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沙门法照

普门子序

普门子序私科为三:初、四教下,叹教在人;二、惟三下,传弘著述;三、普下,谦己记时。著述又二:初、广叙传弘;二、间者下,的美。著述又二:初、著述之艰;二、且法下,签访之美。

章疏题

净名玄一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止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

签:(一)(二)玄悟法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妙。记:(八)(廿九)略举经题,玄收一部。

妙宗(上)(二)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大师预取解释经题。

别行玄记(上)(一)言玄义者,能释之义门也。玄者,幽微难见之称。义者,深有所以也。斯盖大师以三昧力,彻法性际,深见今品人法之意也。应知名等五义,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见。

光明句记(二)(二十):玄义者,文选云:睿哲玄览。注云:玄,通也。谓离文通示其义,故曰玄义。

玄之一字,四明妙宗。别行记约所释得名,与净名玄同。光明记约能释得名,与荆溪合。然准妙宗之文,则览所释为能释也。文句二字当亦然。故妙乐云:文谓文字,一部始终。句谓句逗,义通长短。则一部文字,始终句逗,指经明矣。光明记踵此说,但就能释而言,谦辞耳。问:诸部题名曰玄,义曰文,句曰疏者何?曰:精微云:疏是通名,玄句是别目。如妙玄文句等,从别单题。若净名玄疏、别行义疏等,乃通别双题。或单从通名,则观经疏等是也。

指归钞(一)(一)云:一家言教,解题与释文各部者,则名有玄义文句之异。其合为一部者,则总题曰疏,如净名疏、观经疏之例也(文)。涅槃称疏,此乃新意,非旧题名。问:法华疏题名文句,与教体三假,文身句身,同异云何?北峰师曰:体相是同,用与少异。同称文句,属三假中,二体相同也。故妙乐释文句二字,牒唯识文而例同之。用与异者,此是题名,彼是教体,一不同也。题属一经,彼通诸教,二不同也。题就色立,教体通声,三不同也。问:妙乐云:此亦不论色行等体,亦之一字,对何文下耶?曰:唯识云:文即是字,句诠差别。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今题云文句,非但不可唯识一实三假,亦不同于俱舍摄色行体也。编次玄句疏于后:解题法华玄义释文法华文句题文观经疏光明玄义光明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三请观音疏净名玄义净名疏涅槃玄涅槃疏菩萨戒疏

光明记(一):(一)文句者,文即经文,句谓章句,亦句逗也。即以章句,节其经文,令其诠旨,各有分齐。故荆溪云: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题云文句,良由于此。然立此二字,盖谦辞耳。若观释经,大义非少。

新记云:文句二字,是经文经句。大师消文节句,揽所释为能释。

玄文四序

北峰曰:玄文四序:一、总序,既是章安私记缘起,理合居初;二、序王,大师将释五重玄义,先以一序序经,首题王起众文之始;三、私序,王大师虽序经始末,且从其义,章安从说,故复重释;四、玄文,本序、正序、玄文,此四序安布次第也。窃详章安总序与私序王,则大师说玄时未有也。大师将说五重玄义,先览五义,别为序王,以释经名,令知经名通冠本迹,次作本序、正序、玄文。章安私序,乃因大师序王,但序经题,义含五章,未明经文亦具五章,故重作私序而释成之。惟总序缘起,乃最后作也。问:别行经序,为是谈玄之序,为是别时讲经之序?若云经序,何云正序玄文?若云序玄,何云别行经序?曰:荆溪两云正序玄文,的是玄序,而名经序者,对玄文本序得名也。荆溪因见玄文自有本序,又见章安释云盖序王者,序经玄意,故科此别释经名为别行经序。行训作也。问:序王与本序,显释五章之名,荆溪何云似但释名而已?曰:记主见大师于经字前着荡化等语,故知似但释名尔,却科荡化为探取经旨。旧云别行与本序,则能释所释异,一章五章异。

