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1914年3月1日-1994年4月16日),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俄克拉荷马市。他的名字取自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父亲希望他也能成为一个诗人。由于三岁丧父,家境贫苦,很小就开始赚钱谋生。他从小喜欢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立志当一个音乐家。中学毕业后,获得奖学金进入黑人大学塔斯克基学院(Tuskegee Institute)学习音乐。在这里他开始接触文学,阅读了艾略特的《荒原》。由于奖学金出了问题,他读完大学三年级后就不得不去纽约,原本打算挣点钱继续学业,但结果是在纽约留了下来,在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小说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等帮助和影响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早期主要撰写评论文章,先后出版了两部论文集《影子与行动》(Shadow and Act)和《走向领地》(Going to the Territory)阐述了自己对文学、音乐和美国黑人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观点。1952年出版了经过七年精心创作而成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小说描写了一个黑人青年在充斥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社会里寻找自我的心理成熟历程,属于成长小说类。除了序曲和尾声外,小说在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在南方黑人大学的生活、在纽约自由油漆厂的遭遇和在哈莱姆区的经历。小说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于一身,通过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复杂深奥的主题,尤其是大量象征的运用,使小说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理解。尽管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再出版第二部分小说,但他的创作活动却从未中止。他死后,其文学遗产执行人约翰·卡拉汉(John Callahan)在整理遗稿的基础上加工完成出版了埃里森的第二部小说《六月庆典》(Juneteenth)。埃里森因主张种族融合、文化多元、没有直接参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及在小说中没有像赖特那样创作抗议小说(protest novel)而备受指责。在美学上,他的主要观点是“小说家应该对民主承担道德责任”。他的小说致力于改变传统的黑人公式化形象、重塑黑人人性。
长篇小说,于 1952年出版。一个无名的黑人叙述者 居住在纽约市的一个被强光照得通亮 的地窖里,但跟他联系的任何人都看 不见他。原来他来自美国南方,在上 高中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被 镇上的要人邀请去做关于谦恭之美德 的报告,从而获奖学金,进入一所黑 人大学学习。他发现校长是个伪君子, 对学生暴戾专横,对白人奴颜婢膝,借 故勒令他退学,还在推荐信中说他的 坏话,使他难于找到工作。后来在纽 约市跟“兄弟会”来往甚密,但受到拉 斯一伙歹徒的追踪,但那些流氓恶棍 对戴上一副墨镜和一顶白帽的他又笑 脸相迎,称他为莱因哈特先生。他感 到迷惘,对“兄弟会”的信心也愈来愈 不足。哈莱姆突然发生了暴乱,抢劫, 放火,搞得哈莱姆一片混乱。一伙歹 徒趁机挑起种族冲突,在一帮白人的 袭击下,他不得不躲到了地下,成了 “看不见的人”。他在世上寻找自我的 努力彻底失败了,不得不隐遁到另外 一个世界中去。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