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历史叙述,多依赖于春秋中期至西汉前期编纂的文献,特别是《诗》《书》《礼》《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著作。这些书中的记载,几乎构建了先秦历史叙事的全部基础和主线条。它们所提供的知识之间,又互相关联,甚至相互印证。或者说,这些著作中有关先秦的知识是自洽的。即便西周至秦汉之际的考古资料相对丰富,战国秦汉简牍文书近年更是几乎要改变学术史和思想史的书写,但是我们赖以理解早期历史的基础知识和想象早期历史的“故事主线”,依然是上述典籍提供的,或者更为绝对地说是《史记》加工 查看详情>>
《举案齐眉》也叫《孟光举案》,又作《孟德耀举案齐眉》。主要写孟光自拣梁鸿为婿,不嫌其贫贱,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后来梁鸿得岳父暗中资助,及第为官,夫妇与岳父母相认团园。孟光之父孟从叔曾与梁鸿之父梁公弼指腹成亲。梁鸿在父母下世之后,虽学成满腹文章,但却一贫如洗,沿门题笔为生。孟从叔有心悔了这门亲事,怕人说他忘却前言;待要将女儿聘与他,怕他养活不过,女儿受苦。孟从叔于两难中想出一条妙计,请来财主张小员外、官宦家舍人马良甫及穷秀才梁鸿,设一酒席款待,让女儿在斑竹帘中看三个人,按他自己心愿拣取一人。正是三春天气,莺 查看详情>>
1、厨房与厕所同宫,家中必有一凶。点评:此为“水火相激”,易成“火水未济”之局,主疾病灾厄。2、大门对阳台,破败不聚财。点评:此为穿心堂煞,就是大门正对后门、后窗、阳台成一条直线,房屋入气口与出气口彼此相对,气进气去,财来财去,所以不聚气不聚财。3、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点评: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灯之外,都会有一些供品。住宅在庙宇的前方,就像家人要向庙宇神灵作供,所以再多钱财也会耗尽。反之,庙后方的住宅,就好像神灵般接受 查看详情>>
《南柯记》汤显祖撰。又名《南柯梦》,《南柯梦记》。《曲品》著录。《南柯记》成书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夏。事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此剧2卷44出。演淳于棼入梦招驸马、守南柯城、醒后彻悟成佛事。剧写:唐东平人淳于棼,善饮好武,曾为淮南军裨将,因贪酒失去主帅欢心,罢官家居。家离广陵十里,庭有一株古槐,淳于棼常招来群豪纵饮,武举周弁,处士田子华,皆其酒友。暮秋一日,邀二友痛饮后,召帮闲溜二、沙三共同戏耍。闻城内孝感、禅智二寺,于七月十五日大办孟兰盛会,欲往参观。槐安国金枝公主瑶芳,年已及笄,待选驸马,国母 查看详情>>
题“通元子黄石著,钓鳌子校阅,餐霞外史参订,红杏道人校 字”,均未署真实姓名。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谓“清崔象川 撰”。象川,博陵人,余待考。全书六卷,凡五十三回。本作约成书于 清中后叶。其版本有:清道光七年绿玉山房刊本;光绪元年重镌本;光 绪己亥立本堂石印本。《玉蟾记》写明代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人构陷遇害,参与此事者如徐有贞、石亨、萧维贞、曹吉祥等十二人转世为女身,均为于谦之后身张昆妻妾。峨嵋山通元子(即黄石公)奉玉帝旨,为张昆配定姻缘。将十二块石子变作 查看详情>>
《梧桐叶》全名《李云英风送梧桐叶》,主要写安史之乱前后李云英、任继图夫妻分离聚合的故事。唐代西蜀人任继图,娶已故丞相李林甫孙女李云英为妻;他攻习诗书,兼通武艺。守御西蕃的同堂朋友哥舒翰遣使临门,要他参赞军事,他也有取功名于乱世的壮志,便与妻子分离,登程前往。不意安禄山作乱,他又回到家中,妻子被掳,家计一空。他和友人花卿之子花仲清一起,奋志应举,同至大慈寺歇马。李云英自与丈夫洒泪而别,不久被军中所掳。尚书牛僧孺从天子幸蜀,将云英收买在家,他拒听夫人将云英纳而为妾的劝告,念其为宰相孙女,把她收为义女,教自己亲 查看详情>>
至迟自南朝宋代,至宋明之间,王弼《周易注》一直立于学官,这一权威注释,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漫长时期《易》学的发展和演变,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漫长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因而关于王弼《易》学与程朱《易》学之关系的研究,可说是《易》学史研究的关键。过去,有些学者也承认朱熹源于程颐,程颐源于王弼,而一旦具体讨论时,王、程之间便掺入了儒道之争,程朱之间便掺入了象数义理之争,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由于这样的缘故,学界对三家《易》学之差异性的讨论较多和较为具体,而对三家《易》学之共同点的陈述尚较少。余敦康先生曾指出,王 查看详情>>
梵名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 。凡十卷。护法等造,唐代玄奘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法相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西元四五○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五五七年顷,以护法(梵Dharmapa^la )为主之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注释十卷,共计百卷。及至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 查看详情>>
史料笔记。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成书于天启间,有朱氏家刻本。朱国桢,字文宁,号平涵。生年不详,卒于崇祯五年(1632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以病谢官归家,长时间不出仕。天启三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曾升为内阁首辅,不久为阉党李蕃所劾,以病求归。纂有《皇明史概》一百二十卷,《涌幢小品》,《大政记》。《涌幢小品》是朱国桢闲居在家时写成的。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全书分为很多类,各类下又分若干目,分别叙述。该书涉及的方面很广,内容很丰富。包 查看详情>>
扬雄这篇《校猎赋》,是他赋作中较重要的一篇,显示了他的赋作的一般倾向。就内容上说,这篇赋与《河东》《甘泉》《长杨》诸赋一样,是起意讽谏结果却“欲讽反劝”;就艺术表现上说,想象丰富,刻划细微,铺陈夸张,语言更加散化,多用拟声拟态之词,充分体现了扬雄自己的赋作以及汉赋的某些艺术特点。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散体赋。关于这篇赋的写作背景,《汉书·扬雄传》在赋前有一段文字,(此文字《文选》移作赋序了)大意是,元延元年(12)十二月,孝成帝校猎,扬雄随从他去了,认为上古二帝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