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九门,其西北曰德胜门,元之健德门也。洪武元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

出门八里为土城,元旧也。正统十四年十月己未,也先奉上皇车驾登土城,以通政司左参议王复为右通政,中书舍人赵荣为太常寺少卿,出见上皇于土城,即此地也。

又二十里为清河,其水出玉泉山,分流而北,径此;又东会于沙河,入于白河。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秃竖帖木儿以兵向阙,驻于清河,索右丞相搠思、监资正院使朴不花二人。帝不得已,执而畀之。其兵乃退。即此地也。有石桥跨其上,永乐中建。宣德五年二月乙未,上奉皇太后谒长陵、献陵,上躬櫜鞬骑导皇太后辇至清河桥,下骑抉辇,既度桥,上复乘骑。郊甸之民夹道罗拜,皆称万岁。

又十二里有玄福宫,宏治十七年建。俗呼为回龙观。又十八里为沙河店。店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有桥曰安济。店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有桥曰朝宗。二桥正统十三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建。二水至店东南窦家庄而合。又东南至通州界入白河。汉书,军都有湿余水,东至潞,南入沽,即此水也。店在二水之间,今尚有居民百余家。先是车驾北征及上陵,多驻沙河。有文皇帝行宫遗址。正统时为水所坏。嘉靖十六年三月丁未,上驻跸沙河,礼部尚书严嵩言此为车驾谒陵之路,南北道里适均,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边防尤切,宜修复行宫,筑城环之,设官戍守,从之。十七年五月,始于沙河店之东建行宫。十九年正月,城之,名曰巩华。南北径二里,东西径二里。门四:南曰拱京,制如午门,北曰展思,东曰镇辽,西曰威漠。行宫在城之中,先以勋臣若都督守之。二十八年,改副总兵,后改守备。有分守公署奠靖所及营房五百间,今圮,惟行官存

又二十里为昌平州,州故永安城也。正统中,调长、献、景三陵卫于中东西三山口及东西二营地方驻札以护陵寝。及土木之难,明年景泰元年,于昌平县之东八里筑城,徙卫于内,名曰永安。三年,并昌平县徙焉。今之东西二门及城中大桥,故南门遗迹也。其后续设陵卫益多,仍于城南复筑一城连之,今之南门是也。乃去旧城南面砖石而合为一,周一十里二十四步。州治在旧城内大街西,先为顺天府昌平县,正德元年,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言,陵寝所在,岁三大祭钦遣百官陪祀,及帝后忌辰、岁暮正旦并遣驸马诣陵,县小民贫,供亿烦苦,请改为州;以密云、顺义、怀柔三县隶之,助其力役,凡有科派差徭及养马之类,悉皆优免。从之。未几复降为县。八年,县丞张怀复奏,始定为州,以密云、顺义、怀柔三县属焉,仍隶顺天府。

天寿山在州北一十八里。永乐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五月己卯作长陵。十一年正月成,仁孝皇后梓宫自南京至,二月丙寅葬。二十二年七月辛卯,上崩于榆木川,十二月庚申葬。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之左右而同为一域焉。

自州西门而北六里至陵下,有白石坊一座五架,又北有石桥三空,又二里至大红门,门三道,东西二角门,门外东西各有碑,刻曰: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入门一里有碑亭,重檐四出陛,中有穹碑,高三丈余,龙头龟趺,题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仁宗皇帝御制文也。亭外四隅有石柱四,俱刻交龙环之,其东有行宫,今亡。又前可二里为棂星门,门三道,俗名龙凤门。门之前有石人十二:四勋臣、四文臣、四武臣。石兽二十四:四马、四麒麟、四象、四橐驼、四獬豸、四狮子(各二立二蹲,近者立,远者蹲)。石柱二,刻云气,并夹侍神路之旁,迤逦而南,以接乎碑亭。碑文后书洪熙元年四月十七日,小子嗣皇帝某谨述。盖文成而碑未立。宣德十年四月辛酉,修长陵、献陵,始置石人、石马等于御道东西。十月己酉,建长陵神功圣德碑,是时仁孝皇后之葬二十有三年,太宗文皇帝之葬亦十有一年矣。然而始立者,重民力也。棂星门北一里半为山坡,坡西少南有旧行宫,今存土垣一周。坡北一里有石桥五空,又北二百步有大石桥七空,大石桥东北一里许有新行宫,宫有感思殿,今亡。宫东南有工部厂及内监公署,今并亡。大石桥正北二里有石桥五空,又二里至长陵殿门神道,自嘉靖十五年世宗谒陵,始命以石甃,今稍残缺。自大红门以内,苍松翠柏无虑数十万株,今翦伐尽矣。

