰复升,则又发,名之曰癫,法当利肺安心,安神滚痰丸主之。

降龙丹抑肝镇心。

黑铅(一两,熔开,投水银一两,不住手炒,炒至成粉为度,名曰银钞) 朱砂(五钱) 蛇含石(五钱,火内 过) 金箔(五百片) 银箔(五百片)

研细,丸如芡实大,每服三丸,茯神汤磨化下。

安神滚痰丸礞石(一两, ) 风化硝(一两) 朱砂(一两) 沉香(五钱) 珍珠(五钱)

共末,煎天麻膏,丸如芡实大,每服三丸,姜汁、竹沥调下。

卷七

证三

【歌】 本非风湿上求,有无汗证见刚柔。角弓口噤如风状,燥剂教君勿妄投。

【论】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迟,口痉。伤寒发汗过多,因致痉;大发湿家汗,亦成痉;疮家发汗亦成痉;产后去血过多,亦成痉。其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是也。有汗曰柔痉,无汗曰刚痉。刚痉属阳,柔痉属阴。丹溪云:痉属太阴湿土。故经云:诸痉强直,皆属于湿。盖湿土过极,反兼风化制之。然兼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切不可概作风治而用燥药。大率属气虚,亦有火兼痰者,宜辨之。若身凉,手足冷,脉沉细者,为阴痉。若口眼牵扯,手足战摇伸缩者,为风痰。若发热喘嗽生痰,为痰火,宜随证治之。若目瞪口开,昏冒不知人者,不治。并用如圣饮加减治之。

如圣饮治刚、柔二痉,与螈 同治法。

羌活(上) 防风(中) 川芎(中) 白芷(中) 柴胡(中) 芍药(中) 人参(中) 当归(中) 甘草(中) 半夏(下) 黄芩(中) 乌药(中)

上,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入姜汁、竹沥温服。

有汗曰柔痉,加白术、桂枝。无汗曰刚痉,加苍术、麻黄,或葛根亦可。痰多加贝母、栝蒌、枳实、紫苏子。火盛加山栀仁、麦门冬、花粉,去川芎、柴胡、乌药、半夏、羌活、防风、白芷。如口噤切牙,大便实者,加大黄利之。产后去血过多成痉者,加黄 、熟地黄。

卷七

厥证四

【歌】厥形有六要消详,痰气尸蛔阴共阳。故使四肢成厥逆,阴阳虚实各分张。

【论】夫阴厥者,始因泄利,身寒厥冷,足蜷卧,唇口青,自利溲白不渴,脉迟。阳厥者,身热四肢厥逆,大、小便闭涩,脉数,热极反厥也。痰厥者,寒痰迷闷心胸,隧道不行,四肢厥冷,僵仆卒倒不知人事。厥者,气暴逆也,故卒然厥逆不知人,僵仆身冷。蛔厥者,胃寒,蛔虫攻胃,手足厥冷,吐蛔。尸厥者,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厥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或妄言,或口噤,昏聩不知人,或因吊丧问病,入庙登 而得。丹溪云:有因气而厥者,身冷脉伏。有血虚而厥者,因血大损故也,脉必芤涩。有因痰滞而厥者,口中流涎,昏不知人,脉沉滑。有气虚而厥者,有所劳伤,气弱不能营运故也。凡此之类,在乎细辨之。

阴、阳厥

阴厥,理中汤,重者四逆汤,(二方俱见中寒。)外灸关元穴五十壮。阳厥,四逆散。大便闭,热极反厥,大承气汤下之。(方见伤食。)

四逆散治阳厥轻者。

甘草(炙,一钱) 枳壳(炒,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芍药(炒,一钱)

锉一帖,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气、血厥

气厥,四七汤、调气散,八味顺气散、(方见气证。)苏合香丸。(方见类中风。)妇人血厥,仓公散、白薇汤。

仓公散治血厥。

瓜蒂(一钱) 藜芦(一钱) 矾石(飞,一钱) 雄黄(一钱)

末之,每用少许,吹鼻中取嚏。

白薇汤治血厥。

白薇(三钱) 当归(三钱) 人参(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锉一帖,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蛔厥

蛔厥,理中汤加槟榔、川椒,煎吞乌梅丸。(一方见中寒,一见心痛。)不止,用乌梅、川椒、黄柏煎服。

盖蛔闻酸、苦则安。

尸厥

尸厥,苏合香丸、(方见类中风证。)调气散、(方见气证。)或追魂汤。

追魂汤治卒厥不知人。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二十五粒) 生甘草(一钱)

煎服。

痰厥

痰厥昏闷不醒,稀涎散、(方见中风。)导痰汤。(方见痰证。)

卷七

痿证五

【歌】诸痿多因肺热生,故云痿独取阳明。分明自是膏粱疾,勿认为风浪立名。

【论】夫痿有五:脉、筋、骨、肉、痿蹶是也。古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痿,何其谬也。至丹溪始辨之,以风、痿二证另立篇目,源流不同,治法迥别,此开千古之弊也。丹溪云:《内经》谓诸痿起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盖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主湿,居中央,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则急,肺受热邪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故泻火则肺金清而木不实,何伤脾之有?补肾水则心火降而肺金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而能束骨,关节利矣,治痿之法,莫出于此。然或有湿热,或痰,或血虚,或气虚,或死血,或食积,妨碍不得降者,比比皆然,当审而疗之,尤当淡薄滋味焉。

