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辑年谱中

蒙古太宗七年乙未,

四十六岁。《学东坡移居八首》,五古此年由聊城迁冠氏,乃定居也。第四首“壬辰困重围,金粟论升勺。明年出青城,瞑目就束缚。毫厘脱鬼手,攘臂留空橐。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托。”叙两年被围、北徙之由,最为明晰。第五首“去年往佛屋,尽室宿寻丈。”即上年甲午之至觉寺也。“今年僦民居,卧榻障盆盎。” 是本年先僦居。冬始营新居也。第六首“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自指上年之作,而《翁谱》于“南荣坐诸郎”句存疑。今以《南冠录》证之:叔仪即阿千。戊戍《游天坛诗》诗云:“儿子叔仪”,即此,是先生之长子,年七岁。而侄孙伯安在镇平,已需寄笔,则已十余岁,所谓诸郎也。末首“王生旧邻舍”,即登封王子襄名赞者。下云:“永怀王与李 ”,不知何指。《施笺》以为王百一、李仁卿则未必也。“野史亭”,预拟之词:此诗为先生行一关键,故表出之。《乙未正月九日立春》七律诗:“十度新正九处家。”自乙酉至上年新正,凡九处家也。乙酉汴京、丙戌崧山、丁亥洛阳、戊子长寿、己丑内乡、庚寅镇平、辛卯秋林、壬辰癸巳汴京、甲午聊城。皆见上。“今年痴坐”,指本年,仍在聊城。《杏花落后分韵得归字》、七律《三仙祠》七律诗:“箫鼓未休寒食酒,樵苏时见旧都人。”二诗原编在立春诗后,是一时作。《答郭仲通二首》七律续编诗:“白发归来一布衣,东皋春草映柴扉。”此即《移居诗》之仲通甫。《送李辅之官济南序》:“时则暮春三月,人则楚囚再期,诸公从衍圣公名元措。《金史.孔播传》。赋,予为之序。”《代冠氏生修学记》。岁乙未,《后芳华怨》,乐府诗:“岂知汴梁破来一千日。”《济南行记》:“乙未秋,予来河朔者三年矣。始以故人李君辅之得一至焉。因次第二十日间所游历:初至齐河,与杜仲梁俱东,并道诸山,南与泰山接。至济南,辅之与同官权国器,置酒历亭下。故基亭下大明湖,出于舜泉。由北门出,与济水合。华峰东有卧牛山,正东百五十里,邱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岭南十里,有南北两妙山。两山之间,有闵子骞墓。西南大佛岭下有寺,千佛山之西有函山,泰山之北麓也。历山去城四五里多,爆流泉在城西南。灵泉庵道士留予宿者再。进士解飞卿从予游十许日。此游至爆流泉者六七宿;灵泉庵者三;泛大名湖者再。遂东入水栅。水名绣江,发源长白山,周围三四十里。府参佐张子钧、张列卿,觞予绣江亭。留五日而还。至济南,又留二日,泛大明湖。待杜子不至。明日,行齐河道中,云烟出没,应接不暇,恨无佳句为摹写耳。得诗凡十五首。”《济南杂诗十首》,七绝诗:“四十二年弹指过,”逆朔是甲寅。《历下亭怀古》,五古《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五古《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杂言“杜子”指仲梁,《绣江泛舟有怀郭李二公》,七律“李”指辅之,“郭”不知何指,或指长清郭明府。《华不注山》,七绝注:“济南以上合十五首。”《解飞卿山水卷》,七绝《乙未八月十七日莘县梦中所得》,七绝《望王李归程》,七律此诗在移居后。《紫微观记》:“乙巳“巳”当作未,辨见“乙巳”九月落成,请予记。”《杨焕然生子四首》,七绝诗:“七岁元郎鬓已丫,”指叔仪也。是时杨主冠氏侯赵天钖,是年由聊城僦居冠氏,复迁新居。存疑。《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五古按十五首无叔能,想后来补赋耳。《药山道中二首》,七绝此亦济南外山,而不入十五首内。下年泰山少二诗,而此又在秋间,故存疑于此。

