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查看详情>>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查看详情>>
明杨士奇著,三卷。书前有明正统七年(1442)著者序。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海吴弥光芬陀罗馆刊印,集在吴氏辑刊之胜朝遗事二编第七册。著者于永乐(1403—1424)初年历翰林编修、侍读、左中允。永乐五年(1407)进左谕德,后下狱,寻释。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兼故官。十九年(1421)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仁宗(1424—1425)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保、少傅、并兼兵部尚书。宣德三年(1428)进少师。本书记著者生平历任各官时与明成祖(1403—1424)、仁宗(1424—1425)、宣宗(1426—1435)三朝皇帝应答之文,编年排列,未分门目。内有请谕法司禁诽谤、消弭试场舞弊之风、革贪风、论官田减租及逃民之赦宥等事,对研究明初和明中期之际的法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清高晋等初编。萨载等续编。阿桂等合编。是书先有前编,由高晋等纂,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 书成奏上。共120卷,分恩纶、天章、蠲除、河防、海塘、祀典、褒赏、吁俊、阅武、程途、名胜、奏议十二门记载高宗皇帝于乾隆十六年 (1751) 至三十年四次南巡之事。因只为巡幸江南一地的记录,故乾隆御旨,荟萃巡幸浙江、直隶、山东等地之事,由萨载等续编。阿桂等把两编中的程途、名胜门的重复之处合并,又将天章门移到恩纶门之前,经汇纂成书,共100卷。其中:卷1至卷24为天章门,卷25至卷30为恩纶门,卷31至卷34为蠲除门,卷35至卷54为河防门,卷55至卷64为海塘门,卷65至卷68为祀典门,卷69至卷73为褒赏门,卷74、卷75为吁俊门,卷76、卷77为阅武门,卷78至卷80为程途门,卷81至卷88为名胜门,卷89至100为奏议门。乾隆皇帝这次南巡的事迹,也散见于《清史稿·高宗本纪》 中,但不集中、完整。是书则详尽地介绍了乾隆皇帝于南方各地的活动: 有他庆典颁赏的记录,劝课农桑、崇尚节俭的言论,有他养耆年、衅庶狱、提拔官吏、振兴文教、整顿武备的种种举措,并有他视察海塘防筑、对湖河疏蓄所作的具体指示以及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所作的题咏。由于这几次巡幸高宗多奉太后偕行,书中不但有帝、后起居的记述,还在名胜门附录了帝、后于巡幸各地的行在之所,对其具体位置和修葺大略均有记载,为了解行在宫室建筑和帝王生活提供了有用资料。是书前有卷首一卷,分上下收有《御制南行记》、《御制南巡盛典·序》、《南巡盛典·初编表》 (高晋)、《南巡盛典·续编表》 (萨载) 和凡例等。但 《四库提要》却只介绍了高晋的 《南巡盛典》 (初编) 120卷本。 查看详情>>
明贺钦撰。一卷。贺钦常读书医无闾山, 自号医闾山人,因此名为《医闾漫记》。有纪录汇编本、今献汇言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等。此书记载成化间边事甚详尽,有些篇章揭露了官兵腐败无能,强虏攻台,守卫军士只知持盾牌自卫,不能射箭杀敌。当官领兵者滥杀良民冒功,甚至残害妇孺残疾,割取首级冒充虏贼。对群众自发的抗敌斗争加以歌颂,如记载辽东管家庄一壮男,妻子被建州虏掠去。他深入虏地,与其妻密谋,火烧虏舍。 查看详情>>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民政志。历代史志无民政一门,宋徐氏天麟两汉会要始立民政一门,清龙氏文彬明会要因之,近代新疆志亦立民政一门。民为邦本,自宜专列,凡户口、徭役、自治、警察、保甲、团练、赈恤、救济、禁诫,如禁缠足、禁溺女、禁罂粟之类,皆备录之。乡镇有表,并以附焉。 查看详情>>
恭闻监国自福邸至淮也,南都文武大臣及科道诸臣方集议拥立之事。佥谓以亲、以贤、以序,即当推奉为臣民主。操臣诚意伯刘孔昭、督臣马士英,各传谕所部将士,以代来中兴之意。将士闻命感泣,亦愿奉为六军主,建义旗讨贼。诸臣恭谒陵庙,告非常大变,恸哭;乃告奉监国之议。议协,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至浦口,具启迎驾于淮安;礼部司务官赍南都百官公启,迎驾于仪真。渡江,泊燕子矶,百官郊迎,命以王礼见。监国素袍角带,对百官恸哭; 查看详情>>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记述了甲午战败后条约的辩难。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