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之三(卷第十六)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梵行品之三。

起卷是第二论义,有问有答。问为二:一、问同世间,二、问异世不知。

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为舍利弗说:世间知者,我亦得如。

世间不知,我亦悉知,其义云何?

答为二:先正答,次结。初答为三:初、明异世间,二、明同世间,三、非世非出世。

善男子,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世间之人亦复不知不见不觉十二部经、十二因缘、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见觉者,不名世间,当名菩萨。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

异故,即世间不知不知十二部经。

云何世间所知见觉?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说言初禅至非非想名为涅槃。善男子,是名世间所知见觉。

或同者,世间横计微尘等,生计世界,有边为终,无边为无终,皆堕断常。旧云无始无终有两解:一云无始无明,全无始终;二云无始无明,有始有终。无有一始在此无始之初者,故知有始而复终于佛果。此之两解,同于此中横计断常。十一空中,明无始空,为破此始,亦破此终。

于如是事下,第三、明非世、出世。

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事亦知见觉。菩萨如是知见觉已,若言不知不见不觉是为虚妄,虚妄之法则为是罪,以是罪故堕于地狱。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门、若婆罗门,说言无道、菩提、涅槃,当知是辈名一阐提,魔之眷属,名为谤法,如是谤法名谤诸佛。

若菩萨知谤言不知,即是谤人;言无菩提,即是谤法。

次结如文。

如是之人,不名世间,不名非世间。

尔时,迦叶下,第四、说偈结叹。他云:初半行叹大慈,次一行半叹大悲,后两偈结叹。今谓初半行如前,次半行叹大悲,次世医者一行半叹大喜。喜之所离,故言不发;喜之所得,故言甘露。众生既服下半行,是叹大舍。次一行结叹,如文。

尔时,迦叶闻是事已,即以偈颂而赞叹佛:

大慈悯众生,故令我归依。

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

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

毕竟不复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

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如来今为我,演说大涅槃,众生闻秘藏,

即得不生灭。

说是偈下,是第三,明戒为梵行。开善云:前明深梵行,此明浅梵行。是义不然,以戒为本,故能化他。就文为三:一、持戒,二、护法,三、六念。以持戒故能护法,以护法故能修念,次第相成,法尔故也。持戒为二:初、略明持戒,次、广明得失。初文有问、答。问为二:初、领旨,后、正难。

迦叶菩萨说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菩萨悉能知见觉者。

难中为两,先难同世。

若使菩萨是世间者,不得说言世间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能知、见、觉。

若世间不知、见、觉,菩萨亦应不知、见、觉。

次难异世。

若非世间,有何异相?

佛答有二:先开两章,次释两章。

佛言:善男子,言菩萨者,亦是世间,亦非世间。不知见觉者名为世间,知见觉者不名世间。

汝言有何异下,释两章门。先明不异,即释同章。

汝言有何异者,我今当说。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

有同有异,不一向同,如文。

菩萨闻是下,第二、释异章门,又二:先明闻经故得三法,次明三法相资。

菩萨闻是涅槃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覆复念言:唯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系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

初文具明三法,皆戒为本。

以修慧下,第二、明三法相资。文略,故但言二:初、明慧资戒。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无有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

二、明戒资慧。

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得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迦叶复言语下,第二、广辨得失,有问有答。

迦叶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

答又二:先举不净持戒不能相资,次明净戒正答问。初文又二:初明不净,次无相资。

佛言: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

有四不净:一、为有,如难陀(云云);二、性不定,或时能持,或不能持;三、非毕竟不能,从始至终永永长持;四、不为众生无广大意,自局在己,不兼利他。

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间戒不清净。菩萨摩诃萨下,第二、明于净戒,正答其问。亦二:先明净戒,次明相资。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

初净中,四净对前四不净戒,非戒即对前无始终戒,非戒非是五戒律仪等,乃以无戒无持为戒,此是毕竟净戒。

于戒净中下,第二、明相资之力,又二:初三、法相资,次五、法佐助。相资中,次第传传释前诸句。于中二:初、因戒故释不悔,又有法、譬、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散种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

譬有三譬: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

次以净戒故下,次释欢喜,又二:先明三相,次明悦乐。初文为三:初明持喜,二明毁忧,三双明二义。前二各有法、譬、合。

以净戒故,心得欢喜。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

持净戒者,亦复如是。

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

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于第三,双明持犯中二: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于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

初中,牛譬经教,女譬禀者,酪瓶譬破戒,浆瓶譬持戒,至城欲卖譬俱求当果,以因贸果(云云),脚跌譬命终,二瓶俱破譬身坏,忧喜譬持毁。浆瓶者,已𤚼得酥,止余浆汁,所直不多,不得亦闲,譬持戒人已修得道,只余残命,命存亦善,不存亦闲。若也酪瓶全未𤚼酥,失酪酥亡,譬破戒人未得修道,此命若终,其道亦失,是故忧畏。

次持戒下,合,如文。

持戒、破戒,亦复如是。持净戒者,心则欢喜;