长陵在天寿山中峰之下,门三道,东西两角门,门内东神厨五间,西神库五间,厨前有碑亭一座,南向,内有碑,龙头龟趺,无宇。重门三道,榜曰祾恩门。东西二小角门,门内有神帛炉东西各一。其上为享殿,榜曰祾恩殿,九间重檐,中四柱饰以金莲,余皆髤漆。阶三道,中一道为神路,中平外墄,其平刻为龙形,东西二道皆墄。有白石栏三层,东西皆有级,执事所上也。两庑各十五间,殿后为门三道。又进为白石坊一座,又进为石台,其上炉一,花瓶、烛台各二,皆白石。又前为宝城,城下有甬道,内为黄琉璃屏一座,旁有级分东西上,折而南,是为明楼,重檐四出陛,前俯享殿,后接宝城,上有榜曰长陵。中有大碑一,上书曰大明,用篆;下书曰成祖文皇帝之陵,用隶。字大径尺,以金填之。碑用朱漆栏画云气,碑头交龙方趺。宝城周围二里。城之内下有水沟,自殿门左右缭以周垣,属之宝城,旧有树,今亡。

献陵在天寿山西峰之下,距长陵西少北一里。自北五空桥北三十余步,分西为献陵神路,至殿门可二里。有碑亭一座,重檐四出陛,内有碑,龙头龟跌,无字。亭南有小桥,门三道,榜曰祾恩门。无角门,殿五间,单檐,柱皆朱漆,直椽,阶三道,其平刻为云花,石栏一层,东西有级,两庑各五间,余如长陵。殿有后门,为短檐,属之垣,垣有门。垣后有土山,曰玉案山,故辟神路于殿西。玉案山之右,有小桥,前数步又一小桥,跨沟水,沟水自陵东来过桥下,会于北五空桥。山后桥三道,皆一空。又进为门三道,并如长陵,而高广杀之。甬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榜曰献陵,碑曰大明仁宗昭皇帝之陵。余并如长陵。山之前门及殿,山之后门及宝城各为一周垣,旧有树,今亡。十二陵制,献陵最朴,景陵次之。洪熙元年五月辛巳,上疾大渐,遗诏有曰:『朕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是日上崩,皇太子即皇帝位。及营仁宗皇帝山陵,上谕尚书蹇义、夏原吉等曰:『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帝王皆从俭制,孝子思保其亲之体魄于久远者,亦不欲厚葬。秦汉之事足为明鉴。况皇考遗诏,天下所共知。今建山陵,予以为宜遵先志。卿等之意如何?』义等对曰:『圣见高远,发于孝思,诚万世之利。』于是命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其事,其制度皆上所规画也。

景陵在天寿山东峰之下,距长陵东少北一里半。自北五空桥南数步,分东为景陵神路,至殿门三里。碑亭门庑如献陵,殿五间,重檐。阶三道,其平刻为龙形,殿有后门,不属垣,殿后门三道,并如献陵。甬道平宝城,长而狭,榜曰景陵,碑曰大明宣宗章皇帝之陵。周垣如长陵,宝城前有树十五株,冢上一株。

裕陵在石门山,距献陵西三里。自献陵碑亭前分西为裕陵神路。路有小石桥,碑亭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平刻云花,殿无后门。榜曰裕陵,碑曰大明英宗睿皇帝之陵。余并如景陵。宝城如献陵,垣内及冢上树一百六七十株。

茂陵在聚宝山,距裕陵西一里。自裕陵碑亭前分西为茂陵神路。路有石桥一空,制如裕陵。榜曰茂陵,碑曰大明宪宗纯皇帝之陵。垣内外及冢上树千余株。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虞之属,犹有存者。

泰陵在史家山,距茂陵西少北二里。自茂陵碑亭前分西为泰陵神路。路有石桥五空,贤庄、灰岭二水径焉。碑亭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茂陵。榜曰泰陵,碑曰大明孝宗敬皇帝之陵。垣内及冢上树百余株。殿上存御座、御案、御榻各一,承麈皆五色花板,多残缺,而茂陵、泰陵完焉。

