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坠也,注玄尚白〔2〕,其功孰与京哉?离火红〔3〕而至黑孕其中,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造化炉锤,思议何所容也。五章遥降〔4〕,朱临墨而大号彰。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焕。文房异宝,珠玉何为?至画工肖像万物,或取本姿,或从配合,而色色咸备焉。夫亦依坎附离〔5〕,而共呈五行变态,非至神孰能于斯哉?

【注释】

〔1〕丹青:出于《周礼·秋官·职金》:“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此处丹青指朱与墨。

〔2〕注玄尚白:出于《汉书·扬雄传》:“时[杨]雄(前53—后18)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白也,或嘲雄以玄尚白。”“玄”指黑色或墨迹、著述,“白”指白色或白丁,“以玄尚白”谓无官无位而从事著述。作者引此,意指在白纸上写黑字。

〔3〕离火红:按《周易·说卦》:“离为火。”此处指赤火。

〔4〕五章遥降:五章指青、赤、白、黄、黑五色。此处指朝廷降下的五色笺敕诏。

〔5〕依坎附离:按《周易》,坎指水、离指火,此处译为“借水火之力”。

【译文】

宋子说,古代文化遗产之所以千古不灭,靠的是纸墨的文字记载,其功用实无可比拟。松木和桐油在赤火中烧出黑烟,制墨原料就孕育其中。白色水银烧炼后,变成红色银朱,成为作书画的材料。物质烧炼后所产生的变化,真是不可思议。朝廷颁至各地的五色笺敕诏,因皇帝用朱笔在黑字上作了御批,而使重大号令得以传布。披阅万卷图书,在书上用朱笔加以批注,而使本来佳作更放光彩。这样看来,朱、墨实为文房之异宝,珠玉岂能相比?画家描绘万物,或只以墨作画,或以朱、墨及其他颜料配合,画成各种彩画。朱墨与颜料的制备须借水火之力,而共同呈现于五行的变化之中,如果不是巧妙地利用自然力,谁能做到这些?

14-2 朱

14-2-1 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1〕。所以异名者,由精粗、老嫩而分也。上好朱砂出辰、锦今名麻阳〔2〕与西川者,中即孕汞〔3〕,然不以升炼。盖光明、箭镞、镜面等砂,其价重于水银三倍,故择出为朱砂货鬻。若以升汞〔4〕,反降贱值。唯粗次朱砂方以升炼水银,而水银又升银朱也。

【注释】

〔1〕朱砂或称辰砂Sinabar,是天然硫化汞HgS,银朱是人造硫化汞,二者化学成分一致。但水银是元素汞Hg。

〔2〕辰州:今湖南沅陵。锦州:今湖南麻阳之古名。

〔3〕涂本作“”(hóng,或gǒng),与“汞”通用,今改为汞。

〔4〕涂本误“水”,今改汞。

【译文】

朱砂、水银与银朱原本是同一物质。之所以有不同名称,是因精粗、老嫩的差异。上好的朱砂出于辰州、锦州今名麻阳与四川,其中就含有汞,但不用来制汞。因为朱砂中的光明砂、箭镞砂及镜面砂等价钱比水银还贵三倍,故选出好朱砂来出卖。如果用这些朱砂来炼制水银,反而降低价钱。只有粗的次朱砂才用来提炼水银,再用水银升炼成银朱。

14-2-2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始见其苗,磊然白石,谓之朱砂床。近床之砂,有如鸡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药,只为研供画用与升炼水银者。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数丈即得。外床或杂青黄石,或间沙土,土中孕满,则其外沙石自多折裂。此种砂贵州思、印、铜仁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出亦广也。凡次砂取来,其通坑色带白嫩者,则不以研朱,尽以升汞。若砂质即嫩而烁,视欲丹者,则取来时入巨铁碾槽中,轧碎如微尘(图14-1)。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图14-1 研朱砂、澄朱砂

【译文】

上等的朱砂,要挖土十余丈方可得到。开始露头的矿苗是一堆堆白石,叫朱砂床。矿床附近的朱砂有的大如鸡子。次等朱砂不堪入药,只供研磨作画与提炼水银用。次朱砂的矿苗不一定是白石,挖数丈即可得到。其矿床外或者杂带有青黄色石块,或者间有砂粒,堆满于土中,外层的砂石多自行破裂。这种朱砂在贵州思南、印江、铜仁等地最多,而陕西商县、甘肃秦州(天水)也有出产。开采次等朱砂时,如整个坑里都是色白而细嫩的矿石,就不用以研成朱砂,而是全用来提炼汞。若砂质虽嫩但闪有红光的,则取来放入大的铁碾槽中碾成细粉,然后在缸里用清水澄浸。经过三天三夜,将浮在上面的舀到另一缸中,名叫二朱。缸中下沉的,晒干后名曰头朱。

14-2-3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1〕,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图14-2)。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密缠通梢〔2〕,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插处一丝固密,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本草胡乱注: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3〕。

图14-2 升炼水银(从朱砂升炼出水银)

