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志

连横曰: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是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则农业重矣。台湾为海上荒岛,古者谓之毗舍耶,梵语也。毗为稻土,舍耶庄严之义,故又谓之婆娑世界。是台湾者为农业之乐国,而有天惠之利也。然土番狉榛,未知耕稼,射飞逐走,以养以生,犹是图腾之人尔。及宋之时,始通贸易。元、明以来,移民渐至。崇祯间,熊文灿抚闽,值大旱,谋于郑芝龙,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与一牛,载至台湾,令其垦田筑屋;秋成所获,倍于中土。以是来者岁多。荷人既至,制王田,募民耕之。所产之物,米、糖为巨;以其有赢,贩运中国,远至日本、南洋,岁值数十万金。郑氏因之,改为官田,又布屯田之制。漳、泉、惠、潮之民望风而至,拓地远及两鄙,所产愈丰。土地初辟,厥田上上,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余粮栖亩,庶物蕃盈。民殷国富,故能以弹丸之岛,拮抗中原也。

归清以后,农业愈兴。旧额正供征谷九万二千一百二十七石。至雍正十三年,新垦田园,增征八万零七十五石;而糖亦渐盛。三县每岁所出之糖,约六十余万篓,每篓一百七、八十斤。青糖百斤值银八、九钱,白糖百斤一两三、四钱。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图息莫此为甚,故为贸易之大宗。然自朱一贵平后,定联■〈舟宗〉之法,非经数旬不能齐一。及至厦门,归关盘查,一船所经,两次护送、八次挂验,俱须糜费。是以船难即行,运费贵而糖价贱矣。

当是时,彰化初建,淡水亦开,移住之民,尽力畎亩,而施世榜、杨志甲之流,且投巨资,凿陂圳,以大兴地利。台湾之溪,自山徂海,源远流多,引水入渠,辟圳道之,蜿蜒数十里,以时启闭,故无旱涝之患;而岁可两熟。或于山麓垄畔,筑陂于洼,积蓄雨水,以资灌溉;大者数十亩,而旱田有秋。其瘠者则种番藷、播山菁,故无凶年之患。

台湾之地,以田育稻,以园植蔗。植蔗之后,可收两年,改种杂谷,以休地力。而稻田则以水利之富,壅肥之厚,可岁岁耕也。上田一甲收谷百石,中七十石,下四十石,唯视其力之勤惰尔。

雍正九年,部定台湾征收正供之谷十六万九千二百六十六石余,支给戍台兵米为谷八万九千七百三十石,例运督标兵米为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石福建兵眷、金厦兵米五万五千二百十七石,又运福、兴、漳、泉四府平粜之米十二万二百八十七石。通计征谷不敷起运,乃以四府谷价发台,分给四县,粜补足额,语在粮运志。先是雍正元年,巡抚御史黄叔璥以台湾之米出口日多,恐其接济洋盗;或以市价腾贵,虑生事端,奏请禁止。从之。于是漳、泉之民仰食台米者,大形困苦。四年,闽浙总督高其倬奏言:『台湾地广民稀,所出之米,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为自身食用,亦图卖米换钱。一行禁止,则囤积废为无用。既不便于台湾,又不便于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势不得不买,台湾之民亦势不能不卖。查禁虽严,不过徒生官役索贿私放之弊。臣查开通台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资藉,不苦乏食;二、台湾之民,既不苦米积无用,又得卖售之益,则垦田愈多;三、可免泉、漳、台湾之民,因米粮出入之故,受胁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买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开通米禁,有须防之处二端,亦不可不加详虑。其一于冬成之时,详加确查。若台湾丰熟,即开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贩卖。虽年岁稍丰,而一时偶有米贵情形,亦即随时查禁。其一泉、漳之民,过台买米者,俱令于本地方报明,欲往台买米若干,载往某处贩卖,取具联保,详报臣等衙门。即飞行台湾及所卖之府县,两处稽查。如有不到,即系偷卖,必严惩联保,究出本船之人,尽法重处。如此查防,自不至接济洋盗矣』。疏入,从之。漳、泉之人深以为善。然出口既多,市价自腾。已而颁定商船渡厦者,每船限载食米六十石,以防偷漏。漳、泉米少人众,恃台供给,一旦不足,粒食维艰。于是多至台湾,岁率数万人,半为流民,坐而待食,米价递起。乾隆七年,巡台御史书山、张湄奏言:『台湾虽称产米之区,而生齿日繁,地不加广;兼之比岁,雨旸不时,收成歉薄,盖藏空虚。历奉谕旨,台民无不感激。唯是内地臣工未履其地,徒执传闻。如御史陈大玠生长泉州,尚疑台郡有岐视漳、泉之见。不知台湾固为东南之藩篱,八闽之门户,而与漳、泉所系尤非浅鲜。台湾四面俱海,舟楫相通,唯泉、厦尔。而泉、厦又山多地少,仰籍台谷。是台湾之米有出无入,猝有水患,非如他郡,可有邻省通融、商贾接济也。臣等蒙皇上畀以巡视重任,岂不知春秋严遏粜之戒?况全隶闽省版图,原无彼疆此界,而于海口之米,不得不责成官吏,严其出入,实由事势使然也。若任其运载透越,则台谷指日可竭,而地方不能安谧,日后之漳、泉亦无从而仰藉矣。此臣工之籍隶漳、泉者,亦宜为久远计,而毋徒务争目前之利也。夫台地之所出,每岁止有此数,而流民渐多,已耗其半,复有兵米、眷米及拨运福、兴、漳、泉平粜之谷,以及商船定例所带之米,则通计不下八、九十万石。此则岁岁丰收,亦断难望其如从前之价值平减也。是以臣湄同前任满御史臣舒辂有请建府仓以裕民食之请,工部给事中杨二酉有先实台仓之奏,臣等于上年十月,亦有请禁透越私渡之折。即今闽省督抚二臣议复科道杨二酉等条奏,亦以台仓之积贮不充则内地之转输易竭,海外设有缓急,他处难以接济为虑。但督抚所议,今台湾四县贮粟四十万石,恐一时买足,为数太多,为期太迫,应定三年之限,照数购买。而部臣议复,以采买仓谷,定例年岁丰稔,应全数采买,并无逾限三年之期。臣等伏思台湾上年收成实止七分,既非丰稔,似不得全数采买。且杨二酉原奏,请先实台仓,然后买运内地。该督抚等以内地兵糈民食,无从措办,关系非小,仍请照旧拨运。部议既准其奏,而本处贮谷,又不宽其期限,未免米价更昂,转于民食有碍,是不若督抚所请三年之议为得也。再杨二酉所称内地发买谷价,仅三钱六分,或三钱不等,装运脚费俱从此出。从前谷贱之年,原足敷用,今则不免赔累。嗣后必依时价运费发买。该督抚亦请以后按岁丰歉,酌量增减,所见相同。而部臣拘于成例,谓从前并无以岁之不齐,稍议加减,恐启浮冒捏饰之端,是犹以从前之台湾视今日也。查上年台湾于收成之际,米价每石尚至一两五钱,则谷价亦在七钱上下,与从前大相悬殊。可知原议谷价,即不论装运脚费,已不抵时价之半。倘仍不议增,必致因循岁月,互相观望。若勒以严限,迫之使趋,非县令受赔偿之累,即闾阎罹价短之苦。小民终岁勤劳,至秋成而贱卖之,既失皇上爱民重农之意,若使有司赔垫,势必那移亏空,亦非皇上体恤臣下之心。伏乞准照督抚所议,按年丰歉,酌量价值,及时采买,庶于海外地方,实有裨益』。于是减运四府平粜之谷七万二百八十七石,以实台仓。而内地穷民无所得食,来者愈多。二十年始悉停运,来者益众。遂侵越界石,争垦番地矣。