【脉】痿因肺燥,脉多浮弱。寸口若沉,发汗则错。足痛或软,专审于尺,滑疾而缓,或沉而弱。

虚痿

大率虚与热,气血两虚者,四物汤加参、 、知母、黄柏。热多加黄芩。只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方见血证。)或丹溪补阴丸。(方见火证。)气虚者,四君子汤加黄柏、知母。(方见脾胃。)

食积

食积瘀血妨碍不得降者,四物汤对二陈汤加桃仁、红花、黄柏、神曲。湿痰者,二陈汤加苍、白术、芩、柏、竹沥、姜汁。食积者,二陈汤加苍、柏、实、曲。(方见血证及痰证。)

湿热

湿热成痿,二妙散或健步丸。(二方俱见腰痛。)六、七月间湿热成痿,清燥汤。

东垣清燥汤黄 (一钱半) 苍术(一钱) 白术(五分) 陈皮(五分) 泽泻(五分) 人参(三分) 白茯苓(五分) 升麻(三分) 麦门冬(二分) 当归身(二分) 生地黄(二分) 酒 (一分) 柴胡(一分)

黄连(一分) 甘草(二分)

煎服。

卷七

痹证六

【歌】风湿寒邪相杂至,袭人经络因成痹。寒者痛而风者行,湿为重着不移处。或中皮脉肌骨筋,内舍心肝脾肾肺。

筋挛不仁类乎风,局方风痹同论治。因袭既久未能明,近代明师始分异。内经风痹各有条,诸痹所因出陈氏。

【论】《内经》云:风、湿、寒三气杂至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又云: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以至阴遇此为肌痹,以秋遇此为皮痹。久而不已,内舍于合,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邪气也。又云: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渴,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故风气胜者易已,留连于筋骨间者病久,其留皮肤间易已,入脏者死。若此者,可以见其浅深之受证也。然五脏痹各有形状之不同,浅深之各异,善治者,审其所因,辨其所形,真知其在皮肤、血脉、筋骨、脏腑浅深之分而调之,斯无危痼之患矣。若一概混作风治而用风燥热药,谬矣!【脉】风湿寒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痹名状

肺痹者,烦满喘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嗌干而呕,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善胀,尻以代踵,脊以当头。脾痹,四肢怠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五痹汤主之。(方见后风痹。)

风痹

脉尺、寸俱浮微,身体不仁,血气凝聚,手足拘挛者,风痹也,防风汤。风、寒、湿气客留于脾,手足缓弱,顽痹不仁,三痹汤、五痹汤。

防风汤治风痹、血痹。

防风(一钱半) 当归(一钱) 赤茯苓(八分) 秦艽(八分) 赤芍药(八分) 黄芩(八分) 独活(八分) 桂心(五分) 杏仁(十四粒) 甘草(五分)

姜水煎服。

三痹汤治风、寒、湿痹。

川续断(钱半) 杜仲(姜炒,钱半) 防风(钱半,去芦) 桂心(钱半) 细辛(钱半) 人参(钱半,去芦) 白茯苓(钱半) 当归(酒浸,钱半) 甘草(钱半) 白芍药(钱半) 生地黄(一钱) 秦艽(一钱,去芦) 川芎(一钱) 独活(一钱,去芦) 牛膝(酒浸,去芦,一钱) 黄 (一钱)

每服七钱,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五痹汤治五脏痹。

羌活(一两,去芦) 白术(一两) 片子姜黄(去土,一两)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服。

湿痹

湿胜,脉沉缓,留住不去,四肢麻木拘急,浮肿,茯苓川芎汤。风湿痹,脚膝肿痛,行步艰难,腰、膝、臂、髀大骨痛,苍术散。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当归拈痛汤。(方见脚气。)

茯苓川芎汤赤茯苓(一两) 桑白皮(一两) 防风(半两) 肉桂(半两) 麻黄(去节,半两) 川芎(半两)

芍药(半两) 当归(半两) 甘草(半两)

每用五钱,姜、枣煎服。

苍术散治湿热成痹。

苍术(四两,泔浸) 黄柏(四两,酒炒) 虎胫骨(酥炙,二两) 防风(一两)

末之,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寒痹

身体烦疼,项背拘急,或重或痛,举体艰难,手足冷痹,腰腿沉重无力者,蠲痹汤。痛痹,四肢拘倦,浮肿痛着,故寒气盛者为痛痹,川芎茯苓汤。(方见前湿痹。)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及四肢缓纵不仁者,附子汤。寒湿痹痛,薏苡仁汤。

蠲痹汤治寒痹。

当归(一钱半) 芍药(一钱半) 黄 (一钱半) 羌活(一钱半) 甘草(一钱) 片子姜黄(一钱半)

姜、枣煎服。

附子汤治寒痹。

生附子(四钱) 白芍药(二钱) 肉桂(二钱) 白茯苓(二钱)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

