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军制总目

总兵官一员、副将三员(陆路一员、水师二员)、参将三员(陆路二员、水师一员)、游击七员(陆路三员、水师四员)、都司五员(陆路四员、水师一员)、守备十六员(陆路十员、水师六员)、千总三十三员(陆路二十二员、水师一十一员)、把总五十八员(陆路三十七员、水师二十一员)、外委一百零四员(陆路七十员、水师三十四员)、额外五十员(陆路三十四员、水师一十六员)、陆路兵共九千七百九十七名(外委额外在内)、水师兵共四千八百五十九名(外委额外在内,又舵水炊粮九十三名、乌龙江五名)。

(道光十年二月曾敦仁采) 

全台军制条目

镇守台澎总兵官一员(驻札府治,统辖全台水陆一十六营官兵。雍正十一年,准照山陕沿边之例,挂方印)

镇标中营

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五员(旧制六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一员)、额外三员、马四十匹、马兵四十名、步战守兵七百八十六名,共八百二十六名,俱驻府治中路口。

镇标左营

游击一员、守备二员(旧制一员,道光六年裁右营守备改添一员)、千总三员(旧制二员,道光六年再添一员)、把总五员(旧制四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一员,道光六年裁归北路右营一员,并将府治右营额裁归三员共五员)、外委十员(旧制六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水师一员,道光六年裁归北路右营一员,并将右营原额六员裁归)、额外五员(旧制三员,道光六年裁归二员)、马八十匹,配马兵八十名(旧制马兵四十名,道光六年将右营四十名裁归)、战守兵一千三百十二名(旧制八百零六名,道光六年裁一百名归北路右营,将府治右营六百零六名裁归),共一千三百九十二名,驻府治南北路口。

镇标右营(道光六年裁)

旧制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一员)、把总四员、外委六员、额外三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一员)、马四十匹、马兵四十名、战守兵八百零六名(以上旧制),道光六年裁游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战守兵二百名,归北路右营添防。其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兵四十名、战守兵六百零六名,归府治左营兼管。

城守营

参将一员(驻札府治,统辖左右两军官兵)、左军守备一员(驻防岗山)、千总一员(与把总递年轮防罗汉门、冈山等汛)、把总二员(一员随防府治、一员与千总轮防冈山)、外委四员(递年轮防盐水埔、猴洞口、茂公、罗汉门等汛)、额外一员(协防府治)、马二十匹、配马兵二十名、步战兵二百二十一名、守兵二百九十四名,共兵五百三十五名,内战守兵二十八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道光五年裁归噶玛兰营,添防战守兵四十名)。现制马步战守兵四百九十五名(以八十五名随防府治,以一百四十五名分防冈山汛,兼辖山头、山腰、山尾等塘,以七十七名分防罗汉门,以八十一名分防猴洞口,以二十八名分防茂公汛,以一十九名分防盐水埔,以六十名分防涂堑埕、南炮台、港冈、埤仔头、角带围、大湖、半路竹各塘)、右军守备一员(驻防下茄苳汛)、千总二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一员随防府治,一员分防下茄苳)、把总二员(递年轮防目加溜湾、大武垄等汛)、外委六员(内三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旧社、大穆降、大排竹、麻荳、目加溜湾等汛)、额外一员(协防旧社)、马二十匹、配马兵二十名、步战兵二百六十名、守兵三百五十二名,共兵六百三十二名(内战守兵二百一十五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道光五年裁归噶玛兰营战守兵三十名)、现制马步战守兵六百零二名(以一百七十三名随防府治,以七十名分防大武垄,以九十一名分防下茄苳,以四十一名分防目加溜湾,以四十六名分防大穆降,以四十四名分防旧社,以三十名分防麻荳,以四十五名分防大排竹,以六十二名分防北炮台、柴头港、茑松、木栅、湾里港、茅港尾、铁线桥、水堀头、急水溪、八奖溪、北势埔各塘)。

南路营

参将一员(驻札凤山县治,统辖本营下淡水营官兵)、中军守备一员(旧制驻防凤弹下埤头,乾隆五十三年移驻水底藔汛)、千总三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一员随防县治,一员分防石井,一员分防水底藔)、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县治、攀桂桥、石井、旧城等汛)、外委六员(递年轮防兰坡岭、坪仔头、蕃薯藔、竿蓁塘及随防县治)、额外四员(随防县治)、马三十匹、配马兵三十名、步战兵四百零九名、守兵六百名,共兵一千零三十九名,以五百二十名驻防凤山县治,兼辖坪仔头、打鹿潭、苦苓门等塘,以一百五十名分防水底藔汛,以一百六十名分防石井汛,兼辖兰坡岭、观音山、小店、竿蓁、二滥、溪边各塘,以一百一十六名分防番薯藔汛)。

南路下淡水营(乾隆三十三年分设)

都司一员(驻札山猪毛口汛,管辖本营官兵)、千总一员(分防新园汛)、把总二员(递年轮防万丹、山猪毛口两汛)、外委三员(递年轮防阿里港、枋藔、东港等汛)、额外二员(随防山猪毛口)、马十匹、配马兵十名、步战兵三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五名,共兵五百六十九名(以二百五十九名驻防山猪毛口汛,以一百六十名分防新园,兼辖东港、枋藔各塘汛,以八十五名分防万丹汛,以七十名分防阿里港兼武洛塘汛)。

北路协副将一员(驻札彰化县治,统辖本标三营官兵)

北路中营

都司一员(驻札彰化县治,管辖本营官兵)、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县治,一员驻防猫雾捒)、把总四员(递年轮防燕雾、八卦山、南北投、外四汛、许厝埔等汛)、外委九员(内三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大里■〈木戈〉、葫芦墩、二林、猫雾捒、四张犁、八卦山、南北投、崁顶等塘汛)、额外五员(内一员乾隆四十八年增设,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以二员随防县治,三员轮防触口汛、牛骂头汛、外四汛)、马五十匹、配马兵五十名、步战兵五百二十一名、守兵六百五十三名,共兵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内战守兵三百四十四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以六百零九名驻防彰化县治,以八十五名分防猫雾汛塘,以九十九名分防南北投汛塘,以九十二名分防燕雾捒汛塘,以五十名分防崁顶汛,以五十名分防大里■〈木戈〉,以三十名分防触口汛,以四十名分防葫芦墩,以三十名分防四张犁,以二十名分防牛骂头,以二十五名巡防外四汛,以一百名分防八卦山汛)。

北路左营

都司一员(驻札嘉义县治,管辖本营官兵,乾隆五十三年增设)、守备一员(旧制驻札嘉义县治,乾隆五十三年移驻斗六门汛)、千总三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笨港、斗六门、水沙连等汛)、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县治城内、城外、盐水港、西螺等汛)、外委十员(内四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大仑脚、斗六门、虎尾溪、大埔林、他里雾、县城、西螺、林圯埔、笨港、水沙连等汛塘)、额外四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随防县治)、马二十五匹、配马兵二十五名、步战兵五百八十八名、守兵六百五十五名,共兵一千二百六十八名(内战守兵四百一十八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道光五年裁归噶玛兰营,添防战守兵一百三十名),现制马步战守兵一千一百三十八名(以五百名驻札嘉义县治,以六百三十八名分防斗六门、笨港、水沙连、西螺、盐水港、大埔林、虎尾溪、他里雾、林圯埔、大仑脚等汛塘)。

