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則

桃李始華

「始雨水,桃李始華,倉庚鳴」。引之曰:次句内本無「始」字,今本有者,後人據《月令》旁記「始」字因誤入正文也。高注曰:「自冬冰雪,至此春分穀雨,案:「春分穀雨」四字乃後人所改,《逸周書·時訓篇》「雨水之日桃始華」,則非春分穀雨時也。《吕氏春秋》注作「自冬冰雪,至此土發而耕」。故曰『始雨水』。」是首句有「始」字也。又曰:「桃李於是皆秀華。」是次句無「始」字也。《月令》「桃始華,倉庚鳴」,皆三字爲句,若無「始」字,則句法參差矣。此文「桃李華,倉庚鳴」,亦三字爲句,若加一「始」字,則句法又參差矣。故「桃李華」不言「始」,而「桃華」則言「始」;「倉庚鳴」不言「始」,而「蟬鳴」則言「始」。「蟬鳴」言「始」,而「寒蟬鳴」則不言「始」,皆變文協句也。《吕氏春秋·仲春篇》正作「桃李華」。

角斗稱

「角斗稱」。高注曰:「斗稱,量器也。」念孫案:「稱」皆當爲「桶」。「桶」、「稱」字相近,又涉注内「衡石稱也」而誤。《説文》:「桶,木方受六升。」《廣雅》曰:「方斛謂之桶。」斗、桶爲一類,故高注以桶爲量器,若作「稱」,則非量器矣。《月令》作「角斗甬」,鄭注曰:「甬,今斛也。」《吕氏春秋》作「角斗桶」,高彼注與此注同。《史記·商君傳》「平斗桶」,義亦同也。下文「仲秋之月,角斗桶」,「桶」字亦誤作「稱」。

撲曲

「具撲曲筥筐」。高注曰:「撲,也,三輔謂之撲。撲,讀南陽人言山陵同。曲,薄也。」《吕氏春秋·季春篇》作「挾曲」,高注曰:「挾,讀曰『朕』,三輔謂之『挾』,關東謂之『得』。」《月令》作「曲植」,鄭注曰:「植,槌也。」念孫案:「撲」與「挾」皆「栚」字之誤。「栚」字本作「」,形與「撲」相近。「挾」字隸書作「」,形与「」亦相近。「栚」讀若「朕」,架蠶薄之木也。,陟革反。《吕氏春秋》注「關東謂之得」,乃「棏」字之誤。「棏」與「」同。見《玉篇》《廣韻》。《説文》:「栚,槌之横者也。」《方言》作「」,云:「槌,宋魏陳楚江淮之閒謂之植,自關而西謂之槌,其横關西曰,齊部謂之。」郭璞曰:「槌,縣蠶薄柱也。」「朕」字古音本在蒸部,讀若「澄清」之「澄」。《説文》「謄」、「榺」、「賸」、「幐」、「騰」、「滕」、「」、「縢」、「螣」、「塍」、「勝」十一字竝從朕聲。《淮南·要略》「形埓之朕」,與「應」爲韻。又《兵略篇》「凡物有朕,唯道無朕」,《文子·自然篇》「朕」作「勝」。《説文》「」字從仌、朕聲,或作「凌」,從仌、夌聲。是「朕」、「夌」古同聲。故《吕氏春秋》注云「栚,讀曰『朕』」,此注云「栚,讀南陽人言山陵同」。

以雉嘗黍

「天子以雉嘗黍」。高注曰:「雉,新雞也。」念孫案:古無謂新雞爲雉者,「雉」皆當爲「」,字之誤也。《廣雅·釋言》云:「,雡也。」曹憲音而絹、而緣二反。郭注《爾雅·釋言》云:「今呼少雞爲鷚。」「鷚」與「雡」同。「少雞」即「新雞」。故高注云:「,新雞也。」《月令》作「以雛嘗黍」,其義一也。左思《蜀都賦》:「巖穴無豜豵,翳薈無鷚。」,鹿子也,義與「」亦相近。茅一桂不知「雉」爲「」之誤,而改「雉」爲「雛」,莊本同。義則是,而文則非矣。

馬政

「班馬政」。高注曰:「馬政,掌馬官也。」念孫案:「馬政」本作「馬正」。注同。故高以爲掌馬官。《吕氏春秋·仲夏篇》「班馬正」,高彼注亦云:「馬正,掌馬之官。」是其證。《月令》作「馬政」,鄭注云:「馬政,謂養馬之政教。」引《周官·廋人職》曰:『掌十有二閑之政教。』」鄭説是也。高不知「正」爲「政」之借字,故訓爲「掌馬之官」。若字本作「政」,則亦當訓爲「政教」矣。後人依《月令》改「正」爲「政」,而不知其戾於高注也。

白鍾

「孟秋之月,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鍾」。念孫案:「白鍾」之「白」,因上文而衍。「春鼓琴瑟,夏吹竽笙,秋撞鍾,冬擊磬石」,「鍾」上不宜有「白」字。而《北堂書鈔·歲時部二》《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御覽·時序部九》引此皆有「白」字,則其誤久矣。