台湾熬糖之厂,谓之廍。一曰公司廍,合股而设者也;二曰头家廍,业主所设者也;三曰牛奔廍,蔗农合设者也。每奔出牛三,为园九甲。一廍凡九奔,以六奔运蔗,三奔碾蔗,照阄轮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各乡莫不设之。制糖之期,起于冬至之前,清明而止。每甲竹蔗可得青糖六、七十担。制糖之时,须用糖师。以蔗浆入镬煮之,候其火色,入以石灰。俟糖将成,又投萆麻油,恰中其节,乃移于槽,以棍搅之,渐冷渐坚,是为青糖。最佳者曰「出类」,次曰「上斗」,又次曰「中斗」。又有白糖,其法以成糖时,入于■〈石屚〉内,下承以锅,而受其汁,谓之糖水。上盖以泥,约十四日,其色渐白。易泥盖之,凡三次,悉白,唯下稍赤尔。白糖至佳者曰「头挡」,色皎味香,从前盛消苏州。次曰「二挡」,又次曰「三挡」,色稍逊而味甘。台南郡治所制白糖,谓之「府玉」,驰名各埠。糖水再熬之糖曰「赤沙」,性凉可解毒,又以酿酒。白糖再熬成块,剖而为片,甚坚若冰,谓之「冰糖」,亦曰「糖霜」,价较贵。归清之后,部议岁采台糖,诸罗知县季麒光虑其病官损民,上书督抚,略曰:『白糖兴贩,关系军需。在国赋为重,在民力为最难。二十四年,台湾办糖一万一千石之额,派于台湾县者六千石,派于凤山县者一千五百石,派于诸罗县者三千五百石。凤、诸两县以车少糖亏,兴贩需时,皆挪移正项,重价购买。自知有累考成,不敢计及利害。但明年糖数又复倍增,六千石者将一万二千石矣,一千五百石者将三千石矣,三千五百石者将七千石矣。查民间蔗车并未添设,若取足于民,断不能使穷山荒海之残黎,堪此重困。若取足于官,更不能使蹈险覆危之贫吏,胜此累赔。即立加参处,而终无所济。卑县等悉心筹划,不得已欲照内地按田办课。援今年漳、泉之例,计三县田园之数,照甲匀办,庶几众擎易举。计按田办糖,其便有三,而应议者亦有三。每田园一甲,出糖数十斤,给以部价,不致赔累;一便也。种蔗之园,有糖可完,不烦别买,未种蔗之田,零星买纳,不须趸办,糖价不至顿昂;二便也。佃丁知今年之糖出之于田,明年不烦督劝,皆急公插蔗,糖额自敷;三便也。其所应议者:一、水田与旱田之分也。官佃田园多系水田,不宜插蔗,其收倍厚。文武官田皆属旱地,虽可种蔗,其收甚薄。故郑氏之糖,皆办于水田之佃丁。今总计三县水田几何,应办糖几何?旱田几何,应办糖几何?斯则难于均矣。一、官田与民田之分也。民田者,令佃耕无主之地,按甲而纳糖,众所愿从。自将军以下各自管耕督垦,即为官田,其数已去台湾田园之半。今使之急公办课,不特事难势格、仰触忌讳,即佃丁管事亦非县令所能制。纵目前自认均办,在民田竭蹶而供之,而官田之糖,临时违误,咎将谁任?一、官军与民车之分也。种蔗之人既竖车熬糖矣,若使之一无供办,反可昂价转售,是利归车户,而累及百姓也。查三县民车旧额计五十张,而各衙门新立之车亦不下五十张。按车而责以一百石,在民车较今年之征已省三分之一,即官车之糖,现有部价支领,谁敢阻挠?而佃丁亦不必拘每甲一石之议,可以少纾贫民衣食之资矣。卑县臆见,以官车与民车均派、官田与民田匀办,再为分别水田、旱田之轻重,约计官民之车百张为率,可得糖一万石。官佃田园八千三百九十一甲,文武官田一万六十二甲九分,就田匀派,以审乎轻重之宜,毋误赋,毋厉民,立一时之计,垂万世之规。则小民颂德、下吏沾仁,共为不朽矣』。夫台湾产糖,三县为多,彰化尚少。及至干、嘉之际,贸易绝盛,北至京、津,东贩日本,几为独揽。郡中商户至设糖郊,以与南北两郊相鼎立,谓之三郊。挹注之利,沾及农家。年丰物阜,生聚日众,一时称盛。洎蔡牵之乱,俶扰海上凡十数年,帆樯断绝,货积不行,价乃愈落,而农家损矣。当是时,噶玛兰初启,产米多,糖价亦渐复。续以英人之役,海上又警。自是以来,开口互市,暹罗、安南之米,爪哇、吕宋之糖,配入中国,以与台湾争利。然台湾之地,渐拓渐广。每年产米犹七、八百万石,糖亦七、八十万担,运贩各埠,尚得与之抗衡也。