上锉,作二帖,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薏苡仁汤当归(一两) 芍药(炒,一两) 薏苡仁(一两) 麻黄(一两) 肉桂(一两) 甘草(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上锉,每服七钱,生姜三片,煎服。

自汗减麻黄,热减桂。

卷七

虚损劳瘵证七

【歌】真元斫丧渐成劳,骨热烦蒸气血销。清骨保真除内热,黄 鳖甲治晡潮。补虚八物滋荣血,虚甚参 白风膏。花蕊十灰能止血,劫劳须用炼青蒿。大平治痿能清肺,消化能令痰自消。男子必须先补肾,女人惟要把经调。传尸急制天灵散,勿使延缠种祸苗。

【论】夫男子之劳,起于伤精;女子之劳,起于经闭;小儿之劳,得于母胎。盖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然未充也。后生少年辈,淫欲太早,斫丧真元,真阴内亏,虚火炽焰,肺金受伤,无以生肾水,肾水枯竭,无以济心火,心火一旺,肾火从之,而梦遗、鬼交之病作。肺气一虚,则腠理疏豁,而盗汗、自汗之病作。火动其血,血随火升,而咳嗽吐红之病作。考之《内经》及上古诸家之说,一曰劳瘵,一曰劳极,一曰阴虚,一曰不足,一曰虚损,然因名以责实,不过气虚、血虚、阴虚之异耳。凡脾、肺不足,皆气虚也。心、肝不足,皆血虚也。肾水有亏,即阴虚也。气属阳,血属阴,血虚亦属阴虚。世有患此者,急绝房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怒劳以耗气,则其真阴之水自充,而五内之火自息,又何不治之有?惟其嗜欲无节,起居不时,食饮自倍,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气亡,直至发热不休,形骸骨立而死,良可叹哉!然而,一人未足怜也,犹有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兄弟、子女之属,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名曰传尸,甚至灭门者有矣。又此病最恶,其热毒郁积之久,则生异物恶虫,食人脏腑精华,变生奇状,诚可惊骇。是以劳伤于肝者,则为毛虫,如刺 、瓦蛆之属,食人筋膜。劳伤于心者,则为羽虫,如灯蛾、蚊、虻、禽鸟之形,食人血脉。劳伤于脾者,则为裸虫,如婴孩、蚯蚓之类,食人肌肉。劳伤于肺者,则为介虫,如龟、鳖、虾、蟹之状,食人肤膏。伤于肾者,则为鳞虫,如鱼、龙、蛟、HT 之形,食人骨髓。

或挟相火之势,亦如羽虫之酷者,鸱枭之类,为状不一,不可胜纪。凡有此证,便宜早治,一则杀虫以绝其根,一则补虚以复其元,缓则不及事矣。

骨蒸两颧赤者,不治。(盖骨蒸内热本于肾虚。肾属水,水性寒,肾实则寒,肾虚则热。肾热则火蒸于骨而髓亦热矣。肾主骨髓,两颧为骨之本故也。)劳瘵喉哑者,为肺绝,不治。(盖肺主气,声之所从出也。肺为火烁,金不能鸣故也。)劳瘵忽患下部痈肿者死。先痔漏而后瘵者死,先得瘵而后痔漏者亦死。(盖痔漏通于大肠,大肠为肺之腑,肺为火烁,遗热于大肠故也。)劳瘵犯一侧眠者,不治。(盖无血养筋,不能转动故也。)劳瘵泄泻不食者死。(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生化之源,源绝则无以生精血故也。)

【脉】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脉常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脉常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经云:脉来细而微者,气血俱虚;脉小者,气血俱少。又曰:虚劳之脉,或浮大,或弦数。大有,劳也;弦者,亦劳也。大者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而难补也。若双弦,则贼邪侵脾,加数则危殆矣。

葛可久治劳瘵十神方

葛先师有言曰:万病莫若劳瘵最为难治。庸医不究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医瘵疾者,万无一人焉。今开用药次第于后:如呕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揭住,如极甚者,须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其理也。止血之后,患人之体必稍疏解,用独参汤一补,容其熟睡一觉,不令惊醒,睡起病势去其五、六。却分病用后诸药:保和汤,止嗽宁肺。保真汤,补虚除热。太平丸,润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气,随证加减。服药之法:每日三食前,服保真汤;三食后,服保和汤,二药间而服之。每日又浓煎薄荷汤灌漱咽口,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再噙一丸,缓缓溶化,至上床时,亦如此用之。盖夜则肺窍开,药味必溜入窍中,此诀要紧!如痰壅盛,先用饧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却根据前嚼、噙太平丸,令其仰卧而睡。服前七药后,若肺燥,余嗽未除,可煮润肺膏,如常服之。续煮白凤膏食之,复其真元,完其根本。痊愈后,合十珍丸服之,乃收功起身之药也。

甲字号十灰散治劳嗽呕吐咯血,先用此揭之。

大蓟(一两) 小蓟(一两) 柏叶(一两) 薄荷叶(一两) 茅根(一两) 茜根(一两) 牡丹皮(一两) 棕榈皮(一两) 大黄(一两) 山栀(一两)

上,烧存性,为细末,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盏,调灰五钱,食后服下。如势轻,用此立止,如势盛,血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

