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资中曰。从初至第二卷。破心见二执。以显人空。从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至第三卷。破阴处界等。以显法空。故知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不空如来藏故富那有此问也)。

长水曰。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所证。决定无妄。审实名谛。然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至)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真际曰。富那首问。何生诸相。欲得续因。以断轮𢌞也此问四大各遍。云何相容。欲穷幻相也)。

温陵曰。二问皆摄前四科七大之文起疑也。意以性相相违理事相碍。实常情疑滞。故致此问。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至)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补注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盖佛意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故。且先标真觉。体用互显而初无能所者。以立本也。下文乃举真妄二觉。诘其所解。方便勾引。以显妄觉耳)。

孤山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者。万法体用异称也能性一切曰性觉。性觉之妙显乎明。即自体而出见于万法者也。性之所本。曰本觉。本觉之明。藏乎妙。即自用而反冥于一真者也。了斯二义。则体用一觉。物我一妙。无复诸相之异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至)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温陵曰。促举前义问之。定其解惑也。夫汝所谓觉。所谓明。意作何解)。

长水曰。为复性本自明。灵然不昧。故称之为觉邪。为复性自不明。用心觉之。故称之为明觉邪。灵然不昧者真觉也。用心觉之者妄觉也。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补注曰。上文兼举真妄二觉。以诘富那。性明者真觉也。觉不明者妄觉也。不明即是无明。若谓觉了无明称为名觉。则有能觉。与所明矣。既有能所。非妄而何)。

泐潭曰。富那未解诘意。乃以觉不。明者为是。故此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谓必有所明。方名为觉。殊不知才有所明。即堕明觉。无穷妄业。由是而生。故下文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至)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一说觉离能所。故有所非觉。照了诸相。故无所非明。若果非明。又不得谓之觉湛明性。当知有所无所。是明非明。皆为妄度。终非妙明。明妙之真也。此说未妥)。

补注曰。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如云若得果无所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盖明觉之妄。由所明起也。

孤山曰。有所非觉者。若有所明。则非真觉。以真觉之性离能所故。无所非明者。若无所明。则无妄明。以因妄明。立能立所故。非明之明。指妄明也。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无明即妄明也。以无觉湛之真明。故曰无明。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一说妙明则真。必明则妄。所以妄为明觉未妥)。

吴兴曰。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能明之明所觉之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一节且指无明也。一说真觉本无能所。因必明故妄见有所究竟。以必明为恶道非也)。

吴兴曰。性觉之体。本非所明。但因妄明。对能立所。此即因惑立所见之相也。所见之相既立。能见之相即生。能所同时。前后异说耳。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一节谓因上无明。而成世界虚空及众生也)。

(吴兴曰。此明所立境界。后文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者。显示其相也)。

温陵曰。能所既立。心境互分。故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转相也。以彼炽然之异为异。复因异相立同。又因其有同有异故。复立无同无异。一真体中。本无是事。皆由能所对待妄立。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至)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一节蹑楞前义。而且隐然示三种之情状也)。

(携李曰。觉明立所。逐起妄情。故于无同异之真空。起炽然之虚妄。既有能所立之分别。复立无同异之是非。相因扰乱。而烦恼劳尘生矣)。

吴兴曰。指前因明立所动杂真性。故曰扰乱。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即相待生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也。上言劳者。且属无明。下云尘劳。正谓见思烦恼尘。即世界众生。由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故。复云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至)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携李曰。此一节乃牒合上异同等义。而显示三种之名相矣)。

吴兴曰。妄觉动。则劳扰发尘。故起为世界。妄觉伏。则顽然冥漠。故静成虚空。法界一空。曰同情器。万殊曰异。此乃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曰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补注曰。此章问答良有以焉。前佛举地水火风空见识。以该万法。则世界虚空众生业果。皆在其中矣。惟其谈七大之相。则曰如来藏中。循业发现。谈七大之性。则曰周遍圆融。本如来藏富那至是。未达其循发遍融之义。因此二疑。而兴二问。问清净本然。即如来藏性也。山河大地。即世界虚空也。诸有为相。即众生及业果也。以其未达循发之义。故曰云何忽生。此四字为要紧问也。如来遂指性觉之中。妄为明觉者喻之。而断之曰。因明立所。此四字为要紧答也。盖明即妄明妄明。即无明也。所即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发现之由也。要而言之。因明立所者。即是因无明。而生起世界虚空。众生业果也。然则循业发现之疑。云何忽生之问。一答俱销。不劳余说立。所以后虽复隐显发扬。总别开示。特不过铺陈世界众生业果之说。以终其说耳。然此犹是总显。自觉明空昧以后。始别开三节。详叙三种之相续。详叙既终。复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者。此又总结一章答意。以牒示之也。第二问答。后文别释。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孤山曰。四轮持世。其实土轮金轮水轮风轮也。此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也。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已摄四轮矣。然此四大。风金则由妄心而起。水火复由风金而起。或曰爱心外感于水者。则违经文。递相为种者。如觉明空味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为水大种火水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故观妄具惟见真具。具无具相。彼此谁名。世界相续既然下二相续。其旨亦尔)。

温陵曰。万法自五行变化。五行由妄觉发生。故世界起始。肇于觉明。而依乎风金水火。以生成万物也。真觉妙空。本非明昧。由妄为明觉。遂有昧空。明昧相倾。则不觉心动故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世界。最下依风轮住。故曰执持世界。因空生摇等者。因空昧动念。觉明坚执。而立碍感。金也。大地最下。依金轮起。故曰保持国土。坚觉宝成等者。因坚觉妄摇。触起倾恼而感。火也。内外二界。革生为熟。化有为无。皆火大所变。故曰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等。者由坚觉生识。而蒸以烦恼。积情发爱而感。水也。世界居大海内。故曰含十方界。火腾水降等者。妄觉烦起。妄识横流。交结立碍而感。土也地性坚碍。故曰立坚。其高为山。其深为海。皆土也。水阜曰洲。沙汀曰潬。诸皆肇于妄觉。感于五行。故曰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也。土水生木。木土生金。金木生火。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世界初由觉明发识为水。空昧结色为土。相待成摇。为风为木。即土水生木也。又因空昧之土。生摇为木。而坚明立碍即木土生金也。余文甚明。土由水火所生。君子受父母气分。故海中火起。潬中水注也。五行以我克为妻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劣火为山。土劣水为木。焰融明水火气分。烧绞明。土水气分也。此世界相续之由也。

(吴兴曰。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风轮上次有水轮。水轮上方有金诸有情业增上功。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复有别风。搏击此水。上结成金。此与彼异者。彼约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由内感外。以成其次。然大小义别。不须会通)。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至)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孤山曰。今但言所妄既立。即前文云。因明立所由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逾听不出声等。示不喻之相也。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吴兴曰。明妄即妄明也。非他者。言此妄明之体。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明为咎。所妄既立。遂成隔碍。故明理不逾。故听见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妄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妄业。于是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此六道四生之始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着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由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化。如天狱鬼等类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孤山曰。妄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惑也。异见谓父是所增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流爱为种者。注爱于母。识托其中。故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纳想为胎者。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者。惟棘树圊厕。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也)。

温陵曰。妄见所明。而显发妄色。曰见明色发。此由心生境也。因明起见。而因见生想。曰明见想成。此由境生情也。见异则境违。故成憎。想同则心顺。故成受。三受交注曰流。三想相投曰纳。受为轮回根本。故流受为种。想为傅命之媒。故纳想成胎。藉交遘而发生。由同业而吸引。此受生托质之始也。胎中五位。七日一变。羯罗篮。华言凝滑。初七日之相也。遏蒲昙云疱。二七日之相也。以至钵罗奢佉等也。四生之类。卵应于想。胎应于情。湿应于合。化应于离。故曰随其所应也。乱思曰想。结爱曰情。气附曰合。合湿而生也形遁曰离。离此生彼也。情想合离。有生皆具。此以多分言耳。卵生居首者。想念初动。情受后起。又兼胎湿故也。此文论想。乃内分染想。非外分净想。论化。乃转蜕业化。非意生妙化也。情想合离。更相变易者。或情变为想。合变为离。无定业也。卵易为胎。湿易为化。无定质也。故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此众生相续之由也。

富楼那想爱同结(至)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以强杀弱。因食成贪。不滋口腹。则属瞋患。以人食羊下。问此。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

长水曰。父母子孙。非爱不聚。非欲不生。胎卵湿化。以弱遭食。缘贪起教。不与而取曰盗。又阴取曰盗。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啖。取也世间相啖。阴取也。世间相啖皆盗贪也。淫杀盗三。为业果根本。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至)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补注曰。命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债。爱怜二句亦应互见。此即相续之由也)。

温陵曰。上明业果之本。此明相续之由。负债杀盗由也。爱怜欲贪由也。惟杀下结显也。

富楼那如是三种(至)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携李曰。欲存诸境。爱属乎心。由有诸欲。助爱发性。故能令死生相续)。

温陵曰。总牒前文。结答世界众生业果。皆觉明为咎也。觉明。明了知性。即妄为明觉者也。了发相。即因明立所者也。妄见。即生汝妄能者也。此虚妄指觉明也。前问云何忽生大地至终而复始。此全牒其辞。而指觉明以答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至)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温陵曰。众生觉体。与佛无别。无端忽生。诸有为相。则如来既证空觉。何时复生诸有耶此固。常情所惑。故富楼那特反难也)。

(孤山曰。无状犹言无故也)。

资中曰。妙觉指无真妄之体也。本妙觉明。依真起妄者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至)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携李曰。众生如来之迷悟。习漏前后之有无。世界始终之生灭。清净忽生之相反。良由邪疑为绊。缪起惑因。故边见断常之见。突然而兴。此觉体中。细惑不可不问)。

吴兴曰。聚落村市也。聚落喻性分。南北喻迷倒。然南北初不易。则性分本无倒。故曰迷本无根。悟非生迷。

补注曰。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谓本无有迷。亦无有觉。觉即悟也。然今既因迷而得悟。则似有觉迷之觉矣。觉乃始觉也。觉至。始本不异。惟一妙觉。则不复生迷。此显既觉不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至)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泐潭曰。迷人既悟。悟不生迷。凡等譬喻。举究竟证。觉无妄山河也)。

温陵曰。翳喻妄见。华喻山河。空华灭地喻妙空明觉。佛言下。谓既了所喻。何复前疑。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资中曰。既已成金不复为矿。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温陵曰。金喻菩提果觉无变。灰喻涅槃果德无生。果至无变无生。则习漏不生。可知矣。前以聚落。喻既不迷。复以空华。喻妙空无习。然四喻之意。前二明习本无迷。迷由妄起。后金灰二喻明习漏妄缘证乃永断。若但。举前二。恐谓妄不妨真。惑能自灭。成拨无执。但举后二。恐谓觉本非净。性本有生成杂染见。所以四喻兼举。使知迷悟虽妄。而不废修证也。

(补注曰。此卷之初。富那有二问。一问清净本然。何生诸相。二问四大各遍。云何相容。此下答第二问也)。

富楼那又汝问言(至)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吴兴曰。譬前如来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生)。

(携李曰。一切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体相虽空。无妨幻相)。

真际曰。虚空非诸相。而诸相依空而发。真体非四大。而四大由真而成。先非水火。故不相拒。

所以者何富楼那(至)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真际曰。谓明若生日。则与目同色。不应于空。更见圆日。明若生空。则中霄无日。其空应明)。

(补注曰。诸相之妄。既无可指。何况更诘相陵灭义。是犹邀空华而结空果也)。

温陵曰。所以下。示诸相。于意下。明相容也。观相元妄。陵灭亦妄。观性一真。无不容者。随处而发。故曰殊方。彼指日云等也。

真妙觉明亦如是(至)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资中曰。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

(温陵曰。此如虚空非相。而不拒发挥也)。

泐潭曰。汝以空明等者。以事言之。如凿井出。空照燧生火是也。以业言之。如起为世界。静成虚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是也。以心言之。妄起空见。则有空现。地水火风。亦复如是。故曰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各各谓前后也。俱谓同时也。

云何俱现富楼那(至)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孤山曰。日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两人喻妄业。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故云宛转虚妄)。

温陵曰。释俱现之相也。日影随人不一。如七大随缘成。异先无准的。不应诘难。

富楼那汝以色空(至)故发劳有世间相。

(吴兴曰。色摄四。大对空成五。前满慈问。地水火风本性圆融。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也。虚空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也)。

温陵曰。迷失真体。分别缘影。名背觉合尘。了相元妄。观性元真。名灭尘合觉。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至)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资中曰。色空世间妄相也。妙明真加妙性也。皆如来藏所现。元一圆融。特由众生。背真合妄。故局促世相之中。诸佛灭妄合真。故妙得真如之用。所以一多互应。小大相容。现宝刹于毛端。转法轮于尘里。事事无碍。法法如如。盖由观相见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故无不容者)。