顾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台北之茶因之而盛。台湾产茶,其来已久。旧志称水沙连之茶,色如松萝,能辟瘴却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岽顶为佳;唯所出未多。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鱳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茶之佳者,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次为八里岔堡。而至新竹者曰埔茶,色味较逊,价亦下。其始仅消本地;道光间,运往福州,每担须纳入口税银二圆,方可投行发卖。迨同治元年,沪尾开口,外商渐至。时英人德克来设德记洋行,贩运阿片、樟脑,深知茶业有利。四年,乃自安溪配至茶种,劝农分植,而贷其费。收成之时,悉为采买,运售海外。南洋各埠前消福州之茶,而台北之包种茶足与匹敌。然非熏以花,其味不浓,于是又劝农人种花。花之芳者为茉莉、素馨、栀子,每甲收成多至千圆,较之种茶尤有利。故艋舺、八甲、大隆同一带,多以种花为业。夫鸟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途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及刘铭传任巡抚,复力为奖励,种者愈多。时台邑林朝栋方经营垦务,辟田树木,为永久计,亦种茶于干溪万斗六之山。未及十年,而朝栋解兵去,戎马倥偬,剪伐殆尽,惜哉!

初,铭传筹兴物产,尤于大启水利,以资灌溉。当是时,大嵙崁新设抚垦,以其土沃,欲辟水田。光绪十三年,命德国工师墨尔溪往查水源,议凿巨圳,以润海山、桃涧等堡,未行而去。又以台湾纺绩,皆仰外省,岁需巨万,亦劝农家种植桑棉,语在工艺志。故事:直省有司,岁以仲春之日,行藉田礼。铬传自莅任后,即率僚属行之。集老农,询丰歉,使课其子弟,尽力农功,勿荒勿嬉,勿为淫辟,其勤劳者,则奖赏之,着为例。夫台湾农产,以米为首,糖次之,茶又次之。其所以裨益国计民生者至深至大。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廉耻』。夫国之所恃者民尔,民之所重者农尔。故正其经界,薄其赋敛,平其轻重,勉其劝劳,使民得尽力于田畴而不有所夺,此其所以强也。

稻之属

粳稻:即食米,有早晚,其种甚多:

白壳:粒长而大,蒸饭最香,十月收之。

鸟壳:同白壳,唯皮略黑。

早占:种出占城,有鸟占、白占两种,粒小而尖,蒸饭最佳。清明种之,大暑可收。

埔占:米色略赤,种于园,八、九月收。

三杯:皮薄粒大,形如早占,可以久藏。早季以六月收,晚季以九月收。

花螺:有高脚、低脚二种,壳微斑,粒大。

清油:有大粒、小粒二种,又分白脚、红脚两类,早晚俱种。

银鱼草:早春种之,七十日可收,故又名七十日早。

圆粒:粒短而肥,种如埔占。

羗猴:粒长,有红、白二种。

唐山:种出福建。粒长,皮薄,色白,味香。有二种:曰含穗,曰厚叶。煮粥极佳。

润种:种出润州。有三种:一曰高脚润种,一曰低脚润种,一曰软枝润种。播于水田,霜降后收。粒长,皮薄,色白,味香。

格仔:有高脚、低脚、红脚三种,略同润种,均米之佳者。

棉仔:粟尾有红须,长五、六寸,不畏盐水,可种海滨。

齐仔:种于瘠土,可以收成。乾隆间,始自中国传入。

鸟踏赤:米微赤,略如齐仔,可种瘠土。

银朱红:外红、心白,种后七十余日可收。

园早:即陆稻,种后百余日可收。

白肚早:米肚甚白,故名。

一枝早

安南早:种出安南。

吕宋早:种出吕宋。有赤、白二种,粒小而尖。播种同埔占,但不堪久藏。

万斤献

大伯姆:米白而大,种于洼田,水不能浸。

天来

大头婆:粒圆,味香。

香稻:一名过山香,粒大倍于诸米,色极白,以少许杂他米蒸饭,尽香;稻之最佳者。

糯稻:即朮,用以酿酒,并制糕饵,其种亦多:

鹅卵:形如鹅卵,粒短,皮薄,色白,性软;朮之最佳者。

鸭母潮:性黏,朮之佳者。

红壳:有高脚、低脚两种,一名金包银,又名占仔朮,皮稍厚,米微赤,田园俱种。

虎皮:皮赤有纹,粒白而大。

芒花:皮微黑,大暑后种,霜降后收;朮之下者。

火烧:粒长,皮厚,色微褐。

猪油:有高脚、低脚二种,粒长,皮薄,色白。

叶下藏:粒长,皮稍厚,味香,色白。

鸟占:粒长,皮薄,味香,色白,大暑后种,降霜后收;朮之佳者。

鸟踏:略如鸟占,朮之最佳者。

竹丝状:米微绿,故名。

圆粒:有黑、白二种,田园皆可种,粒肥,皮薄,味香,色白,蒸糕最美。

番朮:粒大,土番种以酿酒。

红米:色红,味香,彰化、淡水有种之者。

鸟米:色黑,味香,凤山县下有种之者。炒之微焦,用以代茶。

菽之属

土豆:即落花生,有数种:曰大花,曰二花,曰鸳鸯,曰钮仔。蔓生,花黄,结实土中,故名。种于沙园。澎湖最多,嘉、彰近海次之。用以榨油,销用甚广。或佐食,或以子煮糖充茶品,台人莫不嗜之。