次心欢喜故,则便思惟下,释悦乐,又二:初正释。

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于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应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

后论义,论义中,先问后答。

迦叶复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于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

答:中有四重解释,后展转深入,成大涅槃,皆由于戒。然五受根中,则乐浅喜深;禅定之中,则喜浅乐深。各有所据,今同禅支。

次明五法佐助中。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增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言得五涅槃者,即脱五阴,涅槃非五,脱五阴缚,名五涅槃。

善男子,若我弟子下,第二、明护法。护法即是护戒,护戒既牢即是持戒,持戒不牢由无护心,又二:先呵毁法,次劝护法。初呵毁,又三:一、正呵破戒,二、呵求有作业,三、呵是处非处。然极猥人无过破戒,一无所用。文云宁当不受不持,不用毁戒而受读之。问:上文为仆趋令读诵,今文宁使不受不持,两言相反者,何耶?答:此各有意。前明汲引,百方令入;今诫人师,令无瑕犯。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经毁禁戒者,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读诵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大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宁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

初呵毁中,不出三业:初是呵身,次是呵心,三是呵口。初文者,若能持戒,所有弟子亦敩是师,自既不正,号令不严。

次当正身心下,第二、呵求有。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莫掉戏轻躁举动。身为掉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掉戏。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当轻诃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求有造业,则是众生大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若求三有,名为轻躁;不求果报,名为沉审;望有修因,是则名为为有造业。

三、莫非时说下,第三呵。

复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槃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说者,人当轻诃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若持经者作如是说,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令无量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众生大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离是处非处,审能弘宣,须离此等诸非法处。莫不请者,然与不请之友相乖。释云:事须适时,今正须请。莫灭法说,不持戒说,不护法说,是灭法说。炽然世法说者,即是求有造业而说。他解多以世典诗书添足,令他不信,名炽然世法。今亦不尔,于所说中增长苦集,是炽世法。

善男子!若欲受持下,第二、劝赞护法。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说大涅槃者、说佛性者、说如来秘藏者、说大乘者、说方等经者、说声闻乘者、说辟支佛乘者、说解脱者、见佛性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诃责;无诃责故,令无量人于大涅槃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便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则是众生真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是名菩萨,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他云:先列十智,次劝净心。今初,言自他欲受持者,信故名受,不忘为持,即是自行。口所说者,谓化他也。涅槃宗体,行、教、用、果。前说佛性为宗,后说见性为果,两途并使三业清净。

复次,善男子下,第三、明六念。大品中明十念、八念,小乘亦有六念,即是晨朝唱者:一、念何年月日,二、念戒腊年月,三、念施食法,四、念三衣长应说净,五、念不别众食,六、念有病应治。皆各有意。今此六念,为梵行者居于林野,有怀恐怖,令修六念。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云云)。就文为二:先唱数列章。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云何下,解释六念,即为六章。念佛章为二:先念佛果,后念佛因。念因是念往因,念果是念现果。因何因得今果?念果为四,谓两章两释:初立十号、众德两章门,次释十号、众德两章。释十号是释名下义,释众德是释体下义。先列十号章门。

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成论与阿含,皆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至世尊十数方满。今经及释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为两,至佛则十名已足。总结上德,十号具足,为世所尊。就别释中,不称世尊,但言婆伽婆,此是佛之总名,将代世尊。

常不变易下,二、列众德章门。

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名大沙门、大婆罗门、大净,毕竟到于彼岸,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有怖畏,不惊不动,独一无侣,无师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脱智、不共智、广普智、毕竟智,智宝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华、分陀利华,调御人师,为大施主,为大法师。

三、以知法下,释众德章。

以知法故名大法师,以知义故名大法师,以知时故名大法师,以知足故名大法师,以知我故名大法师,知大众故名大法师,以知众生种种性故名大法师,以知诸根利钝中故名大法师,说中道故名大法师。

前文皆略,直释最后大法师一事,还以前七善为释,知我能持戒,能说大乘,复知中道,名大法师,知小乘偏道,皆非法师。

云何名如来下,第四、释十号。

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尔,故名如来。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诸佛世尊为众生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寿命无量不可称计,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

梵云多陀阿伽度。旧但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义以释如来。释论四义释如来,谓如来、如去、如解、如说。依三世佛,学十二部经,修十一空,而得成佛,故名如来。去离生死,永免诸恶,即是如去。如如而解,如如而说,亦是说我所解,解我所说。此中三复次,前后二复次,是如说义中,一是如来义。如去在善逝中,如解在世间解中。

云何为应?世间之法悉名为怨,佛应害故,故名为应。夫四魔者是菩萨怨,诸佛如来为菩萨时,能以智慧破坏四魔,是故名应。复次,应者名为远离。为菩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故名为应。复次,应者名乐。过去诸佛为菩萨时,虽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如来亦尔,是故名应。又复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华、璎珞、幢幡、伎乐而供养之,故名为应。

