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蠡泽沙门 善熹 述

【科】第七二乘回心者有六种说。

回心者孔目云回心义者大分有二一据未入佛法以明回心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以辨回心初据未入者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作普敬认恶法会彼阐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问答中辨。

【科】一或一切二乘皆无回心以更无余求故如小乘中说

以小乘不知有大故孔目云若约声闻自不退位已後不回。

【科】二或一切二乘皆回心以悉有佛性力为内薰因故如来大悲力外缘不舍故根本无明犹未尽故小乘涅盘不究竟故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也此约终教说。

一切俱回以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又云佛性者亦法喻并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喻说者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於乳而得生长是故下孔目云若约终教一切俱回。

【科】问如瑜伽显扬论说诸识成就不成就中四句内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盘者阿赖耶识及诸转识俱不成就既本识转识皆灭无余後生心以何为因无因而生不应理故。

孔目云辨成就不成就者若约成就有二义一相中辨成就义二约理体辨成就初相成就者依显扬圣教论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应作四句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者无心闷绝者入无想定者入灭尽定者生无想天者或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谓住有心位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或俱成就谓所余住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入灭尽定若处无余依涅盘界难云既本识等灭後生心以何为因等。

【科】答彼论依始教门引小乘故所立赖耶行相麤显不从真起故说有灭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涅盘非不究竟故说入已不复起也。

故说有灭者梁摄论云四德圆时本识都尽今言灭者楞伽经云唯心相灭非心体灭解云心相即空故无所灭是名为灭顺小乘者以声闻自不退位已後不回今大乘顺彼说入灭後不复起也。

【科】今约终教中就实而说既以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梨耶识彼二乘人於此二法既俱未断证何因得灭阿赖耶识又由於彼无断证故所得涅盘岂为究竟化城同喻应便有失又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生灭即无明也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良由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成阿梨耶今此二乘未断无明未证真如何因得灭阿赖耶识既无断证所得非真同彼化城权令止息圣言无失四因即上正释中佛性大悲无明涅盘故得生心回向也。

【科】问如生心回向时分齐云何。

孔目云仍回心分齐多种不等或有从阐提入声闻者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或有声闻回向直进及终教者或有回心向顿教及一乘者如是之义准之可解。

【科】答由根不等故去有迟疾迟者迳劫乃起楞伽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解云此文但总相说。

引楞伽由根不等者回心法对彼五乘机性上下不同回心亦别故楞伽下总证。

【科】若差别说者随其利钝各别迳时皆到阿耨菩提心位如涅盘经云须陀洹人亦复不定故迳八万劫则能得到阿耨菩提心乃至云独觉迳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解云此明最钝须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盘灭心心法如入灭定复迳八万劫乃得生心受佛教化即发菩提心若於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已即入涅盘经六万劫即能发心若於一身得第三果不还欲界即入涅盘经四万劫能得发心若於一身得阿罗汉即现入灭定经二万劫即能发心若独觉利经一万劫便能发心此五人发心之时即入十信菩萨位方名发阿耨菩提心又有义前五人从凡得小果入涅盘後起回心修十信行信满心已堪入十住初发心住已来随根利钝各经彼劫未必一向在涅盘中经尔许劫也如直往人既经一万劫修行满足堪能发心彼独觉人根最利故亦似直往人经一万劫余四钝根又差别故时多别也上来明迟者。

引涅盘二初正释涅盘说根有利钝智有先後须陀洹极迟经八万劫起灭尽定受佛教化即能发心得证初果乃至独觉人经十千劫已发菩提心证得彼果最钝极迟者经尔许劫根疾不定此上五人发心即入大乘成十信位又有下二别义由前五人在涅盘中定经尔许劫今从过去往劫已来从阐提位入声闻乘直至回心入十住方经彼劫涅盘回心二义不同也。

【科】若极疾者如法华经云我灭度後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闻得此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此上并约终教说。

余国者即天台四土中方便有余土也但法华唯以佛乘而得灭度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余国得闻是经者则知不必定经尔许劫也。

【科】三或一切二乘亦回亦不回谓决定种性者趣寂不回不定种性者并回向大如瑜伽声闻决择中说此约始教引二乘说。

声闻有四种一决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应化决定者约彼长时趣寂灭故增上慢人以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退菩提心者即如身子二万佛所已曾教化今还令汝等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应化者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阿难方便为侍者罗睺罗蜜行皆应化声闻也约决定拣非余三不定者遇熏而未至自位故。

【科】四或非回非不回以离相故如文殊般若等说此约顿教说。

经云文殊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毕竟空故。

【科】五或合具前四说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约一乘摄方便说。

一乘摄方便者则摄前四教为同教矣孔目云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

【科】六或俱绝前五此有二种一一切二乘悉无所回以望一乘皆即空无可回也如经中如聋如盲者是。

以二乘不知一故故云悉皆即空故。

【科】二一切二乘等并已回竟更不复回如经中以普贤眼见一切众生皆已究竟者是此并约一乘别教说。

普贤等机具获十眼见一切众生本来究竟皆尽毗卢遮那能化分齐故此并下结上二义皆约别教说。

【科】问如一乘摄方便中回心与三乘中回心所得法门分齐云何答若三乘中回心即入十信已去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门次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及因陀罗慧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师利边回心即得十大法门及十眼十耳等境界义当即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余义如别所说。

一乘同教回心与三乘回心所得云何三乘下孔目据入佛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如来善巧设二门则一约始门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义当是愚法声闻文判为辛苦穷也仍穷子身本是长者富有之子义当法性实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後若回心义当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王种贵也一乘下二约终义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等见闻解行证入今当解行身也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知余义如孔目章。

【科】第八佛果义相者於中有二先明常无常义後明相好差别。

就果德以显佛身相貌不同故分二种。

【科】前中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论云小乘以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也。