白豆:粒圆,又名珠豆。

黄豆:粒圆,以制豆腐。

黑豆:四、五月种,八、九月收,以造酱油甚甘,并为盐豉。

青仁豆:为黑豆之类,皮黑,肉青,性温。以火炒之,煎汤为茶。

绿豆:正、二月种,四、五月收。性凉解毒,夏时多以充食,并为饼馅。

米豆:皮白,粒微弯。和米煮食,故名。八、九月收。

菜豆:白、紫两种。荚长尺余,蔓生下垂。秋时盛出。合荚炒之,佐食味美。紫者又名裙带豆。

肉豆:即扁豆,亦名蛾眉豆。有青、白两种,一穗十数荚,冬时盛出,煮以佐食。

黄荚豆:亦名皇帝豆。冬时盛出,一荚二、三子,煮食甚美。台南产之。

虎爪豆:形如虎爪,故名。或称荚仔豆。煮食亦美。

肥猪豆:荚长而硕,人无食者,饲豚易肥。

荷兰豆:种出荷兰。花有红、白二种,冬时盛出。其色新绿,其味香嫩。

麦之属

大麦:台湾地热,种麦较少。唯嘉、彰近海有种,用以充粮。

小麦:有两种:一九月种,正月收;一十二月种,三月收。用以碾粉制面。

荞麦:出产亦少。

黍之属

黍:穗垂粒细,番地多种。又有鸭蹄黍,穗如鸭蹄,故名。酿酒甚美。

芦黍:高六、七尺,叶如芦,故名。北方名为高梁。酿酒甚美。澎湖种以为粮。

玉蜀黍:一名番麦,高七、八尺,叶大如蔗,实若黄豆。各地俱种以充食。

芝麻:即胡麻。出产多,炒以榨油。性热,或用以制饼饵,销用甚广。

稷之属

稷:有细米、黄粟二种。番地及澎湖多种之,用以充食或酿酒。

枲之属

苎:即纻。山地种之,一年四收。剥皮取丝,以绩夏布,出口颇大。

麻:山地多生,取丝绩布,干可爇火。

蓝之属

山蓝:亦名大青。山地多产,壅田甚肥。子售泉州,干以爇火。

木蓝:亦名小菁,种出印度,荷人移植。宜于高燥之地,一年可收三次。以制蓝泥,每四百斤可得蓝三十斤。

藷之属

番藷:一名地瓜,种出吕宋。明万历中,闽人得之,始入漳、泉。瘠土沙地,皆可以种。取蔓植之,数月即生。实在土中,大小累累。巨者重可斤余。生熟可食。台人藉以为粮,可以淘粉,可酿酒。其蔓可以饲豚。长年不绝,夏秋最盛。大出之时,掇为细条,曝日极干,以供日食。澎湖乏粮,依此为生。多自安、凤二邑配往。藷有数种:曰鹦哥,皮赤肉黄,为第一;曰鸟叶,皮肉俱白;曰青藤尾,曰鸡膏,最劣。又有煮糖以作茶点,风味尤佳。

豆藷:蔓生,实如番藷,皮肉均白。切片炒肉,味如荸荠。

马铃藷:种出西洋,近始传入,蒸食甚佳。

蔗之属

竹蔗:皮白而厚,肉梗汁甘,用以熬糖。

红蔗:皮红而薄,肉脆汁甘,生食较多,并以熬糖。

蜡蔗:皮微黄,干高丈余,茎较竹蔗大二、三倍,肉脆汁甘,仅供生食。

茶之属

包种茶:叶细味清,出口甚多。

鸟龙茶:叶大味浓,出口甚多。

蓏之属

西瓜:种自西域。沙地为宜。色绿,其瓤有白、有红,味甘性冷。台南地热,十月则熟。旧时入贡,园在小北门外。

王瓜:一名刺瓜,以皮有微刺。台地早熟。

苦瓜:味微苦后甘,或名谏瓜。煮食甚佳,夏时盛出。

菜瓜:一名丝瓜。元宵种之,夏秋盛出。又有一种曰七叶瓜,蔓生,七叶则生,人家多树架种之。

冬瓜:夏时最盛。大者二、三十斤,性凉,佐食。或切小条和糖煮之,以作茶点,消用甚多。

金瓜:一名南瓜。大如斗,皮黄,有瓣,肉亦黄,忌与羊肉合食。又有一种,大如碗,色红可爱,仅供玩好。

涵瓜:有青、白两种,夏时盛出。渍盐佐食。又有纤小如指者,渍以豆酱,谓之酱瓜。台南最佳。

匏:有两种:一曰长匏,亦名腊条匏,长可三尺;一曰劲匏,亦名葫芦匏。皆以佐食。而劲匏老则坚,剖以为器。

葫芦:别为一种,较小,仅为玩具,或以盛药。

蔬之属

姜:春种夏熟,山地最多。

芥:秋种冬熟,子制芥末。又有油芥子,可榨油。

葱:有风葱、香葱、麦葱三种。风葱为药,可治风疾。

韭:四时俱有,秋初开花。

蒜:有软茎、硬茎二种,味恶。

菘:即白菜。有两种:一曰土白菜,味微苦;一曰山东白菜,种出山东,味甚肥美,冬时盛出。

芹:有水、陆两种。

茄:有紫、白两种。又有野生者,实黄如球,谓之黄水茄,不可食。

迦蓝:俗称隔蓝菜。又有番迦蓝,叶紫而硬,不可食。

菠薐:种出西域颇陵国,误为菠薐,或称赤根菜,台南谓之长年菜,以度岁须食之也。

莙蓬:俗称厚末菜。

冬荷:为菊之类,味香。

苋:有红、白二种,忌与鳖同食。

瓮菜:种出东夷古伦国,以瓮盛入,故名。水陆俱种。

蒝萎:种出西域,汉时传入中土,俗称烟萎。叶小,茎柔细,根多须,味辛而香。

茴香:即小茴。叶如蒝萎,干高数尺。

萝卜:俗称菜头。

高丽菜:种出高丽,传入未久,其形如菘。

芋:有红心、白心二种。又有紫纹者,曰槟榔芋,尤佳。

葭荻笋:种于塘沼,九月盛出。

莴苣:俗称锅仔菜。

辣椒:俗称番姜,种出南洋。有两种:曰鸡心,粒小;曰羊角,粒长均以形名。味极辣。又有言椒,粒大有棱,炒食甚美。

香菰:产于内山。

木耳:产于内山,集集为多。

紫菜:产于海滨石上,澎湖为多。

浒苔:产于海滨石上。

果之属

檨:即檬果,种出南洋,荷人移植,至今尚有存者。旧志以为传自日本,非也。树大合抱,花小微白,夏时盛出。有肉檨、柴檨、香檨三种。肉檨先出,味稍逊。柴檨最多,青者切片和酱代蔬,或渍盐藏之以时,煮鱼味尤酸美,可醒酒。黄者生食。内山则晒干,用糖拌蒸,配售闽粤。香檨肉脆味香,最后出。又有牛心檨,大如牛心。产檨之地,台南为多,彰化以北则少见。

