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下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临莅天下,不求有妄之福,故鬼无以见其神明。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

  上言其鬼不神,非谓鬼歇灭而无神,但有其神而不见神怪以伤民也。

  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

  鬼见神怪则伤民,圣人有为则伤民,今鬼所以不见神怪而伤民者,盖以圣人无为清静故尔。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鬼神伤民则害国亏本,圣人伤民则匮神乏祀,今两不相伤物,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谦德也。大国当下流开纳,则天下之人交至矣。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天下之人交至者,归於谦德,则如牝以雌静,常为牡动所求,由以静为下故。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取小,以为臣妾。小取大,以为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执谦德而下小国者,不过欲兼畜小国为臣妾。小国赞贡赋以下大国者,不过欲入事大国为援助也。

  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一求臣妾,二求援助,是两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国者常戒於满盈,故特云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皆资妙本以生成,是万物取给之所,故兴言云为万物之奥。奥,内也。

  善人之宝,

  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宝贵之,而无患累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住也,不善之人,不能宝贵至道,及有患难,即欲以身保住於道,自求免尔。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况圣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静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贾之售,相率而从善矣。故下文云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弃遗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共教不善之人。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三公辅佐,虽以合拱之璧,先导驷乘之马以献之,犹不如坐进此无为之道於君,以化人尔。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何,问辞也。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在於悟,不在於求,不如财帛,故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则自无罪累,岂待有罪方求免也?可以为天下贵。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於为无为,於事无事,於味无味者,假令大之与小,多之与少,既不越分,则无与为怨。若逐境生心,违分伤性,则无大无小,皆为怨对。今既守分全和,故是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肆情纵欲者,於为无不难,於事无不大,今欲图度其难,营为其大,当须於性未散而分未越,则是於其易细也。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明上文所以预图为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云大事必作於细,将明圣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不为其难事大事,故能成其尊大耳。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诺诈人,必寡於信,动作多易,后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难为轻诺多易,故终无难大之事。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言人正性安静之时,将欲执持,令不散乱,故虽欲起心,尚未形兆,谋度绝之,使令不起,并甚易耳。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绝之者,脆则易破。祸患初起,形兆尚微,将欲防之,微则易散耳。

  为之於未有,

  覆上易持易谋也,所以易者,为营为之於未有形兆耳。

  治之於未乱。

  覆上易破易散也,所以易者,为理之於未成祸乱耳。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此三者喻其不早良图,使后成患。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凡情不能因任,营为分外,为者求遂,理必败之。於事不能忘遣,动成执着,执着求得,理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民之始从事於善者,当於近成而自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其终,未尝如始,从善之心,则必无祸败之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难得之货,为性分所无者,今圣人於

  欲不欲,不营为於分外,故常全其自然之性,是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不求过分之学,是於学不学,将以归复众人过分之学,以辅自然之性,不敢为俗学与多欲也。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人君善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民,将导之以和,使归复於朴,令如愚耳。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君将明道以临下,下必役智以应上,智多则诈兴,是以难洽。

  是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以,用也。人君任用多智之臣,使令治国,智多必作法,法作则奸生,故是国之贼也。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纯德之士,使偃息蕃丑,弄丸解难,自然智诈日薄,淳朴日兴,人和年丰,故是国之福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

  役智诈则害於人,任淳德则福於国,人君能知此两者,委任淳德之臣,是以为君楷模法式。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人君常知所委任,是谓深玄至德矣。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深远,能与物反,归复其本,令物乃至大顺於自然之性也。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输归往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矣。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

  谦为德柄,尊用弥光,以言谦下之,百姓欣戴,故处其上而人不以为重,以身退后之,百姓子来,故处其前而人不以为害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是不重不害之故,故天下之人乐推崇为之主,而不厌倦。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谦退,不与物争,天下共推,谁与争者?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肖,似也。老君云,天下之人皆谓我道大,无所象似,我则答云耳。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夫唯我道至大,故无所象似。若如代问诸法,有所象似,则不得称大,久已微细也夫。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

  我道虽大无所象似,然有此三行甚可珍贵,能常保倚执持,可以理身理国也。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则广救,俭则足用,不敢为天下先,故乐推而不厌也。

  夫慈故能勇,

  慈人敏惠,则德有余,故勇於救济也。

  俭故能广,

  节俭爱费,财用有余,故施益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俭之德,谦伪益光,推先与人,人必不厌,故能成神器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今舍慈且勇,勇则害物,舍俭且广,广则伤财。舍后且先,先则人怨。伤财害物,聚怨於人,是必死之道,故云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用慈以战,利在全众,用慈以守,利在安人,各保安全,故能胜固耳。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战守,岂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将救卫。战胜,天救也。守固,天卫也。是皆以慈故,故云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士,事也。善以道为理国之事者尚德,故云不武。

  善战者不怒,

  事不得已,必须应敌,以慈则善,故不凭怒。

  善胜敌者不争,

  师克在和,和则善胜,全胜之善,故不交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

  悦以使人,令尽其力,必先下之,是为善用。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胜是不争之德,为下是用人力,能如此者,可以配天称帝,是古之至极要道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君伤时,轻残人於兵,故托古以陈戒。有言者,谓下句。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主有动作,则生事而贪。客无营为,则以慈自守。自守则全胜,生事则败亡。进虽少不能无事,退虽多不失谦让,故不敢进於寸,而退於尺。