云何为应?梵云阿罗呵,有三义,谓杀贼、不生、应供。此中但云应,不言供,有五。复次,为两:前四以杀贼为释,后一以应供为解。前杀贼兼不生,以破阴魔故,即是不生。

云何正遍知下,是第三号,又二:初正释;次云何不遍下,反释。初文者。

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复正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复正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定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正者名为可数、可量、可称,遍知者不可数、不可量、不可称。是故号佛为正遍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者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声闻、缘觉亦得遍知,是名遍知。

梵云三藐三佛陀有五。复次,前四是佛,能知四法,皆悉言遍故。因苦行定得苦果者,外道苦行;后一斥小。

云何不遍知?善男子,假使二乘于无量劫观一色阴不能尽知,以是义故,声闻、缘觉无有遍知。

云何明行足是第四号?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者名为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又复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咒者名为解脱,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名为大般涅槃,是故名为明行足。又复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明者名为三明:一、菩萨明,二、诸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是毕竟空。行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

梵云毗侈遮罗那,有四。复次,前一就脚足释,后三就满足释。皆先举世譬,次用佛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解,即解脱也。吉者菩提,果名涅槃,因于菩提得涅槃故。三明者,菩萨明是因,佛明是果。无明明三解:一云无明是惑,明是解,用明解断无明,故云无明明。二云毕竟空境,不当明与无明,而能生明及以无明,故言无明明。又一解:前分菩萨、佛者,作异解;后举无明明,作不异解。佛与菩萨,俱是无明明,无明即明(云云)。

云何善逝第五号?

云何善逝?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高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为善逝。又复善者名为善知识,逝者善知识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善知识者即初发心,果者名为大般涅槃。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又复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好者名见佛性,有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涅槃之性实非有也,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实无有子说言有子,实无有道说言有道;涅槃亦尔,因世间故说言是有,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

梵名阿耨多罗,亦言修伽陀,亦言修伽度,有三复次,最后复次有法、譬、合。初中云善名高者,辨于高胜;逝名不高者,虽出生死而亦不舍。就佛心为言,善知识者即是道品。

云何世间解第六号?

云何世间解?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又世间者名为五欲,解名不着,不着五欲故名世间解。又世间者,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唯佛能知,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者名曰莲华,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间义。莲华者即是如来,不污者如来不为世间八法之所污染,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解者,诸佛菩萨名世间解。何以故?诸佛菩萨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

善男子,如因食得命,名食为命;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

梵云路伽惫,世间有三,谓五阴、众生、国土,此中有六,复次即六世间,一五阴,二五欲,三国土,四众生,五詺佛为世间,六照世名世间。

云何无上士第七号?

云何无上士?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讼,无上士者无有诤讼,如来无诤,是故号佛为无上土。又上士者名语可坏,无上土者语不可坏,如来所言一切众生所不能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上座,无上士者名无上座,三世诸佛更无过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梵云富楼娑有五:复次,开断惑、不断惑义。文云:体大涅槃无新无故者,过去诸佛已成名故,众生是当成名新。无新无故,即无已、当,此任理之体达也。若为缘,云有新、故、已、当也。

云何调御下,第八号,梵云昙藐波罗提。先明丈夫,次明调御。丈夫又二:先明能调,开二章门。

云何调御丈夫?自既丈夫,复调丈夫。

能调即如来,所调即众生,

后释两章;如来实非下,释能调。

善男子,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调丈夫故,故名如来为丈夫也。

实非丈夫方便,示为能调丈夫。

一切男女下,释所调丈夫。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善男子,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如来调伏若男若女,是故号佛为调御丈夫。

具足四法,乃名丈夫;若无四法,行同畜生。大论亦云:人头鹿,鹿头人(云云)。

复次,善男子,如御马者凡有四种:一者、触毛,二者、触皮,三者、触肉,四者、触骨。随其所触称御者意。如来亦尔,以四种法调伏众生:一、为说生便受佛语,如触其毛随御者意;二、说生老便受佛语,如触毛皮随御者意;三者、说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随御者意;四者、说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骨随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调马无有决定,如来世尊调伏众生必定不虚,是故号佛调御丈夫。

如御马者,以此四种释法,能调利钝不同,如快马见鞭,钝马痛手,利人说生,钝说老死,如大论野干(云云)。

云何天人师第九号?

云何天人师?师有二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众生。何等善法?谓身口意善。诸佛菩萨教诸众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远离身不善业。何以故?以身恶业是可远离得解脱故,是故我以此法教汝。若此恶业不可远离得解脱者,终不教汝令远离也。若诸众生离恶业已堕三恶者,无有是处;以远离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诸佛菩萨常以此法教化众生,口意亦尔,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复次,昔未得道,今已得之,以所得道为众生说;从本已来未修梵行,今已修竟,以己所修为众生说;自破无明,复为众生破坏无明;自得净目,复为众生破除盲瞑令得净眼;自知二谛,复为众生演说二谛;既自解脱,复为众生说解脱法;自度无边生死大海,复令众生皆悉得度;自得无畏,复教众生令无怖畏;自既涅槃,复为众生演大涅槃。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闇而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恶业黑闇,得于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复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为能多恩义,又复人者身口柔耎,又复人者名有憍慢,又复人者能破憍慢。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而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梵云舍多提婆魔㝹舍喃,有十二复次:初两复次释师;次五复次释天,并用胜义释天;次四复次释人,言憍慢者,非恶憍慢,欲立丈夫弘护三宝,复能破慢;次一复次总释天人师,如文。

云何名佛释第十号,前释名后叹德?