乙字号花蕊石散治劳瘵涌喷血出成升、斗者。

花蕊石(不拘多少, 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便一盏,炖温,调末三钱,食后下。如男子则和酒,女子和醋,与童便调药。服后用独参汤补之。

丙字号独参汤治劳瘵止血后,服此补之。

人参(二两,去芦)

上 咀,枣五枚,水二盏,煎一盏,不拘时细细服之,服后熟睡一觉,后服诸药。

丁字号保和汤治劳证久嗽肺痿者服之。

知母(酒炒,三分) 贝母(去心,三分) 天花粉(三分) 天门冬(去心,三分) 款冬花(三分) 薏苡仁(二分) 杏仁(泡,二分) 麦门冬(去心,三分) 五味子(二分) 粉草(一分) 马兜铃(一分) 紫菀(一分) 百部(一分) 百合(一分) 桔梗(一分) 阿胶(蛤粉炒,一分半) 当归(一分半) 地黄(一分半) 紫苏(半分) 薄荷(半分)

上,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入饧糖一匙,每日三食后各进一服。

血盛加大、小蓟、茅花、蒲黄、茜根、藕节。虚极加鹿茸、郁金、青蒿。痰盛加南星、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枳壳、枳实。喘盛加桑皮、陈皮、大腹皮、紫苏子、萝卜子、葶苈子。热盛加山栀、黄芩、黄连、黄柏、连翘。

戊字号保真汤治劳证骨蒸体热而虚。

当归(三分,酒洗) 人参(三分,去芦) 生地黄(三分) 熟地黄(三分) 白术(三分,炒) 黄(三分,蜜炙) 赤茯苓(三分) 白茯苓(三分) 天冬(二分,去心) 麦冬(二分,去心) 赤芍药(分半) 白芍药(分半) 知母(二分,盐炒) 黄柏(二分,盐炒) 五味子(二分) 甘草(一分半) 陈皮(一分半) 柴胡(二分) 地骨皮(二分)

上,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五枚,莲心五个,每日三食前各进一服。

惊悸加茯苓、茯神、远志、枣仁。淋浊加萆 、猪苓、泽泻。便涩加木通、 蓄。遗精加龙骨、牡蛎、莲须、莲心。燥热加鳖甲、石膏、青蒿。盗汗加浮小麦、麻黄根、黄 、牡蛎。

已字号太平丸治劳证久嗽、肺痿、肺痈,噙服除根。

天冬(二两,去心) 麦冬(二两,去心) 知母(二两,去毛) 贝母(去心,二两) 款冬花(一两)

杏仁(二两,泡) 当归(一两半) 生地黄(一两半) 黄连(一两半) 蒲黄(一两,炒) 胶珠(一两半)

京墨(一两) 桔梗(一两) 薄荷(一两)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白蜜半斤,银锅内炼熟,取起,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熬二、三沸,丸如弹子大,每日三食后,浓煎薄荷汤灌漱喉口,细嚼一丸,津唾咽下,再噙一丸,缓缓溶化。临卧时如有痰盛,先用饧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噙嚼此丸,仰卧而睡,从其溜入肺窍中,则肺清嗽止。

庚字号消化丸治劳证热嗽壅盛。

礞石(二两,硝 ) 明矾(飞,二两) 猪牙皂角(二两,炙,去皮、弦) 南星(二两,生用) 半夏(二两,生用) 白茯苓(二两) 陈皮(二两) 枳实(一两半) 枳壳(一两半)

上为细末,以神曲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临卧将饧糖拌匀吞下,次噙嚼太平丸,二药交攻即愈。

辛字号润肺膏治劳证久嗽肺痿,时常服之。

羯羊肺(一具) 杏仁(一两,洗,研) 柿霜(一两) 真粉(一两) 白蜜(二两)

上,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余药水解薄打扰五味稠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食之。此药服前七药后可用,或与七药相兼而服亦佳。

壬字号白凤膏治一切大劳大怯,极虚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火乘金位,此药固真元,全根本。

黑嘴白鸭(一只) 大京枣(二升) 参苓平胃散(一升) 陈煮酒(一大瓶)

上,先将鸭缚其脚挂起,随患人之酒量多少,倾鸭血于酒中搅匀,一时饮尽,直入肺中,润补其肺,乃止其嗽。却将鸭 去毛,就胁边开一孔,出其肚杂拭干,将枣子去核,每个入平胃散令满,以麻皮扎定,填满鸭腹中,入鸭于小坛内,四周炭火慢煨,以一瓶酒尽为度,此酒须三次添入,待酒干取起食之,其枣阴干,随意食之,后合十珍丸服之。

癸字号十珍丸治一切大劳大怯,极虚甚惫,髓干精涸,血枯气竭,火乘金位,服前药愈后,却服此丸以为收功起身之用也。

猪脊膂(一条) 羊脊膂(一条) 鳖(一个) 乌骨鸡(一只)

上四味,去骨留肉,用煮酒一大瓶于坛内煮干捣烂用。

大山药(五条) 莲肉(半斤) 京枣(一百个) 霜柿(十个)

上四味,用井水一大瓶,于坛内煮熟捣烂,与前肉一处再慢火熬,却下后药。

真阿胶(四两) 黄蜡(三两)