吴兴曰。妙明谓寂照之智。不灭不生。谓智体真常。此皆能合如来藏。即所合也。而如来藏。牒所合之理惟妙觉明。牒能合之智。圆照法界。示鉴物之用。以譬言之。如来藏如镜之体。妙觉明如镜之光。圆照法界。如鉴现像。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一为量等。皆显此义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者。总别四义。不动下。别示其相。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者。一为无量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者。无量为一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者。小中现大也。毛端现刹。即正中现。依尘里转轮。即依中现正也。灭尘合觉等者。总结前义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至)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孤山曰。非心至非意识界。总非六凡界也。非明无明等。非缘觉界也。非苦非集等。非声闻界也。非知非得者。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非檀那等。非菩萨界。先非能趣行。非波罗蜜多者。总非所趣理也。非怛闼阿竭下非佛界。先非能证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怛闼阿竭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耶三菩云正遍知。即十号之三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

温陵曰。虽灭尘发真。于一多小大。能一切如。而本妙圆体。初无变异。故非心非空。乃至非世出世法也。非心至非火。谓非七大五阴也。心即识大。而摄五阴也。非眼非耳至非意识界。谓非十八界。亦摄十二处。此上为世间法也。非明无明至非老死尽。谓非缘觉法也。缘觉观十二缘。有生起相。有修断相。此兼举之。自缘觉至涅槃。皆为出世法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温陵曰。结上起下也)。

孤山曰。世结六凡也。出世结四圣也。藏理即空无有十界。故并非之。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至)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孤山曰。上文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此文俱即约俗谛。示如来藏。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无故也)。

温陵曰。体虽无变。用乃如如故。即心即法。即法即心也。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资中曰。且法界一如。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上妄相形。名言不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

温陵曰。既非而即。即即而非。妙绝心言。不容测度矣。此文似乎矫乱。而各有所主。初曰本妙圆心。自体言也。次曰元明心妙。自用言也。终曰妙明心元合体用言之也。本妙圆心。是本非末。是圆非遍。是心非物。乃真净妙体。故非一切法也。元明心妙。是元非本。是明非体。乃如如之妙用。故即一切法也。妙明心元。是妙之明。是心之元。徼妙并观。故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妙造乎此。则体用圆泯。情尘斯绝。而藏心妙姓。廓无瑕玷矣。

长水曰。本妙圆心。非心非空等。约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约即相以明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此约二门不二。惟是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谛一体。故皆云即如来藏。

(补注曰。是即非即者。加云不离即不离非也)。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至)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孤山曰。但斥凡小。不言菩萨者。对满慈。是二乘故。其实偏教菩萨亦不能测。法华云。不退诸菩萨亦所不能知)。

泐潭曰。结妙绝心言。责其妄度。盖为拟心动念。即乖法体也。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至)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长水曰。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性。妙指喻实智。发喻起用。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即智契于理。发光即大用现前。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指也)。

(资中曰。海印者。大集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此喻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世间之相也)。

真际曰。琴音虽具。非指不发。人心虽圆。非师不悟。前之多方。显如来藏。即佛之按指也。身心万法。当处照然。即海印发光也。而富那等随语生解。疑虑纷纭。是尘劳先起也。此由不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之咎也。今夫宗师扣击。直下历然。学者因之。竞生狂解。皆由情尘易起。故动涉疑妄。使知无上觉道。则一唱一酬。足以廓清天地。何复尘劳之有。阎浮万像。皆现海中。故名海印。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至)自蔽妙明此沦溺。

(补注曰。近则蹑上。远则蹑前。盖前文未达循业发现之义遂有云何忽生之问。如来乃以妄为明觉因。明立所等答之。富那既知其妄。但未知何因有妄。故有此问也)。

温陵曰。蹑上各各圆满之言发问也。既悟无二益显妄沦。而不知妄之所。由故请穷其因。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至)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孤山曰。照镜喻妄心推画分别爱。镜中头喻取着妄境妄事易着如眉目可见。真理难知。如瞋责己头等背悟向迷。如无状狂走也。四趣则背善向恶。人天则背苦向乐。二乘则皆有向空。菩萨则背边向中。悉名狂走心。狂者。喻九界取舍悉由妄心)。

温陵曰。演若达多。云祠授从神乞得故也。爱镜中头。责己狂走。喻因执影明。遂迷本真。妄随流转。

补注曰。引达多照镜为喻。而言其无故狂走。使知狂走无故。则知妄元无因矣。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至)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资中曰。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者。如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乃至多人及推其本。了无所实)。

(携李曰。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所谓寤人说梦中事也)。

温陵曰。妙觉明圆。指我与如来无二圆满者。本圆明妙。言本无亏欠。本无迷妄。此人人本来面目也。柰何以妄二之亏之。遂分物我。强起憎爱。诸妄相因。迷轮不返。识迷下。因富那自恨。昔遭妄想。而称世尊诸妄。圆灭似谓迷有所因。妄有可灭。故告以此。如彼城中下。牒喻重显。令了妄无因。无可灭者。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至)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吴兴曰。三缘即业果中杀盗淫也。三因即杀等三种贪也。即指此因。名为狂性也。补注曰。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众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三缘三因。即指三种相续之因缘也。相续因缘。即无明能所等也。无明能所。即微细惑结也。即肯綮之所喻也。此之因缘既断。则菩提心得矣)。

温陵曰。世间业果众生。皆妙心影明。如镜中头。分别则妄。故不随分别。则狂性自歇也。以世间业果众生为三缘者。妄心缘之而起也。以杀盗淫为三因者。妄心因之而有也。所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故断而不生。则狂性自歇也。歇即菩提等者。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骨间肉曰肯。内结处曰綮。庄子技经肯綮之未尝。今以肯綮。譬微细惑结。盖劬劳修证。只为妄惑。妄因既息。惑结自除。故不劳肯綮修证也。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至)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温陵曰。得珠之喻。亦喻妄息真现。不劳修证也)。

吴兴曰。衣喻五阴。珠喻藏性。由无明故不觉。乏妙用故穷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妄情暂失。真性本圆。犹虽贫珠在。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证理起用。则致大饶富。方知真性不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至)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泐潭曰。富那之后。复以阿难问难者。诸法既明。则进修无滞。将示修证之门故。又以当机之人发起人)。

温陵曰。递蹑上文起难。为后学决疑也。上称缘断而因不生。斯正因缘之义。何前言顿弃邪。今弃因缘。则外道自然之说为当也。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至)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携李曰。迷头认影。皆由狂性因缘。若影灭愤亡。则本性菩提。岂从外得)。

温陵曰。狂因既灭。则自然性出。不狂之前。二皆本无。由是观之。凡所谓因缘自然。本皆不有。悉因狂妄而立。故曰理穷于是。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至)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温陵曰。此以因缘破自然也)。

泐潭曰。自然者本自天然。不假因缘也。若本自然。则或狂不狂无所然。而非自矣。夫何又假照镜因缘而后狂走。此自然之计堕矣。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至)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补注曰。达多不见己头。将谓失其头矣。故狂走。今头本在。初不曾因照镜而失。又况他。又照镜亦不曾狂然则汝自然狂非关因缘矣)。

温陵曰。此以自然破因缘也。若本自不狂。假因缘故狂。则本自不失。盍假因缘故失。头既不失。特由狂妄。则因缘之计墯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至)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携李曰。此破因缘自然之说也)。

温陵曰。若狂怖本于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然既无所潜非本狂矣。若狂怖不本于自然。则头本无妄。何为狂走。非本不狂矣。既非本狂。非不本狂。足知自然因缘之说皆妄立矣。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至)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孤山曰。若悟本真。则知诸妄了不相关。真见性人。一切妄缘豁然荡绝。得大解脱者以此)。

(资中曰。前文佛说缘断狂歇。歇即菩提。阿难疑菩提从因缘得。若弃因缘即属自然。故佛重举狂喻。反覆破之。而复□□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如云戏论断故即菩提心也。菩提心。生下。复与详示无戏论法)。

温陵曰。菩提心中。本无生灭。亦无自然。若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非菩提也。若谓灭生俱尽。无功用道有自然者。因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非菩提也。而又反指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皆则戏论。譬如因有杂和。故说和合。而又反指非和合也。称本然性皆是对待妄立戏论之法。直使然与非然。合与非合。一切远离。亦无远离之心。乃真无功用道。无戏论法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至)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泐潭曰。至此乃责其妄计戏论。戏论未断。即狂心未歇。难契菩提。故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苟非历劫修证。虽持多经妙理。只益戏论也。

(补注曰。此责阿难之妄计也)。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至)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孤山曰。令汝解脱。得离淫室也。孤山曰。修无漏业者圆修止观。则不漏落二种生死。亦不漏失三谛义。理无漏既深。憎受非浅。舍妄即真。去事就理。悉名憎爱)。

泐潭曰。因缘自然。有益于辨。无益于道。多闻第一。有益于名。无益于实。故虽积劫熏持。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漏业者。首楞真定也。得此定者。永灭诸漏。故离憎爱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至)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资中曰。以智遣情。还沉欲海。以灭灭灭。复滞功能。乃至遣无可遣。道合无功。则体订理穷。还源之至)。

(吴兴曰。依诸师以解行分经前开解竟。后示行也。然则上根利器。随闻获证。楞严大体亦已备矣。其有中下之器。更俟谈行。思而修之。故假阿难等请入华屋。于是广示三摩提路)。

温陵曰。如摩登伽下。明熏无漏业之速效也。宿因即历世贪爱苦因也。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如何下。结责阿难。令舍苦本。修无漏道。无以贪爱存于心目也。自初决择真妄。发明觉性。乃至深穷万法。决通疑滞。使其信解真正为因地心。因心既真。斯可圆成果地修证故。前经为见道分者止此。下文别起。为修道分也。盖虽见性真。非修莫证。故即前了义。示修行门。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至)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吴兴曰。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第三卷末。说偈述益若作证悟。此则增道也。设作解悟。今岂无证乎。故知请行权为发起耳)。

吴兴曰。惑销心悟。身意轻安。谢发明觉性决通疑滞之益也。多方诲示。为无上大悲。洗我尘垢。为清净宝王。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至)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孤山曰。法华明三陀罗尼。即空假中三义也。今请一心三观摄伏想行门。欲入初住三智。一时开发。故云佛知见)。

温陵曰。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获屋不入。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冀入佛知见也。无余涅槃。圆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既已见性。又求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悟入。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至)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长水曰。妙三摩提。即首楞正定。二决定义。即因心业本也)。

(吴兴曰。空离中。皆名生灭中即空假。是谓佛乘。法华明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不测佛智。良决于此法皆变灭。喻妄体无常。空无烂坏。喻真性常住)。

(携李曰。先示涅槃云。生灭地以为初心发觉之本。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为同。以生灭心。求常住果。为异)。

真际曰。汝当照明诸器下。使先审有为法。无非幻妄。例名己身。即幻妄本。唯湛圆真体。终无灭坏。是为真基也。妄体无常。终从变灭。真性常住。安有坏阑。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至)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孤山曰。由此四缠至五叠浑浊者。四大缠缚。总成五阴也。以四大成五根。而心王居中。能令眼视耳听。鼻舌身觉心意。则察因随色声。而有受想行识。故成五阴色为识为终。五阴翳彼湛。圆故有劫等五重浑浊也)。

温陵曰。四大假幻妄之身。缚性为缠。五叠织见觉之妄。汩湛为浊。缠为生死根本。浊为惑业根本。故应审明。譬如清水。清水觉湛明性也。尘沙烦恼惑业也。性不相循。真妄染净异也。世间人非出世智也。故起惑汩湛。使性浑浊。

(兴福曰。清水喻圆湛妙心。尘土灰沙喻五阴生法五叠乱真。故以五阴为独)。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至)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孤山曰。此浊依于色阴。夫四大五根五尘。同名色阴。今以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何故名劫浊邪。以成住坏空四。皆名劫故。指见空名为劫浊)。

温陵曰。觉非空色。由一念不觉妄见空相。以生发遍迷。故空见不分。以不分故有空无体。为杂于见也。有见无觉。为杂于空也。此起明初起混茫之相也。故为第一重。涅槃名无织。织者两物相涉。经纬造作之义。涅槃之体。自性清净。不涉众缘。离编织故。今以无空之体。织无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无空之体。乃妄见空而两无其实。即土失留碍者。不浑浊真性乎。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至)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携李曰。真性廓湛。本无见觉。由四大抟结。以成根隔故见觉生。而廓湛壅四大旋。而觉知生。是谓相织)。

孤山曰。此浊依于受阴。夫领纳所缘。名之为受。而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于六受。六受为四大所壅。故令留碍。所以见不超色。闻不出声。四大为六受所旋。故令觉知也。二法交织。妄为受阴。以其见境领纳浑浊真性。故名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至)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长水曰。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境界)。

(携李曰。智识诵。习即智及相续。执取计名之事也。由是于性之内分。发六知根。容之外分。现六尘境。根境烦构。以恼湛性。名烦恼浊)。

孤山曰。此浊依于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而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性发如见。谓能取六想。容现六尘。谓所取六尘之相也。以此相织。妄成想阴。既取着所领。则扰乱甚前。既浑真性。故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至)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孤山曰。此浊依于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界。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业。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温陵曰。生灭不停为行。行相迁流。故曰业运。妄想知见。即行阴体。诸行无常。故国土每迁。随趣受生。此所以为众生也。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至)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携李曰。见闻自湛圆而分。故元无异姓。众尘隔圆融之体。故无端成异。自性观。之同一真常。故曰相。知自用观之。互起生灭。故曰相背)。