【注释】

〔1〕涂本作“”,今改汞。

〔2〕涂本误“稍”,今改梢。

〔3〕指《本草纲目》卷九《石部·水银》条引元代人胡演《丹药秘诀》云:“取砂汞法,用瓷瓶盛朱砂,不拘多少,以纸封口。香汤煮一沸时,取入水火鼎内,炭塞口,铁盘盖定。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连盘覆鼎于碗上,盐泥固缝,周围加火煅之。冷定取出,汞自流入碗矣。”其实这种方法虽不及作者所述蒸馏法取汞简便易行,然亦不可斥为“胡乱注”。

【译文】

提炼水银,或者用白嫩的次朱砂,或者用缸中舀出浮在上面的二朱,将朱砂与水拌和,搓成粗条。每三十斤装入一锅,用来提炼汞,所用柴薪也是三十斤。提炼汞的锅,上面还要扣上另一个锅,锅上正中留一小孔,旁边用盐泥封紧。锅上小孔与用铁打成的弯管相联,整个弯管都要用麻绳缠密,仍用盐泥封紧。点火时弯管的一头插入锅内通气接口处要严密封固,弯管的另一头插入装有两瓶水的罐内,锅内之气通到罐中之水而受冷却。共加火五个时辰(十小时),锅内的朱砂粉就都变成汞而布满于锅壁。冷却一日后,再取出扫下。此中道理颇为玄妙,包含着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全部奥秘。《本草纲目》注中说:“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那是乱注。

14-2-4 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银一斤,入石亭脂〔1〕即硫黄制造者二斤,同研不见星,炒作青砂头,装于罐内。上用铁盏盖定,盏上压一铁尺。铁线兜底捆缚,盐泥固济口缝,下用三钉插地鼎足盛罐(图14-3)。打火三炷香久,频以废笔蘸水擦盏,则银自成粉,贴于罐上,其贴口者朱更鲜华。冷定揭出,刮扫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2〕,出数借硫质而生。

图14-3 银复生朱(从水银再升炼出银朱)

【注释】

〔1〕石亭脂:天然硫。

〔2〕此处所述之法尽取自《本草纲目》卷九《石部·银朱》条引胡演《丹药秘诀》。

【译文】

有的朱砂是从水银再炼制成的,故名曰银朱。其方法是或者用敞口的泥罐烧炼,或者是用一上一下的两口锅。每一斤水银加入石亭脂硫黄制成的二斤,放在一起研细至见不到水银珠,用火炒成青色粒状,装入罐内。罐口用铁盘盖紧,铁盘上压一铁尺。用铁线将铁盘与罐底捆紧,再用盐泥封住所有接缝。下面用三根铁棒插在地上,鼎足而立以架起罐子。点火煅烧,约点燃三炷香所需的时间。在这期间,不断地用废笔蘸冷水滴在铁盘上,则由水银变成的银朱粉末自然会贴在罐壁,贴在罐口部的银朱,更为鲜艳。冷却后将铁盘揭下,就可扫取银朱。沉到罐底的硫黄,还可取出再用。每一斤(十六两)水银,可炼得银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多出的重量是从硫黄那里得到的。

14-2-5 凡升朱与研朱,功用亦相仿。若皇家、贵家画彩,则即用〔1〕辰、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凡朱,文房胶成条块,石研则显。若磨于锡砚之上,则立成皂汁〔2〕。即漆工以鲜物采,唯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凡水银与朱更无他出,其汞海、草汞之说〔3〕,无端狂妄,饵食〔4〕者信之。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所谓造化之巧已尽也。

【注释】

〔1〕诸本作“同”,误,今改为“用”。

〔2〕朱在锡砚上研磨,可能生成褐色的硫化亚锡SnS。

〔3〕这是针对《本草纲目》卷九《金石部·水银》条而言的,其中引历代诸家本草书所载从马齿苋Cartulaca oleracea中可提制草汞及自然汞,言之有据,并非狂妄之论。如本章第二节第一段(14-2-1)所云,既然朱砂、银朱为同一物质,而从朱砂可炼制汞,银朱亦当如此。

〔4〕涂本及诸本作“耳食”,今改为饵食。

【译文】

人工炼制的银朱,和碾制的天然朱砂,功用差不多。但皇家、贵族作画,则用辰州、锦州的丹砂研成粉,而不用这种银朱。文房用的朱,是用胶作成条块,在石砚上研,可显出朱红色。如果在锡砚上研磨朱,则立刻成为黑汁。漆工用朱的鲜红颜色涂饰漆器时,只有将其与桐油调和,颜色才鲜明。如与漆调和,则颜色发暗。水银和银朱,不能从上述原料以外的物质中取得,因而所谓汞海、草汞之说,都是无端狂妄之论,只有炼丹家和服食所谓长生药的人才相信。水银在炼制成银朱以后,就不可再还原为汞,自然界变化的巧妙,到此已尽了。

14-3 墨

14-3-1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1〕。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2〕汁浸染灯芯而燃炷者也。凡爇油取烟,每油一斤,得上烟一两余。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灯盏二百副。若刮取怠缓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图14-4)。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毫〔3〕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烟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图14-5)。