康陵在金岭山,距泰陵西南二里。自泰陵桥下分西南为康陵神路。山势至此折而南,故康陵东向,路有石桥五空,锥石口水径焉,今圮。又前有石桥三空,制如泰陵。榜曰康陵,碑曰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楼为贼所焚,垣内外树二三百株。

永陵在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为阳翠岭,距长陵东南三里。自七空桥北百余步分东为永陵神路。长三里,有石桥一空,有碑亭一座如献陵,而崇巨过之。碑亭南有石桥三道,皆一空,门三道,门内东神厨五间,西神库五间,重门三道,东西二小角门,又进复有重门三道,饰以石栏,累级而上,方至中墀。殿七间,两庑各九间,其平刻左龙右凤,石栏二层,余悉如长陵。殿后有门,两旁有垣,垣各有门,明楼无甬道,东西为白石门,曲折而上,楼之三面皆为城堞。榜曰永陵,碑曰大明世宗肃皇帝之陵。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精致,孝、长二陵不及也。宝城前东西垣各为一门,门外为东西长街,而设重垣于外。垣凡三周,皆属之宝城,其规制特大云。旧有树今亡。

昭陵在文峪山,距长陵西南四里。自七空桥北二百许步分西为昭陵神路,长四里。路有石桥五空,德胜口水径焉。又西有石桥一空,今圮。陵东向,碑亭西有桥三道,皆一空,余如康陵。榜曰昭陵,碑曰大明穆宗庄皇帝之陵。明楼为贼所焚,树亡。

定陵在大峪山,距昭陵北一里。自昭陵五空桥东二百步分北为定陵神路,长三里。路有石桥三空。陵东向,碑亭东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永陵。其不同者门内神厨库各三间,两庑各七间,三重门旁各有墙,墙有门,不升降中门之级,殿后有石栏一层,而宝城从左右上。榜曰定陵,碑曰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殿庑门为贼所焚,树亡。

庆陵在天寿山西峰之右,距献陵西少北一里。自裕陵神路小石桥下分东北为庆陵神路,长二十余步。有桥一道,一空,制如献陵。平刻龙凤,殿柱饰以金莲,殿无后门。殿后缭以垣门一道,门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其水自殿西下,殿门西又有一小桥,为行者所繇。殿北过桥,有土冈,自东而来,至神路而止,冈后周垣门三道,如献陵。宝城东西直上,至中复为甬道而入。榜曰庆陵,碑曰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殿门前及垣内树四五百株。

德陵在檀子峪,距永陵东北一里。自永陵碑亭前分北为德陵神路。陵西南向,碑亭前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景陵。平刻龙凤,殿柱饰以金莲,殿无后门。榜曰德陵,碑曰大明熹宗悊皇帝之陵。树亡,凡殿楼门亭俱黄瓦。

十一陵皆一帝一后合葬,有继立为后而祔葬者,有追尊所生为后而祔葬者。仁孝文皇后徐氏葬长陵,诚孝昭皇后张氏葬献陵,孝恭章皇后孙氏葬景陵,孝庄睿皇后钱氏葬裕陵,孝贞纯皇后王氏葬茂陵,孝康敬皇后张氏葬泰陵,孝静毅皇后夏氏葬康陵,孝洁肃皇后陈氏葬永陵,孝懿庄皇后李氏葬昭陵,孝端显皇后王氏葬定陵,孝元贞皇后郭氏葬庆陵。孝烈皇后方氏祔葬永陵,孝安皇后陈氏祔葬昭陵,继后也。孝肃皇后周氏祔葬裕陵,宪宗母也,孝穆皇后纪氏、孝惠皇后邵氏祔葬茂陵,孝宗母、睿宗母也,孝恪皇后杜氏祔葬永陵,穆宗母也,孝定皇后李氏祔葬昭陵,神宗母也,孝靖皇后王氏祔葬定陵,光宗母也,孝和皇后王氏、孝纯皇后刘氏祔葬庆陵,熹宗母、大行皇帝母也。而熹庙懿安皇后张氏不知所终,事莫得而详焉。