云何为佛?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

梵云佛陀耶,亦云佛陀呬耶。此翻觉者,亦言觉悟。前缘觉者,亦同此义。故觉应是正,如支佛翻为独觉,不言独教。他人云自觉,觉他复言他觉,此太繁矣。

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婆伽婆下,释第十一。或谓是世尊,彼此之异。何者?前列章云世尊,释章释婆伽婆,故知是也。此恐不尔。世尊,梵云路迦那他,此称世尊。龙树释婆伽婆为四: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好名声。今具四义:初一复次,释破烦恼;次一复次,释有功德;三、一复次,释巧分别;四、一复次,释好名声。初是释破烦恼,可见;次又能成就下,释有功德,成就善法正是功德;三、又能善解下,释巧分别;四、有大名闻下,释有声名;余三复次,属释功德。当知婆伽婆有无量功德,功德据内;世尊者,为世所尊,此即据外。今将婆伽婆代世尊,非即名世尊。文有二义:前七释四义,后一复次劝修

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惠施故,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

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

善男子!何故下,是二、念佛因。欲明得果,谓久修因。文为二:前徴起,次正释。

善男子,何故名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无量功德大名称耶?

释中二:先明六度四等为因。

善男子,菩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习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

后明五十四心为因。

又复菩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修习进、信、念、定、慧根,于诸师长恭敬供养,常为法利,不为食利。菩萨若持十二部经若读若诵,常为众生令得解脱安隐快乐,终不自为。何以故?菩萨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诤讼心、无垢秽心、无系缚心、无取着心、无覆盖心、无无记心、无生死心、无疑网心、无贪欲心、无瞋恚心、无愚痴心、无憍慢心、无秽浊心、无烦恼心、无苦心、无量心、广大心、虚空心、无心、无无心、不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无世间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脱心、无报心、无愿心、善愿心、无语心、柔耎心、不住心、自在心、无漏心、第一义心、不退心、无常心、正直心、无谄曲心、淳善心、无多少心、无坚心、无凡夫心、无声闻心、无缘觉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心,是故今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诃萨念佛。

于中云:无为心者,非谓常住,谓无所为。作无心、无无心,双舍此二,非但无心,亦无无心。无无记心。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二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报无记。即违今经修因之时,尚无无记,云何佛果犹有无记?无报心者,不求果报。不住心者,无所住着。无常心者,无所定执。无多少心者,不厚此薄彼。界知心者,分别诸法,各有界分。生界知心者,即生灭界。住界知心者,知常住不灭界。自在界心者,于常无常,皆悉不生,通达自在。生界者知俗,住界是知真,自在是知中。

云何念法下,第二念。

云何菩萨摩诃萨念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思惟诸佛所可说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众生得现在果。唯此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然不可以譬喻为比,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为无数,无舍者为作舍,无归作归,无明作明,未至彼岸令至彼岸,为无香处作无碍香,不可睹见,不动不转,不长不短,永断诸乐而安隐乐毕竟微妙,非色断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识断识而亦是识,非业断业,非结断结,非物断物而亦是物,非界断界而亦是界,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而亦是入,非因断因而亦是因,非果断果而亦是果,非虚非实断一切实而亦是实,非生非灭永断生灭而亦是灭,非相非非相断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师,非怖非安断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断不忍而亦是忍,非止非不止断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顶悉能永断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脱诸相,无量众生毕竟住处,能灭一切生死炽火,乃是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念法。

旧云:二、先念别体法;唯此正法下,念一体法。今不尔。文云:最上最妙,能令众生得现在果。若准藏、通,能得现果而非上妙,别是上妙而非现果。动经无量阿僧祗劫,唯圆上妙能得现果,当知是圆一体之法。

云何念僧下,即第三念。

云何念僧?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娆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祐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清净无秽,无漏无为,广普无边,其心调柔,平等无二,无有扰浊,常不变易,是名念僧。

旧亦为二:先明别体事和僧;不可睹见下,次明一体理和僧。今明不尔,文云受正直法,三教非直,唯有圆僧是正直法。

云何念戒?是第四念。

云何念戒?菩萨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坏不杂,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无有过咎,诸佛菩萨之所赞叹,是大方等大涅槃因。善男子,譬如大地、船舫、璎珞、大姓、大海、灰汁、舍宅、刀剑、桥梁、良医、妙药、阿伽陀药、如意宝珠、脚足眼目、父母、阴凉,无能劫盗,不可娆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大山梯隥,诸佛菩萨妙宝胜幢。若住是戒得须陀洹果,我亦有分,然我不须。何以故?若我得是须陀洹果,不能广度一切众生。若住是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为众生广说妙法而作救护。是名菩萨摩诃萨念戒。

虽无形色而护持者,或谓以为无作之戒,自有三释:一云:僧祇部谓无无作色,故自无无作,无作亦无色,但有其心,故言而可护持;二、萨婆多谓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故自有无作,而复有色,色非质碍,而有无教假色,故须护持;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无作,是非色非心。如此等说,并是诤论,乃是小乘自论有无,大乘之中都不明此。故上文云:有漏之法,凡有二种,谓色、非色。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何时云有无作色耶?