上二味,逐渐下,与前八味和一处,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末并知母、贝母、柏末各一两,搜和成剂,如十分坚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捣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枣汤送下,不拘时服。

青蒿膏治骨蒸劳热。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慢火熬童便减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猪胆汁七枚,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汤下。

天灵盖散取劳虫。

天灵盖(两指大,以檀香煎汤洗过,酥炙,咒七遍,咒曰:“灵公神,灵母圣,逢传尸,便须定,急急如律令”。) 鸡心槟榔(五个,为末) 麝香(二钱,另研) 阿魏(三钱,研) 甘遂(三钱,为末) 辰砂(一钱,另研) 安息香(三钱,另研)

上六味,研极细,和匀,每服三钱,同后汤送下。

薤白(二七茎) 青蒿(二握) 甘草(五寸,二根) 葱白(二七茎) 桃枝(一寸) 柳枝(一寸) 桑白皮(一寸) 榴根(一寸,俱用向东者)

上八味,须选洁净处,采童便四升,瓦器内慢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盏,调前药末,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药后,如觉欲吐,即用白梅含之,五更尽,须下虫及恶物,黄水黑粪。如服后不见动静,约人行五、七里又进一服,至天明更进一服。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等分末之,白水调,及白梅粥补之。

虚损用四物汤、(方见血证。)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方俱见脾胃。)大补阴丸、(方见火证。)六味地黄丸、集灵膏、琼玉膏。泄泻者,白术膏。

六味地黄丸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干山药(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熟地黄(八两,酒蒸)

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温酒下。

集灵膏生精补血消痰。

人参(四两,去芦)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牛膝 枸杞(半斤)

用文武火水煎三日,蜜收成膏子,每三匙,白汤下。

琼玉膏大补元气。

生地汁(十斤) 白蜜(十六斤,炼) 人参(一斤半) 白茯苓(四十九两)

拌匀,入坛内封固,桑柴火煮三昼夜,井内一日,去火毒,复煮一日去水气,每服二大匙,白汤或酒任下。

白术膏止泻,大补元气。

白术(一斤)

用水一斗,煎至五升,滤去汁听用。复用水五升,再煎,约耗一半,去渣,合前汁一处,慢火熬成膏子,每服三匙,白汤调下。

卷七

惊悸怔忡健忘证八

【歌】惊悸心中常惕惕,如人将捕时惊惑。延缠不已渐怔忡,寤寐神魂多恍惚。精神短少或多痰,健忘之病因而得。皆缘大恐与大惊,触事丧志心神失。

【论】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或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则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始则为惊悸。久而心虚停饮,水气乘心,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畏之,心不自安,故怏怏然而怔忡也。

日久不已,精神短少,心气空虚,神不清而生痰,痰迷心窍,则遇事多忘;亦因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故令转盼遗忘,名曰健忘。三者虽有浅深之殊,皆心脾之病,其所由来者一也。而治之之法,必审其脉之虚实,病之浅深,元气之盛衰,则虚实邪正之情自了然矣。

【脉】惊悸怔忡,寸动而弱。寸紧关浮,悸病乃作。饮食痰火,伏动滑搏。浮微弦濡,忧惊过却。健忘神亏,心虚浮薄。

惊悸

血虚惊悸者,四物汤加贝母、橘红、黄连、山栀,(方见血证。)安神丸。气血两虚者,益荣汤、(方俱见女科。)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人参(四两) 玄参(二两) 杜仲(炒,去丝,四两) 天门冬(三两) 麦门冬(三两) 远志(四两) 熟地黄(六两) 百部(三两) 桔梗(三两) 牡丹皮(四两) 柏子仁(四两) 五味子(四两) 甘草(二两) 茯神(四两) 茯苓(四两) 石菖蒲(四两) 酸枣仁(四两)

末之,蜜丸,每下三钱。

怔忡

心血虚少,惕惕然恍惚怔忡,益荣汤。(方见女科。)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温胆汤即二陈汤加炒枳壳一钱、竹茹一钱,二陈方见痰证。)水气承心而作怔忡,朱雀丸。心气郁滞,痰气结于心下而作怔忡,四七汤加竹沥、姜汁。(方见气证。)

朱雀丸治水气怔忡。

白茯苓(一两) 沉香(半两)

末之,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送下。

健忘

思虑伤脾,作事忘前失后者,归脾汤。心气不定,恍惚多忘者,定志丸。年老神衰,遇事多忘,二丹丸。

痰多郁滞于心脾而善忘者,四七汤加竹沥、姜汁、胆星、栝蒌。(方见气证。)

归脾汤治怔忡、健忘。

白术(一两) 茯神(一两) 黄 (一两) 圆眼肉(一两) 枣仁(炒,一两) 人参(半两) 木香(半两) 甘草(二钱半,炙)

每服锉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治恍惚多忘。

远志(一两) 人参(一两) 蒲黄(二两) 白茯苓(三两)

末之,蜜丸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二丹丸治健忘,开心志。

丹参(半两) 天门冬(半两) 熟地黄(二两) 麦门冬(一两) 白茯苓(一两) 人参(半两) 远志(半两) 朱砂(半两) 石菖蒲(半两)