宫人从葬之令,至英宗始除。故长陵有东西二井,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西向,西井在定陵西北,东向。并重门,门三道,殿三间,两庑各三间,绿瓦周垣。会典言长陵十六妃从葬,位号不具。其曰井者,盖不隧道而直下,故谓之井尔。或言越绝书有禹井,井者法也,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当日命名之意,岂有取于此与!自英宗既止宫人从葬,于是妃墓始名,或在陵山之内,或在他山。其在陵山内者,则自昭陵之左,九龙池上南行二里许为苏山,有万贵妃之墓,宪宗妃也,制如二井,东向。又南为银钱山,有郑贵妃暨二李、刘、周四妃之墓,神宗妃也,制如二井,南向,今毁。又南为袄儿峪,有四妃、二太子墓,中阎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冲哀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世宗妃太子也。又南为悼陵,制如二井,东南向,孝洁皇后陈氏,初谥悼灵,葬此。世宗崩,迁永陵,而其封兆尚存,旁有沈、文、卢三妃之葬,至今犹曰悼陵云。有神宫监。

悼陵之东为鹿马山,有田贵妃之墓,大行皇帝妃也。大行皇帝御宇之日,未卜山陵,田妃薨,葬此,在悼陵之下,南距西山口一里余。遣工部左侍郎陈必谦等营建,未毕而都城失守。贼以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周氏梓宫至昌平,州之士民率钱募夫葬之田妃墓内,移田妃于右,帝居中,后居左,以田妃之椁为帝椁,斩蓬藋而封之。后乃建碑亭,前后各一座,门三道,殿三间,无陛,两庑各三间,有周垣,而规制狭小,曾不及东西井之闳深。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弒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故从其实而书之也。门外右为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墓,以从死祔焉。

囗恭让章皇后胡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二重,殿五间,两庑周垣,碑无字。恭仁康定景皇帝、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三重,殿五间,周垣门内有碑亭一座,碑曰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世宗、神宗皆尝谒焉。其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之葬西山者,以百数。自沙河而南三十里红石口入山,陵冢相望,皆在京师西直门外三十余里之内,以其不隶于昌平,故不载。

其隶昌平者,则东山口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

凡陵及妃嫔、太子诸王之葬及上所御殿,其外垣皆涂以红。

十二陵各有宰牲亭,在裬恩门之左,西向,厅五间,厢各三间,亭一座,有血池,外有周垣黄瓦。惟长陵止一亭,无厅厢,而长陵门右别有具服殿五间,东向,有周垣,垣南有自石槽五,方而长,名曰雀池,贮水以饮雀。

十二陵各有祠祭署,在宰牲亭左,各有朝房,在陵下或左或右。

十二陵各有神宫监,在陵下,或左或右,有重门厅室,内臣居之。永、昭、定、庆四陵多至三百余间,设内守备太监一人,神宫监掌印太监十二人。

十二陵各有神马房,各有果园,其十二榛厂则分置在他县。

十二陵各有卫;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主率领军士防护陵寝。其公署皆在州城中。嘉靖二十九年,以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演,有警赴各隘口把截。

凡祭,清明、中元、冬至以太牢,国初遣太子、亲王,其后遣大臣行礼,文武衙门堂上官各一人,属官各一人,分诣陪祭。忌辰及圣节、正旦、孟冬亦遣官行礼,止用香烛酒果,无帛,不陪祭。嘉靖十五年,改命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礼,各陪祭。中元、冬至遣官行礼,不陪祭。岁凡四大祭、三小祭云。仁、宣、英、武、世、穆、神七宗之朝,车驾亲谒山陵,勋戚、文武大臣、百司巵从。

环山凡十口,自大红门东三里曰中山口。又东北六里曰东山口,距州东门八里,有楼,南北二座,三层。有松园,方广数里,皆松桧,无一杂木。嘉靖中,俺答之犯,我兵伏林中,竟不得逞而去,今尽矣。又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口,距景陵北二里,上有老君堂三间。又西十五里曰贤庄日,距泰陵北五里。又西三里曰灰岭口,守备一人守之。又西南十二里曰锥石口,距康陵东北二里。三口并有垣,有水门。崇祯九年,昌平之陷,自此入也。又南十二里曰鴈子口,距康陵西北三里。又西南三里曰德胜口,距九龙池四里,有垣有水门。又东南十里曰西山口,距悼陵南二里,有小红门,距州西门八里。又东二里曰榨子口,距大红门三里。凡口皆有垣,陵后通黄花城,自老君堂口至黄花城四十里。嘉靖十六年三月壬辰,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