图14-4 燃扫清烟

图14-5 取流松液、烧取松烟

【注释】

〔1〕墨主要由烧松木、桐油等有机含碳物质而产生的烟灰,即碳黑Carbon black制成。

〔2〕紫草:紫草科植物Lithospermum officinale,其根可作紫色染料。

〔3〕涂本原作“毛”,今改为毫。

【译文】

墨是由物质燃烧后的烟灰凝聚而成的。用桐油、菜子油、猪油烧成的烟灰制的墨占十分之一,而取松烟造成的墨占十分之九。制造贵重的墨,在本朝(明朝)首推徽州(今安徽歙县)人。他们由于桐油运输困难,便派人去湖北江陵、襄阳与湖南辰溪、沅陵客居,以其廉价桐油就地烧成烟灰带回制墨。用这种墨将字写在纸上,在日光下从侧面看墨色有红光的,是用紫草汁浸灯芯后点灯所烧成的烟造成的。烧桐油取烟时,每一斤油得上等烟灰一两多。手力快的,一人可看管二百盏灯。如果刮烟怠慢,烟烧过头,就会白白浪费灯油和原料。其余寻常用墨,都是由松烟做成的。可先将松树树脂流去,然后伐木。只要松香有一点没有流净,造成的墨最后总有研不开的滓子。流去松香之法,在树根凿一小洞,点灯慢慢焚烧,则整个树干中的松脂因为受热都倾流而出。

14-3-2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图14-5),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土之涂玄者。

【译文】

烧松烟时,将砍伐下的松木截成一定尺寸,再在地上用竹条作成圆顶棚屋,形状像船上的雨篷,逐节接连成十余丈长。其内外与接口处,均以纸及席子糊固。每隔数节便留一小孔出烟,竹棚下接地处要盖上泥土,里面砌砖时要事先留出烟道。将截短的松木放在棚内燃烧数日,停烧,冷却后进去扫刮松烟。烧松烟时,点燃松木与放烟都是从头节开始,再逐节进行,一直到尾节。尾部的一、二节中结成的是清烟,是制作优质墨的原料。中部各节内为混烟,用以作一般墨料。最前面的一、二节内,只能刮取烟子,卖给印刷书籍的坊家,仍要研细使用,其余则供漆工、粉刷工做黑色颜料使用。

14-3-3 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精悫。其和胶之后,以槌敲多寡分脆坚。其增入珍料与漱金、衔麝〔1〕,则松烟、油烟增减听人。其余《墨经》〔2〕、《墨谱》〔3〕,博物者自详,此不过粗记质料原因而已。

【注释】

〔1〕麝:有蹄目鹿科牡麝Moschus moschiferus腹部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上等香料。

〔2〕《墨经》(1100):宋代人晁贯之所著,全一卷,叙述墨锭的源流及制造。

〔3〕《墨谱》(1095):宋代人李孝美著,三卷,论采松、烧烟及制墨甚详。

【译文】

将制墨的松烟放入水中久浸,以浮沉情况区分精粗。松烟与胶调和固结后,以捶敲打,根据敲击的多少区分坚脆。至于向墨中加入珍贵材料与烫上金字、填入麝香,则松烟、油烟都可随意加多加少。其他问题均载入《墨经》、《墨谱》,要求得到更多知识的人可自行研究,此处不过粗记原料、制法而已。

14-4 附:诸色颜料〔1〕

14-4-1 胡粉:至白色,详《五金》卷。黄丹〔2〕:红黄色,详《五金》卷。淀花:至蓝色,详《彰施》卷。紫粉:红色,贵〔3〕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大青:至青色,详《珠玉》卷。铜绿〔4〕:至绿色,黄铜打成板片,醋涂其上,裹藏糠内,微借暖火气,逐日刮取。石绿:详《珠玉》卷。代赭石〔5〕:殷红色,处处山中有之,以代郡者为最佳。石黄〔6〕:中黄色,外紫色,石皮内黄,一名石中黄子。

【注释】

〔1〕原书中本节没有标题,是译注者补加的。

〔2〕黄丹:又称铅丹,四氧化三铅Pb₃O₄,红黄色粉末。

〔3〕涂本误“责”,今改贵。

〔4〕铜绿:铜青,各种碱式醋酸铜的混合物。绿色的化学式为CuO·2Cu(C₂H₃O₂)₂,蓝色的为(C₂H₃O₂)₂Cu₂O₂。

〔5〕代赭石:土朱,赤铁矿矿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₂O₃,因代县产品最佳,故称代赭石。

〔6〕石黄:又名石中黄子,含三氧化二铁的黏土。

【译文】

胡粉:颜色最白,详见《五金》章。黄丹:红黄色,详见《五金》章。淀花:深蓝色,详见《染色》章。紫粉:红色,贵重的用胡粉、银朱对和,一般的用染坊的红花汁作成。大青:深蓝金,详见《珠玉》章。铜绿:深绿色,用黄铜打成薄片,涂上醋后藏于米糠内,借其微热,再逐日从铜片上刮取。石绿:详见《珠玉》章。代赭石:粉红色,山中处处有之,以山西代县所产的最好。石黄:中间是黄色,外表是紫色。因为石里面是黄色,又叫“石中黄子”。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