北路右营

游击一员(旧制守备,道光六年总督孙奏准将镇标右营游击改为移驻竹堑)、守备一员(道光六年移驻大甲)、千总三员(旧制四员,道光六年添二员),外委九员(旧制七员,道光六年添二员)、额外三名、马十五匹、马兵十五名、战守兵旧制七百零一名、道光六年添二百名,共兵九百一十六名。以上所添官兵,系道光六年裁镇标左右营改移驻防。

北路淡水营(嘉庆十四年裁改艋舺营)

都司一员(嘉庆十四年改为台协右营都司,移驻安平镇)、千总一员(随防淡水港口)、把总二员(一员驻防炮台,一员驻大鸡笼)、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十匹、配马兵十名、步战守兵六百名(内六十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战船六只(波字四,定字二)。

艋舺营(嘉庆十四年新设)

水师参将一员(驻札艋舺,统辖艋舺陆路、沪尾水师官兵,兼辖噶玛兰营官兵,原设游击,将台协右营游击移驻,道光五年改设参将)、陆路中军守备一员(驻防艋舺)、千总一员(驻防大鸡笼)、把总二员(一员分防三貂港,一员随防艋舺营)、外委五员(递年随防艋舺,轮防马炼、水转脚等汛)、额外二员(随防艋舺)、马十匹、马兵十名、步战兵三百一十九名、守兵四百六十一名,共八百名(内道光五年裁归噶玛兰营,添防战守兵一百名),现制马步战守兵七百名(以四百名驻防艋舺,三百名分防大鸡笼、三貂港、海山口、马炼等汛)、沪尾水师守备一员(驻札沪尾炮台)、千总一员(随防沪尾)、把总二员(一员随防沪尾,一员分防金包里)、外委四员(递年轮防炮台、石门、八〔里坌〕)、额外三员(随防炮台)、步战兵三百八十八名、守兵三百一十二名(内舵水、炊工十四名),共兵七百名(以五百五十名驻防沪尾炮台,出洋巡哨,以五十名分防金包里,以四十六名分防八里坌,以三十名防石门汛,以二十四名分防小鸡笼、北港各港口)、战船(波字号)六只(道光四年添设守港战船八只,知字号四只、方字号四只)。

噶玛兰营(嘉庆十七年新设)

都司一员(驻札五围,管辖本营官兵,原设守备,道光五年守备移驻头围,增设都司)、守备一员(驻札头围)、千总二员(内一员道光五年增设,递年轮防头围等汛)、把总二员(一员随防五围,一员驻防溪洲)、外委四员(内二员道光五年增设,递年轮防五围、梗北关等汛)、额外三员(随防五围、头围)、步战兵四百五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名,共兵六百九十五名(内三百名,道光五年增设,以三百六十名驻五围噶玛兰厅治,以三百四十五名分防头围、溪洲、梗北关、三貂各汛塘)。

台湾水师协副将一员(驻札安平镇,统辖本标三营官兵)

台协中营

游击一员(副将中军,驻札安平镇,管辖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札安平镇)、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安平镇,一员驻防鹿耳门口)、把总四员(二员随防安平镇,一员分防大港汛,一员分防蛟港汛)、外委五员(旧制六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一员、额外三员、步战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内除舵工、炊粮十五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共兵七百五十七名(以四百十七名驻防安平镇,以一百五十名分防鹿耳门汛,以五十名分防大港汛,以一百名分防蚊港汛,以四十名分防茄藤仔、喜树仔、昆身头、蛲港、南鲲身、青鲲身、北门屿、马沙沟各塘)、平字号战船十五只。

台协左营

游击一员(乾隆五十三年移驻鹿仔港)、守备一员(驻防笨港)、千总二员(一员分防王功大突港口,一员随防鹿仔港)、把总四员(递年轮防笨港、新店、鹿港等汛)、外委六员、额外二员(旧制三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一员)、步战兵三百二十六名、守兵三百九十八名(内除舵工、炊粮十六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共兵七百零七名(以三百零七名驻防鹿仔港,以一百名分防王功大突港口,以一百十五名分防笨港,以七十五名分防新店,以五十名分防三林港,以一十名分防水里港,以二十名分防海丰港,以三十名分防番仔挖、■〈鱼逮〉仔挖、猴树各塘)、定字号战船十六只。

台协右营

都司一员(旧制游击,嘉庆十四年移驻艋舺营,将北路淡水营都司裁改台协右营都司,驻札安平镇,管辖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防安平镇)、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安平镇,一员驻防鹿耳门)、把总四员(内一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添防)、外委五员(旧制六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一员)、额外三员、步战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内除舵工、炊粮十五名、乌龙水兵一名),实共兵七百五十七名(以四百二十七名驻防安平镇,以一百五十五名分防鹿耳门汛,以六十名分防打鼓山,以五十名分防东港汛,以六十名分防蛲港、赤嵌、万丹、岐后、大林埔、下淡水、西溪、加藤、大军麓各塘)、澄字号战船十五只。

澎湖水师协副将一员(驻札澎湖妈宫,统辖本标二营官兵)

澎湖左营

游击一员(驻札妈宫,副将中军,管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防妈宫)、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妈宫、将军澳、大妈祖澳)、外委六员、额外三员、步战兵四百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内除舵工、炊粮十六名、水兵…名),实共兵九百零二名(以四百五十六名驻防妈宫,以一百名分防妈祖澳港口,以二十八各分防妈祖澳新城内,以二十八名分防挽门汛,以二十八名分防新城东港,以二十八名分防水埯汛,以三十名分防嵵里汛,以二十五名分防嵵里炮台,以六十名分防将军澳,以九十名分防文良港,以十名分防风柜炮台)、绥字号战〔船〕七只。

澎湖右营

游击一员(驻札妈宫,管辖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防妈宫)、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妈宫、北山、妈祖澳等汛)、外委七员、额外三员、步战兵四百一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内除舵水、炊粮十五名、水兵一名),实共兵九百零三名(以三百二十三名驻防妈宫西路,以一百名分防妈祖澳,以二十八名分防新城西炮台,以二十八名分防妈祖澳新城内,以一百名分防西屿内堑汛,以二十八名分防内堑炮台,以五十名分防外堑汛,以五十名分防外堑炮台,以三十名分防小门汛,以一百名分防北山汛,以一百名分防吉贝汛)、宁字号战船一十六只。

台湾府治(总兵官一员,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五员,把总十一员,外委十六员,额外八员,共兵二千五百一十八名,马兵一百二十名,城守营参将一员,左军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兵八十五名,马二十匹,右军千总一员,兵一百七十一名,马二十匹。

岳帝庙堆(中营安兵五名)、府衙门堆(中营安兵五名)、十字街堆(左营安兵五名)、关帝庙堆(左营安兵五名)、枋桥头堆(右营安兵五名)、开仙宫堆(右营安兵五名)、涂墼埕塘(城守左军安兵五名),以上俱府城内。

南炮台塘(在府治小西门外,安兵五名)、盐水埔汛(在府治南十里,外委一员,安兵一十九名)、角带围塘(在府治东南十三里,安兵五名)、港冈塘(在府治东南十里,安兵六名)、埤仔头塘(在府治南十五里,安兵十名,嘉庆十年移雁门关塘置此)、大湖搪(在府治南二十里,安兵五十名)、半路竹塘(在府治南二十五里,安兵六名)、岗山汛(在府治东南三十里,驻防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安兵一百四十五名,嘉庆十五年裁山头、山腰、山尾三塘,并入此汛)、罗汉门汛(在府治东六十里,驻防把总一员,外委……,安兵七十七名,嘉庆十五年裁康蓬……濑口、南至一塘并入此汛)、猴洞口汛(在府治东三十五里,外委一员,兵八十一名,嘉庆十五年裁……口汛、狗昆仑、磱碡坑,土地公岭各塘,并入此汛)、茂公汛(在府治东一十五里,外委一员,安兵二十八名),以上系城守营左军管辖。