东山口内一里水中间有小山曰平台,山圆秀,成祖尝驻跸焉。嘉靖十五年,上命作亭于上,名曰圣迹。十七年四月壬子,上幸平台山祀成祖文皇帝于亭中。亭形圆,以白石为栏,盘旋数十级而上,御题圣迹二字,今毁。当口一小山曰影山。

东山口内北三四里有蟒山。

中山口北一里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许人。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奇怪,下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门,皆石槎牙而成,近门上有一大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见有石罅如夹道,中深黑不敢入。

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

德胜口西三里有沟沟岩,有上中下三岩,土人呼为石梯,深险可避兵。其水则一自老君堂来,径长陵前而西,又东至七空桥。一自灰岭口,一自贤庄口,合而下泰陵桥。一自锥石口下康陵桥,至泰陵桥南数十步而合,下定陵桥东至七空桥。一自德胜口来,径昭陵桥东下七空桥,总为一流,出东山口,至巩华城东北入沙河。而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笼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粹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嘉靖十五年,世宗所勅建也。峭壁清流,茂林幽馆,今存者惟垣壁而已。

老君堂东北有长春亭三间,东西厢各三间,以备游憇。

陵故为康家庄,长陵之东百余步有土一邱,康老葬焉。康老者,国初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而作山陵也,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命勿去。

而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旁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相传为燕山窦氏庄,自陵木尽而槐亦伐矣。此皆在陵山以内者也。

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勅:金山、玉泉山、七冈山、红石山、瓮山、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造坟建寺,伐石烧灰。

州城之内,旧有总督兵部侍郎一人,整饬兵备山西按察司副使若佥事一人,镇守总兵官一人,标下坐营、左骑营、右骑营、左车营、右车营游击各一人,天寿山守备一人,户部郎中若员外若主事一人,各有署。六部、六科、翰林院、光禄寺以陪祀至者,各有馆,而翰林馆在唐刘谏议祠之后。谏议名蕡,字去华,昌平人。太和二年,举贤良方正,对策指斥宦官,遂不第。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在襄阳,皆辟为从事,待如师友,授秘书郎,为宦官所嫉,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昭宗时,赠右谏议大夫。元时以昌平驿官宫祺奏请,始为之立祠。元史,泰定二年,置谏议书院于昌平县,祀唐刘蕡者,此也。祠本在旧县,县徙祠亦徙焉,在大成门之西。程敏政诗云:『新祠门对頖池湾。』先年翰林诸公宿此者,无不追往悼今,寄情篇什。今鞠为蔬圃矣。有香帛亭在州治西,每祭设黄幄奉安祝版御香于此,太常寺馆焉。

州西八里为昌平旧县,县名始见于汉,齐悼惠王子邱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光武时,寇恂至昌平,袭杀邯郸使者,夺其军。耿弇走昌平,就其父况。卢芳入朝,南及昌平。魏文帝拜田豫为乌桓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至魏书云,军都县有昌平城,则已废,不为县矣。章怀太子注,汉故城在今幽州昌平县东南。其曰今县者,唐县,今所谓旧县也。东魏天平中复置此县。隋书云,昌平县有关官,有长城。唐书,武德初徒突地稽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胡三省通鉴注,城在军都关南。武后垂拱三年,骨咄禄寇昌平,即此地。元史木华黎傅言,师还猎于昌平,也速傅言孛罗帖木儿前锋度居庸关至昌平,亦在此。景泰三年,徙永安城。今居民不满百家,而唐狄梁公祠香火特盛。岁四月朔,赛会,二三百里内人至者肩摩踵接。考之唐书,突厥陷赵、定纵掠而归,公为行军副元帅,独以兵追之不及,又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意其尝至此也。有碑一,元大德四年集贤学士宋渤撰文。

又西十里为龙虎台,地势高平如台,广二里,袤三里。元史扩廓帖木儿傅,遣部将白锁住以万骑卫京师,驻于龙虎台,与孛罗帖木儿战,是也。元时车驾巡幸上都,往来皆驻跸其上。成祖,宣、英二宗北征,亦驻跸于此。永乐八年二月己酉,车驾次龙虎台,遣行在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居庸山川。二十年九月丁巳,车驾次龙虎台,飨随驾将校。二十一年十二月辛巳,车驾次龙虎台,赐文武大臣及忠勇王金忠宴。宣德五年十月丁丑,车驾次龙虎台,召英国公张辅等至幄中,问郊外民事,赐酒馔。