(吴兴曰。五浊从细至粗有生皆具。所谓生死根本虚妄灭生者)。

孤山曰。此浊依于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也。元无异姓者。了别之心。惟一故。众城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牵生六识。故云无状异生。性中相知。释上元无异性也。用中相背。释上无状异生也。眼不别声。耳不别色。是相背也。同异失准者。适言其同。则用相背适言其异。则性相知。故无定准。以此交织妄成识阴识住命。存识去命谢浑浊真性。故名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至)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吴兴曰。以圆湛之性。旋虚妄之心。斯盖修三止观。照二谛境。伏断生灭。证无生灭也。伏还下因该十信。然后下果通分满。静器即止观之心也。信前犹浅。入信渐深。沙土自沉。粗垢先落也。清水现前。三谛似显也)。

(携李曰。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如水之清。但为客尘所染。故浊耳。故曰此若无染杂。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客尘烦恼染)。

(孤山曰。一切变现。即随机所感。十界现形也俱是净用。故云不为烦恼。即用是体。故云皆合涅槃)。

温陵曰。见闻觉知。六受用根也。常乐我净。涅槃妙德也。生死根本。五浊业用也。夫欲反妄契真。先当择去生死妄本。依不生灭圆湛之性。以成其功。如澄浊水。必于静器。以湛旋其虚妄。使伏还元觉。如以静沉其沙土。使清水现前也。此则初伏客尘烦恼而已。盖方旋之使伏。非真无生灭性也。及得其本元真明之觉无生灭性。则无明之根本永断。而觉湛明相。于是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如去泥纯水。一任搅淘。无复汩浊。乃可为因地心也。因心如此。则果地修证无有不圆。涅槃妙德无有不合。故因心不可不审也。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至)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补注曰。初义审因地发心。故指五浊业用。为生死根本。即虚妄灭生者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以成其功也。次承令审烦恼根本。兼含选择圆根之意。故下即指六根媒贼劫家。为烦恼根本。而继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功德数量。定其优劣。次第发扬。令知所择耳)。

泐潭曰。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梨耶能受。潜为烦恼根本。发为虚妄根尘。知之乃可降伏。降之乃可取果。发业润生。指烦恼也。谁作谁受。推根本也。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至)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吴兴曰。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故云六为贼媒。所起烦恼。害如来藏。故云自劫家宝。由六根所起烦恼故。发业润生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

温陵曰。汝观下。释上须知其处也。引空义者。谓除无结则无解。而孰能无结哉。则汝下。示虚妄根尘颠倒也。眼等六媒妄根也。媒引六贼妄尘也。自劫真性颠倒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至)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资中曰。此据六根了别之性是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别之用有异。所以功德全关不等。前文云。性中相知用中相。皆不其然乎。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沇公非之。节公是之。而敏又谓。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中。具十如是成千二百。然佛旨难测。人情异端。亦无的据。谁为至当。至于资中孤山长水。但合数而已。皆变叠不同。余虽别解。亦未敢配其法相。来哲无党。惟善是从)。

(补注曰。上下无位者。指着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也。除此别无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谓四隅之中也。隅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既一偶而属两方。故曰无定方也)。

温陵曰。众生世界亦具四方。即左右前后是也。世者。三际迭迁。界者。各从定位。界位有十。世数有三。一身所具。理自互涉。故曰身中贸迁世界相涉。界方虽十。常数惟四。三四互涉。故曰宛转三世流变。故有三叠。自一叠十。十叠百。百叠千。成千二百。六根各具。然此权依世论。以显妙用大略耳。若夫六解一亡。互用圆照。则何数量所及哉。

吴兴曰。此约十二迁流变易。共成三重也。一十百千者。通举增数之法耳。谓增一为十。增十为百等。今且以方涉世。明三叠者。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也。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东方三十。变十为百。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成一千二百也。以世涉方。其例可解。斯盖如来只指凡夫六根根尘相织世界相涉。从粗至细。且至三叠。以彰厥德。大意令知现前见闻觉知。刹那刹那皆涉方世粗细之相也。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至)当知眼惟八百功德。

(资中曰。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今眼所见。前及左右。三方已成六百。并前二隅二百。共成八百惟后方二百及后二隅二百不见。故云三分之二也)。

温陵曰。先显织妄。欲明根结之始。次辨优劣。欲明耳根圆通。使知所选也。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至)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泐潭曰。前言六根了别之性同。所以功德各千二百此言六尘了别之性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

温陵曰。能周听故功全也。动若等者。随彼之动。则似有近远。在我之静。则周聪无边。

如鼻嗅通出入息(至)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长水曰。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惟八百)。

温陵曰。出能取香。入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阙中交。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至)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孤山曰。取去言说。不论尝味。若取尝味。其功则劣。以合中知故)。

温陵曰。世出世智所知之境。惟舌诠显。其言虽局。其理不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至)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孤山曰。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待能觉有违有顺。故具二分)。

温陵曰。离阙一分。合全二分。曰离一合双。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至)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吴兴曰。曰意根了境通于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也)。

真际曰。意识独生。遍缘诸法。故云默容。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至)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真际曰。眼耳以离中取境。鼻等以合中知法。离则境远为深。合则境近为浅)。

温陵曰。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反流全一。名不生灭。六受用根。即上所明者。循圆则合性而深。不圆则离性而浅。深浅相辽。故迟速之功。日劫相倍。夫欲速返。须择圆根也。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至)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温陵曰。得圆自在慧。则十八界无非圆通。然下劣初机未去圆。且自一门而入。一根无妄。则六皆清净。不惟悟十八界尘尘刹刹皆圆通矣)。

吴兴曰。六湛圆明等。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孤山曰。见谛所断之惑。即八十八使也。修道所断之惑。即八十一思也。生住异灭。即同体无明也。分剂头数。谓初住以上至于妙觉。四十二品也。虚习犹云妄惑也)。

温陵曰。湛圆因惑而分。一六因惑而生。故将告一六之义。先与辨惑之。小乘见道门。断三界嗔痴等十分别惑。乃证初果。故曰已得陀洹已灭见惑。修道门。断三界贪嗔痴慢。四俱生惑。亦曰思惑。此乃根中累生。无始虚习。三果乃断。所以阿难未知也。况此根中。更有生住异灭诸微细惑。共分剂头数。尽此惑六。湛乃圆。

(又非阿难所知者断)。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至)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孤山曰。金刚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此即六销也。犹未亡一者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证也。是无明故)。

(资中曰。不因六尘所造新业。名得六销。尚迷六根而为一体。故未亡)。

泐潭曰。耳不见。足无语。不可以为一也。耳闻法而身口同。不可以无六也。既无定趣。则一六之义。非本元有由颠倒生。须陀洹已断粗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得六销。而尚滞法。执是未亡一也。以后文证之。此乃方得人空。而未能成法解脱。至俱空不生。乃亡一矣。然小乘必销六。然后亡一。大乘直亡一。使六自消。叔世穷道。虽曰得妙。竟涉离微。求其真能亡一者。不可多得。覆寻圣言。深有所发。

(吴兴曰。沇师所解一体之义。异乎涅槃。但一义未明耳。应知下文见精乃至。知精元是一体)。

太虚空参合群器(至)六文用根亦复如是。

(资中曰。太虚空下。喻一六义生。彼太虚空下。喻本非一六。例合后文。由明暗等。至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即一六义生也。汝但不循下。至随拔一根五粘圆脱。即本非一六也。即正释阿难一入六净之疑也)。

温陵曰。虚空本非同异。喻圆湛本非一六合器除器喻一六义生之由也。知虚空之同异。是非子无所立。则一六并亡。而圆湛不分矣。一六既无。而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下原其妄发之源以示之。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至)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吴兴曰。粘湛发见者。由明暗等尘染。起净性也他皆放此)。

温陵曰。见精眼识也。色眼尘也。二者妄结。以成眼根。此根之元。搅四大而成体。以未奔境。故名清净。方是之时。如葡萄而已。盖体虽具而识未流。所谓但如镜中无别所知者。是也。及乎流逸奔境则染。故转名浮根四尘。而不名清净四大。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至)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携李曰。新卷叶有窍而已)。

(真际曰。外拔六根。内冥真性。使闻见合而为一圆湛。开而遍应。则诸根互用。虚妄全消。所谓非汝六根互用。开合则此妄想。无时得义。在断惑灭。乃知拔根。义在断感)。

(资中曰。常性为恬。奔味为变。初生之月。偃然舌相。如之皆喻无情之物者。明体虽具。而识未流也)。

(长水曰。觉精身识也。腰鼓䫙徒有触体。未有触用。喻清净根元也。䫙喻根元。则鼓喻浮根。元因浮根。然后流如䫙。因成鼓。然后触)。

(携李曰。暗室之见。亦有体而已。识未流也)。

孤山曰。粘湛发知者。妄虑知也。根元下。此眼肉团。心根为虑知之所托也。故胜义根还是清净四大。如幽室见。即浮尘根为意托附。如处幽室。正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者。是也。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至)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温陵曰。是以汝今下择上因妄发故。六皆虚妄。苦离六尘。悉无自体)。

孤山曰。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粘妄发光。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至)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吴兴曰。寄二种根。觉明开发。故千二百功德根根互用也)。

(孤山曰。用有真似。似如法华真如华严)。

温陵曰。彼十二相能粘六根。障湛明故。拔一根而本明发。本明一发。则妄粘皆脱而圆矣。粘妄则由前尘循浮根。故成隔碍。脱粘则不由不循。特寄根而已。故能互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至)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携李曰。引证拔根之用。兼举六人。以明六妄皆能圆拔。则真精可纯而独照。所谓一耳目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

(孤山曰。殑伽河名。此云天堂来。以其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那律等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况圆脱。岂无互用)。

温陵曰。那律尊者。因精进失明而能见。贤喜龙王。无耳能听。恒河之神。无鼻闻香。骄梵受牛哨报。故曰异舌。舜若多神主空神也。其质如风。而能觉触。修灭尽定。得空寂者。意根斯灭。如大迦叶。虽灭意根。而能了知。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至)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资中曰。失彼精了。由尘起见。则根境成碍。故脱粘圆拔。真光莹发。则浮尘幻相。如汤消冰。成一圆融。清净宝觉。真智如汤。妄念如水。聚见于眼。则圆明。有见之时也。急合而暗。则暗成无见之时也。六根头足既黯。然无见而触之。一一能辨。同于明时。由是验之。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人人具有。但脱粘消尘。自成圆妙矣)。

吴兴曰。真智如汤。妄境如冰。了妄即真。化成知觉。前明知觉不由于根。故举那律无目能见等。今示真觉。不假于缘。故指世人暗中有辨也。彼人即指合眼之人循体。谓绕他人之体。知觉是同。言暗中知觉与明中所见不殊。凡夫尚有不假明缘而能有辨。况圣人真觉何藉缘发乎。缘见下指妄。不明下显。真略示明暗。诸缘例尔。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楞伽经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有空如来藏。有不空如来藏。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后二随用得名。独空如来藏为其体。故为果号)。

(携李曰。菩提正觉性也。涅槃断德体也由无变异名真如。为觉本体名佛性。体本清净。名庵摩罗。烦恼不居。名空如来藏。清净显照。名大圆镜。皆果上妙德。○菩提常觉。涅槃常乐。真如常然。伏性常知。庵罗常净。空藏常虚。镜智常明。皆法上真体)。

温陵曰。离幻复真。常住不坏。名常住果。而见听六用。离尘无体。是断灭法。依断灭因。求常住果。乌得相应邪。此误认缘尘。迷失常性也。由失常性故。难契常果。实修证大患故。须难明也。诸佛所得曰菩提。寂静常乐曰涅槃。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着。曰庵摩罗识。一法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曰大圆镜智。庵摩罗此云无垢。即第九白净识也。此已成智。而名识者。以能分别故。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至)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温陵曰。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为不诚。而近乎戏论。不得为真实语者)。

即时如来来罗睺罗(至)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温陵曰。此但无声。非谓无闻。必再击叠问者。欲令审辨而有悟也)。

如来又来罗睺击钟(至)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温陵曰。上答为倒。此答为正。盖声有生灭。闻性常在迷情不了。以闻同声。是以常为断也)。

佛言阿难及诸大众(至)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吴兴曰。前阿难通疑六根离尘无体。云何将此断灭为因。欲获常果。如来所以别显闻性为常者。诚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资中曰。欲表圆根。正修方便。故扣钟验闻。以显耳根常住。为一门深入之本。闻无生灭境有生灭故声闻各问。令审辨也)。

温陵曰。声尘或有或无。闻性未尝有无。所谓声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此即不生不灭真常性也。夫知无者。亦因闻根。不可谓无声则无闻也。是故阿难下。牒上显常也。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至)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吴兴曰。所举寐事。□妄识至昏。而真性不昧也。复恐惑者谓。寐虽不昏。死岂不灭邪。故重示云。纵汝形销性非迁改)。

