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1〕,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2〕,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3〕,叶如栀子〔4〕,花如白蔷薇〔5〕,实如栟榈〔6〕,蒂如丁香〔7〕,根如胡桃〔8〕。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9〕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10〕,兆至瓦砾〔11〕,苗木上抽。

【注释】

〔1〕一尺:唐尺有大小之分,一般用大尺。唐大尺一尺长度约等于今天的29—30厘米。

〔2〕巴山峡川:巴山,广义的大巴山指绵延川、甘、陕、渝、鄂五省市边境山地的总称,为四川、汉中两盆地的分界山;狭义则指在汉江支流任河谷地以东,重庆、陕西、湖北三地交界处的大巴山。峡川,指今重庆东部、湖北西部一带,与巴山所指范围大致相同。

〔3〕瓜芦:又名皋芦、皋卢、高芦等,常绿大叶乔木,外形似茶而口感苦涩。《茶经·七之事》引《桐君录》:“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晋裴渊《广州记》:“酉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十四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此木一名皋芦,而叶大似茗,味苦涩,南人煮为饮,止渴,明目,除烦,不睡,消痰,和水当茗用之。”可知自魏晋至唐代,皆有取瓜芦叶当茶饮的情况,而又以“南方”,尤其是交州、广州为常见。这在当时似乎也是一种风尚。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十分煎皋卢,半榼挽醽醁。”即点明所煎饮的是皋芦。现代也有学者认为瓜芦是茶树,属于山茶科植物,是茶树的中国大叶变种,并定名为:camellia sinensis(L),var.macrophylla或var.kulusis。

〔4〕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干燥花蕾可入药。

〔5〕白蔷薇:蔷薇科。落叶灌木。植株丛生,每年开花一次,花期在5—6月。在中国南北各省都有分布。

〔6〕栟(bīng)榈:亦作栟闾,即棕榈,常绿乔木。果实为肾状球形,蓝黑色。

〔7〕蒂:底本作“叶”,《茶经》各版本中有“蕊”、“叶”、“茎”、“蒂”等不同说法。《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茶经》作“蒂”,据改。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又名丁子香、鸡舌香。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是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一种香料植物,干燥花蕾可入药。

〔8〕胡桃:Juglansregia,胡桃科。落叶乔木。属深根性植物,主根发达,长度可达2—3米。

〔9〕蒲葵:棕榈科。常绿乔木。与棕榈皆属棕榈科,原产中国南部,福建、广东一带较常见。清顾炎武《菰中随笔》卷二:“蒲葵,即今之棕榈。”蒲,底本作“藏”,据《四库》本改。

〔10〕下孕:意为在土壤中滋生发育,即向下生长。

〔11〕兆:裂开,此指茶树生长时根系将土地撑裂。

【译文】

茶树是南方的优良树种。高度在一尺、二尺,直至几十尺不等。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两个人合抱那么粗的茶树,要将其枝条砍下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外观像瓜芦木,叶子像栀子叶,花像白蔷薇花,果实像栟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根。瓜芦木产于广州,外形像茶,味极苦涩。栟榈是蒲葵类的植物,其种子像茶籽。胡桃和茶树的根系都向下生长,裂开土壤,伸到坚实的砾土层,苗木才向上生长。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1〕;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2〕;草木并,作“荼”〔3〕,其字出《尔雅》〔4〕。

【注释】

〔1〕《开元文字音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成的字书,共三十卷,已亡佚。有辑本两种:一为收入《汉学堂丛书》的清黄奭辑本,一为收入《广仓学宭丛书》的近人汪黎庆辑本。

〔2〕《本草》:本名《神农本草经》,因书中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已亡佚。《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疑为汉人所作,后代屡有增广修补。唐显庆四年(659)修《新修本草》,增至二十卷,即所谓《唐本草》。此处或指《唐本草》。

〔3〕荼:中唐以后才出现“茶”字,之前都写作“荼”。宋魏了翁鹤山集》卷四八《邛州先茶记》:“且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徐鼎臣训茶,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清顾炎武通过查考唐代碑刻,所撰《唐韵正》卷四中肯定了魏了翁的观点。此处原作“茶”,据今本《尔雅》改。

〔4〕《尔雅》: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词典。一般认为是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学者所作,共十九篇。晋郭璞有《尔雅注》。但此处说“荼”字出自《尔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更早的《诗经》中,“荼”字已多次出现。如《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风·出其东门》:“出其 阇,有女如荼。”

【译文】

“茶”字的结构:或从草部,或从木部,或者草木两部兼从。从草部,应当写作“茶”,这个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部,应当写作“”,这个字出自《本草》;草木两部兼从,写作“荼”,这个字出自《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1〕,三曰蔎〔2〕,四曰茗〔3〕,五曰荈〔4〕。周公〔5〕云:“槚,苦荼。”杨执戟〔6〕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7〕云:“早取为茶〔8〕,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注释】

〔1〕槚(jiǎ):原意指楸树。《说文解字·木部》:“槚,楸也。从木,贾声。”这里是茶的别名,《尔雅·释木》:“槚,苦荼。”郭璞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2〕蔎(shè):原是一种香草。《说文解字·草部》:“蔎,香草也。从艸,设声。”段玉裁注认为是草香之意。这里也是茶的一种别名。

〔3〕茗:茶的一种别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原无此字,宋徐铉校订时补入,称:“茗,茶芽也,从艸,名声,莫迥切。”《类篇·木部》:“茶,茗也。”