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圆眼汤送下。

卷七

三消证九

【歌】消证良由燥热过,消中饮食善消磨。肾消溲浊腰肢瘦,消渴便多饮亦多。

【论】夫天一生水,肾实主之。膀胱为津液之腑,能宣行肾水,上润于肺,故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于天一真水之中,如水包天地也。经云:水之本在肾,末在肺,然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嗜食辛辣浓味,或饵丹石药,于是火炎上熏,腑脏热炽,津液干枯而三消之病生焉。热气上腾,心受之,故烦渴引饮,小便频数而多,曰消渴。热蓄于中,脾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能食肌瘦,不甚渴,便数,曰消中。热伏于下,肾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精竭髓枯,引水自救,饮而随溺,稠浊如膏,曰肾消。善治者,补肾水真阴之虚,泻心火燔灼之势,除肠胃燥热之甚,济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渴证自已矣。

消渴

消渴,热在上也,丹溪人乳膏、麦门冬饮子。

丹溪人乳膏人乳(一大盏) 黄连(半两,为末) 天花粉(一两,为末) 藕汁(一大碗) 生地黄汁(一大碗)

以二汁为膏,入前三味,佐以姜汁些少,和蜜为膏,以白汤少许,徐送下。

麦门冬饮子知母(一钱) 甘草(炙,一钱) 栝蒌仁(去油,一钱) 五味子(一钱) 人参(一钱) 葛根(一钱)

生地黄(一钱) 茯神(一钱) 麦门冬(一钱) 竹叶(十四片)

水二盏,煎服。

消中

消中,热在胃也,白虎汤、(方见中暑。)麦门冬饮。(方见前。)便结,调胃承气汤。(方见痢疾,即大承气汤去枳实、浓朴,加炙甘草一钱。)

肾消

肾消,热在下也,大补阴丸。(方见火证。)肾虚,六味地黄丸。(方见劳瘵。)肾消小便白如膏,清心莲子饮。大便秘结,大承气汤。(方见痢疾。)

清心莲子饮黄 (一两) 石莲肉(一两) 白茯苓(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五钱) 地骨皮(五钱) 麦门冬(半两) 车前子(五钱) 黄芩(五钱)

每服五钱,水煎服。

卷七

自汗盗汗心汗证十

【歌】表虚血弱汗成流,湿证淋漓不肯休。痰证津津常浃背,亡阳气脱汗如油。阴虚盗汗兼无血,熟睡沾衾觉即收。心汗盖缘思虑得,圆圆一片在心头。

【论】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阴虚火盛也。然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出为汗,故汗为心液,所以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虚而动之也。亦有阳虚气弱自汗者,此卫气不能固敛也。有湿盛自汗者,有表虚自汗者,有痰证自汗者,有火气上熏胃中湿而自汗者,种种不同,各因其证而治之。盗汗由于阴虚血弱,常补阴降火益气自愈。若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者,名曰心汗,由思虑多而得,故其病在心,治之宜养心血而汗自止矣。

【脉】汗脉浮虚,或濡或涩。自汗在寸,盗汗在尺。

阳虚自汗

阳虚则腠理疏而自汗者,黄 建中汤,外用温粉扑法。

黄 建中汤黄 (二钱,炙) 肉桂(一钱) 甘草(一钱,炙) 芍药(二钱,炒)

姜、枣煎,入饧一匙,再煎烊,温服。

温粉扑法治自汗。

白术(一钱) 本(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牡蛎( ,一钱) 麻黄根(一钱) 麸皮(一两)

末之,一半,糯米粉一半,帕包,于无风处周身扑之。

湿胜自汗

湿胜自汗,调卫汤。风湿,防己黄 汤。

调卫汤治湿胜自汗。

麻黄根(一钱) 黄 (炙,一钱) 羌活(七分) 生甘草(七分) 当归梢(七分) 生黄芩(八分)

半夏(五分) 麦门冬(三分) 生地黄(三分) 猪苓(二分) 苏木(二分) 红花(二分) 五味子(二分)

锉一帖,水煎,食前温服。

防己黄 汤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黄 (炙,一两半) 白术(炒,七钱)

每服一两,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表虚自汗

表虚自汗恶寒者,桂枝汤以实其表,(方见恶寒。)外以温粉扑之。(方见前。)

虚火自汗

虚火自汗不止,玉屏风散。火盛者,凉膈散。(方见火证。)

玉屏风散虚火自汗。

防风(一两) 黄 (一两,炙) 白术(二两,炒)

每用五钱,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痰证自汗

痰证自汗,二陈汤加贝母、胆星、白术、黄 。(方见痰证。)

盗汗

盗汗属阴虚、血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方见血证。)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或黄 六一汤、麦煎散。

当归六黄汤当归(一钱) 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二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黄 (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黄 六一汤黄 (六两,蜜炙) 甘草(一两)

每一两,水煎服。

麦煎散治盗汗神药。

知母(二钱) 石膏(二钱) 甘草(炙,二钱) 滑石(二钱) 地骨皮(二钱) 赤芍药(一钱) 葶苈(二钱) 杏仁(二钱,去皮) 人参(二钱) 白茯苓(二钱) 麻黄根(二钱)