玄句听次

玄序云:昔于建业,始听经文,次在江陵,奉蒙玄义。

妙乐(一)江陵禀受玄旨,建业方听经文。

妙乐引证:一遍记难,如玄序云云,语虽倒置,事则无殊,盖作文法也。近人以方训始,草庵谓之文误者非。

甘露门

玄(一)(一)知甘露门之在兹。

签:(一)、(三)实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药。今释妙法能通实相,故名为门。

句(一)、(二)、今明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记(一)、(九)、则甘露门开者,则言乃表,唯声益故。实相为甘露,诸教为其门,门无开闭,理非通塞。此土入者,不假余尘,由之通理,故曰门开。

问:签文云妙法为能通门,妙乐何云诸教为其门耶?曰:妙乐因释此土声教入道,故云诸教为门。签文释经首题,故云妙法为门。要知开显诸教,即妙法也。

待绝二妙

玄(一)(一)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签:(一)(三)初释妙者,但举一不思议,则已简于可思议也。彼止观为成观故,乃以相待为可思议粗,唯一绝待为不思议妙。今则不尔,圆中约时,待绝俱妙,余味约部,或妙或粗。若前三教,时之与部,一向为粗,至法华被开,方称为妙。止观相待,义似于别,故判为粗。今此妙名,兼于本迹,彼文妙观,独在于圆,虽异而同,细寻可了。下文广释,不俟多云。

辅行(三上)(二)今法华唯具二妙,所谓待绝。所言待者,唯有待粗成妙,更无待妙成粗。若以迹望本,亦可互形;若以部望部,一向唯妙。今约法华迹理,复置互形。所以玄文待绝,俱称为妙。故以部教相望,复有横竖。望前四时,名为竖待;圆望三教,名为横待。此文既依法华经意,而释名等,大概准彼。相待是粗义,当待粗论妙;绝待是妙义,当开粗论妙。此二亦名废粗开粗。故法华中,唯论二妙,更无非待非绝之名。彼为判教故,待之与绝,同称为妙。今此相待,则判为粗,唯明绝观。无部可待,则无竖待;无教可望,名无横待。故唯一绝,以为能诠。虽立相待,以显绝待,尚无于绝,何待之有?

玄(二)(十二)若破粗显妙,即用上相待妙。若开粗显妙,即用上绝待妙。

玄(二)(九)一相待,二绝待。此经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

签(二)(卅一)既云此经,当知妙题兼此二义,故使今释诸妙,以二冠初。故迹门十妙,一一妙中,开多科目,无不二释。言更无非待非绝等者,理性实是非待非绝,祇向待绝约理论二,不同双非二边,更有中道之理。恐有人疑,应更别有双非绝待之理,故便释云文理俱无。此待绝理,已破无明,已显中道,故知双非无复所显,故云破何惑等。

玄(二)、(九)。今待粗妙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即是明满字也。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满也。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亦是对鹿苑为第一,待般若为第二也。涅槃云: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于尸城复转法轮。众经皆共以鹿苑为半、为小、为粗,待此明满大妙,其义是同。今法华明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之法轮。此亦待鹿苑为粗,法华为妙。妙义皆同,待粗亦等,文义在此也(云云)。二、绝待明妙者,为四: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绝待也。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得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

签(二)、(卅一)。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为满,故对三藏为半简之(云云)。所以重叙前诸经者,明今经相待,不应对三教文,亦且同诸教所待,故亦指鹿苑而为所待。结中意者,一往以所待之粗,对圆为能待之妙(云云)。释绝待中为七(云云)。初文约教显圆。问:若明绝待,祇应但一,何故开四?以四相形,与待何别?答:若相待中展转明妙,前粗犹存。今论绝待,绝前诸粗,无可形待。又所以渐明四种绝者,为知圆绝极妙,无过前三,被绝圆外无法。细消文意,各有深致(云云)。意但且论展转相望,以明诸绝,显于圆教,无复能绝(云云)。次岂更下,明绝待相状。明法界体一,无复形待。待谁为粗等者,明无能待。能即是妙,法外无法,待谁粗妙?无所可待等者,明无所绝。所即是粗,法外无法,故无所绝(云云)。不可以相待示,不可以绝待示,待绝俱绝,故名灭待。灭绝