〔4〕荈(chuǎn):茶的一种别名。《大广益会玉篇·草部》中认为荈是“茶叶老者”。

〔5〕周公:周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名旦。因其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曾辅佐武王灭商,又被封于鲁。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武庚、管叔、蔡叔之乱。传说周公还曾制定礼乐制度。事具见《史记·鲁周公世家》。此处所引周公的话,实指《尔雅》。传说《尔雅》是周公所作,但不可信。

〔6〕杨执戟:扬雄(前53—18),亦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曾官给事黄门侍郎,汉时侍郎、郎中等职皆须执戟守卫殿门,故别称“执戟”。扬雄所撰《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有晋郭璞注。扬雄还是汉赋的代表作家之一,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另有《太玄》、《法言》等著作。此处所说“杨执戟”当指《方言》,但是这句话并不见于今本《方言》。

〔7〕郭弘农: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初官著作佐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起兵而被杀,追赠弘农太守,故称“郭弘农”。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明人辑有《郭弘农集》。《晋书》卷七二有传。

〔8〕茶:据今本《尔雅》郭璞注,当作“荼”。

【译文】

茶的名称:一为茶,二为槚,三为蔎,四为茗,五为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茶。”杨雄说:“蜀地西南的人称茶为蔎。”郭璞说:“采摘早的称为茶,采摘晚的称为茗,或称为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1〕,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2〕,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3〕;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4〕。

【注释】

〔1〕砾壤:指砂质土壤。砾,底本作“栎”,据《学津讨原》本改。

〔2〕阳崖阴林:阳崖,向阳的山崖。阴林,林阴覆盖之下。

〔3〕笋者上,牙者次:刚萌发的茶芽为上等,茶芽稍长的较差。牙,通“芽”。《说文解字·竹部》:“笋,竹胎也。”段玉裁注:“胎言其含苞。”《说文解字·草部》:“芽,萌芽也。”段玉裁注:“按此本作芽萌也,后人倒之。”

〔4〕瘕(jiǎ)疾:腹中所生肿块。

【译文】

茶树生长的地方:生长在土质坚硬的烂石土壤中的茶树最好,生长在土质稍硬的砂质土壤中的次之,生长在土质松软的黄土中的最差。如果用种子播植后不压实土壤,或采用移栽的种植方法,很少有生长得茂盛的。应该按照种瓜的方法去种植茶树,三年以后就可以采摘。野生的茶树最好,人工种植的稍差。生长在向阳的山崖、林阴覆盖下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好,呈绿色的稍差;茶芽刚刚萌发的好,茶芽稍长的稍差;茶叶还是反卷的好,已经展开的稍差。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中的茶树,不值得采摘,因其性状凝滞,饮用后会得腹中结块的病。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1〕、甘露〔2〕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3〕,饮之成疾。

【注释】

〔1〕醍醐: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味道甘美,可以入药。《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2〕甘露:甘美的雨露。古人认为是“天之津液”,常将口感甘甜的液体比作甘露。

〔3〕卉莽:野草。

【译文】

茶的功效:茶的性味至寒,作为饮料,最适合精心一志、俭以养德的人饮用。如果感到热渴滞闷、头痛眼涩、四肢烦劳无力、关节不太舒畅,略微喝上四五口,就如同喝了醍醐、甘露一般。

茶如果不按时令采摘,制作技法不精细,混杂着杂草,饮用后就会生病。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1〕,中者生百济、新罗〔2〕,下者生高丽〔3〕。有生泽州〔4〕、易州〔5〕、幽州〔6〕、檀州〔7〕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8〕,使六疾不瘳〔9〕。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上党:隋上党郡。唐武德元年(618)置潞州,天宝元年(742)曾改为上党郡,领上党、壶关、长子、屯留、潞城、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等县,治上党。属河东道。辖境在今山西长治、壶关、涉县、武乡、屯留一带。

〔2〕百济、新罗:皆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罗在朝鲜半岛东南部,与唐朝都有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3〕高丽:即高句丽,朝鲜半岛古国,在朝鲜半岛的北部。

〔4〕泽州:唐时领晋城、端氏、陵川、阳城、沁水、高平等县,治晋城。属河东道。辖境在今山西晋城、陵川、阳城、沁水一带。泽州盛产人参,《元和郡县志》卷一三记载,唐开元年间泽州贡赋中有人参。

〔5〕易州:隋上谷郡。唐武德四年(621)置易州,领易、容城、遂城、涞水、满城、五回等县,治易县。属河北道。辖境在今河北易县、涞水、徐水、满城一带。

〔6〕幽州:隋涿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八州。幽州领蓟、幽都、广平、潞、武清、永清、安次、良乡、昌平等县,治蓟县。属河北道。辖境在今北京、天津及河北永清、安次一带。

〔7〕檀州:隋安乐郡。唐武德元年(618)置檀州,领密云、燕乐二县,治密云。属河北道。辖境在今北京密云、平谷一带。

〔8〕荠苨(jìní):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桔梗科。草本植物。形似人参,根可入药,但功效与人参不同。

〔9〕六疾不瘳(chōu):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生的各种疾病。《左传》昭公元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瘳,病愈。

【译文】

饮茶的忧患,就像服用人参的忧患一样。上等的人参产自上党,中等的人参产自百济、新罗,下等的产自高丽。产自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参,作为药物并没有效用,何况连这些都不如的呢!如果服用的是荠苨而非人参,那么疾病就不能痊愈。懂得服用人参的忧患,则饮茶的忧患就能全部知道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