北炮台塘(在府治小北门外,安兵五名)、柴头港塘(在府治北五里,安兵五名)、茑松塘(在府治北十里,安兵五名)、木栅塘(在府治北十里,安兵五名)、大穆降汛(在府治东北二十里,驻防外委一员,安兵四十四名,嘉庆十五年裁小桥、大湾、崁下三塘并入此汛)、旧社汛(在府治东二十五里,驻防外委一员,额外一员,安兵四十四名,嘉庆十五年裁拨佳里兴汛、北岸塘并入此汛)、湾里溪塘(在府治北三十里,安兵五名)、麻荳汛(在府治东北三十里,驻防外委一员,安兵三十名)、目加溜湾汛(在府治北二十五里,驻防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四十一名,嘉庆十五年裁拨水仔尾、乌山头、茇仔林三塘并入此汛)、水堀头塘(在府治北三十五里,安兵五名)、茅港尾塘(在府治北四十里,安兵五名)、铁线桥塘(在府治北五十里,安兵五名)、大武垄汛(在府治东北六十里,驻防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七十名,嘉庆十五年裁拨本县庄汛并入此汛)、急水溪塘(在府治北六十里,安兵五名)、下加冬汛(在府治北七十里,驻防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安兵九十一名)、八奖溪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五名)、北势埔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五名)、大排竹汛(在府治东北八十里,驻防外委一员,安兵四十五名,嘉庆十五年裁拨三嵌汛、哆啰嘓塘并入此汛)。以上系城守右军管辖。

二滥塘(在府治南三十里,安兵五名)、竿蓁塘(在府治南四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十五名)、小店塘(在府治南五十里,安兵五名)、观音山塘(在府治南六十里,石井汛千总管辖巡防,安兵十名)、兰坡岭塘(在府治东南七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十名)、石井汛(在府治东南六十里,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安兵一百二十名,分防观音……)、溪边塘(在府治东南七十五里,安兵五名)、苦苓门塘(在府治南七十里,安兵五名)、凤山城(在府治南八十里,参将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二员,额外四员、兵五百名,马三十匹)、打鹿潭塘(在府治南九十里,安兵五名)、坪仔头塘(在府治南九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十名)、攀桂桥汛(在府治东南八十里,把总一员,安兵五十一名)、旧城汛(在府治西南六十里,把总一员,安兵一百六十名)、蕃薯藔汛(在府治南六十五里,外委一员,安兵一十二名)、水底藔汛(在府治南一百六十里,驻防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安兵一百五十名)。以上系南路营管辖。

阿猴塘(在府治东南一百里,离凤山县二十里,安兵十名)、山猪毛口汛(在府治东南一百一十里,离凤山县三十里,都司驻札,把总一员、额外二员,安兵二百五十九名,马十匹)、阿里港汛(在府治东南八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六十名,兼武洛汛)、新园汛(在府治南一百里,千总一员,安兵一百名)、东港汛(在府治西南一百一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四十五名)、万丹汛(在府治东南一百里,把总一员,安兵五十名)、茄藤港塘(在府治南一百一十里,安兵五名)、放■〈纟索〉塘(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安兵五名)、大昆麓塘(在府治南一百三十里,安兵五名)、枋藔汛(在府治南一百四十里,外委一员,安兵三十名)。以上系下淡水营管辖。

水堀头塘(在府治北九十里,安兵六名)、八奖溪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一十名)、嘉义县城(在府治……一百里,都司驻札,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四员,安兵五百名,马三十五匹)、外四汛(把总一员,巡防兵二十四名,驻嘉义城外)、山底塘(在嘉义县东门外,安兵六名)、牛稠溪(在府治北一百五里,安兵五名)、打猫塘(在府治北一百十里,安兵五名)、大埔林汛(在府治北一百二十里,外委一员,安兵二十名)、斗六门汛(在府治东北一百四十五里,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一百八十名)、虎尾溪汛(在府治北一百四十四里,原设外委一员,安兵一十九名)、虎尾溪塘(在府治北四十里,原设兵五名)、他里雾汛(在府治北一百三十里,设外委一员,安兵四十名)、中路头塘(在府治北一百四十里,原设兵十名)、西螺汛(在府治北一百五十里,设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六十九名)、三条圳塘(在府治北一百五十五里,原设兵十五名)、大仑脚汛(在府治北一百里,原设外委一员,安兵三十九名)、林圯埔汛(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原设外委一员,安兵三十名)、笨港汛(在府治西北一百里,原设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八十九名)、盐水港汛(在府治西北八十里,原设把总一员,安兵一百名)、水沙连汛(在府治东北一百七十里,原设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一百名),以上系北路右营管辖。

东螺塘(在府治北一百六十里,兵十名)、大武郡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兵五名)、燕雾汛(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里,把总一员,兵四十名)、燕雾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五里,兵五名)、番仔沟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安兵五名)、枋桥塘(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里,兵五名)、溪口藔(兵一十名)、二林汛(在府治西北一百五十里,外委一员,兵五名)、赤涂崎塘(在府治北一百九十里,兵五名)、南北投汛(在府治东北一百九十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九十九名)、彰化县城(副将驻札,都司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五百六十五名,马五十匹,在府北二百里)、外四汛(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巡防兵四十五名,驻彰化县北门外)、底塘(在彰化县南门外,兵五名)、八卦山汛(在彰化县东门外,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一百名,嘉庆十五年裁柳树汛,并入此汛)、猫雾捒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里,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兵八十五名)、葫芦墩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五里,外委一员,兵四十名,嘉庆十五年裁柳树湳外委一员、兵三十四名、二八水兵六名置此)、大肚溪塘(在府治北二百十里,兵五名)、四张犁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嘉庆十五年裁移马芝遴、大突、二林、二八水各塘置此)、沙辘塘(在府治北二百二十里,兵五名)、牛骂头汛(在府治北二百三十里,额外一员,兵二十五名)、大里■〈木戈〉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五里,外委一员,兵五十名,乾隆五十三年设)、触口汛(离府治一百六十里,额外一员,兵三……)、崁顶汛(离府治二百五十里,外委一员,兵五十名,嘉庆十五年裁虎仔坑兵十名,并入此汛)。以上系北路中营管辖。

大甲溪汛(在府治北二百五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今奏请添兵,将守备移驻)、吞霄塘(在府治北二百七十里,兵十名)、猫盂塘(在府治北二百六十里,兵五名)、大安海口汛(在府治西北二百六十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七十四名)、白沙墩塘(在府治北二百九十五里,外委一员,兵十名)、加志阁塘(在府治北三百一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八名)、后垄汛(在府治北三百一十里,千总一员,兵五十三名)、中港汛(在府治北三百二十九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八名)、香山塘(在府治北三百三十五里,兵十名)、海口汛(在府治西北三百四十五里,额外一员,兵十二名)、竹堑厅治(在府治北三百五十九里,守备驻防,今奏请将镇标右营游击移驻,千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二百九十四名,马十五匹)、杨梅坜汛(在府治北四百里,把总一员,兵六十七名)、桃仔园汛(在府治北四百三十里,把总一员,兵一十五名)、南嵌汛(在府治北四百三十九里,外委一员,兵二十六名)。以上系北路右营管辖。