玄(二)(十一)用是两妙,妙上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

签:(二)(卅四)次二妙,妙上三法者。欲明三妙,在于法华,方得称妙,故须二妙,以妙三法。故诸味中,虽有圆融,全无二妙,三被妙已,故三即妙。故上文云:此妙即法,此法即妙。故得三法,皆具于十,成三十妙,良由于此。问:向释妙云:待绝俱绝,方名为绝。今何以言待绝二耶?答:前明绝待,故须俱绝。今述经意,故须双明。经意虽双,理无异趣。以此俱绝,对前称待,所待未会,会方名绝。是故此部,得二妙名。

签:(六)、(九)又若不论待,无以明绝,若明待已,即指所待,是于能绝亦绝,方名为绝。

相待论判,绝待论开,即诸文判粗妙,开粗妙也。相待者,待粗而论妙,能待之义,在于法华。绝待者,绝相待之粗妙而论妙,亦绝能待之妙而论妙,亦在法华。旧谓相待是施权义,非也。

莲华三喻

玄(一)(一)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签(一)、(四)。妙法不出权实,故莲以譬实,华以喻权(云云)。若非莲华,无以显于妙法故也(云云)。为莲故华者,约时且寄华严顿后而说,顿中之别,理实教权,且置未论。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为开废,而作方便,如此说者,且在于小。若约教者,通前四时,三教皆权,二乘唯在,法华菩萨,处处得入。而今文引,且从引小,小难引故,故寄说之(云云)。次明开者,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云云)。第三废者,舍是废之别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云云)。若尔,开废何别?答: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若尔,法喻差违,何成喻法?答:据理似与喻有违,据事似先开后废。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实,既识实已,永不用权。若约理者,开废俱时,开时已废故也。

玄(一)(四)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

签(一)(十二)华实具足等者,为莲故华,华掩于实,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体复不异,故云即实而权。机熟须开,开彼能覆,情怖近果,名之为覆,袥彼近谓,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又华落莲成等者,华落譬非权,莲落譬非实,开已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

玄(七)、(六)。复次,为十妙故,开出十粗,如为莲故,华意在于莲(云云)。又华开莲现,譬开十粗,显十妙,则无复十粗,唯一大事,不可思议境界,乃至利益。

玄(五)(十六)昔权蕴实,如华含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离此华已,无别更莲,离此粗已,无别更妙,何须破粗往妙,但开权位,即显妙位也。

玄(一)(十一)问:华以喻权,权是小乘之法,则不应破于草庵。草庵既破,何得以华喻权?答:小乘是化佗之权,是故须破。今明自行之权,故以华喻耳。

签:(一)(廿九)答:小乘是化佗乃至喻耳者,且约初说,小隔于大,是故云破。以大破之,故云须破。自行即是体内之权,故以华喻。然化佗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又初约施权,故属化佗。今论开权,故属自行。施开被缘,其理不二。

北峰曰:莲华喻法,约佛意说,以喻一代施化之意。如来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如为莲故华,华本含莲,正喻同体。但众生权中有实,华含于莲,是故开显令知。据众生不知,则不名莲华,正是开草华为莲华。但今莲华喻佛施化之意,故不论草华也。如玄(七)(廿六):一华生必有于莲,为莲而华,莲不可见。此譬约实明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文云:我意难可测,无能发问者。(文)既云意在于实,而众生不知,故须开也。又复须知,虽喻佛意,无非妙法。若从所喻,权法当体,但空但中,不能即实,亦可譬粗。故云:昔本隐实,如华含莲。又云:为十妙故,开出十粗,如为莲故华等。即此义也。详玄签意,小乘是化佗之权,正如前玄多华一果等。此约在昔,当分喻桃李草华也。今明自行之权,故以莲华为喻。然化他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此据佛意,喻莲华也。又云:初约施权属化佗,今论开权属自行。此又约施权喻草华,开权喻莲华。是则施权隔实如草华,故须破;开权即实如莲华,故须显。今明开权即妙,及以佛意,故以莲华为喻也。

附法观

妙玄(一)(三)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签(一)(九)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

妙玄(一)(十一)六、明观心者(云云)。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辨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