温陵曰。此验劳生虽在倒妄。生死常性不昏不灭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吴兴曰。通别二惑。俱名尘垢。真似所证。皆号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泐潭曰。不悟性常故。逐诸生灭。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前令审择常性。为因地心。而阿难牒难故此结告也。常光现前。根尘销落者。谓得其常心。则妄尘自灭。妄尘既灭。法眼自明。以此为因。则七常住果于是可获。故曰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孤山曰。阿难言俱生灭者。以无明果相言之。佛以立知见为本。以无明因相言之。知见谓增损诸还等见)。

(补注曰。世之疟病。隔日而发。为其病根未除故尔。喻有学声闻。通惑虽破。而别惑病根未除也)。

携李曰。前第二义门。令审业。云不见所结云何如解。故此牒而请。诸无明通根本枝末也。始无所始。故名无始。俱灭俱生者。积迷不觉。而为生住异灭。妄相所迁。根本之惑。方能暂伏。旋复旋发。未能永断。故如隔日疟。由不知结解真要故也。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曰俱无明。即愚痴也。俱舍以疟为无明故。唯识以愚为无明故。婆娑以不达不解不了为无明故。身心结惑。实未来若难之本。解结之元。实免。脱轮回之要。此阿难之所以复请也。

(吴兴曰。将明第一义谛圆明显德故。问。解结因缘。而为此经发起所结之元。即无明根本也。此无明根本。乃第一义谛中所治之惑)。

尔时世尊以阎浮檀(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携李曰。各放宝光。表同破无明也)。

(泐潭曰。生死结根安乐妙常者。显无二之体也)。

温陵曰。先摩其顶者。表无上开示也。六震者。动起踊吼震系。表破六根妄结也。诸佛顶光灌释迦顶者。示同发明无上顶法。异口同告者。示诸佛脱生死证菩提。皆由斯要也。俱生即根本无明也。生死妙常同因六根者。知见立知。故轮生死。知见无见。即证妙常。如下所明。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至)云何是中更客他物。

(吴兴曰。根尘识三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凡夫迷真故缚。圣人悟真故脱。迷悟虽殊。始终理一故。曰无二同源。必兼识性虚妄必具根尘。文绮互也)。

(吴兴曰。尘相通指。六境知见。略示二根。根境对论。摄十二处。斯皆两法相涉。内无实性。故喻若交芦)。

泐潭曰。根尘相因而有。故曰同源缚脱。由此而起。故曰无二。梦识无初。故譬空华。物境成有。故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此根尘识。譬如束芦互相依倚。虽粗有相。其体全空。故曰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既无自性。则随缘转变。故于知见立识知之心。则结为无明之本。于知见无见觉之妄。则解为涅槃真净。既曰真净。岂容立知。故曰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总示妄结依根尘识起。但妄识不立。则妄结自解。是为解结真要。所以学道。务去识情也。

(真际曰。知见立知。示无明本始也。知见无见。明解结之门也。灵知性见。本六用之菩提。体本真净。故中不容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至)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无为下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上言如幻助成空义耳。今云。空华正显虚妄也。且识性是有为起灭之法真性反此。故曰无。为无起灭。既云虚妄。即是不实。故喻如空华。旧以前二句破有为。后二句破无为。出掌珍论)。

吴兴曰。真性即根尘之源也。有为即缚脱之相也。若真性在迷。能生九界根尘之相。名之为缚。若真性出缠。能起十界根尘之用。号之为脱。此缚与脱。皆即真而俗。故曰有为。亦即俗而真。故曰空也。缘生故如幻。释成有空义也。有为之法。皆从缘生。凡夫以惑业为缘。圣人以机感为缘。二缘所生。俱是假名。故云如幻。此颂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

言妄显诸真(至)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吴兴曰。前长行但破于妄。今复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泐潭曰。净名云。有为无为二。若离一切数心如空虚。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即此意也)。

携李曰。起灭之法皆无。则妄识元。无此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妄法既无。真亦不立。若言妄显真。真还同妄。真与非真。尚犹双非。见与所见。云何复存。当知俱无实体。若交芦耳。此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也。

孤山曰。诸之也。语助耳。言根尘虚妄。则显涅槃真实。对妄说曰真。待对不绝。真亦成妄。故云二妄。犹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非真即妄见。即是根所见。即境对妄说。真犹皆遣荡。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也。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至)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长水曰。净名云。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脱。是为入不二法门)。

吴兴曰。欲明解结。泛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前诸佛同告云。汝欲识知生死结根。乃至速证安乐解脱。惟汝六根。更非他物。似同此义。

孤山曰。汝观下。重牒前喻。令审观也。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本空。以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迷晦下。颂知见立知及知见无见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温陵曰。蹑前结解解之义。起后圆通之文也)。

孤山曰。六解则根拔。一亡则湛圆。选得圆根。则入圣流。证圣果矣。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即此识也。暴流即生灭性。从习所生。由此识性。全离取舍。但是自心)。

温陵曰。陀那下。颂根结初起之由也。陀那此翻执持。执持种子。发起现行。即第八梨耶。含藏种子为习气。积生识浪为暴流。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此识依真如合生灭。杂乎真妄之间。故曰真非真也。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迷自性而外求。故权小教中皆不开演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至)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资中曰。此颂解结入圆之要也)。

温陵曰。一切诸法惟心所现。而于中取着。妄成根结。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由妄取故。有幻非幻。若不妄取。非幻亦无。非幻尚无。幻法何有。幻法不立。则根尘顿净。圆通现前矣。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至)一路涅槃门(偈文止此)。

(孤山曰。弹指超无学。显三止之功也。若入地住。则超小乘阿罗汉位。纵入相似。亦超无学。以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又纵在观行。亦起无学。如太子处胎。贵压群臣。频伽在鷇。声逾众鸟)。

温陵曰。此结颂也。此之法门。于净不着。于染不污。名妙莲华。根境结惑。拟之则销。名金刚王觉。即为无为。亡情绝解。名如幻正受。依此修进。一弹指间。可超无学。而入圆位也。阿毗达磨。云无比法。十方如来。迥出生死。速证寂常。莫不由斯。故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薄伽尊号。具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吴兴曰。祇夜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也。伽陀云讽颂。亦略云偈)。

(长水曰。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故此疑之)。

温陵曰。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之。二颂合明。故云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妙理精彻。此谓所诠也。

温陵曰。无遮大悲。言其博济也。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则真妄两忘。称性之谈也。沉垢。微细结惑也。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补注曰。由阿难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故如来示一巾成六结。令悟六解则一亡。示绾结之有次第。令悟舒结之。有伦次也)。

(资中曰。巾喻真体无二。结喻六用妄□。故以六也)。

温陵曰。涅槃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罗云时分。即夜摩天所献巾也。绾萦结也。巾喻一性。绾喻妄动。结喻六妄。一一详问者。使误凡所妄动。皆为结业也。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补注曰。此节谓六结若存。则伦次不容杂乱。下节言六结若解。则一六俱亡)。

(吴兴曰。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辟巾之体也。异谓六根之精。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也)。

泐潭曰。一真如体。无异无同。六妄结根。确然异执。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至)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吴兴曰。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听精等。此皆如第二月。捏所成故。若能随根脱粘内。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结已。巾亦无用)。

温陵曰。不成谓是非锋起。不成一体也。愿乐一成。莫非解除。结惑不生。则同异圆泯。故曰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至)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吴兴曰。知见发妄。此属能见。之相。劳见发尘。即对所见之境。惟妄与劳。五住备矣。如劳目精下。双喻其义。一切世间下。示尘劳之相。狂华谓无而妄有)。

温陵曰。前明所结惑业之理。此明能结狂妄之心也。狂心之结妄境。如劳目之见狂华。故曰皆即狂劳。

阿难言此劳同结(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补注曰。上节心性狂乱等。示其根结之由。展转虚妄此节掣巾等。示其解结之方也)。

(真际曰。左右喻生死涅槃二边。行人执而不结。故如双结。结心者喻观中道。则二边俱解)。

吴兴曰。左右牵掣。俱不能解。喻观二边。皆不能破根本无明。凡夫外道。以断常为二边。二乘菩萨。以空有为二边。虽曰伏断。犹存巾结。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者。知见立知。即名为结。观知中道。是谓结心。结不离巾。解之则一。知不异道。亡之则中。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至)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吴兴曰。既令解结。当于结心欲使选根。而修圆行。故示佛法从因缘生。反显若无因缘佛法无由而生也。如前文云。辟如琴瑟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则圆修定慧。是今因缘。若三藏中。事六度等皆是世间和合粗相)。

(泐潭曰。知因从缘出。至雨滴皆知。此明如来觉法皆尽证。其所说皆诫谛语。选择六根者。前文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令选择)。

温陵曰。令依出世正智。审择根结本因而解之也。若得正智。不惟能知根结本因。虽沙界万类。皆了元由矣。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因于心。随无明之染缘。则出九界。随教行之净缘。则出佛界。故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涅槃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发明世出世法。乃至知其种种元由者。皆权智所鉴也。既于情无情。照了不昧。显今所说解结之法。及选根之义。悉是鉴物宜然。固无差谬矣。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至)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资中曰。此示六不顿解必由其序。悫师云。意明六根不可齐观。但依一根入证。自然六斯会经意焉)。

吴兴曰。绾巾成结。虽有次第。粘湛成根。必无伦绪。故不可以喻而难于法也。盖言见闻觉知六用差别。如次第绾生也。选择六根。随于一根发观。如次第而解也。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至)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吴兴曰。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自沉。盖任运而然也)。

温陵曰。了烦恼结。皆由着我。则于我无著。离烦恼障。是得人空也。了所知结。皆由着法。则于法无著。离所知障。是得法空。名法解脱。人法双解。是名俱空。而俱空亦泯。心无所起。是从正受。得无生忍也。观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先得人空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俱空不生也。生灭既灭寂灭即现前。即得无生忍也。

(携李曰。如是三空。皆以中道而为观体。苟非此者。何异解巾左右牵掣乎)。

阿难及诸大众白佛言(至)惟垂大悲慧我秘严。

(长水曰。此阿难问词)。

(真际曰。二十五圣于根尘七大。各悟圆通。是知本根冥乎万法也。佛不显说。而因众敷陈。是谓冥授也。退藏密机。即息虑凝心也)。

温陵曰。慧觉圆通。存乎一心。已蒙开示。故身心皎然。圆通本根。冥乎万法。犹未通达。故冀佛冥授也。密言即发明慧觉之言也。秘严即圆通本根秘要也。慧觉圆通。我固有之。故虽因密言还同本悟。若不开秘严。则与未闻无异。故别求开示也。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至)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孤山曰。五阴六入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欲题菩萨万行。故寄选根。令二十五圣开众妙中门。究竟圆通真实。革小乘于后心。根大衍于初会。又曰。此下二十五圣观十八界。及以七大。乃是开合之殊耳)。

泐潭曰。圆通二十五门。即十八界七大也。七大自十八界开故。此不言夫根器万法。惟十八界七大摄尽。故此备陈。欲令行人于根身器界种种法上。颠沛造次。得真圆通。无少滞也。

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携李曰。从于音尘默悟圆理。此依内证。故名曰密。即如如智证境自性也。一尘密证。诸尘圆契。故曰圆通)。

(孤山曰。妙音密圆者。密悟圆理也)。

孤山曰。阿若多因声圆悟。故曰妙音密圆。下云妙色密圆。妙香密圆。因味觉明。妙触宣明。妙法开明又意同此二十五门。初标声尘者。先此方教体也。鸡园无忧王造以迎佛也。

吴兴曰。如来说法。初中后妙。岂彼妙名。便同法华之妙乎。只如下文说。缘觉声闻云胜妙现圆。及胜性现圆。又说大梵善见身心妙圆。及妙见圆澄。岂此妙圆亦同圆觉妙明之性乎。应知如来先令诸圣。次第说竟。后告文殊言。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斯则开权会实之正文。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南岳师曰。观五阴理性。名性念处。故杂心论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定。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者。由多贪欲。修对治法。成就九想。发真破惑。即坏法罗汉也。九想成时。得慧解脱。于诸色相。发明无漏。故云妙色密圆)。

温陵曰。优波尼沙陀。此翻近少。亦云尘性。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因尘悟解。故得此名。昔多贪欲。佛令作不净观。

长水曰。因观色尘。本如来藏。故曰悟诸色性。

吴兴曰。不然。既云观佛最初成道。正是小乘无漏行法。言悟诸色性者。斯乃声闻悟性念处也。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携李曰。非木则不住有。非空则不住无。有无俱非。中道显矣。

(携李曰。宴安息也。晦冥寂也。清静之室。谓之清斋)。

(资中曰。非木等者。观性空也)。

(吴兴曰。凡言性空。必推四性。今当以木为自。烟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下诸声闻亦多是小乘。观实有灭空之义小衍虽殊。所证圆通。同一真谛耳)。

温陵曰。偏观有为。而因香圆悟。得童真位。故名童子。辞佛宴悔者。宴坐晦迹。斋心作观也。木烟皆非。去来不有。意无所缘。故由是意销而发明无漏。尘气灭故。妙香密圆也。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吴兴曰。由事佛故。必闻正法。即于味性。了生无生空有。谓味尘也。身心谓舌识也。以味从合中知。故相对言之。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中道之性。于是乎显)。