孔目云先须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但有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亦同报身但有我无我别以不说本有法身功德但说修生所显。

【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缘生故是有为无漏故亦得是常以无间断故相续起故。

问答云依三乘佛亦常亦无常法身佛究竟故常离不离故无常也应身一证究竟故常随对下位声闻凡夫得见增减故是无常化身如火有处然有处灭故是无常化德相续故说常也。

【科】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

论云常有三种一本性常谓自性身本来性常住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无间断故三相续常谓变化身没已复现化无尽故云说三佛俱常住等。

【科】若依终教有二义先别明後总说。

可知。

【科】别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已後同真如故何以故本从真流故无明已尽还归真体故。

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赖缘始发故说修生是无常亦即是常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今得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出缠成净何以下出二所以故。

【科】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等宝性论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

一切染净等法皆从真如流出还归真如故宝性论正释如来藏经成立此义等。

【科】又智论云萨波若不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虗妄是生灭萨波若是实法非生灭故解云萨波若此云一切智即佛地圆智同真如故非生灭也。

佛智同真如者良以真如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是故不与三世合。

【科】又摄论云犹如虗空遍满一切色际无生灭变异等如来智亦尔遍一切所知无倒无变异等是故当知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异常也。

虗空遍一切处而不与色合佛果圆极亦遍一切色无色边际而无变易故名为常。

【科】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缘自性故亦即无常以随染缘起故何以故以诸功德既并同是真是故起用唯是真作。

法身者无性摄论无垢无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以法身随缘虽作诸法而不失自性故十方齐应多机顿感故属无常以诸功德依真而起摄用归真故得为常。

【科】故起信论中释报化二身属真如用大摄又论云众生心净法身影现等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乃至广说。

起信用大中辨佛报化二身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用归体故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众生心净自然显现又云下既在随染门中故云生二种相生已不离觉体故知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等。

【科】二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由不变故是故功德无不即真如举体随缘全相不变二义熔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即无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随义应知。

由不变随缘二义相资故得佛身即常即无常等又二义融熔无障无碍故得非常非无常等。

【科】问若尔何故得说非一非异也。

既熔融无碍何故复说非一非异耶。

【科】答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证真如故非异也有为无为不同故非一也。

真如是所证智为能证能所泯合故非异理是无为智乃有为有为无为二义不同故非一也。

【科】若终教中功德有二义一缘起现前义以三无数劫功德不虗故二无自性义以离真如无自体故。

以法身随缘显义差别功德不虗故以法身不变湛然常存体无变易故但举体随缘而成不变由不变故方能随缘是故要在缘中方显无性。

【科】此中初义与法身随缘後义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以举体全取故又此初义与不变後义与随缘是非一门以义差别故是即不动非异明非一也思之可见。

由缘起义故与法身随缘由无性义故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又缘起故即不变又无性故即随缘是非一门也是故即不坏非异而成非一也。

【科】若依顿教以相尽离念故唯一实性身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所不可说常与无常。

若依顿教即一切佛身相貌皆不可说以无相故。

【科】若寄言显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

涅盘经文即化显法故清凉引此用释终教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恐人谓言但是不断常非凝然常凝然常者即法身也又经等者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即问明品也孔目云此据三乘方便说。

【科】若依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

圆教一乘佛故说二种十身融三世间十身及佛身自具十身今约体相用三义说。

【科】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

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等四句义则是一乘圆教从共教说。

【科】二约德佛果即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备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句义思之可见。

至相云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及修生本有是故具恒沙性德即同教义若一乘依行分说不分修生及本有义故。

【科】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俱有随缘起际故俱非。

要问云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非常非无常用不说为说故佛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随缘起际故非常非无常也。

【科】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摄无碍故皆有常等无碍思之。

此上三义总明缘起本法互摄无碍竟。

【科】二明相好差别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实法也。

要问云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则是实见名为见佛。

【科】若三乘中或所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仍即空是相义如金刚般若经对法论等说此约始教引小乘说也。

又云若依三乘见佛实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见佛由与分别徧计合故假使见可似之相即是谓似亦非见佛若知无性无来去相是名见佛如金刚下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等此约始教似小乘说也。

【科】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进及终教等说。

实德下以修生本有并皆实德始教直进及终教等唯一真如故。

【科】问何故智论等於此化身辨金锵马麦等往业所致三十二相等各出因耶。

智论说佛化身有九恼苦事一六年苦行二孙陀利谤三金锵四马麦五瑠璃王杀释种如来头痛六入婆罗门国乞食空鉢而还七旃遮女覆鉢谤八调达推山九寒风索衣马麦金锵兴起行经备出既往业出因何云即空。

【科】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飡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知大乘方便经说。

大乘为引少乘说业果不亡又以圣智断惑非灭业报孔目每章皆云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

【科】其相好出因其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於此身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所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相垂在此中显示现故得出因也。

於彼化身出因有二所以一为引二乘就下说以实报非彼见故二示以实报就化身说故。

【科】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也。

前以化滥报尚为所问今何以化滥法耶。

【科】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方便渐说真实法身恐彼难信故以此功德说为法身令易信受以现见故二彼以功德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始教。

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於三十二相寄显法身方便诱引令易信受又以实报功德为法身摄在相中也。

【科】又三十二相等即无性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

要问云若知无性无来去相则色是空非色灭空等此约实教说。

【科】若依一乘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相海品说。

此经佛染净圆融帝网无尽莲华藏中依正浑融具三世间微尘数相是德是相是非德是非相由缘起理具足逆顺德相业用皆无尽故。

【科】又观佛三昧经中约此三宗分佛相好以为三段。

言约此三乘宗者有谓彼经是三乘教故此言非也三乘宗者小乘三乘一乘为三宗也。

【科】故彼经云略中略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略说相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於杂华经已广分别。