梅:嘉义盛出,以制蜜饯。

桃:有甜桃、苦桃二种。又有水蜜桃,种自上海。

李:有红李、黄李、血李、夫人李,而红李为多。嘉义以制蜜饯。

柑:有仙柑、红柑、卢柑、虎头柑四种。红柑佳者,以西螺为第一。虎头柑实大皮粗,酸不可食。

橘:有金橘、月橘、四时橘。金橘以制蜜饯。月橘一年相续,或名公孙橘。

柚:有红柚、斗柚、皮山柚、文旦柚数种。而文旦柚产于麻荳庄,皮薄肉白,汁多而甘如蜜,驰名内外。旧志不载。种之他处,则味不及。

橙:味酸,台人谓之雪柑。

柿:嘉义、新竹出产较盛。有大小两种。将熟时采下,针以焿油,数日肉软,谓之红柿。若浸以灰水,可弃涩,则肉黄爽若梨,谓之浸柿。八月盛出,或曝为柿饼。又有毛柿,种自西域。

梨:有鸟梨、牛心梨、棕包梨。

栗:云林内山野生颇多,唯实较小。

枣:有酸枣、甜枣、红枣。

椰子:凤、恒二邑较多,台东番社亦有种者。树高数丈,直立无枝,结实累累。利用甚广。其干可以为柱,叶可盖屋,丝可索绹,肉可制饼,浆可酿酒,壳可作器。盖为热带之植物。树之海滨、可以生财。

椎子:新竹内山,野生颇多。实如金橘,有红点,带皮可食。

橄榄:一名青果,出产未多。

油柑:实小如钮,色微黄,味涩,渍盐可食,能消食积。

黄弹:实如弹子,色黄味酸。

番柑:即柠檬。种出欧洲,荷人移植。大于橘,肉酸皮苦。夏时捣汁,和盐入水饮之,可解暑渴。

杨梅:味逊漳、泉。

枇杷:新竹较多,以制蜜饯。

甘蜜:形如柑,煮糖以作茶点。

葡萄:出产不多,味亦逊。

蕙苡:凤山有种之者。

无花果:叶可作药,弃毒收湿。

南无:或称软雾,译音也。种出南洋,传入台湾未及百年,故旧志不载。树高至三、四丈,叶长而大。春初开白花,多髭,结实累累,大如茶杯。有大红、粉红、大白、小青四种。味甘如蜜。夏时盛出。台南最多,彰化以北则少见。实曝干煎茶,可治痢疾。

释迦:种出印度,荷人移入。以子种之二、三年则可结实。树高丈余,实大如柿,状若佛头,故名。皮碧,肉白,味甘而腻。夏秋盛出。

菩提:一名香果,种出印度。叶如南无而薄,花白多髭,实如腊丸,中空有子,味极香。夏时盛出。

波罗蜜:一名优钵昙,种出印度,荷人移入。如安邑归仁里旧社所种者,至今尚存。树高数丈,实生于干,累累若赘疣,大如斗,重至七、八斤。剖开其皮,肉黄有瓤,气甚芳郁。每房有核,大如枣仁,可食。干苞者液不濡,湿者则否。瓤可生食,以子煨肉,风味殊佳。全台唯安、嘉二邑有此,他邑不见。

佛手柑:状如香橼,唯瓣长如人指。五、六月初熟,载赴江、浙发售。

香橼:树如佛手柑。实熟之时,切片渍盐以佐食,或曝干煎茶,味甘而香,可消积解醉。台北出产较多。

宾婆:种出西域,汉代传入中土。树巨叶大,春初开花,成穗结实,有房,外青内红,熟时自剖,有子二、三,削皮见肉,如卵黄,故亦名凤凰卵。煮汤和糖,味胜栗子。

香蕉:台产甚佳,味极香美。又有红蕉,实小,可治喉疾。

菠萝:一名黄莱。叶长,攒簇有如凤尾,可劈丝以织夏布。实生丛心,皮有鳞甲。弃皮食,味甘微酸。夏时盛出。采后,以足踏碎丛心,至秋再生。实较小,味尤甘脆。置之室中,清芬袭人。台人以菠萝炒肉,亦珍羞也。凤山、彰化出产最多。

荔支:台产较逊闽粤。

龙眼:有大、中、小三种。嘉、云两邑所产特盛。曝干者谓之福圆。剥肉焙干者谓之福肉。每年配售上海、天津,为出口大宗。

木瓜:种出爪哇。树高及丈,亭亭直上,开花甚小,结实于干。或以腌酱、或煮糖,味尤美。台人以木瓜煮肉,产妇食之通乳。

石榴:种出西域,汉时传入。台俗纳釆之时,女家须酬以莲蕉、石榴二株,乃植于庭,以其多子也。

奈茇:或称番石榴。有红心、白心两种,自生郊野。干坚花白,结实如榴。熟时,色黄味香,切片弃心,煮以猪油,和糖少许,佐食尤美。

羊桃:有甘、酸两种。又有广东种者,实大多汁。树大叶细而密,春时着花于干,朵小色红。实有棱五六,酸者以制蜜饯,或渍糖水泡汤食之,可治肺热止嗽。

槟榔:高一、二丈,直干无枝,叶大上竖,四围展布。苞可为扇。花小,淡黄,味香。实如大枣,色绿,一茎数十粒。自秋徂冬,发生不绝。剖实为二,和以篓藤、石灰。台人多嗜食之,谓可辟瘴。

篓藤:即扶留藤。采叶与槟榔和食,长年不绝。

爱玉子:产于嘉义山中。旧志未载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于郡治之妈祖楼街,每往来嘉义,采办土宜。一日,过后大埔,天热渴甚,赴溪饮,见水面成冻,掬而饮之,凉沁心脾,自念此间暑,何得有冰?细视水上,树子错落,揉之有浆,以为此物化之也。拾而归家,以水洗之,顷刻成冻,和以糖,风味殊佳,或合以儿茶少许;则色如玛瑙。某有女曰爱玉,年十五,楚楚可人,长日无事,出冻以卖,饮者甘之,遂呼为爱玉冻。自是传遍市上,采者日多,配售闽、粤。按爱玉子,即薜荔,性清凉,可解暑。