签(一)(卅一)由一心等者,研一刹那,既成观已,即以此观,复观后心,后心成观,所复成能,后后相续,名教余心。经是被下之教,故观下惑名经。

四、明十义书破立甚精,此乃妙玄一部观心式样,十不二门指要钞广此说耳。

法华教主

妙玄(一)(五)今经体者,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

签:(一)(十四)初文即是开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为小乘化他权实,今开即是同体权实璎珞长者。

此章安师私谓经体开权之文,四明妙宗,立法华身是尊特佛,引为诚证,的示开权,绝待妙故。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开粗即妙,妙外无粗,是故得云璎珞长者看解谤书,净觉神智皆不及也。

华严三照

妙玄(一)(六)云何分别?(云云)。

释签(一)(十六)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问: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别。答:涅槃五味转变,而祇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祇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别行疏(下)(十二)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记(下)(十四)问:华严顿后方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顿后渐,其义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两相?答:诸文所论,初顿次渐,盖是化仪施设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方尽鉴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大机,念欲息化,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却云:无量劫来,赞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是说,是故思机,然后施小。此等之说,皆是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文预鉴群机,原始要终度物之意也。

句(六)(十九)今明胜应应菩萨,即卢舍那尊特身,大机所扣者也。劣应应小乘,丈六弊衣,小机所扣者也。

别行疏记(下)(十四)。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种牛味。高山大机能感顿教,日光先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见佛性也。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次第五味,则对一代五时教味次第相生。

孤山论衡记云:华严有三照之说,涅槃有五味之谈。华严既居最初,涅槃仍居最后,乃始终之二义也。

疑者曰:华严预叙一代,则是预借法华,莫不以法华为所施耶?当知预叙之言,乃是约佛意判释,所以得云先照等也,不可以化仪为妨。

梵王见净

妙玄(一)(六)见有净秽

释签(一)(十七)见净如梵王见秽如身子

净名经(上)(七)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净名疏(三)(十二)垂裕记(四)(四)有前四种罪障者,界内有为缘集障,界内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无明障。而此四障,障于四净,故知身子具四种障。身子虽除恶有为集,然由有于净有为集,不依佛慧,故使于垢不能见净,是故四净悉皆不见。

妙乐(二)(廿八)别译阿含第六,广明诸梵来下。第八第十一,广明诸天赞佛。诸天若来,并同人形。第四云:梵王来礼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离门唤之。瞿伽离问:谁唤?答:梵王。又问:佛记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问:阿那含名为不来,汝何以来?梵王言:如是之人,不应与语。故知一同人法,还有违情。而诫伽离(云云)。既为一代请法轮主,请大则大,请小则小。

梵王为一代请法之主,故在大则大,在小则小,所以依佛慧见土清净也。

不定教。

玄(一)(七)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定。

签:(一)(廿一)初文者,此指华严。不动不离,而升而游者,此指顿后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云云)。虽转四谛,指鹿苑,此指虽施渐化,而不起于顿。此二味既然,诸味准此。虽为菩萨,指方等般若。彼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虽五人证界,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得果不同,证法不定。应引大论显密法轮义,释此中意。故大论六十五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果。今转法轮,无量诸天得无生忍,今转似初转。问:初转少,今转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诸佛有二种法轮: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祇人发无上道心行六波罗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补处坐道场,是名为密。故知初见八万一人属显露摄。秘密者,如次明之(云云)。次引大经证中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故名为即(云云)。问:此与方等恐畏欢喜等,为有何别?答:不定遍前四味。若直语方等,但弹斥而已。既以身土令物殊途,正当不定(云云)。言味味者,乳中则约圆别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八万对辨不定。生熟二酥,三四对辨,其意可见。

按玄签,文有二义:自虽高下释相,是约部竖明;次味味下,结,是约教横辨。或问净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四教义引证显露定教,四教仪引明不定教。净名记云:佛以一音等是秘密义,如此不同者何?曰:经意多含遍证无碍,只一梵音演说,取共相见闻之义;证定教,取得益不同;证不定教,取如来神光遮覆,彼彼互不相知;明秘密

读教记卷第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