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出生之地正是金国统治地区,从小就处在异民族的统治之下。他自幼聪慧,胸怀壮志。早在十四岁时,他就借到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到河朔一带探察金兵的部署,了解金国的虚实,为以后图谋恢复做准备。金人南下时,历城农民耿京聚集了二十多万人起义,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去参加聚义。他在义军中担任“书记”之职,帮助耿京筹划军事行动。他作战勇敢,有谋略,忠于抗金事业。当时义军中有个叛徒偷了耿京的印信想到金营去献功,辛弃疾马上追赶,斩了这个叛徒,从此,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为了保存义军实力,他劝耿京归附南宋,并亲自到南宋联系有关归附之事。但这时义军内部有个叫张安国的人当了叛徒,受金人重赏谋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听到这个消息,辛弃疾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只带五十名骑兵,直入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了张安国,并策动金营中的耿京旧部万余人反正,冲出金营。他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抗金斗争,但并没有受到南宋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只让他担任地方官的助手。
当时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他站在主战派的立场作《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进呈宋孝宗,又作《九议》献给宰相虞允文。《御戎十论》有论文十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族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说明金兵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有“离合之隙”可乘,并就南宋方面充实国力、作好作战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九议》除《御戎十论》里的重要论点外,还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种种“吴楚之脆弱不足以平衡于中原”的谬论,认为胜败关键在顺逆,而金人南侵处逆,宋朝收复中原为顺,所以他坚决主张抗金,并提出自治图强的办法以及收复中原先攻山东、次取河北的战略。这些光辉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的,这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的动力。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改任建康府通判,他因此得以与当时一些上层人物和诗人骚客接触,得到一个发展诗词创作才能的机会。从此,词就成了他感情的传声筒,成了他战斗的武器。辛弃疾一生作词(现存)六百余首。这些词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他谴责主和派误国的罪行,表现自己忠心报国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悲壮豪放,在宋代的爱国词人中,他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兵书。又称《御戎十论》。宋代辛弃疾撰。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上奏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主张的美芹十论1卷。其中审势、察情、观衅3论,言客观上金之可胜。其余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7论,则言主观上宋之能胜。 查看详情>>
又名《稼轩集》、《辛稼轩集》、《稼轩长短句》、《稼轩乐府》。词别集。南宋辛弃疾撰。四卷。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失败后南归。曾通判建康府,知滁州,历江西、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后落职近二十年,晚年任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一生坚持抗金,反对投降,反而遭到打击迫害。为南宋词坛一代宗师。生前已有多种词集本行世。宋刻《稼轩词》之4卷本及12卷本,在当时最为通行,现存各种刻本皆源于此。4卷本,《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有著录。此本甲集编成于淳熙元年,所收诸词,大致官建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时所作。乙、丙、丁三集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帅浙东、守京口的作品,刊成时间当在嘉泰三年(1203)之前。此本宋刻本无传。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查看详情>>
辛弃疾所著的九篇抗金论文的合称。写于1170年。在议文中,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苟安,痛斥了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投降谬论,分析了敌方情势,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指出战争胜负的因素固然很多,而民心向背却是最重要的一条。他断言,王师一旦北伐,中原百姓定会奋臂四起,而战争的胜利也就取决于此。另外,他对用人、团结、攻守等方面也有所论列。 查看详情>>
宋代词集,作者辛弃疾。五卷,补遗一卷,该书收录了辛弃疾的《汉宫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在唐宋词史上,辛弃疾历来以豪放著称。而“豪放”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有机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为一种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如此全方位、大尺度的出位与突破,无怪乎时人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为通行既久、已成习套的词体开出新境,使词的创作摆脱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从而带来了宋词繁荣发达、多姿多态的昌盛局面。 查看详情>>
辛弃疾所写关于练兵抗金的奏疏。主要阐述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在奏疏中,他提出了建立和训练民兵的积极建议,认为“养兵必以民”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查看详情>>
宋代,奏议,辛弃疾撰。宋室南渡之后,江南并不太平,因赋敛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不时揭竿而起。从南宋初年到绍兴五年(1127—1135年),仅长江以南就爆发起义数十次。荆湖南路(今湖南一带)更是长期动荡不安,自乾道(1165年)以来,民变蜂起,屡不能禁。湖南大地荒凉萧条,民生凋敝。如何迅速稳定社会秩序,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何使湖南境内各族入民安定和睦,是当务之急。1179年三月,辛弃疾从湖北平调湖南,等待他的正是如此棘手的局面。下车伊始辛弃疾就开展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贪吏阳奉阴违,横征暴敛,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民变一触即发。辛弃疾忧愤难平,于是上书直言,痛陈时弊,深究致盗之由,并给出了止盗之法,所奏即这篇《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