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 性别: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821年11月11日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生在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1838年入彼得堡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了一年,1844年退职,全力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发表长篇小说《穷人》,获得别林斯基的好评,被认为是果戈理的继承者,并且成了“自然派”的骨干成员。但是不久,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在艺术观点上发生分歧,因此也中断了与“自然派”的联系。1847年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继《穷人》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脆弱的心》(1848)、《白夜》(1848)、《涅托奇卡·涅兹瓦诺娃》(1849)等中短篇小说。

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其他成员一起被捕,并且因为在小组里传播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信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临刑时改判4年苦役,然后充军。1850~1854年间在鄂姆斯克要塞服苦役,后来在塞米帕拉廷斯克服兵役。1856年晋升为少尉,1859年退伍, 同年12月返回彼得堡。监禁、苦役、充军, 前后10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患上了癫癎症,后来终生不愈。

重返文坛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反映苦役犯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死屋手记》(1860~1861)。1861年,他与哥哥米哈伊尔合办的《时代》杂志开始出刊。这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改革期间,社会思想界异常活跃,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陀思妥耶夫斯基既反对贵族自由派,也不赞成革命民主派,而采取了独特的立场。他抛弃了空想社会主义,鼓吹基督教的顺从,主张与现实和解。他在《时代》杂志的发刊辞中提出了所谓“土壤”论,认为俄国知识界脱离了人民的“基础”,为了填平与人民之间的鸿沟,必须把立足点移到人民的“土壤”上来,亦即接受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驯服忍耐的精神。“土壤”论受到《现代人》杂志的批评,于是《时代》杂志开始和它论战。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的论战文章有《关于俄国文学的一组文章》(1861)、《——波夫先生和艺术问题》(1861)、《两个阵营的理论家》(1862)等。1863年,《时代》杂志因刊登斯特拉霍夫评论波兰起义的文章而被沙皇政府封闭。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创办《纪元》杂志,继续和《现代人》论战。他为此而发表了《谢德林先生,又名虚无主义者们的分裂》(1864)、《为了结束。同〈现代人〉最后一次解释》(1864)等文章,以及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短篇小说《非常事件,又名市场奇遇记》(即《鳄鱼》,1865)等。186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哥哥病逝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无力把《纪元》杂志维持下去,不得不停刊。

流放归来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竭力用抽象的道德来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这个特点在186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中已开始显露出来,而在186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则得到了充分体现。186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国旅行。旅居国外期间(1867~1871),他写了长篇小说《白痴》(1868)、中篇小说《白头偕老的丈夫》(1876)等,并且准备写作包括5部独立作品的长篇巨著《一个大罪人的一生》(或者《无神论者》)。这个想法没有实现,但有关的设想后来在长篇小说《群魔》(1871~1872)、《少年》(1875)和《卡拉玛卓夫兄弟》(1879~1880)中体现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思想异常复杂,反动势力也企图利用他的威望为巩固专制制度服务。187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反动分子麦谢尔斯基的邀请担任了他的《公民》周刊的主编。他在这个刊物里开设了《作家日记》专栏。1874年辞去《公民》周刊主编的职务,1876年将《作家日记》改为月刊,由他自己单独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里以政论的形式发表对当时重大事件的看法,也刊登一些回忆录、短篇小说,如《农夫马列伊》(1876)、《一个温顺的女人》(1876)、《可笑的人的梦》(1877)等。

70年代后半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声大震,1877年被选为俄国科学院语言文学部通讯院士。他一生贫病交加,这时经济情况略有好转,可是健康状况却日益恶化,终于在1881年病逝,享年60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病态的天才,他的病态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结果。高尔基认为他的创作体现了“关于人的一切痛苦的记忆”;就其才华和艺术表现力来说,他可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西方评论界公认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

死屋手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死屋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结构巧妙,交织成一幅沙俄牢狱生活的鲜明图画。这部作品实际上可称为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沙俄苦役犯监狱的野蛮、残暴和极其可怕的图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对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是专制农奴制度下残酷的生存条件造成了人们的犯罪。 查看详情>>

少年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少年》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教育小说单一的线性层次,而体现出现代成长小说丰富的多层内涵,作者大胆地把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融入教育小说之中,并以戏剧化手法使之融合起来。 查看详情>>

罪与罚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酗酒、卖淫、杀人、犯罪等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学问题。尽管作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唯心的”、“空想的”,但是却发人深思。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可夫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原是个聪明、正直、诚实、才华出众的大学生。但他非常高傲、自命不凡,性情孤僻。他总是单枪匹马与生活搏斗,结果屡遭失败。现实生活教育了拉斯科尔尼可夫。在这个社会上,靠诚实的劳动是很难维持生活的。经过思考,他确信,人有平庸和非凡的差别,非凡的人完全可以否定法律和道德,有权为所欲为,成为统治者。这样既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又可获得普遍的尊敬。为了证实自己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杀死了一个放印子钱的老太婆,想用她的钱来周济社会上的穷人。他把杀人犯罪当作反抗社会的手段和摆脱现状的出路,实质上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反映。但是,这种个人反抗的手段并不能替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打开一条出路。拉斯科尔尼可夫在杀死老太婆之后,曾企图逃避惩罚,但他又感到杀了人就等于毁灭了人性,于是便陷入极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拉斯科尔尼可夫所受到的真正惩罚既不是来自警察的追捕,也不是来自政府的惩治,而是来自良心的谴责。灵魂深处展开了“善”与“恶”的激烈斗争。他要清洗自己的罪过,就得顺从妥协,忍受苦难。最后终于在索尼亚的感召下自动投案自守。对社会问题的哲理探索、对人物犯罪前后心理过程的细腻描绘,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查看详情>>

