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父亲是著名批评家、传记作家。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探索和革新。最早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描写一个妇女看到墙上的蜗牛所引起的种种联想,已使用意识流的技巧。成名作《黛洛维夫人》(1925)则采用了乔依斯那种交错型意识流写法。她还写有《雅各的房间》《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小说。文艺论著有《普通读者》《自己的房间》等。最著名的论文是《现代小说》,强调写主观真实,表现人的“内心火焰”,抓住心理活动的细枝末节,从而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由于精神病的反复发作,1941年她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河上投水自尽。
对伍尔芙的文艺思想应做具体分析。她认为,主观印象和幻想是文学描写的根本对象和中心。只有主观印象和幻想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真理。”同时,这个生活又是变幻莫测的、错综复杂的和不可知的。小说家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变化的、不可知的、难以定义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而不应去描写意识流状态或意识流本身之外的事物。传统小说之所以是“不真实”的,就是因为它没有表现人物“所有的幻想”, “生活从他们的笔下溜走了。”因此可以看出,伍尔芙深受“意识流”派的影响,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她更倾向于人的主观精神。伍尔芙认为,文艺家应做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忠实记录者。她要求作家要把人物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无论是细小的、奇异的,还是暂时的、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都应全部写出来。把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般的印象全部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在那千万个微尘纷纷坠入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描写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并且要“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通常所谓的大事要比通常所谓的小事包含着更充实的生活吧”。但是,按照她的观点,作家创作出的人物只会是一些缺乏社会本质、失去客观联系的人物。如果作家只追求这种主观上的真实,必然会忽视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追求。
伍尔芙要求运用新方法,塑造新的美的印象。伍尔芙十分推崇意识流小说。她认为二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的讲故事写景物的方法,使人感到不完整、不满足,不能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甚至造成障碍。这种旧小说的技巧和规范必须摒弃。而意识流小说是一种现代小说。要描写现代小说的人物,第一,对人物性格进行判断;第二,时刻注意20年代之后人物性格的变化。同时,要尽可能把人物写得美。 “这是我们借以生活的精神,就是生命本身。”这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奥兰多》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查看详情>>
《海浪》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辟开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查看详情>>
《伍尔芙读书心得》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三部重要散文集,即《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芙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心得。《伍尔芙读书心得》主要内容有:如何读书?书和女性生活有何关系?如何看待名家名作?以及,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查看详情>>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查看详情>>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是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女人,本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节就是她举办宴会,而宴会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高尚,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旧情人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这是一个我行我素,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对世俗化的达洛维夫人的种种嘲讽更加剧了主人公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战争的幸存者沃伦史密斯,他得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炮弹震呆症(shellshock),完全处于疯狂与谵妄的状态,在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正热热闹闹地举行时,他自杀了。他的死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一战残酷的持续效应,却也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幻灭感,是写实,也是象征。作者本人的生活中,死亡的阴影也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她最终在1941年选择了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中。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