同人相者要问云依小乘教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则属於法余文可知。

【科】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当略中之略为人天二乘等即当初也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为三乘菩萨等当次也佛实相好如杂华说者义当广说即是指此华严相海品说此一乘别教相即异终也以杂华即是华严故余义可知。

即华严十身相海品列九十七大人相结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皆徧法界等。

【科】第九明摄化分齐者。

【科】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於中此阎浮是报佛所依余百亿等是化境分齐也。

娑婆探玄翻云堪忍阎浮提此云胜金唯此阎浮释迦实报所依处也百亿即三千大千世界皆是摄化境界也。

【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

三乘中土有三种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变化土或说四土实报中开自他受用也今此下拣前二土。

【科】其释迦佛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或有说在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说。

梵网经报身在首罗天宫清凉云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即大化也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总该百亿梵网疏云若入大乘论说摩醯首罗天上有一实报成佛以一大千世界为所缘境化作百亿释迦一时成佛。

【科】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身为实报今即翻彼显其是化故於彼天别立实报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净土故寄界内最胜处说其化身但充满百亿等亦顺彼说也。

色究竟处约摄报说为引二乘令生净信以大乘初门多影似故。

【科】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如涅盘经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此约终教说。

演义引涅盘经二十四高贵德王品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悉皆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等今云去此三十二者恐传写之误。

【科】以不随下说故为显娑婆唯是化故是故当知色顶之身亦非实报。

今界内界外用分权实也。

【科】或说化境非但百亿如大智论中以三千大千界为一数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又数此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又至无量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又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也此亦约终教说以摄化渐广於前故。

要问云若三乘终教三千等同类世界现成佛者并是化佛今引智论证摄化分齐渐广前约终教说。

【科】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以局此界故未说树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

但约一类世界说未说异类等界故非後教也。

【科】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当知此约一乘同教说。

云等者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天亲释为报身菩提此即化以显报也。

【科】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

法华所显一乘即同华严故。

【科】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即为莲华藏十身境界法华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

如华严在秽土说居摩竭提国即莲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网等法华亦尔即染以显净渐同华严故云同教。

【科】然未说彼处即为十莲华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也。

但法华虽说即染归净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然由未说十莲华藏等拣非别教也。

【科】或有说此释迦身即为实报受用之身如佛地经初说此释迦佛即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彼论释为受用身也此亦约同教说。

佛地经指释迦即具二十一种殊胜功德亲光菩萨释为报身菩提。

【科】何以故此释迦佛若三乘中但为化身若别教一乘以为究竟十佛之身。

释迦何以释为报身耶若在三乘以为化若在别教即为十身今即化以显报则当同教义也。

【科】今此方便劝彼三乘显释迦身非但是化恐难信受故彼经中为约说佛果深功德处明佛身随教即权归实说为报身。

今以三乘参於一乘故於彼经显教深细故说佛身即权归实。

【科】即方便显说华严一乘法时此释迦身亦随彼教即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为同教摄也。

如说华严法时纵说释迦亦即十身今以即权归实故然由未显无尽身故拣非别教也问同教册引清凉一性一相等云此示能同即别教中彰其无碍也以华严为能同今何异耶答彼以後三为一乘自分能所今约能所似义与彼不同也。

【科】或有说此释迦身即是法身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寄言而说心相尽离念故。

文显可知问顿教是一乘耶三乘耶若云一乘何以今章前後皆曰三乘若云三乘何以今科在一乘中耶答因说佛身报体通终教及同教说终教之後连次同教故言一乘今顿教居後寄入此科以少从多非以顿教为一乘去情思之。

【科】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

十身此有二种一融三世间十身二佛身自具十身。

【科】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十佛者要问云一无着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二愿佛出生故三业报佛信故四持佛随顺故五涅盘佛永度故六法界佛无处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无量无着故九性佛决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摄化境界有其二种。

【科】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

诸佛如来所依国土重重无尽如海深广若寄法显示如普光明殿会如来名号品初说。

【科】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论王境界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数量边畔即尽虗空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碍。

孔目十世界章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浅深略有三种一从三千大千世界已去乃至一切众生形类等界以为一类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处十世界等为第二类三莲华藏世界海等已去尽佛境界为第三类如是等类世界海有十种事去来今佛之所演说与今章第一为第三第三为第一。

【科】此上三位并是一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来圆融相収无碍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约麤细有此三故。

皆毗卢遮那摄化分齐处仍此下但为引机浅深不同遂有三别华藏世界为本余二为末本末熔融无有障碍何以下徵世界海中随举一界具此三种麤细异故。

【科】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

与三乘小乘并皆不同义理各别也。

【科】第十佛身开合者有二先义後数。

经有相海品孔目有相海章广显佛身一多开合先义後数也。

【科】义中先约法身或唯真境界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本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此约始教说。

先约下或说三身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义当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摄论文法身有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属应身或属法身或说四佛谓自性身法身应身化身此义当直进教等何以故为欲显法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体故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等佛地五种法者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清净法界摄法身大圆镜智摄自性身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

【科】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觉故如摄论无罣碍智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身故。

以妙智合本觉理故妙观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圆镜智即本觉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觉故亦摄法身引摄论为据次引金光明遮难则经论异出也孔目云或立二佛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境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

以智证理理智冥合引梁论证。

【科】此上二句约终教说。

【科】或境智俱泯为法身如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此约顿教说。

孔目云若依三乘或一佛谓顿教佛。

【科】或合具前四句以具德故或俱绝前五以圆融无碍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说此约一乘辨。