艋舺营汛(在府治北五百二十八里,参将驻札,陆路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二员,兵四百五十名,马一十匹)、大鸡笼汛(离艋舺六十里,千总一员,兵九十名)、马炼汛(离艋舺九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水转脚汛(离艋舺三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五名)、三貂港汛(离艋舺一百零一里,把总一员,兵三十名)、海山口汛(离艋舺十里,外委一员,兵六十名)、三瓜仔汛(离营汛七十里,外委一员,兵十名)、龟山仑岭汛塘(离艋舺二十五里,兵十名)、暖暖塘(离艋舺营汛五十里,兵十名)、灿光藔塘(离艋舺营汛八十五里,兵十名)。以上系艋舺陆路管辖。

沪尾炮台汛(水师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三员,兵五百三十名)、八里坌汛(离艋舺三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金包里汛(离艋舺九十二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名)、石门汛(离艋舺十二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小鸡笼塘(离艋舺五十二里,兵十名)、北港塘(离沪尾四里,兵五十名)。以上系艋舺沪尾水师管辖。

噶玛兰五围厅治(离艋舺营汛二百一十里,都司驻札,千总一员、外委二员、额外一员,兵三百六十名)、头围汛(南至三围塘十二里,北至炮台塘五里,守备一员、外委一员,兵一百名)、三貂汛(南至北关汛六十里,北与艋舺分管交界十里,千总一员,兵五十名)、溪洲汛(北至五围城汛十二里,南至加礼远汛二十里,把总一员,兵四十名)、苏澳汛(离加礼远汛二十里,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加礼远汛(北至溪洲汛二十里,南至苏澳汛二十里,额外一员,兵五十名)、北关汛(南至炮台塘十里,北至三貂汛六十里,外委一员,兵四十名)、三围塘(离头围汛十二里,兵十名)、炮台塘(离头围汛五里,兵十五名)。以上系噶玛兰管。

安平镇(台协水师副将驻札,台协中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额外五员,兵四十七名,台协右营都司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四员、额外三员,兵四百二十七名,离府治水程七里)、鹿耳门口汛(台协中营千总一员、台协右营千总一员,兵各一百五十名,驻防中右两营,游击、都司、守备按季轮防,离府治水程三十里)、大港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离府治水程七里)、茄藤仔塘(兵五名,离府治二十里)、喜树仔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里)、昆身头塘(兵五名)、蛲港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里)、蚊港汛(把总一员,兵一百名,离府治五十三里)、南鲲身塘(兵五名,离府治水程四十里)、北门屿塘(兵五名,离府治四十里)、马沙沟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里)。以上系台协中营管辖。

打鼓汛(把总一员,兵六十名,离府治西南八十里)、蛲港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五里)、赤嵌塘(兵五名,离府治四十里)、万丹塘(兵五名,离府治南六十里)、岐后汛(兵十名,离府治南九十里)、大埔林塘(兵五名,离府治南一百里)、下淡水塘(兵…名,离府治南一百零五里)、西溪塘(兵十名,离府治一百五里)、东港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离府治西南一百十里)、茄藤港塘(兵五名,离府治一百一十三里)、放■〈纟索〉塘(兵五名,离府治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大昆麓塘(外委一员,兵五名,离府治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系台协右营管辖。

鹿港汛(台协左营游击驻札,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三百零七名,离府治西北一百九十里)、水里港汛(外委一员,兵二十名,离府治西北二百二十里)、番仔挖塘(兵五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八十里)、王功海口汛(千总一员,兵一百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八十五里)、笨港汛(台协右营守备驻防,把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离府治西北一百里)、■〈鱼逮〉仔挖塘(兵五名,离府治西北一百一十里)猴树港汛(兵十名,离府治西北九十里)、海丰港汛(外委一员,兵二十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四十里)、新店汛(把总一员,兵七十五名,离府治西北七十七里)、三林港汛(外委一员,兵五十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六十里)。以上系台协左营管辖。

澎湖妈宫(副将驻札,左右两营游击守备各一员,千总、把总各二员,外委九员、额外六员,兵七百七十九名)、妈祖澳港口(左右营兵各一百名,千、把总各一员)、大妈祖宫新城内(把总一员,左右营兵各二十八名)、挽门汛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水埯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将军澳(把总一员,兵六十名)、将军澳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嵵里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左营辖)、嵵里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文良港汛(外委一员,兵九十名,左营辖)、风柜尾炮台(兵十名,左营辖)、妈祖澳新城内(兵二十八名,右营辖)、西屿头(外委一员,兵一百名,右营辖)、外堑炮台汛(兵十五名,右营辖)、小门汛(兵三十名,右营辖)、内堑炮台(兵二十八名,右营辖)、外堑汛(外委一员,兵五十名,右营辖)、北山汛(把总一员,兵一百名,右营辖)、吉贝汛(外委一员,兵一百名,右营辖)。

(以上系曾敦仁、翁守训同采)

北路淡水营,自乾隆二十年起,旧制原设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二十九名额、马一十匹、战船二只,分防艋舺渡头汛、大鸡笼汛、海山口汛、八里坌汛、右石门汛、金包里汛、炮台塘、北港塘、小鸡笼塘、烟墩塘、长道坑塘、斗六汛、五塘,俱系都司管辖。陆路地方东至三貂一百零六里,西至石头溪与北右营交界三十五里,南至山林三十里,北至海三十里。水洋上至三貂一百里,下〔至〕中港溪与台协水师左营交界一百五十里,隶北路协□将统管。所建营房、汛塘、衙署、军□库局,较…房,俱于嘉庆十年……月间遭…匪蔡牵帮□攻陷,焚…存署都…陈廷梅…兵打仗…续,都司陈阶升随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淡水接任,收回营制。嗣因兵力单薄,嘉庆十一年间奉文在台就淡招募水兵一百五十名添防。嘉庆十五年,奉文就台协水师三营裁拨台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随驾平字一号、二号、定字三号、澄字四号战船四只,至淡添防,即将北路淡水营都司改为艋舺营游击。案于嘉庆十三年间奉文奏准。

台湾北路附近沪尾之艋舺地方,远在台北,仅责成都司分防,每遇海口有事,不惟台湾镇远在郡城,鞭长莫及,即北路协驻札彰化,往返数日,亦属缓不济急。请将福建台湾水师右营游击移驻艋舺,作为艋舺营游击,管理淡水北路营务。淡水营都司移驻台湾水师右营,作为台湾水师右营都司。其原设兴化协右营守备,移驻沪尾炮台,作为沪尾水师守备,管辖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额外三员。又延平协左营守备,准其移驻艋舺,作为艋舺营游击中军守备,管辖陆路弁兵。其应添千把、外委等官,准其于台湾各营内通融酌拨等因;奉行添设在案。艋舺营游击改为水师参将,案于道光四年间奉文奏准,将艋舺游击改为水师参将,……艋舺……管辖。艋舺路中军守备、沪尾水………备兼辖………头围汛守…,统辖水陆地方,水洋…大…港,与台协…营交界起,至噶玛兰折入苏澳界止,计水洋七百余里。(附图)

