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查看详情>>
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查看详情>>
八卷。宋范祖禹 (1011—1098)撰。范祖禹字梦得,一字淳父,成都华阳 (今四川双流)人。嘉祐进士,官至祐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雍熙三年(1070)参修《唐鉴》,费时十五年成书。史志有著录。是书元祐初年祖禹为帝讲经时所进献。书中所辑皆古之贤君学祖宗典之事迹。范祖禹曾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后多次任宫廷教官职,兼侍讲。该书主要纂辑从古贤君至神宗的典学事迹,历举帝王正心修身之要,各条后都附有作者的论断。宋代作为宫廷教育读本。 查看详情>>
北宋周敦颐著。原名《易通》,共40章。许多地方直接引用《易大传》并加以发挥。其中心观念是“诚”。诚包括天道和人性两重意义。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是人真实无妄的本性,它源于宇宙本原即万物资始的乾元。书中又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查看详情>>
古代哲学著作。北宋周敦颐著。用图式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生长的理解和认识,即:无形无象的“无极”为原始、绝对的实体“太极”,由太极而化生出有象有形的二气五行和天地万物。南宋朱熹曾对该书进行注解和整理。明代编入《周濂溪集》,清代编入《周子全书》。亦称《太极图·易说》。全文250余字,有图有说。现流传下来的太极图式有三种,一是朱熹的《太极图说章句》本,一是《宋元学案》本,一是朱震所见太极图原图。太极图是根据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一说《先天图》)改造而成的。陈抟的原图讲道教的修炼方法,周敦颐把它改变成论述宇宙本体化生万物过程的图式。通行本《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在宋代史馆所保存的《国史·周敦颐传》中原作“自无极而为太极” 查看详情>>
先生曰宣和庚子嵗某以舎选贡京师入辟雝肄业率性斋同舎生赵孝孙仲修者洛人伊川先生髙弟赵顔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优选而某被黜落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庸何伤姑归读书可也且曰公曽读论语否某意颇不怿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果曽从头理防否且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以何者为学某未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説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不可有作辍之伪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请益曰为学之道敬闻命矣敢问事业何如仲修曰事业正自为学中来今且未要论大事只如作一郡若行得论语中三句便做个好知州先生曰愿闻之仲修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也千乘之国若今之一州果能行此如何做得不好先生佩服其言每曰吾平生操心行已立朝事君皆赵公之言有以发之 查看详情>>
北宋思想家张载所撰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门人纂集而成。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谓一卷,清嘉靖本作五卷,凡十二篇。对儒家所提倡的思想、制度、礼俗均有阐释。《周礼篇》针对宋代社会之弊,提出关于实行“井田” 、“封建” 、“均平” 等主张,以求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不合理现象。提倡井田制,认为“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试图以此解决 当时社会贫富不均问题和调整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 矛盾。主张一种“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 应其所急”的“市易之政”。 查看详情>>
理学著作。北宋邵雍著。1卷。其书设为问答,以发明义理。所言虽大抵习见之谈,然亦不乏精彩之处。朱熹认为:“其间尽有好处,非康节不能著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对天地构架成因有独到见解,非止于阴阳消长的推论。明杨慎《铅丹总录》尝摘驳其中几条,恐未必尽是。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