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访王先生的那一天,乐华天明就出门,先到朱志青家里,待大文、锦华、慧修陆续到了,才一同出发。因为预备在山寺作一日的清游,志青买好了几种罐头食物,交大家分携了走。

那座山离H市不远,乐华在春间曾和大文随了父亲去过,只要走尽街市就可望见。乐华、大文、志青并着在前,锦华、慧修张了阳伞在后,且走且谈。早稻已有一半在收割了,这里那里都有农民在割稻打稻。稻穗重甸甸地垂着,年成似乎很好,可是一路上不曾见到一个有笑容的农民。

“我们该怎样惭愧啊!”志青见路旁有一个农民在割稻,身上的蓝布衫差不多被汗湿透了,不禁感激地说。

乐华和大文默然不响。大家都把脚步改快了前进。三人到了山麓树林下,回头看锦华、慧修和他们相差已有半里路,这才停下来休息着等待。王先生所寄住的法华寺已在浓绿的树丛中现出红红的一角了。

一同走进山门以后,远远地就听到琅琅的诵读声。

“和尚在诵经呢。”慧修说。

“这声音不像和尚诵经。”锦华一壁走一壁侧耳审别,“好像是王先生的声音。”

“正是王先生的声音,原来王先生在读书哩。”志青说。

走过了大殿,那声音愈明白,确是王先生的书声。大家打量书声起处知在东厢楼上,也不询问寺僧,一找就把王先生所住的房间找着了。

王先生正捧了一本书高声读着,见乐华等五人来了,即把书放下含笑接待他们。

“你们来得很好。五个人吗?这里非常凉爽,玩到傍晚回去吧。”

五人向王先生略作招呼,大家走近案旁,去看王先生放下的那本书。他们以为王先生方才读得那么起劲,一定是非常了不得的书了。不料翻开在案头的不是别的,原来就是一年来王先生在他们一年级所授的选文订本。每行文字之旁,用朱笔加着许多式样的符号,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这些符号和普通的标点截然不同,五人看了莫名其妙,不禁面面相觑地露出怪异的神情来。

“我们一入寺门就听见先生在高声朗读,原来读的就是这几篇在我们班上教过的文字。不瞒先生说,这几篇文字,我们做学生的已经不读了,不料先生还在读呢。”志青熬不住了,这样说。

其余四人都把眼睛对着王先生,期望王先生快些开口。

“是的,我在读这几篇教过你们的文字。一年以来我对于文字的解释及玩味方面自信已尽了力,做到八九分的地步了。在读的一方面,却未曾费过气力。下学期我想叫你们加做些读的功夫,所以在这里先自预备。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近来学生们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一个‘看’字而已。我以为别的功课且不管,如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的文字须择意义内容已明白的,所以我想从上年讲授过的文字中选取若干篇为将来叫你们诵读的材料。下学年预备在原有的讲演会以外再设一个朗读会哩。你们觉得怎样?”

王先生用了征求学生同意的态度,把长长的一番话暂作结束以后,平分地把目光分注于五人。

“好!”五人差不多一齐发出赞同的回答来,同时大家又好奇地把目光集注于翻开在案上的书册上。

“这用红笔标着的是符号。”王先生似乎已猜着了他们的注意点了,“喏,△是表示全句须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须由高而低的,●是表示句中某一字或几字须重读的,这都是高低方面的符号。>是表示句的上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句的中央部分读音须强的。这是强弱方面的符号。—表示须急,——表示须缓。这是缓急方面的符号。声音的差异,不外高低、强弱、缓急三种。此三种符号以外还有一个,是表示读到这里须摇曳的。”

经王先生说明以后,五人才恍然明白,大家把头埋在一处试看那文字与符号的关系。

“让我把这订本来拆开,大家任拿一篇去看吧。这样大热的天气,埋了头聚在一处多热!”王先生拆开那订本,把加了符号的文字分给各人一篇,笑指楼下树林说道,“大家到那树林中去在石上坐了看吧。让我叫寺中替你们预备午饭。”

志青把携来的食物交给了王先生,就随大家下楼来到了树林里。五人把分得的文字各自依了红笔的符号揣摩了低声仿读,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高声来朗诵。日光从树叶小空隙中射下,各人的衣服上与手中所执的纸片上荡动着碎小的涡影。

午饭的时候,王先生向乐华询问乐华父亲枚叔动身后的消息,乐华一一告知。锦华顺口提起前几日在乐华家里看到枚叔的信,把大意说给王先生听,并说她曾因此信得了许多启示。慧修与志青也随和着称扬。

“枚叔先生的意见很对。我们读书、作文,以及生活,都全靠能触发。实对你们说了吧,我近来的留心读法,也是一种触发的结果。我住到这寺里来,每日清晨傍晚都听到和尚的诵经声,那声音高低缓急很有规律,日日听,日日一样。我觉得我们平日读文字,也该有个规则方法,于是对于读法就发生了研究的兴趣了。”

王先生又把话题转到读法上去了。志青趁此机会,急忙抓住这话题,说道:

“今天下午就请王先生把读法的大要教给我们吧。方才我们依了王先生的符号去学读,似乎已有些明白了,可是还不得要领,有许多地方,简直莫名其所以然呢。”

“好!”王先生答允了,“这话说起来很复杂,姑且先把高低、强弱、缓急的三种符号来逐一说明吧。”说着,立起身来从吃饭的客堂走入隔壁房里去了。

五人静肃地等待着,过了一会,王先生拿了一支铅笔与一本拍纸簿出来,在吃饭的圆桌旁坐下,五人也就走拢去。

王先生在纸上作一小小的●号,说这是某字须重读的符号。随写出三句同样的文句分别加了●号:

他问道:“这句疑问句,可以有三种读法,你们看,如果叫人回答,是否相同?”

