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菩萨道之正行也。而复以忏法名者。岂律文忏净。为三昧之方便。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其名有以取之欤。余曰。忏法。非外方便也。明三昧之助也。夫三昧正行。通达实相。达实相者。是第一忏。众罪霜露。慧日消除。盖无之而不忏矣。第以心理微密。观用粗疎。黑业覆障。[衣/十]难开晓。故重运身口。助发其意。使疾相应。更加之以忏耳。助也者。顺正者也。道无两端。而有宾主。主正宾助。分所宜然。今殆主忏而宾三昧。何居。余曰。助之为言藉也。谓以力藉与之也。当其正得助力。则体合而用一矣。修三昧时。其法名忏。忏之成处。三昧彰焉。三昧之得法。犹城之有门也。城之无门。自不名城。法之於三昧。其何宾之与有五悔彻始终之位。十乘通信法之机。圣言洋溢多方。高轨渊源有自。若药师光垂堪忍。愿摄有情。虽具为拔业缠之愿。而无首伏罪结之辞。以指喻指。尚谓非中之是。无法立法。不犹节外之枝乎。余曰。诸经观门固广。其法一揆。而药师为法。显而且简。毋得以辞害义也。夫既曰为拔所缠业障矣。而又一一述诸过恶。吐露情辞。身口求哀。愿为成道。则已作乞除。未作不作。悔过陈愿之义。岂不至显哉。且普贤观则都净六根。请观音则通销三障。方等陀罗尼之四众灭罪。大涅盘之阇王忏逆。是皆法有对当。辞仍专切。乃若今经。虽详陈众过。实单除业障。现所为业。苟得拔除。则宿惑自谢。来报不受。可谓炙病得穴。伐树得根。斯至简之法。要视诸经独拔矣。药师本愿。迦文劝请。符理契机。二俱善巧。且顺机建法。尚名法施。而称法随机。得非允佛之化门乎。盖诸佛化门。各异其施。西方欲拔堪忍之苦。而先与净莲之乐。故弥陀施以摄门。中方当转娑婆之秽。便是同居之净。故释迦施以折摄二门。东方欲与净瑠璃之乐。而先拔堪忍界之苦。故药师施以折门。虽折摄异施。而同一慈悲。同为此界一切有情也。譬诸日焉。当停午时。罄无余影。则折摄均施是宜。西照将沉。群动欲息。则摄施是宜。东明初启。庶类凭生。则折施是宜。既已西沉。必将东起。中天皎丽。了无暂停。究是此光。轮烛一四天下也。是则眉间白毫光。无量光。瑠璃光。总是一光。继之以日光月光。光光无尽矣。故有释迦。不可无弥陀药师。既有弥陀。夫亦可少药师乎。如欲以先承光。光光无尽。必先尽此菩萨道之正行。余业障深重。出俗参方。多历年所。始遇大悲忏仪。虽课修无间。而业缠未拔。今年春。仁庵义禅师。自邦沟还显宁。急以药师忏法。启余邦定。且相期共席修之。余甚恊至愿。援笔立成。作书寄往。秋初才获报章。而仁老竟示寂於邦上矣。余既悯同志告徂。更念有志於药师者。未闻此法。龙丘懋圣叶居士见之。慨然授梓。将以徧闻同志。昔陈文帝披悔辞於太极。唐中宗蒙降祉於房部。肃宗感瑞李於开元。而梁肃穆员皎然吕温诸贤。申弘赞於文苑。皆与药师有大缘起。若居士既以金刚般若。转诸人先世罪业。又以此忏。用拔现世业缠。是亦净瑠璃国之乘愿者也。是为序。

康熙三年立冬日台山后学受登书於无畏堂

药师三昧行法目次

定名第一  劝修第二方法第三

一严道场  二净三业  三修供养  四请三宝诸天  五赞叹  六礼敬  七发愿持咒  八忏悔  九行道旋绕  十思惟义处

释疑第四

药师三昧行法目次(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