云何念施下,第五念。

云何念施?菩萨摩诃萨深观此施,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诸佛菩萨亲近修习如是布施,我亦如是亲近修习。若不惠施,不能庄严四部之众。施虽不能毕竟断结,而能除破现在烦恼。以施因缘,常为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之所称叹。菩萨摩诃萨施众生食则施其命,以是果报,得佛之时常不变易;以施乐故,成佛之时则得安乐。菩萨施时,如法求财不侵彼施此,是故成佛得清净涅槃。菩萨施时,令诸众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因缘令他得力,是故成佛获得十力。以施因缘令他得语,是故成佛得四无阂。诸佛菩萨修习是施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习布施为涅槃因。广说如杂华中。

谓修善因。言杂华者,观佛三昧海经云:我于杂华已,为普贤、贤首等说。此土无杂华经,唯有华严。或谓别有杂华,不来此土。一云观佛三昧。云杂华者,是华严。

云何念天下?即第六念。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我多闻、布施、智慧,得四天王处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欲。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是无常,以无常故生老病死,以是义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诳于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着。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为众生精勤志求第一义天。何以故?第一义天能令众生除断烦恼犹如意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众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天。善男子,是名菩萨非世间也,是为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或谓当果第一义天,今谓不尔。通念诸天,直是念天,不云当果。当果天与前佛果无异,正是通念此世天境,随义别立,故名为天。

善男子下,即大段第二、叹经。文为二:初尽此卷叹经生善,后两卷叹能灭恶。初生善,文为三:一、正叹经,二、叹弘经人,三、叹兴衰。此三次第者,良由五行能显于道,复有亡身弘道之人,人弘故兴,不弘故衰。初正叹经,又二:初如来叹,次迦叶领。

善男子,若我弟子谓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十二部经,及以受持读诵书写敷演解说大涅槃经等无差别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诸佛世尊甚深秘藏,以是诸佛甚深秘藏是则为胜。善男子,以是义故,大涅槃经甚奇甚特不可思议。

初佛叹中云十二部经所不及者,二解:一云小乘十二部,二云大乘十二部。亦不及涅槃,大乘方等当机故胜。又涅槃之中有十二部,十二部中未必有涅槃,是故胜也。今明圆经胜,历别十二。

迦叶白佛下,第二、领解。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经,甚奇!甚特!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不可思议,菩萨、菩提、大般涅槃亦不可思议。

从世尊!以何义故下,第二、叹弘教人。文为三:一、问,二、答,三、领。问如文。

世尊,以何义故,复言菩萨不可思议?

次佛答叹菩萨有十三不可思议,一能发心,二受生死苦,三受地狱苦,四旋还赴救,五终不退转,六度生死海,七能称量生死,八能说常住,九生死不恼,十在胎不乱,十一于法不吝,十二远离十恶,十三忘于功用。不思议者,旧云人所不测,是义不然,如人间事,咸所不测,岂可以此乱于圣贤,今明三谛相即,不可以一二三思,心行处灭,亦不可作三二一说,言语道断,虽列十三,实非是数,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有教者而能自发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勤修精进,正使大火焚烧身首,终不求救舍念法心。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为诸结火之所烧然,初未曾得一决定法,决定法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护惜身心与命。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犹如微尘,终不放舍勤精进也。何以故?勤精进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善男子,如是菩萨未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况复见已?是故菩萨不可思议。

初不思议中云无有人教自能发心者,缘真发心则堕声闻,理须人教;缘俗发心则堕分别,须境教之,皆不得称不可思议。若缘中道,三谛相即,则非真俗。不从人境,故言无人教者;明了佛性,故言自发。不杂名精,入流名进。地狱是举生死果,诸结是举生死因。累劫为此因果所烧,今了生死即是涅槃,又了诸结即是菩提,非复二边,故名为一。动寂不坏,故名决定。烧身碎首,无非正道,内不舍道,外不求救。此约三谛发心明不思议,与止观中发心意同。

次第二不可思议

又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所见生死无量过患,非是声闻、缘觉所及;虽知生死无量过患,为众生故于中受苦不生厌离,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文云所见生死无量过患,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不生厌离者,二乘但知分段少分,而不知于变易过患;菩萨过之,故言不及。即俗、真、中,故言不厌;即中、真、俗,故言不离。约照三谛智,明不思议,此与止观安心意同。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三,不思议。文云受地狱苦如三禅乐者,其文甚略,亦应更言受三界苦如涅槃乐。此约三谛上障明不思议,此与止观通塞意同,亦似大慈。

