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635~713),唐代僧人,译经家、旅行家。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14岁受沙弥戒。36岁在长安与处一法师、弘 论师等人决志赴印求法。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他于咸亨二年(671)由长安出发,上元二年(675)至中印,入那烂陀寺,前后留学10年。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50余万颂,启程回国。归途重经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4年,从事译述。约天授三年(692)末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至广州。证圣无年(695)夏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他离京西游,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400部。回洛阳后,一度参加大遍空寺的“华严经译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同宣梵本。久视元年(700)起自行组织译场翻译,至长安三年(703)止,先后译出经、律、论20部,115卷。神龙元年(705)于洛阳内道场译经4部6卷。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711)于长安大荐福寺译出经、律、论32部,108卷。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先后12年间,曾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学论》等经、律、论共56部,229卷。此外尚译有《说一切有说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译作颇多。据同时代卢璨所撰《义净塔铭》所记,共有107部,428卷,可见散佚几及半数。
义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等齐名的大译师,有独特的贡献。新译《华严经》80卷,虽题名为实叉难陀所译,实际为义净完成。由于译文典雅,译出后即取代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成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所译《金光明经》、《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等也非常流行。他曾系统翻译了说一切有部的律典达200余卷,并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印度戒律的情况,纠正了汉地流行的误争和陋习。他还在法相宗慧沼协助下补译了玄奘未译的要籍,发《金刚经》弥勒的“颂”和世亲的“释”,元著、世亲的《六门教授习定论》、《止观门论颂》等,均为梵本失传或西藏所缺译的。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叙述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盛况、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丰富了当时的史地知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况。在佛学的认识上,他认为大乘无过中观、瑜伽,两者同契涅槃,理无乖意,应该和合;并谓般若在宗实即含此二义。于律部则独尊说一切有部传统。他特别注意日常行仪,以为含生之类,衣食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本书为研究印度、南海诸国与佛教教团组织、戒律之贵重资料,其序文亦叙述当时部派佛教与大乘教团分布之情形。大乘有中观、瑜伽,小乘有有部、正量、大众、上座等根本四部。书中又收集若干当代所流行之赞佛歌。本书内容分四十章,即:破夏非小、对尊之仪、食坐小床、餐分净触、食罢去秽、水有二瓶、晨旦观虫、朝嚼齿木、受斋赴请、衣食所须、着衣法式、尼衣丧制、结净地法、五众安居、随意成规、匙箸合不、知时而礼、便利之事、受戒轨则、洗浴随时、坐具衬身、卧息方法、经行少病、礼不相扶、师资(师徒)之道、客旧相遇、先体病源、进药方法、除其弊药、旋右观时、灌沐尊仪、赞咏之礼、尊敬乖式、西法学仪、长发有无、亡则僧现、受用僧衣、烧身不合、傍人获罪、古德不为等。日本江户时代饮光(慈云尊者)之解缆钞八卷为本书之注释书。 查看详情>>
佛教律仪书。唐义净撰。一卷。述说忏悔之法。内容有三部分:一为月半、月末二时忆所犯罪,并对人“发露”,以除罪;次为“每食罢发愿法”;三为“洗净法”。此书见载于诸版大藏经。 查看详情>>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唐义净译。补录卍十九题记。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是现存律藏文献中最为浩繁者,也是最晚译出者,为藏传佛教徒所遵循。汉译为唐代义净翻译,藏译于吐蕃时期译出,藏译在内容上比汉译全面。1931年在吉尔吉特(今属巴基斯坦)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梵文本。传统上分为四部分,即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律上分。律分别包含比丘分别、比丘尼分别、比丘别解脱戒经、比丘尼别解脱戒经四部分。藏汉译本全,汉译为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50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20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1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1卷。 查看详情>>
全一卷。又称受用三水要法。唐代义净(635~713)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揭示僧俗日常所用三种水之性质及使用法等。三水,即:(一)时水,指沙弥俗人以手滤漉,观知无虫,而于午前任受饮用之水。(二)非时水,指时与非时皆可任情受用之净水。(三)触用水,即指洗涤手足、大小便处之水。书中又述及因受用、准备、贮藏等之不当,将触犯六种罪乃至一万五千四百八十罪。义净博采圣教,以十诵律、有部毗奈耶之律,及自己游学印度时之实地见闻为依据而撰成本书。 查看详情>>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其中年高者70岁,年少者24岁,多数三四十岁;有11人到古印度后,不知存亡;有6人在古印度为僧,多系唐代去古印度取经的新罗僧人,或土蕃人;只有9人从古印度取经后,返回大唐。卷上,以“寺样”为题,记有古印度毗诃罗寺的建造形式、规模、装饰,及僧众3500,寺属村庄200所等情况。卷下,又以“又重归南海传法师资4人”为题,记述了他们去古印度习佛法情况。始自苾刍贞固律师,终于苾刍法朗。其中2人,由印度返回广州,1人在古印度为僧,1人病死于古印度,最后为义净本人自传。记述了义净留学古印度所经历30余国的历史,风俗以及他们在古印度住过的佛寺、学习的内容等。为研究印度史,中外文化交流及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查看详情>>
全一卷。唐代义净撰。又作唐字千鬘圣语、梵唐千字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即以天地日月等汉文一千字对译梵语。此千字文意义连续且押韵,四字成一句,二十句为一联,每二十句换韵。二十句之后,置五言四句之诗,总为一百字,即一出,全篇由十出组成。卷末别录‘梵唐消息’约三百字之对译。 查看详情>>
义净因译无著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邻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印度。若金乌之焰赫扶桑。义阐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岭。然而能断金刚。西方乃有多释。考其始也此颂最先。即世亲大士躬为其释此。虽神州译讫。而义有阙如。故复亲核谈筵。重详其妙。雅符释意。更译本经。世亲菩萨复为般若七门义释。而那烂陀寺盛传其论。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