温陵曰。善救功成。堪绍佛位。名法正子。旷劫为医。常善救人也。言分别味因者。谓了知味性。而发明非空有离。即之圆因。乃指圆通本根。非谓因之悟入也。前言色因。后言水因法因同此。若酢等六味也。众味共成。名和合味。直尔采用。名俱生味。修炼炮炙。名变异味。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吴兴曰。水因谓所触之因也。尘体即能触之缘也。尘既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俱空。故中间觉触之心。安然契性矣)。

(泐潭曰。触具三和。金翻为三德。秘藏故名妙)。

孤山曰。䟦陀婆罗。此云贤守。亦云贤护。自守护贤德。亦守护众生。洗尘洗体。及尘体之中。少有所得。皆妄触妄觉。故得无所有。则妙触宣明。成佛真子。名佛子住。以善能守护。令妄不起。令觉不动。故名贤护。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至)知我所证法因为上。

(携李曰。头陀有十二行。以紫金涂佛。感报如此。因深果茂。其理宜然)。

(孤山曰。修于灭尽者。即九次第定中第九灭受想定也)。

(长水曰。紫金光尼。在家时妇也)。

温陵曰。摩呵迦叶大饮光也。其身金色光吐日月。因观尘变。悟法空寂。遂修灭尽定。以灭意根。不缘法尘。得无生灭。故超百千劫。如弹指顷。于今于鸡足山待弥勒。乃入此定也。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以能抖擞法尘为号。

(补注曰。紫金光既同时发心。则非一世眷属也)。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至)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吴兴曰。阿含云。修禅盖总略而示。今云。金刚三昧则别显其名。非谓金刚惟喻大定。如阿难入电光三昧。断最后思惑。亦名金刚三昧。此喻小乘无漏之智耳)。

长水曰。那律即阿㝹楼驮。此云无贫。亦云如意。乃白饭王子也。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

孤山曰。增一阿含云。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眼睡。佛说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精。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于是达晓不眠。眼根便失。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观三千界。犹如掌果。今云金刚三昧。观见十方。精真洞然。而与昔异者。此经开显。故约内秘。以谈昔引物机。乃约现小而说。

(资中曰。掌果之辟既齐。精真之言何别。下文明善现天尚云。精真现前。陶铸无碍。况今罗汉发真无漏。岂不得云精真洞然邪。旋见循元者。旋大千之见。循真空之元。见尽元明。圆通着矣)。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至)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长水曰。特迦亦云蛇奴。于路所生。过去为大法师。秘吝佛法。不肯教人。后感愚钝。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经九十日不成。佛令数息摄心。因而了悟)。

温陵曰。槃特此云断道。即诵帚比丘也。宿以吝法。报性散钝。佛令数息摄心。因而了误生住异灭诸行无常。故反生灭息。循无生空。而得圆证。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至)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孤山曰。了味无味。名为一味。虽举味尘。盖显于舌。故即云。观水之知。能知乃舌耳。非体舌也。非物味也。内脱身心。即正报解脱。外遗世界。即依报解脱也)。

温陵曰。憍梵体提此云牛呞。佛为遮谤。赐之数珠。令常念佛。是谓一味心地法门。能灭心缘。得入正受。亦因教观舌根。常味入道。观舌之知。不从体生。以迷沦有漏。由心缘不断故。灭心绝缘。即超诸漏。遗器界也。不着尘味。不随妄知。是谓还味旋知。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至)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吴兴曰。知即觉也。刺伤足时。虽有能觉之。心觉于所觉之痛。反观觉心。本自清净。无有能所。所觉属身识能觉属意识。由身识生已。次起意识。分别前法。故曰双觉。即上文云。我念有知。知此深痛也。觉清净心。即是纯觉。无痛痛觉。故曰遗身)。

(补注曰。无痛痛觉者。即是无所觉。复无能觉也)。

携李曰。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多慢习也。不可乐事。一切苦事也。思不可乐法。而触不可乐事。因而正观为有知。故知此深痛虽。觉有知之心。能觉深痛。反觉清净之心。曾无痛觉。然此存双觉。其觉未纯。故又思而进之。至于身触皆亡。故诸漏虚尽。知痛俱寂。故纯觉遗身也。

须菩提即从座起(至)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资中曰。以声闻人所得宿命。能知八万劫事。今逆谈所见。谓之无碍也。虽云在胎知空。乃至令他证性。犹未断结使。故蒙佛开发。方成无学。若尔性觉真空。乃至下文深达实相。皆就小宗。分别无咎)。

温陵曰。须菩提。旷劫解空。非唯一世。了身空寂。故心得无碍。洞达宿命。了境空寂。故十方成空。自觉觉他。故亦令众生证得空性。然此唯小乘所证之空。于性觉真空。犹未圆明。故逮今发明性觉真空。乃能顿入宝明妙性真空之海。离二乘见。而同佛知见也。诸相入非。能所皆尽。盖融于宝明空海也。旋诸有法。复归至无。盖归于。宝明空。海也。

(资中曰。初以单空。空于诸相。故云诸相入非。次以重空。空其空相。故云非所非尽)。

舍利弗即从座起(至)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吴兴曰。世出世间四谛之境也。种种变化生灭之相也)。

长山曰。心见眼识也。识清净故。种种通利。心无际故。见觉圆明。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者。由心见发明。而圆照万法也。迦叶兄弟。即优楼频螺等或云遇马说偈。彼乃小乘因缘。非圆通所取。身子智慧第一。声德居长。故称长子。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至)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温陵曰。凡具大根。修菩萨行。皆名普贤之行。心闻耳识也。分别众生知见者。择普贤行。而成就之也)。

(孤山曰。心闻发明内证也。分别自在外用也)。

携李曰。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此非地前之贤。乃是金刚喻定。居众佛之顶。名之为贤。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至)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吴兴曰。数息所以发识。观息所以驻识)。

孤山曰。孙陀罗。云好爱。妻名也。难陀云艳喜。佛亲弟也。前数息依根。所以摄心。此观白依识。所以驻心也。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唯谛观能见六爻。见火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皆烦浊所发也。争观发明。则烦浊渐消。故内明外虚。而烟消成白。及乎漏尽。无复烦恼。内莹发光。故出入息。化为光明也。销息即销烟成白。□灭漏即心开漏尽也。皆鼻识发明。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消灭诸漏斯为第一。

(吴兴曰。宣说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大乘义。始阿含。终般若。故云乃至。增一称满慈子说法最为第一。大品中转教诸菩萨摩诃般若。即其相也。追叙得道。若权若实。如前辨之)。

真际曰。说法第一。辨才无碍。因以降魔灭漏。皆舌识力也。苦空实相者。世间诸法。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而中有真常。不苦不空。如涅槃四德。即实相也。佛以身口意三轮。应物无滞。音声即口轮也。

优波离即从座起(至)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孤山曰。优波离此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纲纪故)。

(携李曰。依身有识故。先执身。次执心)。

(孤山曰。执身及心。从粗至细。以防身识之微也。身识既灭。真智现前。斯所谓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真际曰。优波离云近执。谓亲近执待于佛也。言亲随亲观。乃至脱欲承教。皆明身识钦承也。行住坐卧律仪。各二百五十。对三聚成三千。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性业即杀盗淫等。根于性者。遮业即支末愆失。因过遮上者。戒律为众纪纲。亲印我心。言众所印可也。我以执身等者。言由持戒。故身与身识。无不圆通也。律中得度。波离第一。僧中得度。憍陈最初。故今堂置憍陈。坛置波离。各立本也。

大目揵连即座起(至)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携李曰。意为诸法生因。万法缘此以通。故闻内缘。顿发神通)。

(吴兴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而此心性。即意识发明也。大乘发如来藏。小乘发根本禅。六神通中。漏尽通。是其内证。余之五通。皆属外用)。

孤山曰。优楼频螺。此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亦云成。城近此山故。那提河名。一兄二弟。故身子云。逢迦叶波兄弟。即其人也。

温陵曰。因缘深义。谓非世间和合粗相。乃发明世出世法。故因之发心。得大通达。神通如意也。旋湛者。旋意识而复妙湛。故久成清莹。通力圆明。清净自在也。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至)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资中曰。法门精粗无二。故尘劳欲火。俱证圆通)。

(吴兴曰。遍观四大。皆是触尘之境。百骸四支地也。诸冷暖气即水火风也。三昧既着。故曰神光内凝。以多欲人火大偏盛。故变淫火而成智火。成阿罗汉下。谓成小果。后发大愿。将非普现色身。以执金刚神。辅佛扬化者乎)。

携李曰。乌刍瑟摩云火头。即火头金刚也。多淫之人。本由暖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故成猛火聚也。遍观暖气者。令悟火大无碍流通也。诸碍既消。故神光内凝。成智慧火。发于头上。故名火头。生大宝𦦨。即火光三昧也。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长水曰。微尘性体不相触。同于空也。故悟此实性。而刀兵无所触)。

(吴兴曰。身界微尘乃至刀兵者。以此皆是地大所造之色。即因缘所生法也。微尘无差空也。自性不触中也。三谛具足。非如来藏乎。悟无生等。由分证法身。而权取小果。故以无生忍简之。初自度后化他。是谓𢌞心也)。

泐潭曰。平险防损。代人济牛。无彼我相。表善平心地。无有高下也。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亦由平心。故一切自在也。我即心开下。皆依地大圆悟也。身界二尘。本如来藏。虚妄发上。故不相摩触。了本虚妄。即悟无生矣。妙莲花。佛知见地。即诸佛心地法门也。行实圆契。染净两忘。名妙学华。迥出三乘。深造一实。名佛知见地。持地所持。在此而已。故得身界尘消无上智圆也。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至)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资中曰。准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藏世界在香水中。故云浮幢王刹。华藏二十重。累高如幢。最为高大。故称王。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也。初成此观但见其水者。此定果色。随心所变。如十遍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共业同感。不造世业。方得清净。十遍处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此十一切处皆有。如作青想。则一切处皆青也)。

(吴兴曰。得阿罗汉。久离病缘等。按智论明。诸圣人皆有身苦。如舍利弗风病。毕陵伽眼痛等。今言已得罗汉。久离病缘。实难销会。此盖过去曾取小果。既无见思惑业之事。是离分段病苦之缘)。

(资中曰。方得亡身等。初证法身分。亡变易之身。身中水性。与香水海性同。合真如空藏之性)。

(泐潭曰。初成水观。复。逢无量。乃得亡身。以明圣道长远乃可)。

(携李曰。汉州绵竹县水观和尚。迹同月光佛陀。本传云。师入火光定。其室如焚。亦此类也)。

温陵曰。月太阴。水精也。昔师水天。修习水观。水性圆明。故号月光。修习水精。谓观水精性也。水性无夺者。内之津血。外之刹海。水相虽异。而性不相夺。此即因水悟圆也。浮幢王刹者。世界海外。诸香水海通号也。我于是时。至身质如初。叙作观之缘也。但见其水。谓专于一观。未融四大。故未得无身。舍利弗于恒河岸入定。遭怨害之鬼所击。而出定头痛。亦未得无身故也。山海自在通王。即于地水诸大。得妙圆通者也。月光至此。乃融四大。故方得无身。而性合真空。初由水性。一味流通耳。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至)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温陵曰。因风大圆悟。身心发光。洞彻无碍。号琉璃光无量声佛。亦依风大。开示菩萨。使知本觉无动。而身界之动。皆风力所转。琉璃光。因是观界。观世。观身观心。迁流运止。悉惟风力。故曰诸动无二。由是觉了大千群动。皆即狂劳。犹百蚊蚋鼓于方寸耳。既了狂劳。乃见不动佛也。东为群动之本。而佛号不动。乃即动而静者也。能即动而静。故身心无碍也。传一妙心者。知风力无依。万动皆妄。而独证无动本觉也)。

吴兴曰。界为方位。故安立。世为迁流。故动时。时即过现未也。

孤山曰。逢佛未几者。未多也。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至)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吴兴曰。因观四大色质。即有无边法身。为显此身遍融一切。故执宝珠照十方等。而表示之。既以珠表色。复以镜表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放宝光灌十方等。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身同虚空法也。身入尘国应也。说三乘法为佛事。称四悉机为随顺)。

真际曰。因证空性。故性中所有一切皆空。身与刹海。涉入无碍。号虚空藏。定光即然灯佛也。于定光所得无边身者。法身如空。无有边际。必假心灯寂照。而后发明也。执四宝珠等者。由观四大无依。妙力圆明。而照了法界。一切皆空。所谓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也。又于自心。现大圆镜等者。亦由四大无依。妙力圆明。于圆洞心。内莹发光。而交彻融摄也。幢王刹。即华严法界刹名。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至)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孤山曰。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者。相似位也。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者。分真位也)。

(真际曰。识性不守。如如而外分别名相。是游族姓而求名也)。

(吴兴曰。尽空者。谓尽虚空界所有佛国等。惟心所现也。若以四土言之。心即寂光。变化即实报方便同居也。净秽但是三土之相。互有起灭。故云有无流出如来者。从法身识性。流出报应佛身也)。