噶玛兰营,新辟地,始入版图。嘉庆十八年奉文奏准安设营伍,设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二员、额外外委三员,由内地上府延、建、汀、邵拨戍兵丁三百九十五名,统归艋舺营游击兼辖。守备同通判驻札五围,存城把总一员、协防外委一员、额外外委二员、兵丁二百一十五名。自五围至三围,计程十二里。三围应设一汛,安兵十名。三围至头围,计程十二里。头围应派千总一员、兵八十名,同县丞驻札防范。该地乌石港口,建筑炮台一座,拨兵架炮防守。其将近头围五里之外,地名硬枋,高山险峻,为噶玛兰全境咽喉要道,建盖北关一座,派外委一员、兵三十名,驻札防守,专司启闭盘诘奸宄,毋许溷迹潜入。由北关至嶐嶐山脚,计程二十五里。嶐嶐岭脚,安设一汛,派额外外委一员、兵二十名驻札防守。其由五围至溪洲,计程十二里。溪洲应派把总一员、兵四十名驻札巡防在案。

噶玛兰营添设都司案,于道光四年间奉文奏准。噶玛兰地方于嘉庆十八年,始入版图。在台湾极北,西面靠山,东临大海。其南北两面,皆系山海交错,距郡一千三百余里。该营原归艋舺营水师游击统辖。惟查艋舺营由陆入兰,程途尚须三日。若水师兵一遇顺风,可以朝发夕至。该处系生番地界,匪船出没,势所不免。原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共兵四百名(除分驻巡防外,有城兵丁□有二百一十五名,力既单薄,缉捕恐难周备。自应添设将弁兵丁,期于巡防有所裨益。艋舺营游击改为水师参将,专管兰境洋面,仍兼管噶玛兰陆路军务,并于北路左营及台湾城守营抽拨战守兵二百名,再于艋舺抽去陆兵一百名,拨入兰营,加以原设额兵,共有七百名,兵力较厚,足壮声威,并须添设都司一员,驻札五围城内,将原设五围城内守备移驻头围。其原设头围千总,移驻三貂。再添千总一员、外委二员,以资钤束等因。奉行添设在案。

一、乾隆四十八年,将各营分配各官养廉兵粮裁去,按县给与养廉银两,其所裁兵粮,添设实兵操防。

一、乾隆五十五年,增设全台陆路各营马三百匹,马兵三百名。其马兵由内营按起拨换,其马匹倒毙,每年由台湾选派守备都司一员、把总一员,赴口外购回,照额匀补。

一、嘉庆十年,添设水师哨船善字号同安梭船三十只,归台协副将统领巡洋缉捕,分配台协三营、北路淡水营管驾。

一、戍台水陆兵丁,俱按照头、二、三、四起内营按班拨换,惟噶玛兰营头起三…拨换两次,旧制新兵…戍兵班满,兵…换回,皆由府治鹿耳门配渡。嘉庆十五年,将嘉义以北换回旧兵,改由鹿仔港配渡,竹堑以北换回旧兵,改由八里坌配渡。其来戍新兵,仍由府治鹿耳门渡台,归总镇点验,分发收伍。

一、旧制总兵官以下至都司、守备,皆三年俸满更调,乾隆五十一年,此例停止,总兵官历俸三年,奏请升见。嘉庆十五年,奏请之例亦复停止。副将、参、游、都、守,必俟五年俸满,方准升调。惟水师缺多人少,不计。其千总三年历俸,由内营选拨调换。把总由台开缺拔补。俸满把总回省,收标候缺。外委均随班拨换。道光四年,将千把、外委换回之例奏停,升迁事故概就台拔补。道光八年,仍奏复旧制。千把由内营选拨对品更调,外委随班换戍。

一、总兵官一员,年支俸薪、蔬菜、心红、纸张银五百一十一两五钱七分五厘六毫,养廉银一千五百两,马干十六匹。副将三员,每员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红、纸张银三百七十七两四钱五分七厘六毛,养廉八百两,马干十二匹。参将三员,每员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红、纸张银二百四十二两三钱三分九厘六毛,养廉银五百两,马干六匹。游击七员,每员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红、纸张银二百三十一两二钱三分九厘六毛,养廉银四百两,马干六匹。都司五员,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红、纸张银一百四十一两三钱九分三厘六毛,养廉银二百四十两,马干四匹。守备十六员,每员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红、纸张银九十两七钱五厘六毛,养廉银二百两,马干四匹。千总每员年支俸薪银四十八两,养廉银一百二十两,马干二匹。把总每员年支俸薪银三十六两,养廉银九十两,马干二匹。外委饷与步战兵同。每员年各支养廉银十八两,马战兵每名月各支饷银二两,月小一两九钱三分三厘二毛。步战兵每名月各支饷银一两五钱,月小一两四钱五分。守兵每名月支饷银一两,月小九钱六分六厘六毛。马匹支草干银一两,月小九钱六分六厘六毛。官马、操马一律。官自把总以上,副将以下,每月朋扣存司银二钱,马兵一钱,战兵五分,守兵三分。外委马步战守兵,每名每月支米三斗,月小二斗九升。官兵俸饷廉干等银,按年派员赴省领运,交台湾府库按季按月给营支领。澎湖归澎湖厅库给发。噶玛兰由噶玛兰厅就地征钱粮等项开销发领。兵米就所属之厅县仓支放。

一、雍正二年,赏给戍□兵丁每户每月米一斗,七年赏给戍兵赡家银四万两,由…督匀给。岁以为常。八年,总兵王郡奏准发帑就台购置田园、鱼塭,岁收租息,赏给戍兵游巡、红事、白事、运殖等费。每兵游巡日给银一分五厘,每兵娶妻、子女婚娶各给银三两。每兵丁父母忧,身故妻亡,各给银四两。每兵身故,运骸回籍,途远者给银三两,近者一两五钱。官之收埋运柩,照其支食养廉名粮计算类推。乾隆五年,赏给戍兵更换往来盘费,以程途远近分上、中、下游,上游银二两,中游银一两五钱,下游银一两。五十三年,将林爽文案内抄没田产递年租息,赏给戍兵加饷,每名每月加给银四钱。

一、台澎各营战船,经总督满保题定,归台湾道设厂监修。道光六年,奏令台湾府匀修。于是,府亦设厂焉。

台厂战船

台厂战船(乾隆二十九以前设厂修造章程及购采料木名式、篷■〈纟索〉、器椇,归营管驾巡防守御各条目,前志已详。今自二十九年以后增添裁改者,采之以备纂辑)

查乾隆二十九年,台、澎、淡六营原设战船八十九只,至三十三年,奉署总督部堂熊札,奉谕旨查明闽、广、浙江海口战船应如何酌量裁改等因,饬据台协议就中、左、右三营裁汰战船八只,统计六营实共战船八十一只,分拨配用。

台协中营分管船十五只,编为平字号。

台协左营分管船十…只,编为…字号。

台协右营分管船十五只,编为…字号。

澎湖左营分管船十七只,编为绥字号。

澎湖右营分管船十六只,原编为宁字号。道光元年奉文避讳,改为巩字号。

淡水营分管船二只,编为波字号。

以上六营,共船八十一只。

嘉庆十年,闽浙总督王具奏台湾水师兵力单薄,添募水兵,由内地福州省厂另行添造善字号大同安梭船三十只,与台湾营兵船联帮战守,分派台协中、左、右三营承管。

嘉庆十三年,福州将军赛奏办酌筹北路海口移驻营员设立专营案内,议请添拨哨船四只。旋于嘉庆十五年,就于台协三营拨出战船四只,交艋舺营配用。

嘉庆十三年,福州将军赛奏准裁汰台协三营战船十七只,另请改造梁头二丈三四尺大船八只,以为追捕洋匪,未经兴造。旋于嘉庆十五年间,总督部堂方、巡抚部院张,会奏大船八只,毋庸建造,并请将历次攻盗击坏及在洋遭风失水之善字号船二十一只裁汰,另议添造守港平底船十六只、八桨快船十六只,分拨台、鹿、淡三口配用。由水师提督王拟定船式来台,于嘉庆十九年间兴造,至二十一年完竣,交营守港。平底船十六只,编为知字号。八桨快船十六只,编为方字号。