末之,每服一钱,浮小麦煎汤送下。

心汗

心汗者,独心孔有汗,思虑过多所致也。以艾煎汤调茯苓末一钱服。又,用青桑焙干末之,米汤送下。

卷七

赤白浊精滑梦遗证十一

【歌】湿痰湿火干气血,赤白二浊从此别。更有精滑及梦遗,却缘相火与湿热。

【论】夫赤白二浊,其色虽殊,总归于火。火郁下焦,精化不清,故有赤白,白者属气,赤者属血。而精者,实血之所化也。好色之徒,勤于御女,精出有限而欲无穷,血为火迫,不及化精,故其色赤,从乎血也。

大法,白浊以降火为主,而补次之;赤浊以补为主,而降火次之。寡欲之人,亦患此者,以湿热治。又有肾虚人,小便白如油,光彩不定,尿脚澄下凝如膏糊,为寒。盖因肾虚过欲,膀胱弱而阴寒生,若此者,十无一、二,非寻常白浊之比,当审而辨之。梦遗者,梦与人交而遗其精也。精滑者,不因梦交而精自泄出也。皆因真元气虚,虚火流行,以致精海脱滑。遗于夜而不遗于昼者,盖昼为阳,夜为阴,惟阴虚故遗于阴分也。甚则遗于昼者,并阳皆虚也,阴阳皆虚,死期将至矣,不亦殆哉!然求其所属,则心、肝与肾之火相挟而成之耳。盖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梦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梦中所见之形,即肝之魂也;梦中所泄之精,即肾之精也。要之,心为君,肝肾为相,未有君火动而相火不随之者,故于寐时神游于外,欲为云雨,则魂化为形,从而行焉,而吾之精,亦不容以不泄矣。故治此病者,先治其心火,而后及其余也。寡欲之人亦患此者,以脾湿治。盖脾湿则化气不清,而分注于膀胱者,亦混浊而稠浓,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故有不待梦而自遗者也。

【脉】两尺洪数或心脉短小,必便浊遗精。

赤白浊

赤浊,湿热乘于血分,四物汤对二陈汤加贝母、樗根白皮、青黛、滑石。(二方一见血证,一见痰证。)

弱者,补阴丸。(方见火证。)白浊,湿痰流下,宜燥湿,二陈汤加二术。相火盛者,珍珠粉丸。气虚者,清心莲子饮。(方见三消。)肾水虚寒,尿白如油,光彩不定,凝如糊,厘清饮。

珍珠粉丸治白浊阴虚火旺之证。

真蛤粉(一斤) 黄柏(一斤,炒赤色)

末之,滴水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百丸。

厘清饮治肾水虚寒浊。

益智(五钱) 萆 (五钱) 石菖蒲(三钱)

梦遗

梦遗者,夜梦交感而泄也。火盛者,珍珠粉丸。(方见前。)心不宁,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茯神、莲肉、枣仁。

肾虚者,六味地黄丸,(方见劳瘵。)或丹溪补阴丸。(方见火证。)精不固,金樱子膏。因思想而得,其病在心,定志丸或妙香散。(方共见女科。)

温胆汤即二陈加枳壳。(方见痰证。)

金樱子膏金樱子(十斤,剖开,去子、毛)

于木臼内杵碎,水二斗,煎成膏子服。

精滑

精滑者,不因交感而自泄也,先服妙香散,(方见女科。)或威喜丸。精滑因相火动者,珍珠粉丸。(方见前。)虚者,大补阴丸。(方见火证。)久不止,必用龙骨、牡蛎涩之。

威喜丸治泄精。

黄蜡(四两) 茯苓(四两,用猪苓一分,瓷器内同煮二十沸,晒)

末之,溶蜡搜和如弹子大,每一丸,空心细咽下。

卷七

淋证十二

【歌】血石膏劳肉五淋,便时滴沥痛难禁。细微实滑求虚实,死血阴寒气滞并。

【论】夫淋沥者,滴沥涩痛也。闭者,急胀不通也。盖心肾气郁,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膀胱蓄热而水道涩焉,所以滴沥涩痛,欲通不通,甚则窒塞其间,令人闷绝。故小便血热,则为血淋。火气煎灼,而为砂石淋,如汤罐中煎之日久而生碱也。气血结聚,而为肉淋。气血凝如膏糊,为膏淋。因劳而作,为劳淋。丹溪云:淋有五,皆属于热,斯得其旨矣。然有气滞而淋者,有气虚而淋者,有死血而淋者。

亦有冷气滞于膀胱而作淋者,盖十无一、二也。然此之类,有冷、热、虚、实之不同,尤当参之以脉证,则有余不足之候,无所逃也。

【脉】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虚涩者亡。

血淋

不痛者,为溺血;痛者,血淋也,通闭散。死血作淋,地髓汤。

通闭散治血热成淋。

香附(五钱) 陈皮(五钱) 赤茯苓(一两)

上,末之,每服二钱,水煎,空心服。

地髓汤治瘀血成淋。

杜牛膝(一合)

水五钟,煎耗其半,去滓,入麝香少许,空心服。

热淋

热淋而痛者,五淋散,或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方见脾胃。)加木通、车前子、滑石、灯心、瞿麦、蓄,末之,蜜水调下。