善男子,譬如长者,其家失火,长者见已从舍而出,诸子在后未脱火难,长者尔时定知火害,为诸子故旋还赴救不顾其难;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知生死多诸过恶,为众生故处之不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四,不可思议。文云:如长者救子,宅譬中道,故言旋还;烧譬于俗,故言火起;出譬于真,故言出舍。此约三谛行明不思议,此与止观真正悲心意同。

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见生死中多诸过恶,心即退没,或为声闻,或为缘觉。若有菩萨闻是经者,终不退失菩提之心而为声闻、辟支佛也。如是菩萨虽复未阶初不动地,而心坚固无有退没,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五,不可思议。文云:见诸众生厌生死过,退为二乘。菩萨不尔,知生死常,不见其过;知涅槃近,不退取小。此约三谛证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道品意同。

善男子,若有唱言:我能浮度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议不?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议,或不可思议。何以故?若人度者则不可思议,阿修罗度则可思议。善男子,我亦不说阿修罗也,正说人耳。世尊,人中亦有可思议者、不可思议者。世尊,人有二种:一者、圣人,二者、凡夫。凡夫之人则不可思议,贤圣之人则可思议。善男子,我说凡夫,不说圣人。世尊,若凡夫人实不可思议。善男子,凡夫之人实不能度大海水也,而是菩萨实能度彼生死大海,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六,不可思议。文云:圣人神通,譬体法智;修罗长大,譬次第智;人无两种而能得度,譬圆教智;非通非次,即圆智度。此约三谛位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次位意同。

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不也,世尊。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一念顷,悉能称量一切生死,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七,不可思议。文云藕丝悬山,一念称量生死者,即是称量一中无量,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是约三谛法,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妙境意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阿僧祇劫,常观生死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而为众生分别演说常乐我净。虽如是说,然非邪见,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八,不可思议。文云:无常乐我说常乐我者,随病设药,逗会得所。此约三谛教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对治意同。

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溺,入大猛火,火不能烧,如是之事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处生死,不为生死之所恼害,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九,不可思议。文云:不溺不烧者,虽在生死,不为所害。

善男子,人有三品,谓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时作是念言:我今处厕众秽归处、诸死尸间、棘刺丛林、大黑闇中。初出胎时复作是念:我今出厕诸秽恶处,乃至出于大黑闇中。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于众树林果、清净河中、房室舍宅。出时亦尔。上品之人作是念言:我升殿堂在华林间,乘马乘象登上高山。出时亦尔。菩萨摩诃萨初入胎时自知入胎,住时知住,出时知出,不起贪欲、瞋恚之心,而亦未得初住之地,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十,不可思议。文云:在胎不乱者,前是死不能灭,此是胎不能生。此约三谛报,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安忍意同。

善男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不可以譬喻为比。

善男子,心亦不可以方喻为比而皆可说。菩萨摩诃萨无有师咨受学之处,而能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法已,心无悭吝,常为众生而演说之,是故得名不可思议。

第十一,不可思议。文云:菩提与心,皆不可说,说之无吝。此约三谛说,默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通塞意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身远离非口,有口远离非身,有非身口而亦远离。身远离者,谓离杀、盗、淫,是名身远离非口。口远离者,谓离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是名口远离非身。非身非口亦远离者,所谓远离贪、嫉、瞋恚、邪见。善男子,是名非身非口而是远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见一法是身、是业及与离主而亦有离,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口亦如是。善男子,从身离身,从口离口,从慧远离非身非口。

第十二不可思议,文云从身离身等(云云),此约三谛业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破法遍意同。

善男子,实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萨远离。何以故?善男子,无有一法能坏能作。有为法性异生异灭,是故此慧不能远离。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烧,水不能烂,风不能动,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能老,住不能住,坏不能坏,贪不能贪,瞋不能瞋,痴不能痴,以有为性异生异灭故。菩萨摩诃萨终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诸烦恼,而自说言我破烦恼。虽作是说,非是虚妄,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第十三,不可思议。文云:终不说言我破烦恼。此约三谛无能无所,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离爱意同。此经明初心菩萨未入位时不可思议,意与止观圆教菩萨十观相应,故用释此。文云:慧不能破,火不能烧。他云:如是实法,元用实慧,是一心故,故不能破。相续之法,即是两心,前灭后起,故能破惑,复伐于慧。若断惑已,无所攻伐,故于实法而不能断。然此中叹菩萨弘经,何须假实?但是推求慧不可得,故言慧不能破。例如求贪痴不可得故,故无贪痴。又生来生灭,灭不能灭;灭来灭生,生不能生。又生若是常,生不应灭;灭若是灭,灭不应灭。诸法例尔。此中直叹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智慧亦然,不存其相。

三、迦叶下,领,如文。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佛、法、众僧、大涅槃经及受持者、菩提、涅槃不可思议。

世尊无上佛法下,第三、叹兴衰,有四问答:一、释尊佛法;二、迦叶佛法;三、一切佛法;四、重结释迦佛法。初问答,问如文。

世尊,无上佛法住当久近?几时而灭?