以上三十二船,派归台协中、左、右、淡水四营,每营分管知字号四只、方字号四只,统计台、浙、淡各营合共哨船一百零五只。

道光六年间,台湾道孔,以台地港门淤没,知、方两字号三十二船及前次裁剩之善字号九船,配用不甚得力,详奉总督部堂孙,奏准裁汰,另议改造一二号白底艍船三十二只,分拨台、鹿、淡三口,仍归各营配用,抵补原额。现在估造船式工料价费银两,尚未定案兴造。

现在存营实共战船六十四只:台协中营半字号船十一只,台协左营定字号船六只,台协右营澄字号船八只,澎协左营绥字号船十七只,澎协右营巩字号船十六只,淡水营波字号战船六只。

(道光十年二月二十日杨文显、吴春禄、蔡国香同采。道光十年三月十九日署府正堂王札志局提调刘文内粘单校对相符)

荐辟

黄本渊(台湾县人,嘉庆癸酉科优贡,道光元年召试孝廉方正,朝考引见,钦点教职,六品顶戴)。

(道光九年十月二十日苏德纯、苏凤翔合报)

进士

道光三年癸未(杜受田榜):郑用锡(淡水廪生,候选知县)。

六年丙戌(王庆元榜):曾维桢(府学附生,翰林院庶吉士)。

九年己丑(刘有庆榜):黄骧云(府学粤籍廪生,乡榜名龙光,台湾人,改今名,现官工部营缮司主事)。

(道光九年十月二十日苏德纯、苏凤翔同报)

举人

乾隆三十年己酉(王国鉴榜):王振声(府学)、杨道成(凤山)。

三十三年戊子(翁云霖榜):张源俊(台湾□生)、张植华(台湾□生,永春学正)。

三十五年庚寅恩科(锺大受榜):张源义(台湾□生)、周朝瀛(台湾□生)。

三十六年辛卯(倪元宽榜):许拔萃、叶期颐(……知县)。

三十九年甲午(张舫榜):陈作霖(台湾□生,宁化教谕,捐升内阁中书)、郭廷机(嘉义□生)。

四十二年丁酉(赵有成榜):刘应罴(台湾廪生,第七十二名,屏南训导)、陈橉(第二十名)。

四十四年己亥恩科(张经邦榜):王泰(台湾□生)、尤式钰(彰化□生)。

四十五年庚子(陈从潮榜):黄朝辅(台湾增生)、曾大源(府学廪生,军功任内阁中书)。

四十八年癸卯(张腾蛟榜):郭旁达(府学廪生,福安教谕)、史锦华。

五十一年丙午(谢淑元榜):潘振甲(台湾附生,军功加六品衔)、王搢生(台湾□生)。

五十三年戊申恩科(韩学秦榜):郭一簪、童峻德(任山东齐东县知县)。

五十四年己酉(郑炯榜):石维梓(榜姓李,台湾□生,安溪教谕)、柯梅溪(任河南密县知县)。

五十七年壬子(吴宏谟榜):林毓奇(嘉义附生)、何肇成。

五十九年甲寅恩科(杨惠元榜):洪禧(府学廪生,挑选分发山西试用知县)、蔡廷懋(嘉义□生)。

六十年乙卯(龚正调榜):吴锡金(榜姓郑,台湾□生,捐升内阁中书,后授云南丽江府知府)、蔡廷炯(嘉义□生)。

嘉庆三年戊午(郑兼才榜):郭绍芳(台湾廪生)、蔡廷槐(嘉义□生)。

五年庚申恩科(张光洁榜):蔡其英(府学附生)、周琼浆(附生)。

六年辛酉(张翘榜):刘大业(福州府学训导)、许廷杰(大田训导)。

九年甲子(林凤翘榜):吴逢春、王三锡(泰宁训导)、林望恩(府学钦赐举人,乙丑会试钦赐翰林院检讨)。

十二年丁卯(郭尚光榜):陈王辉(府学附生)、林焕章(彰化□生)、郑捧田(大田教谕,彰化廪生)。

十三年戊辰恩科(姚大椿榜):黄石标(凤山廪生)、张士凤(嘉义附生)、林希哲(嘉义附生,捐升知州)、刘鸣皋(戊辰会试钦赐翰林院检讨)。

十五年庚午(罗叶孙榜):许捷升(府学附生,捐升光禄寺署正,丙戌挑选分发湖北试用知县)、王珪璋(附生)、杨启元(彰化□生)。

十八年癸酉(周滨海榜):林谦晋(台湾附生,榜名谦光,挑选分发安徽试用知县,署广德州建平县知县)、王克成(附生)、李三山(台湾附生)。

二十一年丙子(沈捷锋榜):曾作霖(彰化廪生,挑选教谕)、林廷璋(彰化附生)、林世贤(彰化附生)、辛齐光(岁贡生,钦赐举人,澎湖人)。

二十三年戊寅恩科(黄大章榜):曾维桢(府学附生,丙戌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叶向荣(彰化附生)、郑用锡(淡水廪生,癸未进士,候选知县)。

二十四年己卯(魏本唐榜):陈泰阶(台湾廪生,候选知县)、陈玉阿(府学廪生)、郭成金(淡水廪生,挑选教谕)、黄骧云(府学廪生,己丑进士,工部主事)。

道光元年辛已恩科(林文斗榜):林大元(府学廪生)、林长青(淡水廪生)、韩治(府学优贡生)、柯琮璜(彰化附生)、林西园(龙溪附生,原籍嘉义)。

二年壬午(李家辉榜):吴景中(台湾廪生)、林青莲(台湾廪生)、洪天衢(彰化附生)。

五年乙酉(林扬祖榜):郑应元(府学附生)、陈维藻(淡水附生)、王朝纲(嘉义附生,由荫生现任刑部直隶司员外郎)。

八年戊子(郭礼图榜):郑朝兰(府学廪生,台湾人)、王琼佩(台湾增生)、谢有祥(彰化附生)、谢天申(府学廪生,粤籍)。

(道光九年十月二十日苏凤翔、苏德纯同报)

副榜

郑国梁(乾隆戊子科中式第四名,诸罗附生)、曾道周(道光戊子科钦赐副榜)。

(道光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苏德纯、苏凤翔采)

拔贡

乾隆三十年乙酉:王捷(府学)、林聪(彰化)、张寅宾(凤山)。

四十二年丁酉:谢望梅(府学)、郑天球(嘉义)、张明义(彰化)。

五十四年己酉:吕日瀛(府学)、张青峰(台湾)、吴春贵(嘉义,候选州判,议叙随带军功加一级纪录二次,任户部广西司郎中,诰封奉直大夫)、许玉成(彰化□生)。

嘉庆六年辛酉:李宗寅(府学增生)、林芳远(府学,候选教谕)、黄汝济(台湾,军功加六品衔)、黄缵(凤山,候选州判)、陈怀玉(嘉义□生)、阮起(彰化□生)。

十八年癸酉:利瓦伊扬(府学廪生,候选州判)、杨绍礼(府学廪生)、林开烈(台湾廪生)、张克忠(凤山附生)、苏策勋(嘉义,分发试用教谕)、王云鼎(彰化附生,军功加七品小京官,加六品职衔)。