○台湾各属陂圳表

安平县

参差陂:在文贤里。荷兰时,乡人王参差所筑。

公爷陂:在新丰里。郑氏某公爵所筑。

甘棠潭:在保大东里。郑氏时,乡民合筑,以潭边多甘棠树,故名。

王有潭:在仁和里。郑氏时,乡人王有所筑。

鸳鸯潭:在文贤里。两潭相连。

鲫鱼潭:在永康里。延汇三十余里,多生鲫鱼。以灌永康、广储、长兴三里,中望如湖,故县志有「鲫潭霁月」之景。今已淤小。

莲花潭:在文贤里,以灌田。

崁下陂:在永康里。

新港陂:在新化里。乡民合筑,有东、西二陂。

凤山县

王田陂:在嘉祥里。荷兰时筑,今废。

大湖陂:在长治里。郑氏时筑。

三镇陂:在维新里。郑氏戎旗三镇所筑。

中冲陂:在仁寿里。郑氏中冲镇所筑。

北领旗陂:在维新里。郑氏侍卫领旗协所筑。

左协陂:在维新里。郑氏时筑,今废。

赤山陂:在赤山庄,周百余丈。郑氏时筑。

乌树林陂:在维新里。郑氏时筑。

新园陂:在长治里,周二百余丈。郑氏时筑。

草陂:在观音上里。蓄水多,灌田广。

三老爷陂:在维新里。郑氏时筑。

大陂:在嘉祥里。郑氏时筑。

角宿陂:在观音上里。郑氏角宿镇所筑。

仁武陂:在仁武庄。郑氏仁武镇所筑。

将军陂:在凤山下庄。靖海将军施琅筑。

眠牛湖陂:在观音山官庄。大小两陂,雍正四年筑。

凤山陂:在凤山庄。乾隆间筑。

二滥埔陂:在维新里。

林内陂:在兴隆里。

石壁陂:在兴隆里。

石湖陂:在观音山下。

赏舍陂:在凤山庄,今废。

硫磺陂:在硫磺港。康熙四十五年,知县宋永清募民修。

菱角潭:东灌嘉祥里,西灌长治、维新二里之田。

曹公圳: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募民筑,以灌小竹、观音、凤山等里之田。越年,复筑一圳,曰新圳;事载循吏列传。