答中二:先明修五行则兴,多犯戒则灭。

善男子,若大涅槃经乃至有是五行,所谓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其义,为诸众生之所恭敬、尊重、赞叹、种种供养,当知尔时佛法未灭。

善男子,若大涅槃经具足流布,当尔之时,我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众恶,不能敬信如是经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其义,不为众人之所恭敬乃至供养;见受持者,轻毁诽谤:汝是六师,非佛弟子。当知佛法将灭不久。

次迦叶复白下,明迦叶佛法,亦有问答。初问又二:先领旨,次问。初文者。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受如是义:迦叶,佛法住世七日然后灭尽。

贤劫经云:迦叶,佛法住世二十年。今言七日?答:七日之时,与佛在无异。七日之后,佛法讹替,不如在时。二十年者,明住久近。

迦叶如来下,第二问,又二:先难定有不。

世尊,迦叶如来有是经不?

次双难

若其有者,云何言灭?若其无者,云何说言大涅槃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

佛答为二:先泛明有灭不灭,次正答所问。初泛答中又二:先许,次正泛答。

佛言:善男子,我上说言,唯有文殊乃解是义。今当重说,至心谛听!

初中云文殊乃解者,指本有今无偈,欲明灭是不灭,不灭而灭。

次泛答中,文相可见。

善男子,诸佛世尊有二种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义法。世法可灭,第一义法则不坏灭。复有二种:一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二者、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则有坏灭,常乐我净则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萨所持。二乘所持则有坏灭,菩萨所持则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外,二者、内。外法则有坏灭,内法者则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之法则有坏灭,无为之法无有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可得,二、不可得。可得之法则有坏灭,不可得法无有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共法,二者、不共。共法坏灭,不共之法无有坏灭。复有二种: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坏灭,天无坏灭。复有二种:一者、十一部经,二者、方等经。十一部经则有坏灭,方等经典无有坏灭。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方等经典,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当知尔时佛法不灭。

次善男子,汝向所问下,第二、正答所问。于中又四:一、明先佛有经,二、明不须演说,三、今佛对辨,四、法实不灭。此初,明先佛有经。

善男子,汝向所问,迦叶如来有是经不者。善男子,大涅槃经悉是一切诸佛秘藏。何以故?诸佛虽有十一部经,不说佛性,不说如来常乐我净,诸佛世尊不毕竟涅槃,是故此经名为如来秘密之藏。十一部经所不说故,故名为藏。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积此物,为未来事故。何等未来事?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道路涩难、财难得时乃当出用。善男子,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如是等恶现于世时,如来为欲灭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为演说是经。若是经典秘密之藏灭不现时,当知尔时佛法则灭。善男子,大涅槃经常不变易,云何难言迦叶佛时有是经不?

次善男子,迦叶佛时下,二、明不须演说。

善男子,迦叶佛时,所有众生贪欲微薄,智慧滋多。诸菩萨摩诃萨等调柔易化,有大威德,总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净。一切众生悉知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常住不变。虽有是典,不须演说。

今世众生下,三、今佛对辨。

善男子,今世众生多诸烦恼,愚痴喜忘,无有智慧,多诸疑网,信根不立,世界不净,一切众生咸谓如来无常迁变,毕竟入于大般涅槃,是故如来演说是典。善男子,迦叶佛法实亦不灭。何以故?常不变故。善男子,若有众生,我见无我,无我见我;常见无常,无常见常;乐见无乐,无乐见乐;净见不净,不净见净;不灭见灭,灭见不灭;罪见非罪,非罪见罪;轻罪见重,重罪见轻;乘见非乘,非乘见乘;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实是菩提见非菩提,实非菩提见是菩提;苦见非苦,集见非集,灭见非灭,实见非实;实是世谛见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见是世谛;归见非归,非归见归;以真佛语名为魔语,实是魔语以为佛语。如是之时,诸佛乃说大涅槃经。

宁说蚊𠿘下,四、明法实不灭。

善男子,宁说蚊𠿘尽大海底,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言以索系缚猛风,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说口吹须弥散坏,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言佉陀罗火中生莲华,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说阿伽陀药而为毒乐,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宁说四大各舍己性,不可说言如来法灭。

善男子!若佛初出下,第三、通明一切佛法,有六双对辨:初、解义、不解义。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义,而佛世尊便涅槃者,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佛虽涅槃,当知是法久住于世。

二、有檀越无檀越

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有弟子解甚深义,无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多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虽涅槃,当知佛法久住于世。

三、为利不为利

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虽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诸弟子演说经法,贪为利养,不为涅槃。佛复灭度,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凡所演说,不贪利养,为求涅槃。佛虽灭度,当知是法久住于世。

四、起诤不起诤

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诸弟子多起诤讼,互相是非,佛复涅槃,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虽涅槃,当知是法久住不灭。

