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人。在《易经·系辞下》曾写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本篇上承“五孝”的论述,再次利用“宇宙秩序”作模拟,重申“孝”的“绝对性”和“贯通性”。就“绝对性”而言,本篇确立了“孝道”的终极根据,说明“行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改变的。就“贯通性”而言,君王以“孝”治天下,就是仿效天地,顺应既定的规律,把宇宙的秩序和生命力体现于人类社会之中,使天、地、人三者贯通无碍,达到一个圆满和谐的境界。

简言之,读《三才章第七》的时候,我们不仅会更深入地体会“宇宙”与“社会”如何贯通,同时亦会明白儒家“德治”理论的根源所在。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1] ,地之义也[2] ,民之行也[3]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4]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5] ,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6] 。」』

1 天之经:天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2 地之义:大地化育,繁衍万物的法则。

3 民之行:指孝道是人类众多德行中最根本的。

4 则:效法,作为准则。

5 肃:指严厉的统治手段。

6 “赫赫师尹”两句: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

译文

曾子说:“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太伟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有它的规律一样,日月星辰的更迭运行有着永恒不变的法则;犹如地有它的规律一样,山川湖泽提供物产之利有着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是人民必须遵循的道德,人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天地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效法天上的日月星辰,遵循那不可变易的规律;凭借地上的山川湖泽,获取赖以生存的便利,因势利导地治理天下。因此,对人民的教化,不需要采用严肃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人民的管理,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治理得好。先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亲自带头,实行博爱,于是,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向人民讲述德义,于是,人民觉悟了,就会主动地起来实行德义。先代的圣王亲自带头,尊敬别人,谦恭让人,于是,人民就不会互相争斗抢夺;制定了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向人民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能够辨别好坏,就不会违犯禁令。《诗经·小雅·节南山》里说:‘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着你啊!’”

赏析与点评

在西方基督教的语境里,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诚然,在万物之中,“人”是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所以人是“尊贵”的,是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相对而言,天、地、万物都是次等的,是为人所用的“受造物”。反观,在中国儒家的视角下,天、地、万物和人的关系却不一样。儒家认为天地对人类是有生养之恩的,《易经·系辞下》明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就是说人若缺少了天、地、万物的供养是不能生存的。人在对天地心存感恩与敬畏的同时,也应仿效天地,行博爱,守德义,延续天地的“生生之德”。

在天、地、人的框架里,天生人,地养人。人身处于茫茫天地之中,也会不卑不亢,顺天地之道,发挥人性的光明面——爱其亲,行其义,敬让不争,共建和谐的国度。如此这般,天地生养了人,人也就是天地之德。最后,便可以达成《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人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工程,又与天地并列的境界。在中国儒家的论述中,个人既不是上帝的“代理人”,也不是卑微的“受造物”。而是参与共建和谐国度的能动者。就此而论,天地与人,人与天地的关系,也会变得密不可分,互动互通了。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通常讲解此句时,大家都着眼于“孝”是“天经地义”的“绝对命令”,但往往会忽略在这不可易的法规之下,同时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创生意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