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1〕,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2〕,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3〕,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迂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4〕、《八十一难》〔5〕、《阴阳大论》〔6〕、《胎胪药录》〔7〕,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8〕,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9〕,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10〕曾无仿佛;明堂阙庭〔11〕,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著。

【注释】

〔1〕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越人,姓秦,就是扁鹊,春秋战国时(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勃海郡鄚(今河北省人),曾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入虢之诊,是指扁鹊有一次去看虢国太子的病,太子假死不到半日,鼻孔还在翕动,两腿内侧及阴部还有温度,扁鹊诊为“尸蹶”(类似现代的休克),然用针刺急救,就治好了。望齐侯之色,是指扁鹊到齐国见到齐桓侯,观其面色,说他有病,应及早医治,齐桓侯很不高兴。后来扁鹊见到齐桓侯一次就说一次,但齐桓侯终究没有听进去。最后一次,扁鹊见到齐桓侯就不声不响走了。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了,去找扁鹊,但扁鹊早已走了,齐桓侯也就死了。

〔2〕方术:用方药治病的技术。

〔3〕巫祝:古代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来治病的人。

〔4〕《素问》九卷:指秦汉时代挂名黄帝作的古典医籍,即《黄帝内经》,内有“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5〕《八十一难》:古医经名。今指《难经》,后人称秦越人著。

〔6〕《阴阳大论》:古医经名,现已失传。

〔7〕《胎胪药录》:古代妇产科和小儿科一类的书,现已失传。

〔8〕按寸不及尺:寸和尺是诊脉部位。寸指寸口脉,尺指尺脉,在两手腕后挠动脉搏动部位。一说尺指尺肤,指前臂内侧自寸口以上至腕关节的皮肤。

〔9〕人迎趺阳:指诊脉部位。人迎,在结喉两侧,指颈动脉搏动处;趺阳,在足背上,指足背动脉搏动处。

〔10〕九候:指诊脉部位。据《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指头部两额、两颊和耳前,中部指寸口、神门、合谷,下部指内踝后、大趾内侧及大趾与次趾之间等九处动脉。又据《难经·十八难》,指寸、关、尺三部以浮、中、沉取,合称九候。

〔11〕明堂阙庭:明堂指鼻子,阙在两眉之间,庭指额部。

【译文】

当我每次看到扁鹊到虢国去诊断虢太子假死的病和观察齐桓侯面色而知道他有病的故事,就不禁感慨而赞叹扁鹊高超的医疗技术。奇怪的是,如今的一些医生,不重视医药常识、精心研究医术,以治疗皇上和父母亲的疾病、拯救贫穷老百姓患病的苦难,并以此保养自己的身体健康,却只知道追求虚荣和权势,千方百计为名为利。这样只讲究形式而忽略根本,虽然使他的外表看上去很华丽,但他的体内却已经衰竭。正如皮肤已不存在,毛发还能附着吗?如此若突然遭受外邪的侵袭,则不免引起很厉害的病痛。患病到十分危险的时候,才惊恐起来,委屈地恳求巫术救助,等到没有办法医治的时候,只得听天由命,束手待毙。把一生难得的百年寿命和宝贵的身体委托给庸医,任其误治。呜呼!人死之后,一切精神活动也随之消灭,变成一具与活人完全不同的尸体,埋在九泉之下,到那时再哭泣也无用了。十分痛惜啊!可大家还昏昏沉沉,执迷不悟,不知爱惜生命,如此轻视生命,到那时还有什么荣耀和权势可讲呢?而且既不能爱护别人、了解别人,又不能保护自己、认识自己,遇到灾祸、处在险境,还昏昧无知,毫无主张。真是可悲啊!那些赶时髦的人,只知道追求浮夸虚荣,不注意保重身体,不惜以生命换取名利,好像站在薄冰上和面临深谷那样,真是危险到了极点。

我的家族人口本来很多,过去有两百多人。从建安元年(196)以后,不到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得伤寒而死的占了十分之七。回想过去族人的病逝,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我就十分悲痛,于是我发愤努力,寻求古代留下的医学著作,广泛收集各家的医方,参考了《内经素问》九卷、《难经》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且辨别脉证,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一共十六卷。虽然不能用它来治好所有的疾病,但可以通过它来探求病源。如果读者能好好研究书中我所收集的内容,能够为别人诊治疾病也差不多了。

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万物,人体也有与之相似的五种物质,那就是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通过经络俞穴、内外上下互相联系和沟通;人体的机能非常微妙,变化没有终止。如果不是学识高深的人,怎能探求到这些道理呢!上古的时候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和仲文等名医,中世有长桑、扁鹊等名医,汉代有公乘阳庆和仓公等名医。这之后就再没有听到有什么好的医生了。看看现代的医生,不想好好地去研究古人著作中的道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只知继承家传,墨守成规。看病时只口头敷衍对付,和病人见面才一会儿,就随便给以汤药。按脉只按寸部而不按尺部,检查身体只握握手,不摸摸脚;颈部人迎脉、足背趺阳脉及腕部寸口脉,这三部脉象也不相互参照。计算脉搏和呼吸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草率了事。短期内是否会病危或死亡也不能判断,各部的脉象也模糊不清,鼻及面部的颜色也没有仔细观察。就像是用竹管来窥望天空那样,只看见很小一部分而已。可见要判断病人的死活,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啊!孔子曾经说过:生来就聪明懂事的为上等天才,努力学习而成的次之,因见闻多而获得广博知识的又次之。我素来重视医学,愿意按照孔子的这些话,努力学习而获得知识。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著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