附录《得侄搏信二首》,五律诗:“今日鄜州信,知从虎穴还。”《得侄一飞安信》,五律《眼中》,七律诗:“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总附按先生自乙未至戊戍,居冠氏者四年,往来东平。今将冠氏诗附此,而东平附下年。盖此时感慨尤多也。《金史.地志》:冠氏属大名府路。《集》中阳平魏黄初三年置,即冠氏地。指此。《萧齐》五古萧贡,字真卿,咸阳人。序云:“北渡后居阳平。”《送张君美张徽、武功人,见《与文正书》。此恐另一人。之南中》七古诗:“阳平城边握君手。”《续阳平十爱》,五律《与宗秀才》,七律续编注:“阳平作。”宗杨奂弟子。四诗明著阳平。《祖唐臣愚庵》,七古按《滹南集王若虚撰。愚庵《序》云:“既经丧乱,流寓河朔。非复庵中主人。”则亦当在冠氏时。《赠祖唐臣》,五律续编《祖唐臣樗轩画册二首》,七绝诗:“更觉升平是梦中。”《祖唐臣母挽章》,七绝。《跋酒门限邵和卿醉归图》,七绝诗:“好着蹇驴驮我去,与君同醉杏园春。”园在冠氏。以上皆有地可考。《不寐》,五律继编诗:“谁怜庾开府,直欲赋浇愁。”《送杜招抚名先,尝任彰德招抚使。归西山》,七律诗:“因君唤起思乡意,君在西山我更西。”《寄钦止李兄》,七律名献卿,献甫之兄。诗:“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送李同年德之名国维,淄川人,见《沁州碑》。归洛西二首》,七律诗:“承平盛集今无复,哀乐中年语最真。”《送郭大方》,七律续编诗:“存殁共惊初劫后。”《送李甫之官青州》,七律续编诗:“故侯瓜圃在东陵。” 《奉酬子京禅师见赠之什三首》,七绝注:“往在嵩山,陪冯内翰、雷御史游戒坛,诗道当年事。”诗:“兵尘千里遥相望,乱后相逢话更长。” 以上皆哀怨之音,自是北渡后之作。《为衍圣公题张公佐湘江春早图二首》,七绝《闻歌怀京师旧游》,七绝《郑先觉照水扇头》,七绝诗:“风流一枕西园梦。”以上皆忆汴之诗。《与张仲杰郎中王若虚门人。见《王公表》。论文》,五古《寄程孙铁安》,五律诗:“异县关山阔。”按此直孙,时年三岁。《寿赵寿之》,七律续编《寄杨飞卿》,七律杨名鹏,汝海人。见《金史.姬汝作传》,时在东平。《虚名》,七绝此与《别周卿诗》诗“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同意。《寄史同年二首》,七绝史元,字邦直,河内人。诗:“知君东望亦凄然。”《邢公达寒梅冻雀图》。七绝公达名敏,关中人,居阳平。又《解嘲二首》。七绝

八年丙申,

四十七岁。《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七绝诗:“ 荒村此日堪断,回首梁园是梦中。”《自赵庄归冠氏二首》,七绝《东游略记》:“丙申三月二十有一日,冠氏赵侯名天钖,冠氏人。时为东平副元帅。《元史》有《传》。将会行台公即东平路万户严实。于泰安,侯以予宿尚游观,拉之偕行。凡三十日。因略记之。郭巨庙,在长清西南四十里路傍小山之上。齐武平中,齐州胡仆射所造石室在焉。隔马祠,在长清马山之南。距县八九十里。灵岩寺,亦在长清东南百里所。旁远有山曰鸡鸣,曰明孔。寺后有方山。泉曰双鹤,曰锡杖。绝景山在方山之下,绝类崧山。寺壁石刻甚多,不能悉记。泰山出州北门,经水马棚、回马岭、御帐护驾泉而上,遂登天门。岳顶四峰:曰秦观、越观、日观、周观。秦观有封禅坛,坛下有秦李斯及唐、宋磨崖。岳祠在城中,毁于贞祐之兵。今惟客省及诚享殿在耳。城四周有岱岳、青帝、乾元、升元四观。青帝观,有唐大中金龙石刻。岱岳观,有汉柏。东有岩岩亭。山水自溪涧而下,就两崖为壁,以亭压之。北望天门,屹立如屏,而浊流出几席之下。泰山绝胜处也。州门南道左有宋封祀坛道,右有宋封禅朝觐坛。泰山上书院,元是周木卞所居。宋泰山孙明复复居之之。州学有鲁两先生祠。明复与徂徕先生石守道也。龙泉寺在平阴东四十里。齐天统中建。寺有石刻,刘豫阜昌三年。又阜昌中题名最多。此行游泰山者五日,灵岩、龙泉获鹿亦有灵岩、龙泉,与此不同。皆一宿而去。得诗凡十首云。”《登珂山寺三首》七绝○此不见记,附此。《游泰山》杂言《龙泉寺四首》七绝○以上只八首。《赠冯内翰二首》七律续编序:“丙申夏六月,公自东平展墓镇阳,以予在冠氏,枉驾见过。”考《集》中《内翰冯公碑》云:“壬辰,河南破,乃北归。”又云:“尚忆公还镇阳时,过好问冠氏。时方为中喝所苦。”即其事也。《故物谱》:“丙申八月二十二日记。”《东坡乐府集选引》:“丙申九月朔,书于阳平寓居之东斋。”《九月初霖雨中感寒痹作》,五古诗:“两年魏大名。”《戏题新居二十韵》,七古新居被火,又重建也。首句“去冬作室。”则建在是年。诗意自显。是年居冠氏,游泰山。回,新居被焚,复营居居之。

附录《赠杨君美之子新甫》,七律按《元文类》:许衡《杨公铭》:“君美讳天德,高陵人。京城不守,流寓宋鲁,十年,归长安。一子恭懿。”《施笺》恭懿至元十二年赴召,谥文康。《元史》有《传》。又姚燧《杨公碑》:“公生乙酉,年十七,西归。”诗应在此数年。先生来鲁时,盖十二三岁矣。