  是谓行无行,

  为客退尺,不与物争,虽行应敌,与无行同矣。

  攘无臂,

  攘臂所以表怒,善战不怒,故若无臂可攘。

  仍无敌,

  仍,引也。引敌者,欲争不争,故若无敌可引。

  执无兵。

  执兵所以表杀,今以慈和为主,故虽执兵,与无兵同。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为祸之大,莫大於轻侮敌人,轻侮敌人者,则殆丧吾以慈之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抗,举也。两国举兵以相加,则慈哀於人者胜之。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君云,吾所说言契理,故易知,简事,故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之人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无言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无事为君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代人无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法则我不言之教者至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者,晦其外。怀玉者,明其内。故知我者希少耳。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强知,是行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能知之病,是以不为强知所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唯圣人所以不病病者,以其病众生强知之病,是以不病。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

  有威而可畏,谓之威。言人於小不畏,拙於慎微,则至於大可畏也。

  无狭其所居,

  神所居者,心也。无狭者,除情去欲,使虚而生白。

  无厌其所生。

  身所生者,神也。无厌者,少思寡欲,使不劳倦。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夫唯人不厌神,是以神亦不厌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爱其身,无厌神之咎,不自见其能以犯息,不自贵其身以聚怨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见贵,取此知爱。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敢谓果敢,言人勇於果敢从事,则失於谦柔退让,必害於身,故云则杀。不敢者,则可以活身矣。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两者,敢与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当须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动有灾害,乃天之所恶,孰能知其故哉?

  是以圣人犹难之。

  圣人犹难为勇敢之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此下言天道谦虚,以戒人事勇敢。天不与物争,四时盈虚,物无违者,故善於胜。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福善祸氵㸒,曾无差忒,故云善应。

  不召而自来,

  天道不召物使从己,物不能违,自来顺天耳。

  繟然而善谋。

  天道玄远,繟然宽大,垂象示人,可则之,故云善谋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网罗,虽恢恢疏远,刑氵㸒赏善,毫分不失。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纵放情欲,动之死地,习以为常,尝无畏者,人君当以清静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诛杀恐惧之?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若使代人皆从清静之化,不敢溺情纵欲,常畏於死,而独为奇诈者,假令吾势得执杀此奇诈之人,孰敢即杀?故下文云。

  常有司杀者杀。

  如此奇诈之人,天网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杀者杀之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人君好自执杀,必不得天理,是犹拙夫代大匠斲木。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拙夫代斲,岂但伤材,亦自伤其手。人君任用刑法,代彼司杀,岂唯残害百姓,抑亦自丧天和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天下之民所以饥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赋税之太多故耳。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天下之民所以难治化者,以其君上之有为,有为则多难,多难则诈兴,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天下之人所以轻其死者,以其违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自然之分定则生全,若养过其分,分过则生亡矣。故夫唯无以厚其生为者,是贤於矜贵其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气全也。死之坚强,和气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为强粱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强则不胜,

  见哀者胜,故知恃强者必败。

  木强则共。

  木本强大,故处於下。枝条柔弱,共生於上。盖取其柔弱者在上,强梁者在下,故下文云。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道玄远,非喻不明,故举张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张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犹天道亏盈益谦,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举下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则违天,翻损不足。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以己之有余,奉与天下之不足者乎?独有道者能耳。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圣人法天,称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处。

  推功於物,不处其成。

  其不欲见贤。

  圣人所以推功不处者,盖不欲令物见其贤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以坚攻坚,叉两坚俱损,柔制强者,则强损而柔全。故用攻坚强者,无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胜於刚强,天下之人,无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引万方之罪,是受国之垢浊。称孤寡不谷,是受国之不祥。其德如此,则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归往矣。

  正言若反。

  受国之垢,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与身为怨对之大者,情欲也。和谓调和也。言人君欲以言教调和百姓,使无情欲,故曰和大怨。

  必有余怨。

  立教化人,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曰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既有余怨,则不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耳。圣人知立教则必有迹,有迹即是余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静,下人化之,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彻,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则人自化。无德之主,则将立法以通于人,为法之弊,故未为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司契则清静,立法则凋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人君者,常思淳化于无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伯,长也。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无所求及,适有人村器堪为什仵伯长者,亦无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少思寡欲,不轻用其生,敦本无求,不远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矣。

  舟舆所以利迁徙,甲兵所以徇攻战,两者无欲,故无所乘陈。返朴还淳,复归于三皇结绳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绣,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饰栋宇,故所居则安矣。

  乐其俗。

  不浇淳朴,故其俗可乐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彼此俱足,无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者,圣教也。信,实也,言不韵于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动合于俗,故不信。

  善者不辩,

  善者在行,无辩说。

  辩者不善。

  空滞辩说,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博者多闻也。

  圣人不积。

  积者执言滞教,有所积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遗教,一无执滞,故云不积。

  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无尽。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以法味诱导凡愚,尽以与人,于圣人清静之性,曾无减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举天道利物不害者,将明圣人之道施为弘益,常以与人,故不争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四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