道光五年乙酉:庄仰中(府学,候选州判)、陈琼芝(府学,候选州判)、郑用鉴(淡水,候选州判)、张克宽(台湾廪生)、黄尚清(凤山廪生)、曾绍沂(嘉义廪生)、廖春波(彰化廪生)。

优贡

嘉庆十五年庚午:陈震曜(嘉义廪生,历任建安、闽清、平和、惠安教谕训导,现任同安训导)。

十八年癸酉:黄本渊(府学廪生,道光元年辛已召试孝廉方正,钦点教职)。

二十一年丙子:韩治(府学廪生,道光辛已恩科中式)。

道光二年壬午:杨邦策(台湾廪生)。

(道光九年十月二十日苏德纯、苏凤翔同报)

恩贡

乾隆三十六年:薛登科(府学,军功加七品衔,任福州训导)、李希周(台湾)、林奉璋(凤山)、许腾龙(嘉义)、施国赞(彰化)。

四十五年:吴必达(府学)、郑克捷(凤山)、刘元俊(台湾)、陈萃(嘉义)、利瓦伊固(彰化)。

五十年:王昆(府学)、张源勋(台湾)、李凤翥(凤山)、赖应锦(嘉义)、张璞生(彰化)。

五十五年:陈廷璧(府学,军功加六品衔)、黄流(台湾)、李登元(凤山)、薛非魁(嘉义)、林玺(彰化)。

嘉庆元年:朱矿(府学)、林师圣(台湾,选大田教谕)、张启东(凤山)、陈廷赞(嘉义)、卢焕章(彰化)。

五年:杜朝锦(府学)、杨肇基(台湾)、林继美(凤山)、吴作霖(嘉义)、杨应选(彰化,军功加六品衔)。

十四年:黄澄源(府学)、徐朝选(台湾)、王花春(凤山)、陈必恭(嘉义)、吴玉声(彰化)。

二十四年:郑朝清(府学)、林超英(淡水)、张振文(台湾)、杜嵩(凤山)、杨登岸(嘉义)、曾拔萃(彰化)。

二十五年:林慎微(府学)、杨德宜(台湾)、郭萃(彰化)、林西泰(嘉义)、陈大音(彰化)。

道光元年:王启明(府学)、黄化治(台湾)、黄天德(凤山)、丁捷三(嘉义)、赖占梅(彰化)。

(道光十年三月初十日陈国瑛采)

岁贡

乾隆二十八年:王德化(府学)、魏天章(台湾)、余国榆(凤山)、林建章(嘉义)。

二十九年:吴峨(府学)。

三十年:吴维新(府学)、□□□(台湾)、□□□(凤山)、□□□(嘉义)、□□□(彰化)。

三十一年:洪廷庆(府学)。

三十二年:□□□(府学)、杨章(台湾)、□□□(凤山)、马琬(嘉义)。

三十三年:蔡珍(府学)。

三十四年:蔡翰章(府学)、黄璇玑(台湾)、陈元荣(凤山)、詹大成(嘉义)、陈炎(彰化)。

三十五年:杨廷秀(府学)。

三十六年:吴鸿谟(府学)、董日勉(台湾,加军功以教职)、陈亨昌(凤山)、陈璇玑(嘉义)。

三十七年:钱元扬(府学)。

三十八年:庄天钎(府学)、林瑚(台湾)、廖鸣凤(凤山)、杨宗璧(嘉义)、吴鸣谦(彰化)。

三十九年:曾希登(府学)。

四十年:林九龄(府学)、徐克贤(台湾)、郑天云(凤山)、叶发祥(嘉义)。

四十一年:郭应麟(府学)。

四十二年:张文卿(府学)、郭登云(台湾)、王有为(凤山)、陈廷圭(嘉义吴成己(彰化)。

四十三年:吴化。

四十四年:李如员(府学)、马一鸣(台湾)、蔡青峰(凤山)、陈良佐(嘉义)。

四十五年:吴攀麟(府学)。

四十六年:郭学周、林启泰(台湾)、赖元湖、陈赞禹(嘉义)、陈天爵(彰化)。

四十七年:吴世芳(府学)。

四十八年:林必敬(府学)、郑士模(台湾)、柯廷锺(凤山)、李辉(嘉义)。

四十九年:温如璋(府学)。

五十年:伍朝荣(府学、粤)、陈元辉(台湾)、柯汝贤(凤山)、黄大文(嘉义)、吕朝宗(彰化)。

五十一年:黄鸣鹤(府学)。

五十二年:张有耀(府学)、魏一飞(台湾)、洪达三(凤山)、林廷孚(嘉义)。

五十三年:李廷芝。

五十四年:林朝英(府学,中书科中书,加光禄寺署正衔)、韩高翔(台湾,闽县训导)、苏辉(凤山)、庄则行(嘉义)、翁国政(彰化)。

五十五年:杨光谟(府学)。

五十六年:李廷桂(府学)、王国华(台湾)、郭青云(凤山)、林大经(嘉义)。

五十七年:黄毓周(府学)。

五十八年:蔡邦光(府学)、游化(台湾,军功五品衔,任延平府沙县训导)、陈如玉(凤山)、林西滨(嘉义)、杨振声(彰化)。

五十九年:李英华(府学、粤)。

六十年:黄云衢(府学、粤)、韩必昌(台湾,军功六品衔,选武平训导)、王振文(凤山)、黄治(嘉义)、吴道东(彰化)。

嘉庆元年:李石俊(府学、粤)。

二年:林维增(府学)、杨鸣鹤(台湾)、黄应科(凤山)、林声德(嘉义)、李士魁(彰化)。

三年:黄毓辉(府学)。

四年:施嘉徽(府学)、章甫(台湾)、许名扬(凤山)、黄清平(嘉义)、施国敦(彰化)。

五年:谢掌文。

六年:杨爔(府学)、辛齐光(台湾、澎)、余志仁(凤山)、李华(嘉义)、陈元谟(彰化)。

七年:王振德(府学)。

八年:魏璜(府学)、高绍芳(台湾)、张廷钦(凤山)、徐梦桂(嘉义)、曾玉音(彰化)。

九年:张维新(府学,军功八品加捐训导)。

十年:庄文治(府学)、庄莅(台湾)、许时澄(凤山)、洪如璋(嘉义)、张植梅(彰化)。

十一年:陈欢光(府学)。

十二年:林筠(府学、粤)、甘作霖(台湾)、王文澜(凤山)、黄文起(嘉义)、施嘉会(彰化)。

十三年:黄赞赞(府学)。

十四年:蔡攀桂(府学)、李瑞云(台湾)、郑城(凤山)、张以仁(嘉义)、杨振熏(彰化)。

十五年:蔡鸣正(府学、粤)。

十六年:林绍祖(府学)、陈肇昌(台湾)、吴清时(凤山)、林维垒(嘉义)、郑廷策(彰化)。

十七年:黄瑞玉(府学)。

十八年:蔡远扬(府学)、曾基猷(台湾)、林辉璜(凤山)、郭拔英(嘉义)、洪大观(彰化)。

十九年:曾基业(府学)。

二十年:洪克修(府学)、陈梦莲(台湾)、杨登科(凤山)、洪世凤(嘉义)、杨汝佐(彰化)。

二十一年:林锺元(府学)。

二十二年:纪梦熊(府学)、林栖凤(台湾)、刘基昌(凤山)、黄廷辉(嘉义)、张熏(彰化)。

二十三年:陈清辉(府学)。

二十四年:林振(府学)、吴春芳(台湾)、张维翰(凤山)、黄金镕(嘉义)、陈英世(彰化)。

二十五年:黄时成(府学)、陈嘉谟(淡水)。

道光元年:施廷选(府学)、蔡有汜(台湾)、柯应三(凤山)、陈丹心(嘉义)、陈醇(彰化)。

二年:陈植青(府学)。

三年:陈连魁(府学)、张源翰(台湾)、林瑀(凤山)、王以理(嘉义)、吴道行(彰化)。

四年:黄鉴川(府学、粤)。

五年:罗在田(府学、粤)、王起材(台湾)、林春辉(凤山)、郭书绅(嘉义)、郭开荣(彰化)。

六年:黄凌云(府学)。

七年:李重曜(府学)、郭维洪(台湾)、邱大机(凤山)、张廷耀(嘉义)、吕盛音(彰化)。

八年:黄观光(府学)。

九年:洪坤(府学)、曾敦仁(台湾)、张斌(凤山)、何国材(嘉义)、杜开元(彰化)。

十年:林琼(府学)。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日陈国瑛报)