五、说过不说过

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为大涅槃而演说法,互相恭敬,不起诤讼,然畜一切不净之物,复自赞言: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佛复涅槃,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复有笃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为大涅槃演说经法,善修和敬,互相尊重,不畜一切不净之物,亦不自言得须陀洹乃至得阿罗汉。彼佛世尊虽复灭度,当知是法久住于世。

六、种种说不种种说

复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乃至不畜不净之物,又不自言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各执所见种种异说而作是言:长老,诸佛所制四重之法乃至七灭诤法,为众生故或遮或开,十二部经亦复如是。何以故?佛知国土时节各异,众生不同,利钝差别,是故如来或遮或开有轻重说。

善男子,譬如良医,为病服乳,为病遮乳,热病听服,冷病则遮;如来亦尔,观诸众生烦恼病根亦开亦遮。长老,我亲从佛闻如是义:唯我知义,汝不能知;唯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诸经,汝不能知。彼佛复灭,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诸弟子乃至不言我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亦不说言诸佛世尊为众生故或遮或开。长老,我亲从佛闻如是义、如是法、如是律。长老,当依如来十二部经。此义若是,我当受持;若其非者,我当弃舍。彼佛世尊虽复涅槃,当知是法久住于世。

善男子,我法灭时下,第四、重结释迦佛法,又三:一、明将灭起诤,二、明拘睒弥国佛法遂灭,三、大众悲叹。

善男子,我法灭时,有声闻弟子或说有神,或说神空;或说有中阴,或说无中阴;或说有三世,或说无三世;或说有三乘,或说无三乘;或言一切有,或言一切无;或言众生有始有终,或言众生无始无终;或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言因缘是无为法;或言如来有病苦行,或言如来无病苦行;或言如来不听比丘食十种肉,何等为十?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其余悉听,或言一切不听;或言比丘不作五事,何等为五?不卖生口、刀、酒、洛沙、胡麻油,其余悉听;或言不听入五种家,何等为五?屠儿、淫女、酒家、王宫、旃陀罗舍,余家悉听;或言不听憍舍耶衣,余一切听;或言如来听诸比丘畜衣食卧具,其价各直十万两金,或言不听;或言涅槃常乐我净,或言涅槃直是结尽,更无别法名为涅槃,譬如织缕名之为衣,衣既坏已名为无衣,实无别法名为无衣也,涅槃之体亦复如是。善男子,当尔之时,我诸弟子正说者少,邪说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语少,受魔语多;

初文,如迦叶品明。洛沙者,河西云:从波罗奢树出,树出时纯虫,外国以染毛。

尔时,拘睒弥下,第二、明佛法遂灭。

善男子,尔时拘睒弥国有二弟子:一、阿罗汉,二者、破戒。破戒徒众凡有五百,罗汉徒众其数一百。破戒者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我亲从佛闻如是义。如来所制四重之法,若持亦可,犯亦无罪。我今亦得阿罗汉果、四无阂智,而阿罗汉亦犯如是四重之法。四重之法若是实罪,阿罗汉者终不应犯。如来在世制言坚持,临涅槃时皆悉放舍。阿罗汉比丘言:长老,汝不应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我知如来常不变易。如来在世及涅槃后,犯四重禁罪无差别。若言罗汉犯四重禁,是义不然。何以故?须陀洹人尚不犯禁,况阿罗汉?若长老言我是罗汉,阿罗汉者终不生想我得罗汉。阿罗汉者唯说善法,不说不善,长老所说皆是非法。若有得见十二部经,定知长老非阿罗汉。善男子,尔时破戒比丘徒众即共断是阿罗汉命。善男子,是时魔王因是二众忿恚之心,悉共害是六百比丘。尔时,凡夫各共说言:哀哉!佛法于是灭尽,而我正法实不灭也。尔时,其国有十二万诸大菩萨善持我法,云何当言我法灭耶?当于尔时,阎浮提内无一比丘为我弟子。尔时,波旬悉以大火焚烧一切所有经典。其中或有遗余在者,诸婆罗门即共偷取,处处采拾安置已典。以是义故,诸小菩萨佛未出时,率共信受婆罗门语。诸婆罗门虽作是说我有斋戒,而诸外道真实无也。诸外道等虽复说言有乐我净,而实不解我乐净义,直以佛法一字二字、一句二句,说言我典有如是义。

因六百起诤,相害致灭。

尔时,拘尸下,第三、大众悲叹,又三:初、大众悲叹,次、迦叶慰抚,三、大众悲止发心。

尔时,拘尸城娑罗双树间,无量无边阿僧祇众闻是语已,悉共唱言:世间虚空!世间虚空!

迦叶菩萨告诸大众:汝等且莫忧悲啼哭。世间不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法、僧亦尔。

尔时,大众闻是语已,啼哭即止,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言闻灭即悲,闻不灭即悲,止达非灭非不灭即发心,故知非灭非不灭,而灭而非灭,大作利益。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六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