嘉义县

番子陂:在县治之北。康熙三十四年,番民合筑,引北香湖之水以溉。

台斗坑陂:在县治之北。康熙四十五年筑,以灌负郭之田。

诸罗山大陂:即柴头港陂。源出八掌溪,长二十余里,大旱不涸。

柳子林陂:源出八掌溪分流,长十余里。

埔姜林陂:源出八掌溪分流,长十余里。

马稠陂:源自内山,由土地公崎流出。

枫子林陂:在下茄苳庄,东引白水溪之水以溉。

佳佐林陂:源出草潭。

安溪寮陂:源出白水溪,长十余里,以灌安溪寮等庄。

王公庙陂:在下茄苳庄,东南引白水溪之水以溉。

新营陂:源自白水溪,长三十余里,以灌新营等庄。

哆啰嘓大陂:源出九重溪,长二十余里,以灌哆啰嘓等庄。

大脚腿陂:在大脚腿庄,源出十八重溪,长十余里。

新陂:在北新庄,源出番子坑,长十余里。

大溪厝陂:在大溪厝庄,源出番子坑,长十余里。

朱晓陂:在外九庄,引荷包屿之水以溉。

树林头陂:在外九庄,引八掌溪之水以溉。

牛桃湾陂:在外九庄,引龟仔港之水以溉。

土狮子陂:源出牛稠溪,南灌六加甸,北溉土狮子。

狗咬竹陂:源出牛稠山,长二十余余里,以灌狗咬竹等庄。

打猫大潭:庄民合筑,以灌打猫、青埔二庄。

打猫大陂:源出三迭溪,长十余里,以灌打猫、南路厝、火烧庄等。

虎尾寮陂:在打猫庄北,源出三迭溪。

双溪口大陂:在仑仔庄,源出三迭溪。

西势潭陂:源出三迭溪分流,以灌西势潭、柴林脚二庄。

洋子庄陂:在茅港尾庄东。

番子沟陂:庄民合筑,以灌佳里兴:茅港尾二庄。

龙船窝陂:庄民合筑,以灌龙船窝、乌山头、三镇等庄。

北社尾陂:庄民合筑,以灌北社尾、水牛厝二庄。

大目根陂:源出牛稠溪,以灌大目、根堡之田。

槺榔陂:庄民合筑,以灌大、小槺榔二庄。

头桥陂:在打猫庄东。

中坑仔陂:在打猫东北。

龙湖:即赤山庄大潭,庄民引水以溉。

恒春县

柴头陂:一名竹桥陂,庄民合筑,引阿猴林之水以灌。

万丹陂:在港西里。

台湾县

快官圳:在快官庄。业户杨、曾二氏合筑,灌田四千余甲。

猫儿高圳:即快官下陂,业户张、陈二氏合筑,以灌半线堡之田一千余甲。

二八圳:康熙间,业户杨志申筑,水源与快官圳同,灌田一千余甲。

猫雾捒圳:一名葫芦墩圳。乾隆间,业户张振万与蓝、秦二氏合筑,引大甲溪之水,以灌捒东堡之田一千余甲。

大甲溪圳:庄民合筑,引大甲溪之水以灌牛骂头、沙辘等庄之田。

险圳:在南北投堡。乾隆十六年,业户池良生筑,引乌溪之水以灌堡内七十余庄之田,工事甚大。

万丹坑圳:在南北投堡之东。

万斗六圳:在猫罗堡。业户吴伯荣筑,引万斗六溪之水以灌堡内之田千数百甲。

马龙潭陂:在猫雾捒。流长二十余里,大旱不涸,溉田甚广。

南投圳:在南投堡。引哮猫之水,以灌堡内之田。

马助圳:在险圳之下。引乌溪支流,以灌上下茄荖之田五百余甲。

阿辘治圳:在马助圳之下。源同乌溪,以灌石头埔庄等之田五百余甲。

聚兴庄圳:在捒东堡。光绪十六年,业户林朝栋筑,引葫芦墩圳支流,以灌聚兴庄之田。

内国姓圳:光绪十七年,业户林朝栋筑,引北港溪之水,以灌内国姓庄之田。

彰化县

打马辰陂:在西螺社。东引虎尾溪支流,以灌西螺之田二千余甲。

引引庄陂:在西螺社。康熙五十三年,诸罗知县周锺瑄募筑。

打廉庄陂:在东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诸罗知县周锺瑄募筑。

燕雾庄陂:在半线社南。康熙五十五年,诸罗知县周锺瑄募筑。

施厝圳:一名八堡圳,在东螺堡。康熙五十八年,业户施世榜筑,灌田甚广;事载世榜传中。

埔盐陂:业户施氏筑,引施厝圳支流,以灌好收庄等田数百甲。

十五庄圳:在大武郡堡。康熙六十年,业户黄仕卿筑。

二八水圳:在东螺堡。横亘施厝圳、十五庄圳之间。

王田圳:大大肚堡。业户董显谟筑,引大肚溪之水,以灌山麓七庄之田。

中渡头圳:在大肚堡。业户王绵远筑,引大肚溪之水,以灌龟山等庄之田。

福马圳:业户施世榜筑,引大肚溪之水,以灌李厝庄等之田千数百甲。

大肚圳:雍正十三年,业户林、戴、石三氏合筑,引大肚溪之水,以灌百顺庄之田六百余甲。

福口厝圳:在马芝堡。业户陈士陶筑,引快官、施厝两圳支流,以灌上下寮之田。

云林县

斗六圳:在县治附近。

大竹围圳:在大竹围庄。

鹿场圳:雍正间筑,引虎尾溪分流,至溪州堡吴厝庄外入圳,复分为二,灌田四千余甲。

他里雾圳:在他里雾社,番民合筑。

埔姜仑圳:在他里雾社之西。

猴闷圳:在他里雾社之北。

柴里圳:在柴里社,源出庵古坑。

尖山圳:在尖山社。

走猪圳:源出石龟溪,以灌走猪、排仔路二庄。

荷包连圳:源出石龟溪,灌田约三百甲。

加冬脚圳:在他里雾社之南,源出石龟溪。

石龟溪圳:源出石龟溪。

水碓圳:在斗六堡,分为上、下二圳。

六十甲陂:在新廓仔庄,源出庵古坑。

观音陂:源出小坑仔溪。

社口陂:源出溪边厝溪。

林内圳:源出浊水溪,以灌林内、石榴班等庄。

顶下横沟圳

海丰圳

老发圳

番子圳

虎尾圳:源出陂仔顶溪,以灌虎尾溪庄。

和溪厝圳:在沙连堡,源出清水溪。

东埔蜡圳:乾隆二十一年,业户刘氏筑,灌田二百余甲。

坪仔顶圳:道光元年,业户张天球筑,源出清水溪。

清水沟圳:嘉庆二十四年,佃户廖阿礼筑,源出清水溪。

三角潭圳:道光二十四年,业户陈希亮筑。

大水窟陂:源出岽顶山下泉,邱、董二氏合筑。

姜仔寮圳:乾隆五年,业户叶初筑。

隆兴陂:乾隆间业户张天球、陈佛照合筑,以灌浊水溪南岸之田四百余甲。

茄苳湖陂:源由梅仔坑溪,灌田四百六十甲。

林仔陂:在仑仔庄,灌田四百五十余甲。

沟心陂:源由林仔陂。

石圭溪陂:源由大湖口。

阿丹陂:源出崁顶厝溪。

竹头角陂

将军仑陂

新陂

南势陂

十三庄圳:源出西螺溪,灌田一千余甲。

通济圳:源出虎尾溪,至赤坵仔分为南、北、中三圳,凡二十八庄,灌田八百余甲。同治十二年,大坵园开堡,庄民合筑。

大有圳:在布屿堡。雍正十三年,业户张、方、高等姓合筑,引虎尾溪分流,以灌大有庄等,与鹿场圳通。

崁顶厝圳:源出大湖溪。

苗栗县