钦赐副榜

乾隆十八年:陈思敬(由同安学贡)。

乾隆三十五年:郑国梁(嘉义)。

嘉庆九年:简福(凤山)、颜协恭(彰化)。

十二年:林汝弼(府学)、黄中的(嘉义)。

十三年:翁敬胜(嘉义)。

十八年:黄大年(府学)。

二十一年:李焕章(凤山)、梁遇文(彰化)。

二十三年:蔡振清(嘉义)、赖继辉(彰化)。

道光七年:刘献廷(府学)、刘伊仲(凤山)。

八年:曾道周(台湾)。

(道光十年三月初十日陈国瑛采)

例贡(台属)

章振香、陈鸣佩(历任建宁、福州、连江、龙溪训导)、吴世同(署闽清教谕)、杨有仪(署福宁训导)、郭邦献(署清流训导)、韩高瑞(候选训导)、林瀛(候选部司务)、陈观国(候选教谕,改名昌国)、苏德纯(州同)、苏凤翔(试用训导)、陈文仰(候选训导)、黄峻(延平训导)、陈奎光(试用训导)、陈启声(试用训导)、苏以玉(凤山捐职训导)、苏策名(嘉义试用训导)(以上由廪生)。曾绍基、程志登、谢晋初、黄本辉(州同)、杨文显、韩高发(以上由增生)。林文猷(任瓯宁训导,彰化)、林捷元(任沙县训导,彰化)、林毓元(任户部司务厅司务)(以上由廪生)。陈奇烈(中书科中书)、陈兆升、陈清江(军功加八品衔)、林廷珍、程德庄(候补经历)、洪文德、韩高选(州同)、杨有龙、黄占梅、林炳、苏策林(候选布政司理问,加二级,封奉直大夫)、许容光、游大模、陈朝选、张廷彬、张学谟、许大时、苏建中、陈文倬、赵大成、苏文瑞(嘉义籍)、张必中(凤山籍)、翁品山(嘉义籍,捐纳同知职衔)、郭廷材(凤山)、王朝清(嘉义籍,候选员外郎)、简志仁(凤山)、王朝宗(嘉义籍,捐纳同知职衔)、黄作雨(台湾)、黄昌选(凤山)(以上由附生)。王克褒、陈国瑶、翁维藩、张锦美(澎湖)、吴浚之(候选通判)、游伯龙、翁锡福、李俊臣、方德良、杨志中(祀孝悌祠,有传)、刘国伦、林宗宪(候选州同)、蔡国定、郑其嘏(加捐奉直大夫)、韩长文(候选州同)、韩日文(候选都察院都事)、韩熙文(候选布政司理问)、萧继起、黄珪璋、张文辉、韩高泽(候选布政司经历)、韩高扬(刑部广西司主事,捐升员外郎)、吴志拔、沈清泽、林开飞、陈恒德(布政司理问)、锺显荣、吴廷俊、林长春、廖锦龙、方克忠、蔡国香、陈以宽、蔡显名、张国柱(候选布政司经历,捐建凤城,议叙纪录一次)、郑克贤、潘志涵、陈廷士、陈科升、陈新发、陈科连、郭拔华(军功授六品衔)、杜天奎(军功授六品衔,捐升通判,任广西平乐府通判,调镇安府通判,凤山籍)、林望高、蓝文藻、谢廷芳、王奕隆、黄昌盛、叶必成、刘天锡、陈寅昌、李廷耀、郑光基、苏文试、郑国泰、吴志泽、张克达、黄启南、陈步屏、陈仁辅、陈克劝(彰化)、张德伦(澎湖)(以上由俊秀)。

(道光十年二月初十日苏凤翔、陈国瑛同采)

武进士

道光六年:许捷标(台湾,连捷)。

(道光十年三月二十五日陈国瑛采)

武举

乾隆三十年:章英杰(府学)、洪清骥(府学)、许拔英(府学)、张从龙(凤山)、张方武(彰化)。

三十五年恩科:陈邦杰(府学)、陈宗器(府学)、吴天河(府学)、林蕴玉(府学)张简魁(府学)、许国梁(彰化)。

三十六年:吴履凤(凤山)、高升(凤山)、曾国材(凤山)。

三十九年:邱宗荣(府学)、赖廷云(嘉义)。

四十二年:陈赓功(府学)、许士魁(府学)、黄奠邦(嘉义,解元)、张士敏(嘉义)。

四十四年恩科:叶显名(府学)、黄毓金(府学)、陈飘芳(彰化)。

四十五年:林朝聘(台湾)、林廷玉(台湾)、叶如珪(嘉义)。

五十一年:郑应选(府学)、黄清华(嘉义)。

五十三年恩科:沈启成(嘉义)、张起凤(彰化)。

五十四年:张元魁(府学)、曾国乘(嘉义)。

五十七年:蔡耀仁(府学)、刘国梁(彰化)。

五十九年恩科:杨捷三(府学)、何云衢(嘉义)。

六十年:庄式玉(府学)、吴朝宗(台湾)、杜光玉、吴安邦(彰化)。

嘉庆三年:张文雅(台湾)、张元英(凤山)、郭一登(嘉义)。

五年恩科:戴时中(台湾)、杨栋(彰化)。

六年:张中玉(嘉义)、洪安邦(嘉义)、苏有功(嘉义)。

九年:詹根拔(府学)、高腾飞(府学)、陈占梅(彰化)。

十二年:庄学山(府学)、陈朝拔(台湾)、黄启东(凤山)。

十三年恩科:黄清雅(嘉义)、陈克修(彰化)。

十五年:林成章(府学)、黄圣淮(凤山)、萧建邦(彰化)。

十八年:郭逢年(府学)、颜鹏飞(府学)。

二十一年:许邦升(府学)、刘瑞麟(府学)、王得宽(嘉义)。

二十三年恩科:陈清华(府学)、麦朝清(凤山)、曾廷辉(嘉义)。

二十四年:温斌元(府学)、赵鸣岐(台湾)、周荣东(台湾)、黄朝凤(凤山)、张安邦。

道光元年恩科:林廷凤(府学)、李建邦(府学)、吴兴邦(淡水)。

二年:林得时(府学)、锺仕高(府学)、张简腾(凤山)、苏天翰(嘉义)。

五年:蔡际会(府学第八名)、刘捷高(府学)、张建邦(淡水)、许捷标(台湾)、王朝祥(嘉义)。

九年:黄安邦(府学)、何安邦(府学)、□□□(台湾)、张连捷(嘉义)。

(道光十年三月二十五日陈国瑛采)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