携李曰。弥勒此云慈氏。为慈隆即世。非臻后劫。愍物迷识。故示跅发明也。心重世名。好游族姓者。迷识着境。故外慕妄求也。从灯明教。而明心顿歇者。了识依智。则迷妄自除也。然灯佛现。乃成妙圆者。迷妄既除。心灯即现。心灯既现。则万境妙圆矣。得是妙圆。三昧遂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于尽空。如来皆我心。变国土净秽。亦我心变。无量佛性。从此发挥。是谓流出。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至)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吴兴曰。母忆子。如人专忆。子逃逝。如人专忘。问。前云逢不逢等。此何但云虽忆何为。答纵得逢见。不蒙法利。与逃逝无异。舍卫九亿家。不其然乎。入无生忍者。以证验修。则念佛之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入焉。资中引观经是心是佛等释之。斯亦大要也。净土者。别指极乐及寂光也。都摄六根者。念属意根。意根若净。诸根自摄。故无选择也)。

温陵曰。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名大势至。又云。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顷。念世五欲。是谓系念。辟如有人下。示必须系念。然后相应。不专念佛。则虽逢不逢。虽见不见。染香则袭香。念佛则见佛。故以念佛妙熏。名香光庄严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吴兴曰。准下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亦同于法华释名之意也。教即世音。闻即耳根。皆所观之境也。思修皆能观之观也。然则观由境入。境实遍通。而特取音闻者。乃逗机之要也)。

温陵曰。观音者。观世言音。圆悟圆应之号也。于音言观者。以观智照之。不以耳识闻之也。所师之佛亦名观音者。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达耳之谓闻。着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吴兴曰。旧约三慧次第销之。今则不尔。节文为四。一亡前尘。即初于闻中。至了然不生也。入流亡所者。流谓法性。所谓音尘入之与亡。通乎观行相似之位也。所入法性。体既常寂。是则前尘本自不动。今亦无静。故云二相了然不生也。二尽内根。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前尘易亡。内根难尽。以由亡智。有疏有亲。故云渐增也。闻所闻尽。谓能闻所闻之根。亦复不生也。此乃举所显能也。下觉所觉空。及空所空灭。例亦如之)。

泐潭曰。释从三慧。入圆通也。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音声之性。由动静显。故所入既寂。则动静不生。此闻慧也。既达乎耳。复著于心。如水之渐。如土之增。使能闻所闻。情境俱泯。而尽闻之心。亦复不住。以合真觉。此思慧也。既著于心。还以治习。使能觉所觉。皆合妙空。则空觉不二。是谓极圆。能空所空亦复不立。乃为尽道。此修慧也。夫然后生灭灭生。情境俱尽。而真寂真灭圆通之体。于是现前。即所谓入三摩地也。以圆觉配之。入流亡所等。即应当远离幻妄境界也。如是渐增等。即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也。觉所觉空。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也。空所空灭。即离远为幻。亦复远离也。生灭既灭。则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也。寂灭现前。即譬如磨镜垢尽明现也。造至于此。则圆通之体极矣。

温陵曰。三空观智。即尽闻不住。觉所觉空也。上句遣前尽相。下句正空观智。觉谓觉照。即智体也。四灭谛理。即空觉极圆。空所空灭也。上句显重空之智。下正灭重空之理。

(苏子由曰。初于闻中一节。是一弹指间。遍历三空。即与诸佛无异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至)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携李曰。当知众生由悲故。能感拔苦之力。菩萨由慈故。能应仰乐之机。感应常冥。与拔常显。若晓斯旨。则下文三十二应。乃至四不思议。无忘其本乎)。

吴兴曰。上云慈力者。慈既与乐。必能拔苦。应以力字。兼于悲义也。下云悲仰者。悲谓悲苦。仰谓仰乐。此非属应。盖言其机也。是故厌患苦道。则以悲为机。欣慕乐果。则以仰为感。菩萨所证。圆通之理。遍在众生悲仰之中。故曰与也同也。

世尊蒙彼如来(至)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携李曰。幻喻三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也)。

温陵曰。幻人作为。本于无作故。此言如幻三昧。后言无作妙力。此之三昧。始从熏习。讫无修证。皆以决定智断。究竟坚固而为正受。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开之有三十二。惟四圣六凡。摄尽群类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至)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孤山曰。菩萨别圆机也。若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真胜解现圆。乃至若进修金刚无漏。则究[意]胜解现圆。大士皆现佛身。为说顿法。令得分真究[境]解脱)。

真际曰。修正定。取正果曰进修无漏。境智两忘。情解俱泯。名胜解现圆。斯可以得佛。故现佛身。为说果法也。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至)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携李曰。有学小声闻也。明能妙万物。以明自性。故曰胜妙)。

温陵曰。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号独觉。乐独善寂。求自然慧。故曰寂静妙明。缘觉者。禀佛之教。观缘悟道也。知迷胜性由十二缘。于是断之。自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则缘断而胜性现矣。性因缘断而现。故曰缘断胜性。

(携李曰。由观缘悟道。名缘觉乘。携李曰。胜妙现圆者。各约自乘理智。将欲现前得此名)。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至)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携李曰。三果已前贤圣位。俱属有学。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证生空理。故曰得四谛空。初果后进。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云修道入灭)。

携李曰。断四谛下粗惑。名得四谛空。依道谛修。而证灭谛果。名修道入灭。此未能妙物。独证空性。故曰胜性现圆也。四圣不举菩萨者。兼在佛位。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曰。梵王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今言梵者。应是初禅之顶。以有觉观语言之法。得为千界之主说法者。如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帝释即欲界第二天主说法。谓十善也。自在天是欲界顶天。具云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大自在即色顶摩醯首罗天。大论云。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

泐潭曰。梵天超出欲界。故心能明悟。不犯欲尘。身根清净。即得生彼也。帝释为忉利天主。统三十三天。解脱令离欲尘也。自在游行。名自在天。即欲顶他化也。飞行虚空。名大自在天。即色顶摩醯也。初举梵王至此。乃自欲天色天。而超至色顶。意兼无色。以明无刹不现也。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温陵曰。上举正统。此举臣辅也)。

孤山曰。天将军。为帝释上将。统领鬼神。四天王。臣于帝释。统领世界。四天太子。即那吒之类。能驱鬼神者也。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曰。药义此云轻㨗。乾闼婆此云香阴。新翻寻香行。帝释乐神也。阿修罗云。无端正。以女美而男丑故从男彰名。新翻非天。以谄诈无天行故。准普门品[入]部。此阙迦楼罗。即金翅鸟也。紧那罗。形似人。而显有角。因呼为疑神。天帝丝竹乐神也。小劣乾闼婆。新云歌神。摩呼罗伽。什师云地龙。肇公云大蟒腹行也)。

(长水曰。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如空散销沈等。有想如神精灵等。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皆非人也)。

温陵曰。此天龙八部等类。乐人修人者。此类似人而非。故乐生人道。诸非人。指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即休咎精明。空散消沉类也。六凡不举狱鬼畜者。此类方沉幽昏。未能闻法。则以施无畏力拔之。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至)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吴兴曰。三十二应比普门品。虽互有出没。大体是同。总而言之。无越十界。于十界中。两经俱无菩萨并地狱身者。圣言之略耳)。

温陵曰。迹示同类。心绝爱见。名妙净。依无作智。起大神用。名妙力。无作无为。随缘泛应。名自在成就。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至)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温陵曰。由我不自观音。而彼获脱苦。由我知见旋复。而彼能不烧。故曰于我身心。获无畏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至)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吴兴曰。圣人无已。惟物是利。故以观音之智。加彼观声之机。于苦得脱。不旋踵矣。三者于听言观。犹音言观也)。

(携李曰。涉入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也。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属实智。实智诣理。理能含育。故生于女也。如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其义焉)。

(孤山曰。圆通本根。妙含彼我无二。故令持我名福等于彼。当法界一多平等。通则一身多身。他方此界。一福德一知修习。得真圆无。复涯名物。各各圆遍异也)。

(补注曰。温陵之解观声在应。吴兴之解。观声在机。二说不可偏废。故互存之)。

温陵曰。不自观音者。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旋倒闻机。反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反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可得。此则真观。净观。大智慧观。能破痴暗。能伏灾难。一也。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故见业交则见猛火。闻业交则见波涛。今知见旋复。则无见业。观听旋复。则无闻业。二也。三也。妄想灭则心无杀害。四也。熏于妄闻。成真闻性。一根既圆。则六根销复。同于声听。无复形碍。五也。闻熏精明。烁彼幽暗。六也。音性圆销。则内无所系。观听返入。则外无所累。七也。音闻两立。则物我成敌。今灭音圆闻。则内外无待。八也。众生以欲习合尘。故为色劫。能以金则三昧。熏闻成性。遂能离尘。成性则欲爱干枯。离尘则根境不偶。九也。瞋由违情而起。对境而生。音性纯净。无复妄尘。故圆融无违。无能所对。十也。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销尘则无蔽。旋明则无覆。故外之法界。内之身心。凝莹朗彻。十一也。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无动无坏。能遍十方。供微尘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供佛足福。禀法足慧。而能绍继法王。有男子之道。十二也。六根圆通下。谓圆故无二。通故含界。明照则大圆镜智之质也。含界则空如来藏之体也。具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有女之道。十三也。法华亦有此之较量。及观今经。方晓彼意。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受道者多。所以观音化胜。余根钝。故受道者少。所以诸圣化劣。是知行位虽齐。对机有异。总彼恒河沙数。但敌观音一人。故使特名二福正等。据此所说。已自密简耳根圆通。为未晓者。更俟文殊详择。百亿日月者。百亿刹土也。是名下总结也。十四。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至)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温陵曰。现众多容。诵一一咒。摄化众生。圆应所求。理出于无为。神应于不测。名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至)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携李曰。然前则现形应求独。此名不思议者。前则略显。此复深明。如于一身现八万首臂。固莫得而思议也)。

(补注曰。从真妙圆。重发真妙。曰妙妙闻心。旋闻脱声。独返真源。曰心精遗闻。由获妙遗闻。故众尘不隔一觉圆融。而应现无滞)。

(或曰八万四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乎。是特以有思惟心。测度菩萨圆通境界也。夫身含十虚。毛端现刹。彼空与刹。又不啻如首臂而已。彼八万四千首臂。犹人之八万四千毛孔耳。未足异也圣人之言。即事即理。既曰不思议德。无以限意。思之议之烁迦罗。云金刚坚固不坏也。母陀罗云印。各有妙印也。清净宝目离尘合觉也。慈以摄化。威以折伏。定以复湛。慧以开觉。通指众多妙容也)。

温陵曰。言初获者。指本因也。首为六用之总。辟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各依本数充之。以至八万四千者。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而泛应尘劳。得大自在。此十一地等觉妙行也。华严十地已前。犹依本智。长养大悲。至十一地。长养功终。纯是大悲。为法界体。与智圆现。故观音手眼。通身遍身。而以大悲称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至)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长水曰。密部神咒。多观音所作。能安乐众生。名施无畏)。

(携李曰。以闻思慧。脱尘不碍。故现形诵咒。神变妙力。一一无碍。是谓妙能)。

温陵曰。本根清净。则一切无著。故能令众生舍诸悭着也。求我哀愍者。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吴兴曰。此四不思议。前二属应。后二对机。应中备显形声二益。初文虽云说咒。而正示形益。即应身功用也。次文虽复现形。而正示声益。即名称普闻也)。

温陵曰。得佛心证。慧足也。珍宝供养。福足也。福慧两足。故傍及众生。使彼所求如愿也。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至)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吴兴曰。按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又悲华经说。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然则悲华与今经。皆覆本垂迹之名耳。今得圆通。即太子后身也)。

温陵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是从耳门得圆照也。由得圆照。故随缘应化。得大自在。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至)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温陵曰。前说圆通之法。此显圆通之瑞。而应之也)。

(孤山曰。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证。尽契佛心)。

泐潭曰。诸佛五体。同放宝光者。表证性明极。则宝觉圆融。全体发现也。互相灌顶者。顶为圆极之相。表诸佛证性圆极若此。会中菩萨罗汉。即二十四圣之俦。佛光亦灌其顶者。印其修证。等无优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者。圆通既现前。则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无非悟入之处。无非圆通之理也。大众普获金刚三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圆通也。天雨宝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尘刹。表证圆通性。则无作妙行。自然分披。宝明空觉。自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界永离众苦。常得妙乐也。圣人所演圆通法门。奥旨妙利。详悉若此。故众瑞详而应之。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至)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吴兴曰。夫如来藏性元无异乘。以根有利钝故。教分大小。约三谛言之。则小教所诠者真也。大教所诠者中也。而此真中。遍在一切俗谛之上。即前所悟十八界及七大也)。

温陵曰。三谛具足。名如来藏。俗谛不空。真中俱空。故二十五圣中。凡声闻所证。或析俗见真。或体俗见真。皆分入空藏也。菩萨所证。或离俗显中。或即俗显中。皆全入空藏也。今以藏性融会。全分无差。即同法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至)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资中曰。归元证性。虽无差别。随方应机。自有难易。故须假大智选择)。

吴兴曰。上从证性。会同圆通。今为逗根。令简方便。性如华屋。根如入门。若得其门。方受其赐。世人以解为证。请思最初入通方便。与二十五圣。孰为其伦乎。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说偈对佛(此下皆偈文也)。