猫里圳:在后垄堡。乾隆三十四年,佃户合筑,引合欢坪之水,灌田四百四十八甲。猫里即今之县治。

蛤仔市圳:在后垄堡。乾隆五十二年,佃户合筑,源出合欢坪,灌田六百余甲。

嘉志阁圳:在后垄堡。乾隆三十三年,佃户合筑,源出合欢坪,灌田一百四十甲。

狮潭圳:在后垄堡。佃户合筑,源由狮潭,灌田三百余甲。

四成陂:在苗栗一堡。光绪十六年,帮办抚垦林维源筑,引大安溪之水,以灌月眉、六份等庄之田五百余甲。

马龙陂:在后垄堡。

大安溪圳:在大甲堡。源出大安溪,灌田约四百甲。

火焰山脚圳:在大甲堡。

新庄陂:在大甲堡。

濑施陂:在大甲堡。

九张犁圳:在大甲堡。

日南圳:在大甲堡。

七张犁圳:在大甲堡。

安宁庄圳:在大甲堡。

西势圳:在苑里堡,源由大安溪。

苑里圳:在苑里堡。

古亭笨圳:在苑里堡。

淡水县

大安圳:在摆接堡溪东。乾隆间,业户林成祖筑,引三叉河之水,以灌大安寮等庄之田一千余甲。

永丰圳:在摆接堡。亦林成祖所筑,以灌枋寮庄之田一百九十余甲。

暗坑圳:与永丰圳毗连,嘉庆间业户林登选筑。

瑠公圳:一名金合川圳。乾隆间业户郭锡瑠筑,引大坪林溪之水,以灌拳山、大佳腊两堡之田一千余甲。

大坪林圳:在拳山堡。庄民合筑,源出青潭溪,灌田四百六十五甲。

内湖陂:在拳山堡。庄民合筑,源出内湖,以灌大佳腊堡西畔之田七百余甲。

顶陂头陂:在大佳腊堡。庄民合筑,灌田百余甲。又有下陂、头陂,灌田较少。

双连陂:在县治附近,灌田百余甲。

双溪圳:在芝兰堡。雍正间,业户郑维谦筑,引七星墩之水,以灌堡内之田。

番仔井圳:在芝兰堡。乾隆间,业户潘宗胜筑,灌田百余甲。

七星墩圳:在芝兰堡。雍正间,业户王锡祺筑。

水枧头圳:在芝兰堡。乾隆四十一年,番民合筑。

灵潭陂:在桃涧堡。乾隆十二年,霄里社通事知母六募佃合筑。

霄里大圳:在桃涧堡。乾隆六年,业户薛奇龙偕知母六募筑,以灌番仔寮六庄之田。后因溉水不足,佃户张子敏等再筑一圳以接之。

永安陂:在海山堡。乾隆三十一年,业户张必荣、张沛世合筑,源出摆接溪,灌田六百余甲。

福安陂:在海山堡。业户张必荣、吴际盛合筑,源出摆接溪,灌田三百余甲。

隆恩陂:在海山堡。源出摆接溪,以灌隆恩之田三百十余甲。

万安陂:一名刘厝圳,在海山堡。乾隆二十六年,业户刘承缵募佃筑,源出摆接溪,灌田二百六十余甲。

七十二份陂:在海山堡,灌田七十二份,故名。今多淤为田。

十八份陂:在海山堡十八份庄。业户林启泰等筑。今多淤为田。

新竹县

隆恩圳:一名四百甲圳,在竹堑堡。雍正初业户王世杰募佃合筑,引九芎林溪之水,以灌竹堑埔一带之田约二千甲。

振利圳:在竹堑堡。道光初,业户吴振利筑,引隆恩圳分流,以灌县治附近之田。

花草林圳:在竹堑堡。同治间,业户金惠成筑,引五指山溪之水,以灌花草林庄之田。

藤寮坑圳:在竹堑堡。同治间,业户钱朝拔筑,引五指山溪之水,以灌新庄仔庄之田。

九层头圳:源出油罗溪,道光间业户刘万政筑。

谋人崎圳:源出油罗溪,道光间业户徐元官筑。

猴毫圳:源出油罗溪,道光间业户刘万政筑。

坪林圳:源出花草林溪,嘉庆间业户金惠成筑。而树杞林圳、鸡油林圳亦惠成所筑。

石壁潭圳:源出油罗溪,咸丰间业户刘阿成重修。

高枧圳:源出石壁潭。

九芎林圳:源出九芎林溪,道光初业户姜胜祉筑,灌田四百余甲。又五块厝圳亦胜祉所筑。

顶员山圳:源出树杞林溪,道光初业户陈彻筑。

下员山圳:源出树杞林溪,乾隆间新社番通事某筑。

七份仔圳:源出九芎林溪。

麻园圳:源出九芎林溪。

隘口圳:源出九芎林溪。

六张犁圳:源出九芎林溪,乾隆间业户林先坤筑,以灌六张犁等庄田一百六十余甲。

泉兴圳:在麻园堵庄后,引隆恩圳之水以溉。嘉庆间,业户林泉兴所筑,未成而款绌,何胜成之,故亦名何胜圳。

二十张犁圳:源出九甲埔溪,灌田百余甲。

新陂圳:源出九芎林溪,乾隆间新社番筑。

翁厝圳:源出九芎林溪,业户翁氏筑,灌田一百二十余甲。

乌瓦窑圳:源出金门厝溪,业户金永和筑。

土地公埔圳:源出新埔溪,灌田百余甲。

涂沟仔圳:源出隙仔溪。

南埔圳:源出五指山,道光间垦户金广福筑。又南埔溪底圳、北埔崁下圳、中兴庄圳,均其所筑。

月眉圳:源出五指山。

隆恩圳:在竹南堡,源出内湾溪,乾隆间业户陈晓理、林耳顺等合筑,灌田一千一百余甲。

番佃圳:源出头份溪北岸,灌田四百余甲。

南庄圳:源出大东河溪,光绪初业户黄流民筑。又田尾圳、南埔圳,亦其所筑。

三湾圳:源出南庄溪,咸丰九年业户徐昌赞筑。又腰堵角圳,亦其所筑。

内湾圳:源出二湾溪,咸丰七年庄民合筑。

牛栏堵圳:源出内湾溪,咸丰四年业户林梅二筑。

茄苳坑圳:源出内湾溪,道光间业户徐九二筑,灌田一百五十余甲。

水流潭圳:源出头份溪,道光间业户刘焕文筑。

咸菜瓮崁上圳:在竹北堡。又有嵌下圳。

蛤子窟圳:源出咸菜瓮溪,道光间筑。

石冈子圳:源出咸菜瓮溪,灌田百余甲。

水汴头圳:源出咸菜瓮溪,嘉庆间筑。

新埔圳:源出咸菜瓮溪,乾隆间筑。

四只厝圳:源出霄里溪,道光十八年业户林坤筑。

枋寮圳:源出霄里溪,乾隆间筑,灌田二百余甲。

猫儿椗圳:源出凤山崎溪,乾隆十二年业户合筑。

菁埔圳:源出三脚寮溪,垦户徐国华筑。

三七圳:在竹北堡大溪滣南岸。乾隆八年,垦户曾昆茂筑,分灌大竹园等庄田七百甲,又灌隘口寮等庄田三百甲,故称三七圳。

宜兰县

陂头圳:在珍珠里简社,源出罗东。

冬瓜山圳:源由山脚大陂。

武荖坑圳:源出西畔溪,以灌南兴、广福等庄之田。

马赛圳:源出武荖溪。

金大成圳:业户合筑,源出浊水溪,长二千余丈,分灌三阄二、四阄二等庄之田九百余甲。

罗东北门圳:业户合筑,引罗东西北之水灌田百余甲。又有南门圳,亦灌溪州庄田。

万长春圳:业户合筑,引鹿埔溪之水,灌田千甲。

大湖圳:源出大湖山麓之陂。

四阄二结圳:源出梅州围山,灌田二百余甲。

豆仔罕圳:源出西势大溪。

四围圳:源由大陂。

三十九结圳:源出四围山麓之水。

三围圳:源出三围山麓之水。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