就一乘中目分同别若摄前诸教为此经方便则圆中同教义也若绝下则六相圆融唯属圆教之别教义也。

【科】次别约释迦身明者。

【科】此释迦身或是化非法报如始教说。

以王宫所生为化身居色究竟天为报身约界内最胜处显如梵网经对法论说。

【科】或有是报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但深浅为异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义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云同报身浅深不同也。

【科】或是法非报化如顿教说。

以显真如理故。

【科】或亦法亦报化总如三乘等说。

要问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

【科】或非法非报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应十数见其十佛故。

【科】数开合者或立一佛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

唯一无分别实性即是佛也。

【科】或立二佛此有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

可知。

【科】二生身法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与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此约始教说。

约本有修生说修生约他受用与化身合本有约自受用与法身合。

【科】三自性法身应化法身如本业经说此约终教说。

孔目云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说通始终二教说。

约即不即分二教也。

【科】或立四佛此有二种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

演义云佛地论中亦说有四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二变化身非受用谓变化身化地前类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四非受用非变化所谓法身。

【科】二於三身外别立自性身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摄论云自性身与法身作依止故三亦於报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经云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约终教说。

谓自性身等四佛皆离四过成其四德自性身有约体德自性身无即离相德亦有亦无随缘德非有非无离过德余身准之何以得知报身分二引楞伽证功德智慧二身别也。

【科】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

孔目云今此华严有人判属三身良恐未然此经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後说。

【科】义理分齐第十有四门。

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语其横収全収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等略分四门以显无尽有谓三性同异因门六义是法相所宗吾祖点化等误矣如孔目一一章皆结云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通一乘三乘小乘等在一乘即圆融具德处三乘即一相孤门在小乘癈深论浅居凡有则唯事空文何云点化耶。

【科】三性同异义一 六义为因缘起二 十玄缘起无碍法三 六相圆融义四。

三性同异义第一。

【科】初三性同异说有二门先别明後总说。

清凉有三释一别释二通释三展转释今云总别。

【科】别中亦二先直说後决择。

言三性者一徧计所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故唯识云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此二颂初一释徧计次二句辨依他後二句明圆成要问云三性法门本安意欲别法相知其解行理事教义分齐不同离其慢执故兴斯教。

【科】前中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

清凉云三性中各有三释初一通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义说三对三无性说云何三性各二义耶徧计二者一情有二理无依他二者一缘生二无性圆成二者一性有二相无唯圆成二义小异今云不变随缘耳。

【科】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

真中不变者既不变故方能随缘由随缘故方知不变依他无性者缘生即无性无性即缘生若不推此无性安知无生所执理无者徧计无体如绳上虵故无可生灭也。

【科】经云众生即涅盘不复更灭也。

即净名经。

【科】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

真如随缘者由随缘不失自性方知不变依他似有者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所执情有者情有合是生理无体是灭今此情有即是理无正理无处方是情有也。

【科】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也。

法身经

【科】即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

由不动本与不坏末二门异故。

【科】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

由真妄融通一异无碍也。

【科】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

问似有精有义岂同耶答下虽各一体而似二性以徧计所执实托缘生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妄执定实有无一异若离妄情似无依故真如亦尔由不守自性而随缘成一切法。

【科】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

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意今约彼问云何无异耶。

【科】答以此二义无异性故。

即法性宗二义无异但二宗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

【科】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於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

何者徵且如下出法性宗意然法相宗多成不即法性宗多成非异也。

【科】犹如明镜现於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

如镜明净能现秽物秽物现时反显镜净岂此秽物能污镜耶若不现染则无以显其不染是故现染释成不染义。

【科】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於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於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

全体相収一性无二岂相违也。

以真如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现染之时非染所污亦乃由现染故反显本净是故二义互相包摄随取无碍。

【科】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性故。

由缘生无性即因缘故空无性缘生即因缘故有若无因缘不知无性。

【科】若非无性即不藉缘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

可知。

【科】是故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

二义相顺。

【科】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则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显无性也。

依他因缘而得有故从分别生即无自性。

【科】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无性故即明缘生也。

推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若不推此安知无生无生即无性也。

【科】涅盘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即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

以缘生故得成有义以无性故得成空义既无自性所以从缘由从缘故所以无性二义无碍也。

【科】非直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収毕竟无二也。

可知。

【科】所执性中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於道理毕竟是无以於无处横计有故。

即徧计但情执为有道理是无故云横计。

【科】如於木杌横计有鬼然鬼於木毕竟是无如於其木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由理无故得成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

迷本见鬼如人夜行云月蒙胧见一杌木而生鬼想众生亦尔行生死夜妄想浮云蔽於慧月覩缘生法不了性空谓有定性如生鬼想若了知鬼因迷故有所执之法皆是妄情鬼喻徧计杌木喻依圆也。

【科】当知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明竟。

【科】第二问答决择者於中有三门第一护分别执第二示执之失第三显示其义。

今章三门要问云菩萨修行观如实因果成入道方便亦有三门一明护分别过二明其义三明违之成过但与今章二三上下。

【科】初门护执者问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随缘故问真如是无耶答不也不变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荅不也具德故。

要问云初护义者略依灯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诸事准之可解问云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从炎生故又问炎生炷耶答不也炎从炷生故又问炎从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问炷从炎生耶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问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炷炎随无故又问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违故又问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违其因果如实生理故解第一门竟即今章圆成依他徧计三义也初圆成有五重四句初二四句显真如具恒沙性德故。

【科】又问有耶答不也不变故何以故由不变故随缘显示问无耶答不也随缘故何以故由随缘故不变常住也余二句可知。

第三四二句离诸分别故非情识所谓增益损减也。

【科】又问有耶答不也离所谓故下三句例然又问有耶答不也空真如故问无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离相违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离戏论故又问有耶答不也离妄念故问无耶答不也圣智行处故余句准之。