(携李曰。文殊既与观音同证。故奉慈旨如自来矣)。

吴兴曰。此下欲简圆通。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温陵曰。此人人本来圆通者也)。

(吴兴曰。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吴兴曰。真觉之性。辟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至)知觉乃众生。

(孤山曰。元明照即上本明之性也)。

(真际曰。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有相当情。无相即隐。故照性亡)。

温陵曰。从元妙中。忽起妄明。曰元明。妄有所照。曰生所。所谓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也。所明既立。则照性隐矣。亡非无也。入亡而已。性真既隐。空觉遂分。根器二界。遂因迷顽妄想安立。故妄想凝结。则成无情国土。妄识知觉。则成有情众生。则彼澄妙者。遂莫得而圆。莫得而通矣。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至)况复诸三有。

(温陵曰。牒上以明迷澄圆。而成根器。融根器则归澄圆。沤灭下。如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等)。

(吴兴曰。有漏兼有情。三有含情器)。

温陵曰。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风飘。鼓妄发空沤。而诸有生焉。迷风既息。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遂不可得。而空觉圆融。复归元妙矣。诸三有。指微尘国土中三有也。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至)迟速不同伦。

(孤山曰。观音耳根则顺。余圣诸根则逆。盖对此方之机说也)。

(吴兴曰。此拣六尘)。

温陵曰。二十五圣。同一圆通。所谓无二。所谓多门。在乎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拣。其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选择也。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至)云何获圆通。

(孤山曰。问。陈那悟声尘。与观音耳根。其义相类。何故文殊简以为非。答。声是佛语。根乃自心。认尘则着他语言。观根则了己心性。是以闻声亦为所简)。

温陵曰。憍陈那。大迦叶等。各因六尘悟圆。而此皆拣去者。彼所谓圣性无不通。此所谓初心不同伦。则凡所不取。皆以不宜初心。意取耳根独宜也。今拣六尘。以色能起想结尘。使精性不彻。声唯局名句味。不该不遍。味意味也。伊犹惟也。香味触如文。法尘非相。独意能缘。内潜意根。故称内尘。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至)云何获圆通。

(吴兴曰。此拣六根。舌根。为识所依。亦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入。非无端耳。内身外物能所相触。方有觉观。离中则无。故云各非等。若谓合中有者。其如物非体。知成敌两立。故云涯量等。湛了终无见。如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无能见)。

真际曰。鼻阙中交。故云支离。舌不因味而能觉了。乃为无端。身与所触。各成涯异。冥会者。因触知身也。乱思动相。故名湛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至)云何获圆通。

(吴兴曰。此拣六识。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

(温陵曰。三者和合。穷之本自无体。故曰非相也。普贤用心闻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孙陀散乱。佛欲摄住其心。令观鼻端。此特权机而已。盖真心无住。有住则妄矣)。

吴兴曰。舌识开悟。乃是先曾成就音文之者。如富楼那。从旷劫来。辨才无碍。佛教说法。成阿罗汉。岂非开悟先成者邪。然其所说名句之体。且非出世无漏之法。斯亦一非含一切。是故简之。问。波离执身。次第执心。俱得通利。今何但云束身而已。答。声闻执心。亦防六聚七支之非。况今言身。识在其中矣。目连神通。由宿习所得。虽云旋湛。心光发宣。非关于法。分别而现。又小乘神通。皆是作意。缘物则有。离物则无。

(携李曰。法分别即意识也)。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至)云何获圆通。

(吴兴曰。势至念佛。都摄六根。所念之境。必通三身。然其母子相忆之喻。多就应身而说。是故指同无常生灭。岂以此因。而感常住不生不灭之果乎。已上二十四圣。皆由所得圆通本根。非此土当根。乃为所简。须知简性。全是简机。岂文殊之有慢心。诸圣之有惭德。古谓此等龙门点额。宁不长吁者鄙哉)。

温陵曰。持地平填。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月光水观。未离想念。难契如如。盖如如之理。非觉观之法故也。乌刍瑟摩闻说欲火。而生厌离。是厌有也。琉璃光观风性动则与寂对。有对非觉也。晦昧为空。故云昏钝。弥勒惟修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存心观之已妄。况获圆通耶。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至)实以闻中入。

(吴兴曰。教体应具声名句文。今言音闻者。以声是实法。余三是假。摄假从实。故但云音。音即所闻之境。闻即能闻之根。举所显能。而正示闻性。故云欲取等)。

温陵曰。圣人设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或以寂无说示。如香积佛国。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体。必藉音闻。欲取正定。必由闻入者。各随机缘故也。盖彼诸佛土。无非利智。故机缘默契。出乎言象。而堪忍众生。迷本循声。昏惑障重。必藉闻熏闻修。以销尘除障。然后可入。然以闻为入者。特得其门而已。必期于遗闻反闻。然后为至也。夫至于遗闻反闻。则佛光明菩提树。乃至寂无说示处。皆可入矣。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至)出世获常住。

(温陵曰。初联总叹观世言音。脱苦与乐也。末联总叹众德。能救世间苦。能与出世乐也)。

(长水曰。此叹观音之妙)。

携李曰。于沙劫入尘国。叹三十二应也。得自在施无畏。叹四不思议十四无畏也。妙音观音。叹随德之名也。梵音潮音。叹随名之实也。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至)是则通真实。

(孤山曰。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身以合方知句。居口鼻上。其义方顺。盖语倒耳)。

(携李曰。观音所说。即从耳门圆照。得真圆通等事。故颂其圆照真体。隔坦。下独取耳通之真)。

吴兴曰。此明圆通且寄耳用。以显闻性异于五根也。用有时方远近之量。恐未达者。谓之无常。故有下文明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至)身心不能及。

(吴兴曰。纵令下显常性也。五根皆待意思。有无不常。惟耳在梦能闻杵音。是不为不思而无也。其为觉观乃出乎思惟。胜余根矣)。

温陵曰。动静有无。皆属声尘。耳根圆离。不随生灭。是则常性之真也。无声号无闻。指阿难闻钟事也。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至)旋流获无妄。

(补注曰。佛命文殊。于二十五行。选简当根。使阿难开悟。文殊说偈对佛。至此简根既举。下乃宣告阿难。以及大众。发明旋倒闻机。反闻自性之说。后至诚如佛世尊下。复结归对佛之辞。以终偈焉)。

温陵曰。声论者。依声论明。本闻自性。以觉迷本循声。妄取沦替者。如阿难者。徒事强记。误落邪思。岂非为循声之所流转邪。使能旋流返闻。则无妄沦矣。娑婆学者。多徒事强记。落邪沦妄。不知返本。故托阿难以警之。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至)何不自闻闻。

(孤山曰。将闻等。谓将汝循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闻自性。以求解脱。上闻能闻之智。下闻所观之理)。

温陵曰。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从此出。故名佛母。佛佛。谓佛之佛性也。闻闻谓我之闻性也。阿难护持诸佛秘藏。而空畜多闻。不能反悟。故责阿难空持佛佛。不自闻闻。意使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务在反闻自性也。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至)六根成解脱。

(吴兴曰。上既警其自闻。今乃略示修相。先指妄闻。非无缘生。生必藉因。因即声教。当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粘。所脱既销。则能脱之慧。复何名状)。

吴兴曰。闻耳根也。声耳境也。根因境有。皆则妄尘。故应旋而脱之。而无能脱者。斯返真源。一源返真。六皆脱妄矣。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至)谁能留汝形。

(携李曰。见闻为根。三界为尘。闻复则翳根自除。尘消则觉心本净)。

温陵曰。见闻幻翳。通指妄根也。三界空华。通指妄境也。以皆妄故。闻复则翳除。尘销则觉净。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脱也。净极光达。寂照含虚。根解脱也。却观世间。犹如梦事。境解脱也。然则摩登正为梦境。了不可得。谁能留汝使不解脱哉。

如世巧幻师作诸男女(至)诸幻成无性。

(吴兴曰。幻师[辟]真如。幻作[辟]随缘。真妄和合。变成六根。如诸男女一机。即耳根也。应以旋闻声脱为抽)。

携李曰。幻师妄性也。一机妄识也。性由识动。故息机归寂。则诸幻无性。而各解脱也。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至)明极即如来。

(吴兴曰。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为所依。分成等合文可见)。

(孤山曰。尘垢等二句。登圆初住。余尘等二句。从分至极)。

携李曰。一精明。识精也。六根因之。与尘和合。而幻作诸妄。故一处休复。六皆不成。而想尘识垢。应念消亡。得妙圆通矣。细惑未尽。曰余尘。分证未满。曰余学。惑净明极。即如来矣。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至)非惟观世音。

(真际曰。涅槃门者。出生死。证真常要道也。三世果人莫不由此。故未来学人当依是法)。

温陵曰。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无上道。此圆通法门实效也。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至)浅深同说法。

(孤山曰。如[即]律失明而旋见。毕陵触刺而遗身。乌刍厌欲而登觉。持地待佛而销尘。皆即己事而已)。

(吴兴曰。谓此方所有。于诸方便而得悟者。由佛之力也。荀他土以余根为利。耳根为钝者。反显可知)。

温陵曰。成就不生不灭涅槃妙心。惟耳根为最。余则佛之威神加被。令即己事而舍尘劳。非始终长修浅深同说之法也。欲令其长修同说。无如观音法门矣。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至)真实心如是(偈文止此)。

(长水曰。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功德故。真实心者。文殊指已选圆通之心也)。

泐潭曰。结赞闻熏三时。真如来藏无漏法门。劝使未来依此修证。可超余三昧。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长水曰。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有证。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吴兴曰。第三卷阿难偈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洎第四卷。请入华屋。前云。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至第五卷如来偈后云。心目开明叹未曾有。及请圆通。又云。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以前兼此。凡经五番。彰灼领悟。圆师判此。为阿难增道。理必然矣。应知经家指妙觉菩提涅槃为家。真修耳根圆通为路。若不尔者。庆喜之性。几乎梼昧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至)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温陵曰。阿难将以是法度人。恐末劫多难。邪魔妄作易退觉心。难入正定。故请摄心远魔。安立道场清净轨则)。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孤山曰。戒定慧学。大小均修。示以决定进修之旨)。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至)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携李曰。此下别示四重。则十戒之初。淫盗妄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所谓其心不淫。其心不偷等者。皆使无思犯也。摄持轨则。莫尚乎此)。

温陵曰。三藏之中。毗柰耶律藏也。此大小乘戒通称也。不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已。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至)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孤山曰。能持则出缠。犯则落邪魔矣)。

(孤山曰。犯四重禁。罪在地狱。今以修禅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约未来轮转。明应备历三途)。

(行简子曰。此合下二节。示众生以断淫修禅)。

温陵曰。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故缠生死。若欲爱干枯。则残质不续矣。魔亦多智修禅。为不断淫。故不成圣道。带淫修禅。必落此类。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至)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资中曰。观阿难起教。示遭邪染。而厥初发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十信初心。由欲爱干枯。而慧性圆明。遂阶等妙。世人心不流逸。澄莹生明。渐乎六天。是故真修内摄。必先离欲)。

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本。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而为清净第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长水曰。以金为器。器皆金。以土为器。器皆土。即沙石之类)。

(温陵曰。机者淫心所自发。断性不无。触机则发矣。波旬魔名)。

携李曰。本质不美。求冀谩劳。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至)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行简子曰。此合下一节。示众生以断杀修禅)。

(吴兴曰。五净肉者。律明三净。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今言五者。加自死鸟残二也。涅槃九种净肉。即于三净。各开正罪。及前后方便也)。

(温陵曰。不见不闻等为五。神力所化。本无命根名净。此乃小乘权宜。若真慈真脱。皆在所断。婆罗门净行通称也。西方四姓以婆罗门为上故。彼五天志。号婆罗门国。僧亦号为婆罗门也)。

温陵曰。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所以相续。杀心不除下。谓带杀修禅。必堕神类。

孤山曰。问。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惟楞伽涅槃及今经。悉唱断肉。何邪。答。说法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机。久断食肉。但鹿苑以来。毗尼渐制。对藏通机。故开三净。化道将终。则收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萨。此经则兼制三乘。故下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独制声闻。殷勤告示矣。

(携李曰。净肉又除人蛇象马驴狗狮子孤猪狝猴十种之外。盖此十种。纵不见不闻。而杀亦不可食也)。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修禅避罪。反乃行杀。塞耳避人。反乃高声。是欲隐弥露也。不故蹋不故拔。仁慈之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肉耶)。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至)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温陵曰。不与而取。皆为偷盗。分越所酬。犹徴其剩。况乃盗此。得无反徴。此[前]以生死相续也)。

携李曰。邪道奸欺。故偷者必落鬼类。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至)无量众生墯无间狱。

(肇法师云。乞食略有四意。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着。今经令其舍贪。不自熟食。即徐去滞着也。成菩提道。即卫护道力。福利众生也。知身为倘寄。知世为旅泊。无事畜藏。无所顾恋。皆所谓循方也。不能循方。而贪饕造业。是败法毁则。故号贼人)。

温陵曰。方法也。僧祇律云。乞食谓之分卫。谓分施众僧。卫护道力。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行简子曰。此合上二节。示众生以断偷修禅也)。