又西六里为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魏书谓之下口。常景傅:都督元谭据居庸下口。北齐书谓之夏口,文宣纪,天保六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是也。元史谓之南口。自南口以上,两山壁立,中通一轨,凡四十里,始得平地,而其旁皆重岭迭嶂,蔽亏天日。水经注所谓山岫层深,侧道褊峡,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者也。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而金史言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山自太行山迤北至此数百里不绝。自麓至脊,皆陡峻不可登,中间为径者八,名之曰陉,居庸其第八陉也。设关于此,不知始于何代。而后汉书,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五年,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则自汉有之矣。亦谓之西关。三国志,田畴乃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趋朔方,是也。亦谓之军都关。魏书,杜洛周反于燕州,敕都督元谭西至军都关,北从卢龙塞,据此二险,以杜贼出入之路,是也。亦谓之纳款关。唐书,幽州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通典,古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齐改为纳款,是也。其南北口之戍,则自元始。北口千户所属上都路龙庆州,南口千户所属大都路昌平县。史言睿宗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至大四年,枢密院奏居庸关古道四十有三,军吏防守之处仅十有三,旧置千户,位轻责重,于是改千户所为万户府,分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左右、阿速诸卫军三千人,并南北口、大和岭旧隘汉军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立十千户所,置隆镇上万户府以统之。皇庆元年,始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佑二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隶焉。故此关自古称为绝险。然辽之亡也,天祚以劲兵守居庸,及金兵临关,厓石自崩,戍卒压死,不战而溃。金之亡也,冶铁锢重门,布鹿角蒺藜百余里,守以精锐,元太祖问计于札八儿,对曰:『从此而北,黑树林中有间道,骑行可一人,臣尝过之,若勒兵衔枚以出,终夕可至。』太祖乃令札八儿轻骑前导,自暮入谷,黎明诸军已在平地,疾趋南口,金鼓之声若自天下,金人遂溃。其后元有天下,不及百年,而王禅兵入之,秃坚帖木儿兵入之,孛罗帖木儿兵入之。顷者李自成之犯阙也,下宣府,历怀来,入居庸,薄都下,曾无藩篱之限。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有南北二门,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又设巡关御史一人,往来居庸、紫荆二关按视焉。有水门,宣德三年八月,命行在工部侍郎许廓修居庸关城及水门者也。城之中有过街塔,临南北大路,累石为台如谯楼,而窽其下以通车马。上有寺名曰泰安,正统十二年赐名。下窽处刻佛像及经,有汉字,有番字。元史,泰定三年五月,遣指挥使兀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厓石,今其刻甚多,非一时笔。而元葛逻禄乃贤诗序言,关北五里有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今亡其二矣。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二门。又七里有弹琴峡,水流石罅,声如弹琴,上有佛阁。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至八达岭,有城,南北二门,元人所谓北口者是也,以守备一人守之。口外地稍平衍,五里至岔道,乃有二路。一自怀来卫、保安州,历榆河、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宣德五年十月戊寅,上巡边,驻跸岔道。己卯,猎于岔道。自南口至岔道,皆延庆卫地也。自洪武三年徙山后诸州之民于关内,而于居庸关立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立隆庆卫、隆庆左卫,十二年始于岔道北二十里立隆庆州,州东三十里立永宁县,十三年于岔道西一百二十里立保安州。宣德元年,徙隆庆左卫于永宁县,而关独有隆庆卫,隆庆元年,改延庆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瓴,若窥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而岔道又八达岭之藩篱。元人于北口设兵,其得地形之便者与!

此山古为军都山,后汉卢植隐居昌平军都山中,昭烈修弟子礼事之。晋段匹磾欲拥其众,徙保上谷,阻军都之险以拒未波。魏道武伐燕,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幽州,即此山也。汉立军都县于山之南,胡骑经军都,耿舒袭破其众,斩匈奴两王,是也。亦作浑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屠浑都,是也。后徙,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故县址。

州境之山,其名者曰银山,在州东北六十里,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峯,唐僧邓隐峯之所居也。山半有壁,其色似铁,世称银山铁壁云。下有法华寺,有隐峰十诗,曰白银峰,曰佛顶峰,曰古佛岩,曰说法台,曰佛觉塔,曰懿行塔,曰雪堂,曰云堂,曰茶亭,曰蒙泉。金大定六年立石。