五淋散治诸淋。

赤茯苓(八分) 赤芍药(八分) 山栀仁(八分) 生甘草(七分) 当归(五分) 黄芩(五分)

水煎,空心服。

砂石淋

砂石淋,草豆饮或用寒水石 研,水飞,温水调下。

草豆饮治砂石淋。

黑豆(一百二十粒) 生粉草(一寸)

水煎,乘热入滑石末一钱,空心服。

虚淋

肾虚成淋者,八味丸或六味地黄丸。(方见劳瘵。)

八味丸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五钱、黑附子(炮,去皮、脐)五钱。(方见劳瘵。)

劳淋

(附气淋)

劳淋,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石苇、滑石、琥珀。(方见血证。)气淋,沉香散。

沉香散治气淋。

沉香(半两) 石苇(去毛,半两) 王不留行(半两) 当归(半两) 滑石(半两) 葵子(七钱半)

白芍药(七钱半) 甘草(三钱半) 陈皮(一两)

末之,每服二钱,大麦汤下。

阴寒

冷气凝滞,小便淋痛,木香散。内积寒冷,淋凝如膏糊者,生附汤。凝白如油,萆 厘清饮。

木香散治冷淋。

木香(五分) 木通(五分) 槟榔(五分) 大茴香(四分) 当归(五分) 赤芍药(五分) 青皮(七分) 泽泻(七分) 橘皮(五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

生附汤治寒淋。

附子(半两) 滑石(半两) 瞿麦(七钱半) 木通(七钱半) 半夏(四钱)

每三钱,灯心、姜、蜜水煎服。

萆 厘清次益智(一钱) 萆 (一钱) 石菖蒲(一钱) 乌药(一钱) 茯苓(八分) 甘草(七分)

上锉,水煎,入盐一捻,空心服。

卷七

癃闭遗溺证十三

【歌】实热溲便故不通,下焦气结号为癃。气虚血弱兼痰闭,一吐提时便有功。虚热故令便不禁,虚寒遗溺在温中。

【论】夫肾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此上下相通,故水火既济,则荣卫流行,水窦开阖,便溺通畅,岂有不禁、不利者欤?夫惟心肾不交,水火未济,阴阳不调,则内外关水道窒塞,而有小便癃闭、遗溺之病生焉。

盖膀胱与肾为表里,虚则客热乘之,故不能制水,水挟热而行,故数而不通,溺有余沥。肾与膀胱皆冷,内气不充,胞中自滑,故出多而色白。所以热则不通,冷则不禁,理之自然。亦有虚热而遗沥,气虚而不通者,不可不知。

【脉】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脉浮弦涩,为不小便。

虚闭

气虚不能施化,小水不通者,四君子汤加升麻,先服后吐之。(方见脾胃。)血虚而小水不通者,四物汤加升麻,先服后吐之。(方见血虚。)气血两虚,二方合用加升麻。

痰闭

痰气闭涩于下焦,小水不通者,二陈汤加木通、香附,先服后吐,或蒲黄汤。痰盛肥胖之人,导痰汤取吐即通。(二陈汤、导痰汤二方俱见痰证内。)

蒲黄汤治小便不通。

赤茯苓(五分) 木通(五分) 车前子(五分) 桑白皮(八分) 荆芥(四分) 灯心(三分) 赤芍药(五分) 蒲黄(生用,八分) 滑石(一钱,研) 甘草梢(七分) 紫苏(五分)

上锉,加葱白三个,水煎服。

热闭

下焦实热,小便不通者,八正散,再用通小便法。茎中痛,热盛闷涩者,导赤散加山栀、大黄。

八正散治热闭。

车前子(一钱) 瞿麦(一钱) 蓄(一钱) 滑石(一钱) 甘草(一钱) 山栀仁(一钱) 木通(一钱) 大黄(一钱,面裹煨)

灯心二十茎,水煎,空心服。

导赤散治小便不通。

木通(二两) 生地黄(二两) 甘草(一两)

水煎服。

通小便法用活田螺一个,连壳捣如泥,入麝少许,置脐内,以蛤蜊壳合之,绢帛扎定,少时即通,治噤口痢亦用此法。

小便不禁

小水不禁,出而不觉,赤者为热,白者气虚。又有虚热、虚寒之不同。内虚湿热,小便不禁,遗沥者,六味地黄丸加牛膝、杜仲、破故纸。(方见前劳瘵证。)三因韭子丸乃治虚寒遗溺之要药。自汗脉弱者,秘元丹。

若虚热不禁,补阴丸加益智、人参、干山药。(方见火证。)

三因韭子丸韭子(六两,炒) 鹿茸(四两,酥炙) 肉苁蓉(酒浸,二两) 牛膝(二两) 熟地黄(二两) 当归(二两) 巴戟(两半,去心) 菟丝子(两半) 杜仲(一两) 石斛(一两) 干姜(一两) 桂心(一两)

末之,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秘元丹固精止溺。

龙骨(三两, ) 砂仁(二两) 诃子(十个,泡去核) 灵砂(二两)

末之,煮糯米粥,丸如麻子大,空心临卧各用酒下五十丸。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