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所谓姓,等于今社会学家所谓氏族,其始盖系女系,故“于文,女生为姓”(《左传》。案凡古之姓字皆从女,其不然者则氏也)。后渐转为男系,以始祖所受之姓为姓,是为正姓。如后稷之后皆姓姬。其一姓中之分支。则表之以氏,国君即以国为氏,如鲁君氏鲁。国君之别子(嫡长之外),皆别立一宗,即别受一氏。如鲁桓公之三子,为孟孙、叔孙、季孙氏是。氏亦曰庶姓,婚姻则论正姓。(如鲁、吴氏虽异,正姓同为姬。鲁昭公娶吴女为非礼。[见《论语·述而》、《礼记·坊记》。])古男子称氏,[顾亭林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无男子称姓者。”(见其《原姓》)]非不论姓(正姓),以举氏而姓可知也。女子只称姓,以婚姻关系,氏可弗论。

古氏族有外婚者,周人之同姓不婚是也。有内婚者,如楚王妻媦是也(见《公羊》桓公二年。《注》:“媦,妹也。”)。自殷以前,六世亲属尽,则婚姻可通。[见上所载《礼记·大传》。则殷以前,同姓婚之禁不甚严。]盖通婚之禁,只以血缘相近为限,不论姓之同与不同。然则同姓不婚之制,似起于周也。古宗与族异,[《白虎通义》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盖纯论情谊者也。又曰:“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为宗从之所尊。”则有督责之意矣。]所谓九族者:(1)父系之五服以内;[《白虎通义》作父之姓为一族。](2)姑及其子;(3)姊妹及其子;(4)女及其子;(5)母之父姓;(6)母之母姓;[《白虎通义》于(5)、(6)作母之父母为一族,母之昆弟为一族。](7)从母及其子;(8)妻之父姓;(9)妻之母姓。此说见《诗·葛蘲疏》引《五经异义》,为今文说。[亦见《白虎通义》,为今《戴礼》、《欧阳尚书》说。]古文以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纯乎男系,乃秦、汉时制也。[见《五经异义》,为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族。盖误以九世当之也。]然据《白虎通义·宗族篇》,则今文家所言之制,已不甚古,此制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更古之制,则父母妻三族各三也。[此为《白虎通义》之又一说,谓尧时父母妻之族俱三。周乃贬妻族以附父族。]《白虎通义》此处脱佚,不能知其详,但知妻之姊妹为一族耳。[欲详知氏族之情形,可观《礼记·大传》、《通志·氏族略》二篇,前详于古,后详于后世。]

所谓宗法者,除嫡长子[诸侯之子]继承其父之地位外,余皆别立一宗,是为“别子为祖”。[盖诸侯不敢祖天子,而大夫不敢祖诸侯。]其嫡长之子,世世承袭,为大宗宗子。次子以下,别为小宗,亦其嫡长子继承之。二世曰继父小宗,[继祢小宗。]三世曰继祖小宗,四世曰继曾祖小宗,五世曰继高祖小宗。凡宗子,应管辖、收恤其族人,但至六世,则不复有此权利义务。[继祢者亲弟宗之,继祖者从父昆弟宗之,继曾祖者从祖昆弟宗之,继高祖者从曾祖昆弟宗之。更一世服绝,则不复来事,而自事其五服内继高祖以下者,所谓五世则迁也。]惟大宗宗子,对凡同出一祖之人,永远有之,故曰:“小宗五世则迁,大宗百世不迁。”诸侯对大夫,天子对诸侯,实犹大宗之对小宗也。

宗法之立,能将同出一祖之人,团结为一,其所团结之范围,较族为狭,而其所团结之人数,转较族为多(此由其在时间上悠久故)。此为男系氏族最完整之组织,但必一氏族中人,生活互相依赖,乃可维持。[古宗子皆有土之君,故能收恤其族人。族人实其宗子共恃封土以为生,故必翼戴其宗子。“众建亲戚,以为屏藩”,一族之人,互相卫翼,以便把持也。“讲信修睦”,戒内讧也。“兴灭继绝”,同族不相剪也。美其名曰“亲亲者天下之达道”。语其实,则一族之人,肆于民上,腹民以自肥而已。曷怪孔子以“大人世及以为礼”,为小康之治哉?(《礼运》)]然其后事实渐变,士大夫之家,见于《仪礼·丧服传》者,名为大功以下同财,实则不过有一笔公款。[《丧服继父同居传》谓“夫死子稚,子无大功之亲”,则“与之适人”,故说者谓古卿大夫之家,大功以下皆同财。然《传》又曰:“昆弟之义无分,然而有分者,则辟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则不成为子。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人各私其父,则所谓大功同财者,亦其名焉而已。其实亦与一夫上父母下妻子者,相去无几矣。]小民之家,见于《孟子》、《礼记·王制》等篇者,不过五口八口而已。[一夫上父母下妻子,率五口至八口(《孟子·滕文公上集注》引程子说)。]此盖耕作方法渐变,家族取氏族之土地而分裂之,以至于此也。[古者交易未盛,生活所资,率由一族之人通力合作,人口愈多,生利之力愈大,故其人率能抟结;至交易之道开,则相待而生者,实为林林总总,不知谁何之人。生活既不复相资,何必集亲尽情疏之人以共处?且交易开,则人人皆有私财,而交易之际,己啬则人丰,己益则人损,尤为明白易见。如此切近之教育,日日受之,安有不情疏而涣者?氏族替而家族兴,固势所必至矣。]中国至此时,其情形已与今日无大异矣。

人类之团结,有依于血统者,亦有依于地域者。依于血统者曰氏族,依于地域者曰部落。(合若干氏族组成一团体,亦当称为部落。)其首领皆可称为君。合一个区域中若干部族所共归向者则为王,前已言之矣。凡氏族之长,愈到后来,其政治上统治之性质,必渐增加,与其所治之人之亲族关系,必渐趋淡薄。[如族人于小宗之子,仅以本服服之,于大宗宗子,则五世而外,悉为之齐衰三月,于其母妻亦然。此庶人为君之服也,而亲族之关系淡薄矣。]故氏族之长,与部落之长,成因虽不同;至后来,性质并无异同。惟氏族之长,继承之法,必依血统;部落之长,其初或有出于公举者耳。但在中国,此等史料,尚无所得。至于王,则惟视列国之归向与否(不论以德致,以力服),本不能常存不替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