曰驻跸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其山长而北袤凡二十里,石皆壁立,高可十余丈,其顶皆白。山之南有栖云啸台,高二丈许,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建亭于此。旧傅山下有石床石釜,今亡。

曰白浮山,在州东南一十里,有二龙潭,潭上有龙神祠。

曰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有温泉可浴。水经注,湿水又东温泉水注之,疑即此也。

其水则出自居庸关,为湿余河,至旧县之西而伏。水经注云,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潜伏十许里,是也。又南复出,亦谓之榆河,今涸。元史,燕铁木儿与王禅军遇于榆河北,奋击败之,追至红桥北,因据红桥,两军阻水而阵。今州西南十二里有红桥,桥亡而名尚存。文宗为燕铁木儿建生祠于桥南,立碑纪功者也。

州西南三十里为双塔河,东流过双塔店入榆河,出州东神岭山下为神山泉,出白浮山为白浮泉。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水利,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瓮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通惠河。

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以守敬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余里,以障诸水入于都城。永乐初两修之,岁久湮废。成化七年十月,议开通惠河,命户部尚书杨鼎、工部侍郎乔毅相度,言元人旧引昌平东南山白浮泉水,往西逆流,经过山陵,恐于地理不宜。及一亩泉水经过白洋口山沟,两水冲截,俱难导引,遂止不用。其双塔、榆河之水,今皆入于沙河。

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有水,出芹城北,南流入于沙河。水经注,芹城水出北山南,径芹城东南注湿余水。以此知沙河之为古湿余水也。傅写之讹,或为温水。后汉书,王霸为上谷太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运之劳,事皆施行。

榆河驿初设于榆河,嘉靖中改附州城。其未附也,道出州城之西南,距州四十五里,有唐家岭店者,亦车驾所驻也。往者车驾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宣德九年九月癸未,上巡边,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上亲征,驻跸唐家岭,皆以明日至龙虎台。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上亲征,次清河,辛卯,次沙河,以三日至龙虎台。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居庸关。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里。永乐二十年三月戊寅,上亲征,晚次榆林,是也。而英宗皇帝回銮,以景泰元年八月乙酉,至居庸关,丙戌,自安定门入居南宫。中朝迎候之礼,但遣礼部左侍郎储懋至龙虎台,锦衣卫指挥佥事宗铎领轿马至居庸关,刘敬领丹陛驾至安定门内,上自迎于东安门而已。

州西四十里为白羊口城,二门,距居庸南口二十里,有水伏流。元史,白羊口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景泰元年,调涿鹿中卫后千户所官军守御,后以守备一人守之。其西南有小城曰白羊新城。

白羊北四十里为长峪城,二门,其西有小城,曰长峪新城。

长峪北二十里为横岭城,二门,守备一人守之。

长峪西北二十里为镇边城,三门,正德中建,设守御千户所,后以参将一人守之。自镇边西南二十五里至横中山为紫荆关,辖沿河口界。

州北八十里为黄花镇城,三门。元史,黄花镇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者也。以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景泰中,又设内官守备,嘉靖四十年革。黄花镇城直天寿山之后,为长陵元武,为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其水曰黄花镇川,河出塞外,自二道关入口,径渤海所、怀柔至顺义界入白河。其流九曲,俗谓之九渡河。城北有碧霞元君庙,其殿西有二松,相去四五尺,而上枝樛曲相穿,遂合为一,名曰交松。其地多鼠,色如鼦而毛浅,初冬掇榛实贮穴中,为岐洞贮之,多至二三斗,美好倍于人所收者。土人每掘取之,鼠失榛,乃槁死树上,累累相望。因并取而食之,京师人以为美味。国史言,洪熙元年闰七月,守居庸关都督佥事沈清献黄鼠,上曰:『卿受命守关,当练士卒,利器械,而献鼠何邪?其却之。』城西有垣一重,曰头道关,再重曰二道关。关之西撞道口堡、鹞子峪堡、西水峪堡,堡西为八达岭。

城东三十里为渤海守御千户所,城三门,距州一百里。城北而西有擦石口堡、磨石口堡、驴鞍岭堡、大榛峪堡、南冶口堡、大长峪堡、小长峪堡。有矿洞,嘉靖三十六年封闭。

又东五里为慕田峪城,三门,守备一人守之。其东北有慕田峪堡,西有贾儿岭堡、田仙峪堡,又东为亓连口,石塘路辖,自此以西皆重边,自此以东皆单边。

昌平山水记卷上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