行简子曰。此下尚有大妄语戒。不录。

温陵曰。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七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至)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携李曰。四律为本。余戒为末)。

(真际曰。口四即妄言绮语等四也。然则前妄语谓大。此妄言即小。或举总数耳)。

温陵曰。内摄为要。故先说妙门。先持四律。四律洁净。则枝叶不生。缘尘不偶。而魔事潜消。正定可入矣。心三即意三。备举十重也。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至)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温陵曰。登加淫质。犹能速证。声闻道器。固易冥资也。云何合作何况)。

(携李曰。尘[辟]宿习。风如神咒。顺风扬尘。散之则易。诵咒除习。脱之匪难)。

吴兴曰。爱心永脱。指初闻咒。得阿那含也。成阿罗汉。指前文殊简圆通后也。若尔由闻法故。方成无学。何谓神力冥资邪。良以密承咒力。显藉法音。内资外薰乃能速证。若但因咒而不因法者。何故前云。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温陵曰。请问结坛轨则之详也。言自知修证等者。知咒力冥资。圣果可期也)。

(长水曰。雪山牛乳。纯是醍醐。所有茹退。最为香洁)。

(吴兴曰。坛为建设之基。信为入道之本。雪山白牛。取纯净也)。

(孤山曰。夫欲取如来寂灭场地。必本于广大信心。而资乎净智妙善。以养成纯一大根。充实遗余。犹足以合法。香冠十度。故可以严成寂灭场地。上信大根有不可得。则求其次焉。故取中中信心。虽未能冠乎。十度万行。而能具之者。亦可以严成)。

温陵曰。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不唐设。如华严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五位行相。即世谛以彰明。况所设施。必有取像。则此坛场用度。无非表法也。山为高土。雪山。纯净上信也。大力白牛。纯净大根也。香草清水。妙善净智也。茹退充实。遗余也。上旃檀为十香之首。十度之总。万行之冠也。原为平土。中信也。地皮未净也。五数之中。黄色之中。取中中净信也。十香十波罗蜜法香也。细罗为粉。推之以为微妙万行也。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至)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泐潭曰。八角丈六之制。表四果四向由十六心见道也)。

(长水曰。坛者除地为之。即今之墠也)。

(吴兴曰。不尔。上言场地。可如其墠。今既名坛。必须起土为之。是则先除地为场。后别取黄土。和香为泥。于其场上。以泥涂起。令成坛相也)。

温陵曰。坛寂灭坦实之体也。体具分正。故为八角。为摄八邪。故方丈六。坛心莲华。中道妙行也。莲之为物。华实同体。染净同源。表妙行大致也。用金银铜木所造者。表妙行云为也。金银百炼愈精而不变。铜刚而能同义之像也。木能上草。以覆其下。仁之像也。钵为应器。表随量应物也。露为阴泽。以秋降八月。秋之中也。水中花叶。即仁覆之行。随泽所施。此又随量应物。阴利潜化之表也。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至)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资中曰。镜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摄。德行相熏。庶久而相化。两忘邪正也。纯烧沉水。无令见火者。反德藏用。灭伏觉观。然后能契寂灭场地也)。

温陵曰。圆镜。大圆镜智也。各安八方围绕华钵者。智行相依。随方圆应也。镜外莲华香炉各十六。而间设者。华表妙行。香表妙德也。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资中曰。药王然身。先服兜楼婆香。意□□□。故取沐炭)。

(携李曰。夫居寂灭场。餐采禅悦者。于此宜尽心焉)。

温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以日中致享。中夜例日中也。蜜成于华。表和融法行也。酥成于乳。表和融法味也。半为中数。三为成数。小香炉。方寸觉心也。以香沐炭。发觉之法也。然令猛炽。投酥蜜于炎炉烧。令烟尽者。行法既成。不可终滞。当于觉心。勇猛煅炼。使习气并铄。缘影俱亡。豁然如所谓红炉点雪者。然后为佛所享。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真际曰。诸佛众生身土相入。不劳动步。不待拟心。法法遍周。事事无碍。举目千圣齐现。触处万象昭然。一花一香。遍供尘刹。一行一相。充扩无穷。不假神通。不涉情谓。寂场法法。本如是也。密因修证。妙极于此)。

温陵曰。坛中之镜。混物而有依。行人之智也。空中之镜。离物而无依。诸佛之智也。混物有依者。方能照物。未能照已。必得乎离物无依住智。交相为用。然后物我互照。心境双融。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温陵曰。得须陀洹者。谓得入圣流。非指小果也)。

(吴兴曰。坛法行相。此土末世行之惟艰。然所诵咒。下文亦许不入道场。故使有缘随器受益)。

孤山曰。陀洹。按位即圆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别圆地住也。苟不然者。岂得自知成佛不谬邪。

温陵曰。从第四卷中。请入华屋以来。齐此通名修道分。下文别起。名证果分。阿难于证果分初。独问修证地位。世尊答文。首叙十二类生。而后明五十七位者。意使一切众生。依此法门。从凡入圣。重重研极。至尽妙觉。成无上道而后已。

阿难即从座起而白佛言(至)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真际曰。言四十四心者。谓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也。而下佛答之文。有五十四心者。于初住中。横开十信。合之祇是初住。不同余经似位十信。则今干慧已是合余经十信。立其总名也)。

孤山曰。阿难所请。斯有二意。一者既受行门。必有位次。如得门入宅。须知堂室浅深。是故请之。二者经初佛语阿难。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前解行圆融。则心言直矣。地位无曲。未知其相。因此请之。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温陵曰。生灭真妄。菩提涅槃。皆所谓诸名相也。妙性之中。本来圆杂。由迷妄相因。故有修有证。于是转不觉而依菩提。转生死而依涅槃。名二转依号)。

(携李曰。欲修正受。先识妄因。故说二种颠倒。以明流转之本)。

(携李曰。前明三种相续。此明二颠倒因。乃开合言之。下云熏以成业。即摄业果。但前明生起之相。此明修断之要。义同意别也)。

吴兴曰。前世界相续。惟在依报。谓四大因起等。今世界颠倒。盖指正报。即十二类生也。所以然者。由前答富楼那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故。今答阿难。修三摩地所入地位故。何则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为凡。悟之为圣。皆正报之事。非器界之相。故异前说也。修三摩地。能识倒因。乃能断治。倒妄不生。则复正性。故曰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至)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吴兴曰。本此无住者。住即依也。推本至末。了无所依也。此文总示二倒句。下别明方分两相。今单标双结者。以约众生。说世界故)。

温陵曰。性明心。指真如体也。性明圆。言不守自性也。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发妄性。因妄性而生妄见。于是从无相真。成有相妄。故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然此能有所有。能住所住。悉皆非因所因。悉皆无根本。文互见也。本此无住。建立世界众生。则知二者无因无木。全即倒妄而已。

迷本圆明是生觉妄(至)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吴兴曰。将欲复真等。此举顺修。况显逆修。以明颠倒之相。谓若圆观真性。欲求于复。斯则已非真真如性。何者。以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属于权。故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顺修尚尔。况逆修乎)。

(长水曰。生灭。淫欲故相生。杀盗故相灭)。

温陵曰。因迷本性。故欲复真。然希欲心生。自已失真。故曰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也。以非真而求复于真。则宛转成妄。故曰宛成非相。遂使生住心法。百非竞发。展转重感。故众相竞生焉。无而忽有曰生。生而暂停曰住。缘虑相续曰心。染净差别曰法。众生颠倒。由是发生也。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至)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温陵曰。承前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以明之。有所有故有分段。有分段故有方位。界为方位故。因此界立也。无所因则无所住。无所[性]则常迁流。世为迁流。故因此世成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众生正报。因果和合亦成十二。故涉[平]其间者。悉从其变。此世界颠倒之由也)。

孤山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故有东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为界。然其所有。本无其因。故云非因所因。此惟妄住。故云无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则有过现未来。迁流不住。三世成矣。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众生正报。因果和合。亦成十二也。

吴兴曰。第四卷方世相涉。加流变三叠。彼对依报。显于正报六根功德各千二百也。此中相涉。以依从正明世界颠倒。立十二类生也。即前云功德。此云颠倒。古师用此释前三叠者。其可顺乎。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吴兴曰。此就声尘。当体为因。从因声有色。至因味知法。则展转相因。以显六乱之相也。最后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尘。以后例前。则有闻声见色等义。况云六乱妄想。是知闻觉知见。皆归妄想)。

孤山曰。万物皆从流动生形。动则有声。形即色也。故曰因动有声。因声有色。香味触法。皆相因而具焉。由此六境。发起六情。名六乱妄想。正为惑业之本。故名业性。十二类生。因此轮转也。世间声香味触。牒上六乱妄想之类也。谓其区分既各十二。穷变亦各十二。故六乱妄形。自无明缘行。而变以至老死。终而复始。故曰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泐潭曰。明业惑果三。而卵生胎生等即果类也)。

补注曰。此总标也。由十二区分。穷变旋复。故轮转颠倒。各具十二。而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至)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吴兴曰。依㲉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㲉胎藏湿润为缘。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惟一谓思业也。此依瑜伽所解)。

温陵曰。卵惟想生。虚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沈。名飞沉乱想。故感鱼鸟飞沈之类也。十二类各八万四千者。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也。羯逻蓝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故感人畜横竖之类。遏蒲昙云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虚妄杂染。执着留碍等。有情皆具。但随偏重者感类耳。

(携李曰。依㲉而起。曰卵生。携李曰。含藏而出。曰胎生)。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至)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泐潭曰。假润而兴曰湿生。蔽尸云软肉。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十生皆本于淫欲。起于情想。以迷情愈妄故。化理愈乖。以至荡为空散。顽为木石。妄末虽殊。妄本一也)。

温陵曰。湿以合感。执着即合也。合由爱滞。触境趋附。名趣颠倒。湿以阳生。名和合暖成。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故感蠢蠕翻覆之类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至)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泐潭曰。无而忽有曰生。羯南云硬肉。蜕即成体。软相也。下皆称羯南者。诸类通称止此。若第五钵罗奢佉曰成形。则各随状貌。非通称也)。

(孤山曰。无而忽有之化。如蛴螬虫脱换。故皮欣取新质。意欲飞腾。故云转蜕飞行也)。

温陵曰。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转故趣新。名新故乱想。故感报亦尔。蜕脱故趣新也。如虫为蝶。则转行为飞。如雀为蛤。则蜕飞为潜。凡以不同形而相禅。皆转蜕也。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温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情耀也。其想已结。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云。八十神皆因留碍想元。成此精耀。此虽至精至神。亦未离乎乘彼轮转颠倒相也)。

(携李曰。此有色者。精耀留碍。即业果之色。故有休咎吉凶之殊)。

资中曰。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障隔不通。名为留碍。精明显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是此类。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至)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资中曰。此有想无色。而不成业体故。亦称羯南。又有惑业昏重。形色销磨。体合空昧。识附阴隐。亦空散销沉类也)。

温陵曰。厌者着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漏无闻。名惑颠倒。厌有归无。则依晦昧空故。和合暗成。而名阴隐乱想。即无色界外道类也。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至)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温陵曰。虚妄失真。邪着影像。无所托相。从忆想生。于罔象中。潜结貌状。其神不明。而幽为鬼。精不全而散为灵。无有实色。但有想相)。

资中曰。蹈迹附影之类。皆从忆想所生。论因或如外道凡夫。词祷神明。托附形像。终身奉事。志慕灵通。因果相酬。故生其类。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至)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温陵曰。不了谛理。则顽冥无知。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携李曰。知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无复情想。即枯槁也。如劫毗罗之石。燕昭墓之木。郑人缓之。此皆精神之化也)。

资中曰。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遇物成形。如华表生精黄头化石之类。是也。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至)以鰕为目其类充塞。

(温陵曰。水母之类。以水沫为体。以鰕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绵着浮伪。彼此异质。染缘相合。故曰因依)。

资中曰。和合巧伪。改故作新。或假托因依。递为形势。资身养命。业果相循。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内。八万户虫。并是此类。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至)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温陵曰。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而乘咒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名]即世间邪术咒诅。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

资中曰。有一类生。因声呼名。引发性成。如虾蟆等。以声附卵。论因或是乐为淫声。习以生着。从自性类。不假他成。名非无色相。藉声诞质。故云无色。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至)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温陵曰。二妄相合。性情罔昧。异质相成。生理回互。如彼蒲卢。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

资中曰。诬罔取他。纳为己有。名罔颠倒。背亲向义。寄死托孤。忘本蒸尝。认彼宗嗣。是其因也。

吴兴曰。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至)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孤山曰。土枭破镜。孟康曰。枭鸟名也。食母。破镜。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人误。或鸟字合是等字。后人妄改耳)。

温陵曰。怨害相酬。伤杀相反。生理怪诞。弃绝伦义。故感土枭之类。因土块毒果成形。非无鸟想。而本无想也。

资中曰。父母有爱。名非无想相。怨无有爱。故云无想。问。既是怨对。无感生缘。何得用附而生。怨中有爱。答。如畜猪羊。贪杀故养。岂非怨中亦有爱乎。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温陵曰。此皆不了妙觉明心。迷陷情欲。积妄发生。望随轮转。非正修行。莫能免脱。故下文示以除妄修证之法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