後一四句约真如自体本离妄念真如乃圣智行处安得云无余句皆圣智所行也。

【科】依他性者问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缘起无性故问依他是无耶答不也无性缘起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有多义门故。

依他六重四句初四重四句以自体具德故依他真理而得显现以缘起无性故。

【科】又问有耶答不也缘起故何以故以诸缘起皆无性故问无耶答不也无性故何以故以无性故成缘起也余二句可知又以缘起离於四句又以无性故亦离四句并可知矣。

以观智所遣非真实有故以真理无生非定无故。

【科】又问依他有耶答不也约观遣故问无耶答不也能现无性故下二句离相违故离戏论故可知又问有耶答不也异圆成故又约徧计分故又离所谓故问无耶答不也异徧计故以圆成分故又智境故余句准之。

依他有二分净分同圆成染分同徧计约染分异圆成故非有也又问无耶净分同圆成故非无也是无生智所观境故准上诸句。

【科】徧计所执者问徧计是有耶答不也理无故问是无耶答不也情有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所执性故又问有耶答不也无道理故问无耶答不也无道理故余句准之又问有耶答不也执有故又问无耶不也执有故又亦有亦无耶不也执有故又非有非无耶不也执成故。

徧计有五重四句前三为自体後二显胜用初重四句理无者如绳上虵杌木见鬼绳因麻有鬼逐迷生情有者则知本无妄执谓有两亦者无二性故双非者迷悟异故二三四句可知但第三四句中云执成者以第四句双非故不言执有乃云执成是执所成故。

【科】又有耶不也由无相故又无耶不也无相观境故余四准之又有耶不也无体故又无耶不也能曀真故余句准之。

无相者徧计乃横有如绳上虵本无其相观境者以观智所观无相故余句离相违离戏论故又有下以徧计即分别性以分别无体又无下徧计离无体情执[目*壹]真如理故余句无体曀真准知也。

【科】第二示执过者若计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过失。

即要问明违之成过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果无因不有故损减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不生相违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戏论故余义准之今计三性有无各有常断二过要问云问因生果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若生者则常生故又若生者现所有炎果是能生炷因则无所生故是断也又问因不生果有何失答亦有二失若炷因不生者则光炎无因故是常也又若炷不生者既炎无自生因复不生不可得有故是断也亦生不生非生非不生准以思之。

【科】一常过谓不随缘故在染非隐故不得了因故即堕常过。

有三所以即堕常也。

【科】问诸圣教中并说真如为凝然常既不随缘岂是过耶。

谓诸经论等皆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诸经论岂堕常过耶。

【科】答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成染净时恒作染净而不失自体是即不异无常之常名不思议常。

如经论说凝然常者是随缘而不变自性即无常之常也。

【科】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也若谓不作诸法而凝然者是情所计故即失真常。

良以妄境从妄心生情执为常今言常者真理随缘而不失自性之常非情谓之常也。

【科】以彼真常不异无常之常不异无常之常出於情外故名真常是故经云不染而染者明常作无常也染而不染者明作无常时不失常也。

真如全体动为诸法而恒不变真性故无常之常出於妄情所谓之有无是故下引胜鬘经证。

【科】问教中既就不异无常之常故说真如为凝然常者何故不就不异常之无常故说真如为无常耶。

可知。

【科】答教中亦说此义故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以此教理故知真如不异常之无常故随缘隐体是非有也。

引楞伽起信证真如亦有无常义此乃随缘而隐於真理如水因风成波而隐於湿性。

【科】问真如是不生灭法既不异无常之常故说为常不异常之无常故得说无常者亦可依他是生灭法亦应得有不异常之无常不异无常之常义耶。

真如是不生灭尚有常无常义耶例显依他是生灭亦应得有常无常义耶。

【科】答亦得有也何者以诸缘起无常之法即无自性方成缘起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故经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即不异於常成无常也。

以依他亦有二义徵释可知经云下言无常者肇云小乘以生灭为无常大乘以不生灭为无常幽致超绝然亦不能明显今说不异真常而得无常故不异常而成无常也则不生灭是无常显然矣。

【科】又以诸缘起即无自性非灭缘起方说无性是即不异无常之常也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又云众生即涅盘不复更灭故等。

缘起之法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若无因缘不知无性不待灭缘生方为空故经云下即净名经也。

【科】此中二义与真中二义相配可知此即真俗双融二而无二故智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俗别执此之谓也。

依他二义与圆成二义文相可知以真夺俗俗尽而俗常存以俗容真真泯而真常存是故此二不二存泯同时也引论证成。

【科】是故若执真如同情所谓而凝然常者即不随缘隐其自体不假了因即堕常过又若不随缘成於染净染净等法即无所依无依有法又堕常也以染净法皆无自体赖真立故。

若执真如定常堕二过失。

【科】二断过者如情之有即非真有非真有故即断真也又若有者即不堕染净染净诸法既无自体真又不堕不得有法亦是断也。

一切妄法从缘无性即非真有非真有故成其断有真如凝然不随缘生缘生无故即成断也。

【科】第二执无者亦有二过失一常过者谓无真如生死无依无依有法即是常也又无真如圣智无因亦即常也。

妄法无体托真而起若无真如生死何依无依自立即成常也又无下智依真发无真则智何所因无因成智亦即常也。

【科】又无所依不得有法即是断也又执真如是无亦即是断也。

可知。

【科】第三执亦有亦无者亦具上诸失谓真如无二而双计有无以所计有无非称於真失彼真理故是断也。

执双亦者具断常二过真如无二者如理虗融平等不二心计有无失真如体即成断也。

【科】若谓如彼所计以为真者以无理有真是即常也。

若双计有无执为真者以无理有真如依病眼妄见空华即堕常也。

【科】第四非有非无者戏论於真是妄情故失於真理即是断也。

当知真如自性离於戏论今谓双非是真法者则同戏论即成断也。

【科】戏论非真而谓为真者理无有真故是常也。

妄情倒境故非真理强执为真即堕常也初二常过在先後二断过居首但随文便耳。

【科】第二依他起中若执有者亦有二失一常过谓已有体不藉缘故无缘有法即是常也又由执有即不藉缘不藉缘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依他无性由从缘生从缘生法即无自性若执有者则成二过。

