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杂著三编》,包括《闻见近录》一卷、《甲申杂记》一卷、《随手杂录》一卷,宋王巩撰,皆纪东都旧闻,本各自为书,后王巩曾孙王从谨合三书为一编。《闻见近录》所记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为多。《甲申杂记》所记上起仁宗。迄崇宁三年(甲申年)而止。《随手杂录》所记惟周及南唐、吴越各一条,余皆宋事,止于英宗之初。全书虽皆稍涉神怪,而朝廷大事为多。 王巩出身名门,是宋代名相王旦之孙,活跃于北宋后期,与苏轼兄弟过从甚密。因此所记朝廷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查看详情>>
南宋王应麟撰。为作者读书杂记,凡二十卷。计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诗文评三卷、杂识一卷。共二千余条目。考订典籍,言必有据,多发人所未发,于宋人同类书中向称精审。关于河渠、漕运、田制等方面记载亦颇有史料价值。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颇有价值的工具书。全书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伦理思想,倾向陆九渊心学,认为仁义道德为人心所固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卷首有自叙云“幼承义方,晚遇艰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当成于入元后。其论学无门户之见,故所考切实可据,为时所重。 查看详情>>
古文字学著作,二十七卷。南宋洪适撰。适字景伯,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壬戌中博学鸿词科,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著名学者洪迈之兄。此书成于乾道二年(1165),作者以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安抚浙东时。第二年序而刻之。作者耽嗜古隶,区别汉隶为五种书:释、缵、韵、图、续。有四种已备,惟“韵书”未成。此书摹录汉魏碑碣一百八十九种。分释、缵、图、续四部分。译其文,又述其所以然。凡汉魏碑十九卷,《水经注碑目》一卷,欧阳修《集古录》二卷,欧阳棐《集古目录》一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卷,无名氏《天下碑录》一卷,共二十七卷。每碑标目之下,具载郦、欧、赵三书之有无。欧、赵之书只录其目,不录其文。此书为考释隶书形体而作,每篇皆对译为楷书字,并有注疏,兼考核其有关史事,加以论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自有碑刻以来,推是书最为精博。”作者又有《隶续》二十一卷,是本书的续篇。此书代表了宋代隶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文字学、历史学的重要典籍。 查看详情>>
画诀。 清代孙衍栻。一卷。约1820年。该书凡十则: 一、立意, 二、取神,三、运笔, 四、造景, 五、位置, 六、避俗,七、点缀,八、渴染,九、款识, 十、图章。其中渴染一则,作者自谓有秘诀,不忍泯灭,言之较详, 颇具心得。强调画意与诗意的触动情思和创作灵感,要求“以虚运实”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表达绘画的精神和灵气。取景要注重内在精神气质,不论大小幅,要“以情造景”。 查看详情>>
宋代笔记。3卷。庄绰著。“鸡肋”之名,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但此书所记先世旧闻或当代史实,有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如绍兴初元兵马钱粮之数,即为他书所不载。所记各地风俗节物,有资于民俗学研究。关于文字音义的杂考小辨,如关于“甄”字读音的材料,即收入日本《大汉和辞典》。书中又有不少涉及农桑、医药、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资料。体例与沈括《梦溪笔谈》颇近。《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可与周密《齐东野语》相埒,非《辍耕录》诸书可及。此书在宋代未曾刊行,曾经贾似道点定,钞入《悦先堂随钞》这部宋人丛书里。旧有夏敬观校订、商务印书馆刊行的涵芬楼本,卷首有作者绍兴三年(1133)自序。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于1983年出版点校本,加上目录,后附关于庄绰生平著作的考证文字。萧鲁阳点校。 查看详情>>
古代文论史料。日僧遍照金刚(774—835)撰。六卷。作者法号遍照金刚,俗姓佐伯,名空海。他生活在日本平安朝前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至元和元年(806)在中国留学约三年,与中国僧徒、诗人交往甚密。对佛学以及文学、语言、书画均有研究。是作者来华留学后为向日本人民介绍汉语、汉诗而编写,回国后应日本人学习汉语和汉文学的要求撰写《文镜秘府论》。后人编有《弘法大师全集》十五卷。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讲述六朝至唐前期有关诗歌声律、对偶、体式和各种文病。首卷序称“文章为纪纲之要”,其义既大且远,所作意在使国人了解汉诗,“不寻千里,蛇珠自得;不烦旁披,雕龙可期”。 查看详情>>
凡新选官员在京即写本省各上司禀帖及本属书役头谕一道或借州县官封发逓此谕发后必有书办头役茶房前来名曰头接并红示湏知事宜宪纲舆图志书册籍等项先将红示红批标发传接手本必湏回明官府派定经理接到手本之时可即细看各房各班各姓逐一查明 查看详情>>
中国宋代官方编修的军事著作。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北宋自澶渊之盟以来,武备日见废弛,在对夏战争中又屡遭失败。仁宗赵祯恐将帅“鲜古今之学”,遂于庆历三年(1043)十月,命曾公亮、丁度等同加编定,历时三年半成书。仁宗亲制序文冠于篇首,于庆历八年(1048)刊行。南宋绍定四年(1231)重刻,均不传。现有明弘治、正德间的复宋本及嘉靖本,清《四库全书》本以及明清抄本等多种。另有1934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明刊本。该书“凡军旅之政,讨伐之事,经籍所载,史册所记,祖尚仁义,次以钤略,至若本朝戡乱边防御侮计谋方略,咸用概举”。该书共40卷。前集20卷,分制度15卷,边防5卷。前者重在论述选将料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水战火攻、武器装备等用兵作战的基本理论、制度和常识。后者介绍了边防各路州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点等。 查看详情>>
一卷,辨歙石说 一卷。作者不详。《歙砚说》,主要记载歙砚石采掘之地,琢石之法,以及珍贵砚石的性质、声音、硬度、纹理、颜色等,并列举了“眉子”、“罗纹”、“金鈫”等珍贵砚石三十一种之多,也列举了砚石的十种病象。《辨歙石说》,专论珍贵歙石的纹理、星晕,凡二十七种。如,论“暗细罗纹”:“罗状虽细,晦而不露,纹理隐隐,石色微青黑。”又如,论“对眉子”:“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辨识颇为详尽,可资后世参考借鉴。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等。 查看详情>>
一卷。唐樊宗师撰。樊宗师,字绍述。河中 (今山西永济)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 (808)举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有政绩,迁为谏议大夫,未到任而病卒。其文章力求出新,晦涩难懂,被称为 “涩体”。但韩愈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称誉其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其作品较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 《春秋集传》十五卷、《魁纪公》三十卷、《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但大多已亡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存其《蜀绵州越王楼诗》一首并序。《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存其文 《绛守居园池记》一篇。清孙之騄有《樊绍述集注》二卷。此书为樊氏为新居园池作的记,因其文辞晦涩,元赵仁举、吴师道、许谦为其记作了注释注。此书原有作者自注,但仅略注亭榭之名,其文意仍不明了,所以好奇者多为之作注、唐时有王晟、刘忱二家,其注早已失传,故赵仁举、吴师道、许谦先后为其补注。《绛守居园池记》一文仅七百七十七字,而众说纷纭,终无定论,以其相传既久,如古器铭识,虽不可音释,而不得不谓之旧物,赏鉴家亦存而不弃。有明刊大字本、明袖珍本、《续金华丛书》 本、晴川八识本、《四库全书》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