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针灸逢源 [ 李学川 ]

清代李学川编撰。刊于1822年。6卷。卷一、卷二,选集《内经》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卷三,收集历代各家的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腧穴及经外奇穴的考证,载经穴三百六十一,奇穴九十六;卷五、卷六,为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还包括一些诊法、推拿内容;卷六论述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附有验方,反映了作者针药并施的治疗思想。 查看详情>>

周易传义附录 [ 董楷 ]

南宋董楷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将程颐《周易程氏传》和朱熹《周易本义》合为一帙,并采辑程、朱论《易》之说别见他书者作为附录,故题曰《传义附录》。《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董楷之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故其说《易》惟以洛、闽为宗。是编成于咸淳丙辰,合程子《传》、朱子《本义》为一书,而采二子之遗说附录其下,意在理数兼通。又引程、朱之语以羽翼程、朱,亦愈于逞臆凿空,务求奇于旧说之外者。成书于咸淳丙寅(1266年)。合程颐《易传》与朱熹《易本义》为一书,而次第依程书为准,割裂朱书附其次第。其说主数、理兼通。 查看详情>>

黄帝阴符经集注 [ 佚名 ]

黄帝阴符经集注,原题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七家注。约成书于唐代。唐张果《阴符经注》已引伊尹、太公、诸葛亮、李筌诸家之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是书一卷,题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悦、杨晟等十一家注。宋代公私书目着录是书,或作十一家,或改作六家或七家。今《正统道藏》本当源于宋本,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是书经文据四百余字本,不分篇章,注文略采诸家之说以释经义。其中采李筌之注最多,亦较为可信,其余各家之注不过寥寥数语,间亦有不标名之注。案伊尹、太公等人皆为古之富于治国用兵谋略者,故是书注经颇取兵家之言,着重阐发圣人如何观天之道,执机达变,以求长生成仙、富国安民、强兵战胜之术。唐宋以来,此书流传甚广。除《正统道藏》本外,另有《说郛》本、《汉魏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家》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刘完素 ]

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于1172年。本书将《素问》一书的病名和症候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总分为18门。卷1~2诸证门,列述煎厥、薄厥、飱泄、臌胀、风消等证;卷3风门;卷4热门;卷5~6伤寒门;卷7积聚门;卷8水湿门;卷9痰饮门、劳门;卷10燥门、泄痢门; 卷11人门;卷12补养门;卷13诸病门,介绍疮疡、瘰疬、疔疮、疥癣、跌打损伤、牙疳、口疮等症证的证治。全书内容系将《素问》所述若干病证予以阐发,并补以方治。刘氏所拟订之方剂,宗张仲景制方之旨,尤多取法于《金匮要略》,但较多地运用寒凉药,如双解表里之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流派和制方的一大特点。当前流通的15卷本,系后人重予整理者,其中掺入了一些元、明以后的方剂和治法,病证的种类也在《素问》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又从文字来分析,第2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 第4卷之妙功藏用丸; 12卷之荜澄茄丸、初中丸、楮实子丸等,均注“新增”二字,说明当前的流行本已非刘氏的原著面貌。刘氏全面分析《素问》所记载的多种病证,并为之制订了治疗方剂,这种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为《内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书现存最早为元刻7卷本(题作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又有《刘河间伤寒三书》、《刘河间医学六书》、《医统正脉》等多种刊本,是刘氏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查看详情>>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 佚名 ]

道家养生学著作。即《灵宝五符经》,一称《洞玄五符经》,简称《五符经》。所谓五符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之符命,道教相传为夏禹所受,见本书卷下。三卷。刘师培《读道藏记》 认为,此书惟上卷首段为序,今以三卷均序文,乃标题之讹。又《太平御览》卷六百五十九引《五符经二十四真图》,今无其文,说明书有缺残,然究系六朝以前古籍。另据书中《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方色,《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是均汉人遗说,认为本书也有可能出自汉季。书内收灵宝派所传内练功诀、服食药方酒方。载《道藏》第一百八十三册。 查看详情>>

太虚集录 [ 闵一得 ]

古哲有言曰:修炼有三乘,(天仙地仙水仙也。)而炼法惟三则。三则惟何?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实其念。(念即志,志乃主宰内外者,故又名曰主人翁。)此三句是双修家(性命双修之家也)彻终彻始、片时片刻,莫可或遗者,(遗忘也)其功法增减,第可自审而维持之。(秉性有明暗,体质有厚薄,阴阳有偏胜,境地有忙闲,天时有冬夏。)丹书所载,无非培命口诀,而行贵得中,又炼须合时。盖一年有二至,一月有朔望,一日有子午,体有自然气机,(机者动之兆,升降之先觉者也。)现有不同景象,(静观其机,吉凶可卜,及其已现,吉凶已定,窃欲挽回,还于机兆时以意维之,俟其已现酌加增损乃妙。)而火候寓焉。究其秘要,不过升降放收而已;其利弊,不过勉强自然、通泰塞执,与夫确遵疑间焉而已。 查看详情>>

天台山志 [ 佚名 ]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作于元末。书一卷。首为郡志辩,考辩司马悔桥,天台之得名等。接着录晋孙兴公《天台山赋》、唐柳泌诗、夏英公铭,又记载洞及丹井。所载较多者为宫观,尤其是有关桐柏观的记录甚多,有唐崔尚《桐柏观碑》、宋曹勋《重修桐柏记》、李白《题桐柏观诗》、白玉蟾《留别桐柏诗》等。据称桐柏观所在地,王子晋、葛仙翁、司马承祯都曾在此修道,为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另有宋夏疎《重建道藏经记》可窥宋代道书流布的一些情况。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自古为道教名山。本书虽未能全面反映天台山道教状况,但对研究古代浙江地方道教仍有较重要的原始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查看详情>>

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 佚名 ]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2著录曰: “《洞玄灵宝观妙经》二卷。”《续修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稿本据此推测该经出自唐五代间。今本二百余字,盖残卷。述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劝人观妙,静心,无心。 查看详情>>

赞灵集 [ 佚名 ]

赞灵集,编撰者不详。约出于明初。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赞颂洪恩灵济真君(即徐知証、徐知谔)之诗文数十篇,包括碑记六篇、表札九篇、序疏跋文九篇,诗数十首。书中有元人撰〈灵济宫记〉、〈重修灵济宫记〉、明永乐八年(1410)〈重修灵济宫疏〉、永乐九年(1411)〈鳌峰神秀图记〉等文,记述元明二代灵济宫修建始末。又有宜德壬子(1432年)户部主事所撰诗文,故此书应出于《徐仙翰藻》之后,反映明初崇奉徐仙实况。 查看详情>>

易学启蒙小传 [ 税与权 ]

南宋税与权撰。一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大旨,乃引据旧说,阐发邵雍“后天《易》”之义,以补述朱熹《易学启蒙》之所未备。《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初,朱子作《易学启蒙》,多发邵氏先天图义。至与袁枢论后天《易》,则谓尝以卦画纵横,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惧不敢妄为之说。与权从魏了翁讲明邵氏诸书,于《观物篇》得后天《易》上下经序卦图。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