【科】问若说依他性是有义便有失者何故摄论等中说依他性以为有耶。

摄论等广说依他是有岂是过耶。

【科】答圣说依他以为有者此即不异空之有何以故以从众缘无体性故一一缘中无作者故由缘无作方得缘起是即非有之有名依他有是即圣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圣说有者约彼幻有从缘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故云幻有以不有之有方为幻有何以故徵出所以从缘无体故要在缘中方显空理是故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是则下结圣说为有也。

【科】若谓依他如言有者即缘起有性缘若有性即不相藉不相藉故即坏依他坏依他者良由执有。

如言有者情谓之有则坏缘生以从缘生必无自性犹如幻事不可言有若言有者则不从缘不从缘故则非缘起之法也坏缘起者良由定执为有。

【科】是故汝意恐堕空断励力立有不谓不达缘所起法无自性故即坏缘起便堕空无断依他故也。

以相宗说此缘生决定不空若此亦破则是断灭恶趣空摄非正法故猛意立有非谓不达缘起无性即坏缘生便堕空见失依他法。

【科】二若执无者亦有二失若谓依他是无法者即缘无所起无所起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执无同前二失先举断过依他若无应非缘生如免角等缘起即灭不得有者即成断见。

【科】问若说缘生为空无故即堕断者何故中论等内广说缘生为毕竟空耶。

中论等下以三论宗立难若此不破不已故理非尽故。

【科】答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即不异有之空也何以故以法从缘生方说无性是故缘生有者方得为空若不尔者无缘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是故不异有之空名缘生空此即圣者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

圭峯云以诸法无性即名真理如幻华无体即名太虗圣说空者由从缘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无性是空所以既是从缘生法无性故空故曰真空不待坏彼差别法体然後方空是故其空未常不有即有以辨於空。

【科】若谓缘生如言空者即无缘生缘生无故即无空理无空理者良由执空。

如情执所谓之空非是对妙有之真空乃是真空所破之病。

【科】是故汝意恐堕有见犹励立空不谓不达无性缘生故即失性空失性空故还堕情中恶趣空也。

以空宗所立从缘生法决无自性汰法师本无论云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故曰真空彼谓真谛一向无物为真空此但有二论□分空义。

【科】问若由依他有二义故是故前代诸论师各述一义融摄依他不相违者何故後代论师如清辨等各执一义互相破耶。

前代则弥勒无着文殊龙树後代则清目清辨护法难陀。

【科】答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圣意为立有故励力破空为立空故猛意破有是故相破则相成也。

【科】何者为末代有情根机渐钝闻说依他是其有义不达彼是不异空之有故即执以为如谓之有也是故清辨等破依他有令至於无至毕竟无方乃得彼依他之有若不至此彻底性空即不得成依他之有是故为成有故破於有也。

然真空幻有各有二义真空二义即空与非空幻有二义即有与非有谓不异有之空成真空真空者由无性故空是空义缘生故空是空之所以即是因缘何以无性得成空义由从缘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无性是空之所以既是从缘生法无性故空故曰真空清办等为成有故破於有也。

【科】又彼有情闻说依他毕竟性空不达彼是不异有之空故即执以为如谓之空是故护法等破彼谓空以存幻有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异有之空以若有灭非真空是故为成空故破於空也。

谓不异空之有成幻有幻有者由缘生故有是有义无性故有是有之所以何以缘生得为有义特由无定性故方始从缘而成幻有是故无性是有之所以既是从缘无性之有则此有常无自性故护法等为成空故破於空也。

【科】以色即是空清辨义立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二义熔融举体全摄若无後代论师以二理交彻全体相夺无由得显甚深缘起依他性法是故相破反相成也。

即色之空为真空即空之色为妙色是则非有之有非空之空为具德之空有也非直二说互不相违亦乃二义相由全摄无二圆妙融通无有异相。

【科】是故如情执无即是断过又若说无法为依他者无法非缘非缘之法即堕常也。

是故下结断也又若下示常也。

【科】第三亦有亦无者具上诸失可以准之。

【科】问若据上来所说依他起情有无偏取此应不可双取有无应契道理如何亦有具上失耶答依他起性中虽具彼有无之理然全体交彻空有俱融而如所计亦有亦无者即成相违具上失也。

各取有无此属偏执今双取空有如何亦具上失耶答下依他虽具有无非定性有无是故二谛俱融不失中道而计有无成其过失依他起性今本情字误也。

【科】第四非有非无者戏论缘起亦非理也何者以其执者於有无中所计不成故即以情谓非有非无为道理也此既非理亦具上失思以准之。

以前两亦成失情立双非为是此亦戏论缘起俱非理故。

【科】第三遍计所执性中若计所执为有者有二过失谓若所执是其有者圣智所照理应不空即是常也若妄执遍计於理有者即失情有故是断过也。

徧计之法妄情谓有道理是无今言有者即堕常过徧计於理实有者则非情有失情有者即堕断过。

【科】二若执遍计为情无者即凡夫迷倒不异於圣即是常也亦即无凡故是断也又既无迷亦即无悟亦无悟故即无圣人亦是断也。

定执无者圣人见空应是迷倒凡夫妄见则同圣智即堕常也匪唯同圣亦即无凡又既无凡即无於圣不见空华谁是病眼。

【科】三亦有亦无者性既无二而谓有无即相违故具上失也。

【科】四非有非无者戏论遍计亦具上失准以知之第二执成过竟。

第二下结。

【科】第三显示其义者真如是有义以迷悟所依故又不空义故不可坏故余如上说又真如是空义以离相故随缘故对染故余亦如上又真如是亦有亦无义以具德故违顺自在故熔融故又是非有非无义以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余翻说准上知之。