穷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出版于1905年。 《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穷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细腻,入情入理,真切感人。现已编入各版小学教材。 查看详情>>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1年。全书由四个部分和一个结尾组成。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农奴制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和骗子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同被他侮辱和损害的人们之间的冲突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该小说宣扬了驯服、顺从是医治病态社会的良方。 查看详情>>

地下室手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地下室人”的内心思想活动。该书描写一个虚构的、但作者认为他当时的社会不但可能,而且甚至必然存在的人物,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40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小说以悲观主义对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历史乐观主义,认为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 查看详情>>

赌徒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赌徒》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6年。小说主要讲述波林娜爱上穷苦的家庭教师阿列克谢,但是,在阿列克谢外出期间,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波林娜成了一位放高利贷的法国人的未婚妻。阿列克谢为了拯救波林娜,陷进了轮盘赌。他最后赢了,但赌博的狂热已淹没了他对波林娜的爱情悲剧故事。作者以自我经历为原型,通过对市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从而写出金钱对人的扭曲意识。 查看详情>>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作者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初在《俄罗斯信使》杂志上连载了将近两年(自1879年第1期至1880年第11期),并于1881年出版了第一个单行本。描写旧俄时期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因金钱和情欲引起冲突而酿成仇杀的悲剧。老卡拉马佐夫与长子德米特里争夺美貌的格鲁申卡。一天夜里,德米特里疑心父亲与格鲁申卡幽会,翻墙潜至父亲的房前,逃跑时被管家拦住,他用铜杵把管家击倒在地。这时,私生子斯米尔佳科夫趁机杀死老卡拉马佐夫。德米特里涉嫌入狱。德米特里原已同卡捷琳娜订婚,后又爱上了格鲁申卡;可是弟弟伊凡却迷恋卡捷琳娜。而伊凡玩世不恭,斯米尔佳科夫杀死老卡拉马佐夫,正是信奉伊凡哲学的结果。后来,法庭错判德米特里服苦役;伊凡内咎自责,神经错乱;斯米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只有三子阿辽沙离家出走,用基督的博爱去拯救世上“迷途”的灵魂。 查看详情>>

群魔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871—1872年首次在《俄罗斯通报》连载。《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1869年9月,涅恰耶夫携带建立反政府的秘密组织的计划到达莫斯科,还随身带着由巴枯宁署名的“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的委托书。他建立秘密小组,密谋成立了“人民惩治会” 。1869年11月21日,涅恰耶夫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恐吓手段,借口伊万诺夫有可能向当局告密,迫使“人民惩治会”的一群会员在莫斯科附近暗杀了他。作者用文学的形式叙述了这一事件。 查看详情>>

白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186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白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娜司泰谢出身贵族,不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而沦为孤女。地主托慈斯收养了她,让她接受各种教育,并经常与这位十分出落的少女在“快乐村”别墅小住。数年后,托慈斯欲将她嫁给笳纳,并愿出75000卢布作为补偿。笳纳追求娜司泰谢完全是为了金钱,娜司泰谢采纳了正直、善良的梅思金公爵的建议,拒绝了笳纳的求婚。为了不连累公爵,她将富商之子罗果静准备娶她而带来的10万卢布投入火中,并说,如笳纳用手从火中取出,巨款就归其所有。而后她与罗果静乘车而去。此后,二人逃至莫斯科。在将要举行婚礼时,她又跑到公爵那里。公爵应允了叶潘钦将军要他不与娜司泰谢结婚的请求,而向叶潘钦之女阿格拉耶求婚。但当娜司泰谢要公爵在她与阿格拉耶之间做出抉择时,公爵却选择了娜司泰谢。就在娜司泰谢与公爵去教堂举行婚仪途中,她发现了罗果静。她疯狂地抓住罗果静,求他带她离开。翌日,公爵找到罗果静,打听新娘下落,在罗果静书房的床上,发现了被罗果静杀死的娜司泰谢。他俩躺到死去的娜司泰谢身旁。小说女主人公娜司泰谢的悲惨结局,是对“金钱万能”的控诉,也表明了作者塑造的完美、理想的男主人公梅思金企图用信仰和爱拯救世界幻想的破灭。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象征色彩、非理性和神秘性、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被后来的颓废派和象征主义所推崇。作家还创作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在许多作品中非理性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等创作特点,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高尔基在谴责他的宿命论等消极倾向的同时说道:“就表现力而言,他的才能可能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