“不同。第一句可以回答说‘张君的佣人曾来过”第二句可以回答说‘张君前天曾来过’,第三句可以回答说‘不曾来过’。因为三句的着眼点不同了。”锦华很爽利地回答。

“对!重读符号的用法,大概可以明白了。文句之中,有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时候,通常都该重读。举例来说——”他又在纸上写道:

五人看了都点头,似乎大有所悟的样子。王先生又换了一张纸,作了△▽两个符号,说:

“这是句调升降的符号。正三角表示升调,倒三角表示降调。”随即写出两句相同的句子来,一加△号,一加▽号:

他问道:“你们试读看,觉得意义有变化吗?”

大家出声辨别了一会。乐华抢先说:

“不同。用降调读,觉得语气很确定。用升调读,似乎含有疑问呢。”

“不错,就这句说,升调是疑问的,降调是确定的。”王先生点头说。

“确定的语气一定用降调,疑问的语气一定用升调吗?”志青问。

“确定的语句大概用降调读。至于疑问的语句,却并不一定用升调。如果在语句中含有别的疑问的词类时,反而须用降调来读才对。举例来说,——”说着又扯下了一张纸写道:

王先生见大家都点头,又继续说道:“此外,升调与降调的用法还有许多。概括地说,是这样。——我前几天曾把这记在一张纸上,让我去拿来给你们看。”

王先生从房间里取出一张纸片来,放在圆桌中央,让大家看。那纸上是这样记着:

五人一壁看,一壁把例句默读,更与平日的经验对照,觉得这种法则很相合,脸上都现出理解的喜悦;同时把眼睛再对王先生似乎在希望他继续讲述。

“高低的符号,大概已明白了吧。次之是强弱。高低是由声带的张弛而起的分别,强弱是肺部发出的空气分量大小的分别。钢琴上的键是因了高低顺列着的,某一键对于两旁的键,声音不同,这是高低。我们用手指去按同一的键的时候,因了指力的轻重,所发的声音也有不同,这就是强弱的不同了。强弱的符号,我定了三种,用法是这样——”王先生说到这里,重复用铅笔在拍纸簿上写道:

>(句的头部加强)——用之于表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

<(句的尾部加强)——用之于表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

<>(句的中央部加强)——用之于表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

他继续说道:“因为强弱是全关于人的感情的,强弱的分别最多见的是议论文、诗歌及叙事文中的对话。平静的记述文与说明文中的文句,差不多不大有强弱可分。换句话说,就是议论文、诗歌、对话该应用强弱的法则来读。让我在你们已经读过的文字中,选读些给你们听吧。”

王先生把方才那本拆散了的文选翻了一会,取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来,各选取一节来读给大家听,遇到可应用强弱法则的地方,随时说明。师生都把整个的心倾注于声音的辨认上,窗外日影的转移,室内时钟的记数,他们都不曾觉得。这时候忽然传来了寺中晚课的钟声。王先生看看壁上的时钟说:

“呀!时候不早了,让我把缓急的法则来说明吧。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假定我们可在一秒钟里发‘法华寺’三个音,也可以在一秒钟里发‘法华寺东厢’五个音。在同一时间,音数少的是缓,音数多的就是急了。缓用长线号表示,急用短线号表示。你们不是已懂得标点了吗?标点之中,逗号、分号、句号、引号这四种,就是表示缓急的。逗号最急,分号稍缓,句号更缓,引号最缓。看这副对联吧,‘寒岩枯木原无想,野馆梅花别有春’,照普通的标点法则,上联句末加分号,下联句末加句号。所以我们读起来,‘春’字应该比‘想’字延长些才对。这法则可应用于一切文字,诗与骈文等有对偶的句子也都可用这法则来读。诗与骈文是有平仄的,平声缓,仄声急,一句之中,平仄既然调和,缓急的法则也就自然而然配好在里面了。另外还有一种曲线,这是表示颤动的。我们读一个字,读得很缓的时候,并不只是平板地拖长,喉间往往会发颤动。颤动可以说是一种最缓的读法。让我把这联句加上了符号,你们试读看。”说着在拍纸簿上写记道:

五人一一地依符号试读,王先生一一都点头许为无误,神情非常快悦,又继续补足了说:

“方才所说的缓急的分别,都是就文句的构造上说的。缓急在一方面更与文字所含的感情有关。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缓,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急。缓急的法则应用时须顾虑到文句的构造与感情两方面才好。高低与强弱的法则,应用时也是如此。”

寺僧的晚课已开始了,王先生也已露倦意。五人因回去须走好几里路,就向王先生告辞。王先生和他们一同下楼,经过大殿时,寺僧们正在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你们听!”王先生说。

大家听时,接连是三句“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第一句与二句都是寻常调子,第三句后半部逐字延长,与前二句调子大异。

“这叫作‘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就是将一句念三遍。你们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要特别拖长呢?”王先生问,既而自答道,“因为结束的地方照例须缓,不如此,就不能把前二句镇定的缘故。”

大家又得到一个印证。

“我近来留心听名伶唱片的对白与茶馆里说书先生的说书,他们常会给我读法研究上很好的帮助。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王先生到了寺门口,含笑对向他鞠躬告别的五个学生说。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