此即要问三问中二明其义初约因明後约果论各有四义今约圆成依他徧计三性顺显真如是有义凡圣迷悟本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故性恒不变故空义谓离一切法差别虗妄相故随缘无自性故如摩尼珠对染不染故双亦义具足无漏性功德故空有无量故二义熔融故两非义以真俗双泯故互夺两亡故余翻准上者如前护分别处说。

【科】二依他是有义缘成故无性故余准前知依他是无义以缘生无性故亦准前知依他是亦有亦无义以缘成无性故准前依他是非有非无义以二不二故随取一不得故准前。

以缘起法有四义一缘生故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空。

【科】三遍计是有约情故遍计是无约理故遍计是亦有亦无由是所执故是徧计非有非无由是所执故余准前思之上来明三性竟。

良由倒心妄境情有理无故上来下结别明竟。

【科】第二总说者三性一际举一全収真妄互融性无障碍。

然此三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摩尼珠随方各现故得幻色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为圆通无碍之法也。

【科】如摄论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是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盘於依他中分别性及真实性生死为涅盘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盘。

要问明三性异相则为大轨初引毗佛略经明有三性二引婆罗门问经证有三性三引阿毗达摩修多罗证有三性四复次有处世尊说等引常无常等三法圣教证有三性今引二经用证三性。

【科】释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实成涅盘故此性非涅盘何以故此性由分别一分他是生死是故不可定说一分若见一分余分性不异是故不见生死亦不见涅盘由此意故如来答婆罗门如此。

三性中多就依他性说以显诸宗立义不同诸教浅深逈异此论乃天亲所造以依他性非生死非涅盘若说一分余义不少故云不见生死不见涅盘也。

【科】又云阿毗达摩修多罗中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此义说三分。

阿毗名对达摩名法修多罗名经为对法经此通指大乘经也一染污即徧计性二清净即圆成性二染污清净即依他性就依他义说三分也。

【科】释曰阿毗达摩修多罗中说分别性以烦恼为性真实性以清净分为性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故说法有三种一烦恼为分二清净为分三二法为分依此义故作此说。

即天亲论释分别性即徧计性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无始以来虗妄熏习执种种物定为实有故真实性即圆成性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徧常体非虗谬依他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净分依他同圆成故染分依他同徧计故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染净依他皆此摄故。

【科】此上论文又明真该妄末无不称真妄彻真源体无不寂真妄交彻二分双融无碍全摄思之可见。

前标三性一际真妄互融後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前後一际要问云此文在三乘亦通一乘用何以故由此法门应法界性无边用故探玄云约双融者二有三无圆融无碍二相绝故俱离也。

【科】缘起因门六义法第二。

将释此义六门分别一释相二建立三句数四开合五融摄六约教。

一切因有六种义具六义故方成缘起法欲释此义先立六门。

【科】第一门中有二初列名次释相。

【科】初列名者谓一切因皆有六义一空有力不待缘二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

唯因得有六义果中唯空有二义故云因门六义法以有力无力待缘不待缘分异。

【科】二释相者初者是刹那灭义何以故由刹那灭故即显无自性是空也由此灭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是谢灭非由缘力故云不待缘也。

言刹那灭者搜玄云一念念灭此灭是空有力不待外缘所以有力不待缘为同体未对缘事自迁动故。

【科】二者是俱有义何以故由俱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义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缘也。

是俱有力故所以知者为得外缘唯显体空俱成用力有力待缘非孤起也。

【科】三者是待众缘义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是空也因不生缘不生故是无力也即由此义故是待缘也。

观因缘是空无力待缘所以知者为得外缘唯显亲因非有无力能生果也要问云经云因因亦因因果果亦果果者简别因果亲疏有无力用分齐初因者亲因也後因者缘因也亦因因者二因相由也因不生缘不生故章多不字。

【科】四者决定义何以故由自类不改故是有义能自不改而生果故是有力义然此不改非由缘力故是不待缘义也。

自类不改如糓不生余果所以知者以外缘未至性不改自成故。

【科】五者引自果义何以故由引现自果是有义虽待缘方生然不生缘果是有力义即由此故是待缘义也。

如引显自果故所以知者得外缘时唯显自因得自果故引现自果是有义章多力字。

【科】六者是恒随转义何以故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缘也。

刹那转故如根损益枝等同故所以知者为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也。

【科】是故摄论为显此六义而说偈言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无性摄论即无性菩萨所造今偈六义与前列不次章就空有各二义释

【科】第二建立者。

【科】问何以故定说六义不增至七不减至五耶答为正因对缘唯有三义一因有力不待缘全体生故不杂缘力故二因有力待缘相资发故三因无力待缘全不作故因归缘故又由上三义因中各有二义谓空义有义二门各三合唯有六故不增减也。

何故定六义而无增减耶答为正因对缘故说三义因有三种约空有二门各具三义故合为六但全体能生自果故不杂缘力不生水土等故糓与水土互相资故藉缘生故因归缘故章错为杂因二字误矣。

【科】问何故不立第四句无力不待缘义耶答以彼非是因义故不立思之可见。

既自无力又不假缘即非因义今约亲因能生自果故不立也。

【科】问待缘者待何等缘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不取自六义更互相待耳。

但云待缘待何等缘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因事即因缘也此果上亲因故亲办果体故增上等三缘者因缘虽能亲办果体要待三缘果法得成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要问云未知待缘待何缘答此待炉油水土等外缘不取因事及自六义也拣上因缘及空有各三义更互相待今取增上等也。