其兵戈

「其兵戈」。念孫案:「戈」當爲「戉」,字之誤也。《説文》:「戉,大斧也,從戈、聲。「」音「厥」。《司馬法》曰:『夏執玄戉,殷執白戚,周左杖黄戉、右把白髦。』」徐鍇曰:「今作鉞。」《説文》:「鉞,車鑾聲也,從金、戉聲。《詩》曰『鑾聲鉞鉞』。」今《詩》作「噦」。《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此竝作「其兵鉞」,是其證也。四時之兵,春用矛,夏用戟,季夏用劒,秋用戉,冬用鎩。五者皆不同類,戈與戟同類,夏用戟,則秋不用戈矣。莊二十五年《穀梁傳》「天子救日,陳五兵」,徐邈曰:「矛在東,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彼言「鉞在西」,正與此「秋用戉」同義。又案:《説文》引《司馬法》作「戉」,今經傳皆作「鉞」,未必非後人所改。此「戉」字若不誤爲「戈」,則後人亦必改爲「鉞」矣。《史記·周本紀》「斬以玄鉞」,《太平御覽·皇親部一》引作「玄戈」,「戈」亦「戉」之誤。

迎秋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秋於西郊」。念孫案:「迎秋」本作「迎歲」,後人依《月令》改之耳。上文孟春、孟夏及下文孟冬,竝作「迎嵗」。高注曰:「迎歲,迎春也。」又曰:「迎歲,迎夏也。」則此亦當云「迎歲,迎秋也」。後人既改「迎歲」爲「迎秋」,又删去高注,斯爲妄矣。孟冬下亦删去「迎歲,迎冬也」五字,而正文「迎歲」尚未改。

戴荏

「命太僕及七騶、咸駕、戴荏」。劉績曰:「『戴荏』,《記》作『載旌旐』,疑『荏』乃『旌』字之誤。」念孫案:劉説是也。隸書「旌」字或作「」,與「荏」相似而誤。「載」、「戴」古字通。

至國而后已

「通路除道,從境始,至國而后已」。念孫案:「后」字後人所加。季春言「從國始,至境止」;季秋言「從境始,至國而已」。「已」亦「止」也,無庸加「后」字。

鵲加巢

「鵲加巢」。高注曰:「鵲感陽而動,上加巢也。」念孫案:「加」讀爲「架」,謂搆架之也。《召南·鵲巢》箋曰:「鵲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釋文:「架之,俗本或作加功。」案:「之」作「功」者非,「架」作「加」,則古字通用。劉昌宗讀「加」爲「架」,是也。《匡謬正俗》謂「加功力作巢」,非是。《本經篇》「大夏曾加」,高注謂「以材木相乘架」。是「加」、「架」,古字通。此言「鵲加巢」,即鄭箋所謂「冬至架之」者,非謂增加其巢也。《天文篇》曰「日冬至,鵲始加巢」,《月令》曰「季冬之日,鵲始巢」,義竝與此同。《召南》正義引《推度災》云:「鵲以復至之月始作室家。」是也。

青土

「東方之極,自竭石,舊本「石」下有「山」字,後人所加也。《太平御覽·地部二》引此無「山」字,《尚書大傳》亦無,今據删。「碣」、「竭」古字通。《道藏》本、茅本竝作「竭石」,《史記·貨殖傳》「龍門竭石」,字亦如此。劉本改「竭」爲「碣」,而莊本從之,皆未達假借之義。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引之曰:「青土」當爲「青丘」,字之誤也。《御覽》引此已誤。《本經篇》「繳大風於青丘之野」,今本「野」誤作「澤」,辯見《本經》。高注曰:「青丘,東方之丘名。」即此所云「東至青丘之野」也。《吕氏春秋·求人篇》亦云:「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之野,青丘之鄉。」《海外東經》云:「青丘國在朝陽北。」《逸周書·王會篇》「青丘狐九尾」,孔晁曰:「青丘,海東地名。」服虔注《漢書·司馬相如傳》云:「青丘國在海東三百里。」

閉關閭

「閉關閭,大搜客」。念孫案:古書無以「關閭」二字連文者,「關」當爲「門」,此涉上文「關梁」而誤也。上文及《天文篇》竝云:「閉門閭,大搜客。」《春秋繁露·五行順逆篇》云:「閉門閭,大搜索。」《太平御覽·時序部十二》引此作「守門閭」。

以塞姦人已德

「蚤閉晏開,以塞姦人,已德,執之必固」。念孫案:「塞」本作「索」,此後人以意改之也。「蚤閉晏開,以索姦人」,即上文所謂「閉門閭,大搜客」也。下句「姦人已得」,正謂索而得之。若改「索」爲「塞」,則與下句義不相屬矣。「姦人」下當更有「姦人」二字,「德」讀爲「得」。「蚤閉晏開,以索姦人,姦人已得,執之必固」,皆以四字爲句。若弟三句無「姦人」二字,則文不成義矣。《太平御覽·時序部十二》《地部二》引此「塞」作「索」,「德」作「得」,是也。但無「姦人」二字,則所見本已誤。

「夏行冬令,格」。高注曰:「格,攱也。象冬斷刑,恩澤攱格不流下。」引之曰:高説非也。「格」讀爲「落」,謂夏行冬令,則草木零落也。「格」字從木、各聲,古讀如「各」。説見《唐韻正》。「格」與「落」聲相近而注字相通。《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徐廣曰:「古『村落』,字亦作『格』。」「村落」之「落」通作「格」,猶「零落」之「落」通作「格」也。《月令》云:「仲夏行秋令,則草木零落。」《管子·幼官篇》「夏行冬政,落」,《四時篇》同。尹知章曰:「寒氣肅殺,故凋落也。」《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篇》云:「秋行冬政則落。」又云:「夏行冬政則落。」皆其明證矣。

注 而,原作「格」,據《國學基本叢書》改。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