【科】问因望缘得有六义未知缘对因亦有六义不答此有二义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以还是亲因摄故望他果成疎缘故不具六亲因望他亦尔。

因缘相例问也答中有二义唯许增上缘等得有六义今增上缘望增上果则为亲因摄望等流异熟离系士用为疎缘亲因望他果者四谛望声闻为亲因望缘觉还成疎缘亦不具六。

【科】问果中有六义不答果中唯有空有二义谓从他生无体性故是空义酬因有故是有义若约互为因果义说即此一法为他因时具斯六义与他作果时即唯有二义是故六义唯在因中。

因果相例问也答中果无六义还作因时得具六义摄论云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束芦互相依持释曰譬如明灯於一时间灯炷焰生焰烧炷互为因果阿赖耶识与诸转识於一时间互为因果其性亦尔。

【科】问若尔现行为种子因岂得有六义。

谓现行七转识为种熏阿赖耶岂有六义。

【科】答随胜缘不具如论说种子有六义此约初教。

随胜缘不具者前七识现行皆随强胜缘转非亲因也要问云成唯识论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德差别能引次後自类功德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乃至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

【科】若缘起秘密义皆具此六义此约终教以此教中六七识等亦是如来藏随缘义无别自性是故六七识亦具本识中六义也思之可见。

约终教余现行转识既通如来藏能所互熏得有六义。

【科】第三句数料简者有二种一约体二约用。

探玄云此门有二义一据力具有不有义故令相入二据体有空不空义故有相即。

【科】初约体有无而有四句一是有谓决定义二是无谓刹那灭义三亦有亦无谓合彼引自果及俱有无二是也四非有非无谓合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无二是也。

一决定义谓自因生自果故二刹那灭义谓生已无间即灭坏故三亦有等唯能引自果故又因果不相违故四非有等恒随转如根损益枝等同故及待缘会遇众缘即因不常生也。

【科】就用四句者由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无二故是不自生也由合彼刹那灭及决定无二故不他生也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无二故不共生也由其三句合其六义因义方成故非无因生也。

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无因生探玄云释此四句诸论不同略有五说一约破外道谓诸法不从冥谛自在生故云不自生二不从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生三亦非微尘大种和合生故云不共生四亦非无因自然而起故云不无因生等。

【科】是即由斯六义因缘全夺显缘起胜德。

空有令夺其执两亡然执既尽其德自显也。

【科】故地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无知者故作时不住故不无因生随顺有故。

约因缘形夺。

【科】又集论云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众缘故非自生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生。

探玄云凡诸缘起双亡二句已为甚深况总亡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科】问此六义与八不分齐云何答八不据遮六义约表又八不约反情理自显六义据显理情自亡有斯左右耳。

演义云略举八不即中论宗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将六义与八不相对云何答有二义初约遮表二约情亡显理【科】第四开合者或约体唯一以因无二体故。

【科】或约义分二谓空有以无自性故缘起现前故。

以无自性是空义缘起现前是有义。

【科】或约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缘二有力待缘三无力待缘初即全有力後即全无力中即亦有力亦无力以第四句无力不待缘非因或不论也是故唯有三句也。

【科】或分为六谓开三句入二门故也如前辨。

分三句入空有二门。

【科】或分为九谓於上三义随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非有力即无无力是故随一具三故有九也。

谓前约用开三句中随一皆具彼三义故何以故一具於三若非下约力用相资而释故一中具三故成九也。

【科】或分十二谓於上六义空有二门不相离故随空即有随有即空空有有六有空亦六故有十二也。

据上六义以空有相即有空空有故各具六共成十二也。

【科】或分十八谓於上六义中一一皆有三义故一体有无二力有无三约待缘不待缘三六成十八也。

一约体有空不空义二约用具有不有义三约缘待不待义三六成十八也。

【科】或分为三十六谓於上六义随一皆具六何以故若无一余皆无故余门思而准之。

以互相资成若无一余不成故。

【科】第五融摄者然此六义以六相融摄取之谓融六义为一因是总相开一因为六义是别相六义齐名因是同相六义为不坏相是名异相由此六义因等得成是成相六义各住自位义是坏相。

要问云其六义及前因果理事相成更以六法显之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所述缘起并悉遍通随有事成验思可解耳。

【科】问六义六相分齐云何答六义据缘起自体六相据缘起义门以法体入义门遂成差别。

搜玄云六义六相共成者六相有二义一顺理二顺事此二义中顺理义显顺事义今据自体义门分异为此经主别将六相照令入理故。

【科】如以六义入四句显去非故即顺三乘入六相显自德故顺一乘是故四句与六相俱为入法方便也。

四句则体用二种如前句数料拣中列入法方便者探玄云泛论方便有三种一发起方便谓如加行发起根本即七方便等二无住方便谓由悲智巧相导引不住生死及涅盘故如方便度等三集成方便谓诸缘起巧相集成如六相方便等。

【科】第六约教辨者若小乘中法执因相於此六义名义俱无。

孔目云依小乘教六因四缘相摄不与三乘同何以故不原因缘理故今六义小乘名义俱无。

【科】若三乘赖耶识如来藏法无我因中有六义名义而主伴未具。

要问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故孔目云三乘初教分达法空知法次细故约事委说熟教已去究竟法空会事从理故不多说。

【科】若一乘普贤圆因中具足主伴无尽缘起方究竟也。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果等又总唯有因缘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果与三乘等别。

【科】又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由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思之可解耳。

探玄云由此义故诸法相即无所障碍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皆此义也是故无尽大缘起法无碍自在皆从此门而开现矣。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