总附先生来东平不一。其有年可编者编之各年。余附此。《过刘子中新居》,七古刘翊,字子中,上谷人。时为东平从事。首句“郓州城隅两茆屋”,郓州即东平也。《金史.地志》:“山东西路东平府。”宋东平府旧郓州县。东平诗末句“溪南诗老”,指辛敬之。时死已久,诗似尚未死,岂访未真耶?《刘子中梦庵》,五律《南湖先生雪景乘骡图》杂言。靖天民,字达卿。序:“其子文炜,字德昭北渡后,来东平。”《东园晚眺》七律注:“东平”。《侯相公所藏云溪图》名挚,东阿人,官平章,封萧国公。《金史》有《传》。诗七绝序云:“北渡后,往东平路,经云溪,因为赋之。”诗:“前日相公门下客,国亡家破独来时。”《东平送张圣与北行》,七律诗:“去国衣冠元易感,中年亲友更相关。”东平李汉卿《草虫卷二首》,七绝以上皆明注东平。《黄公庙》,五古案《汉书》云:“孺子待我于济北谷城山下。” 庙当在此。谷城在东阿东北。此亦往东平时诗。《东湖次及之韵》七古续编诗,东州佳处,诗已尽及之。刘涛,夏津人。东湖在虢州,即韩昌黎之《虢州三堂记》者,故诗及之。《题商孟卿家明皇合曲图》,杂言《商孟卿家晦道堂图二首》,七绝《送杨次公兼柬秦彦容李天成》,五律杨、李无考。秦即西溪简夫之子,时为黄冠。《通真子铭》:“河南破,北归平阳。”则次公亦归平阳也。《与张杜饮》,七律仲梁、仲经也。诗:“故人寥落晓天星,异地相逢觉眼明。世事且休论往日,酒尊聊喜似承平。”二人在东平。《送辅之李汝翼,沛县人。仲庸见《白枢判书》,失其姓。还大梁》,七律《赠答同年敬鼎臣》,七律○敬铉,易州人。《元史》附见《敬俨传》。诗:“争教尘土走东州。”《寄叔能兄》,七律《贺威卿徐弟得雄》,七律威卿时在东平。《同严公子大用东园赏梅》,七律按大用或即忠杰,刻先生集者。称公子,时未官。《病中感寓赠徐威卿兼简曹益夫高圣举》,七律续编《题刘才卿湖石扇头》,七绝○才卿名肃,洛水人。入元官三部尚书、邢国公。《元史》有传,时依严实。诗:“扇头唤起西园梦。”《惠崇芦雁三首》,七绝诗:“故国春风早晚归。”又云:“江湖牢落太愁人,同是天涯万里身。”《惠崇獐猿图》,七绝附释惠崇,建阳人。见《图画见闻志》。《施笺》

九年丁酉,

四十八岁。《寄汴禅师》,七律诗:“见说悬泉好薇蕨,草堂知我是邻翁。”此与《赠萧炼师诗》注皆云:“时汰佛,老甚急。”按《元文类》:宋子贞《耶律文正碑》云:“丁酉,汰三教僧道。”当在是年。《范文正公真赞》:“ 丁酉四月,获观于其七世孙道士圆曦。”按此即范炼师,在东平。《太原昭禅师语录引》: “丁酉八月,予自大名回太原。”按此指自冠氏回时,非指至太原时。《内黄道中》,七绝《北归经朝歌感遇三首》,七绝《赠萧炼师公弼》,七古萧名道辅,嗣太一第四代教。《元史佛老传》。时在卫州。《卫州感事二首》,七律痛卫州之败,而国遂亡也。《望苏门》,七律《兴福禅院记》:“丁酉之秋,见净文于山阳。《金史.地志》:河南东路怀州,县河内修武山阳。注:兴定四年,以修武县重泉村为山阳县,棣辉州。《集》则通指怀州而言。盖自河南、大名、东平访予而及之。九日晦日。”《木庵诗序》:“乙酉当作丁酉,在是年,辨见乙酉。冬十月,将归太原,侍者出《木庵集》,求序。”《羊肠坂》七律诗:“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路百盘。”羊肠坂在太原北九十里。见《北史崔廓传》。《施笺》是归时诗。《天井关》,七古诗:“二十年前走大梁,当时尘土困名场。”指甲戍试汴不遇时也。“山头千尺枯松树,又见单车下太行。”是回时诗。《蘧然子墓铭》:“乱后予客冠氏,将还太原,行有日。”又云:“丁酉冬,复来东州,而蘧然子已下世”云云。据此,则秋回忻州营居,冬复回冠氏,未挈家也。归时绕道山阳,盖因有事。复回则出天井关,取直道矣。《外家别业上梁文》,当作于是年回忻时。其云“怀先人之敝庐,可怜焦土。”盖故居已失,且于读书山营新居也。“东诸侯助草木之养,”则严、赵两侯,俱有资助。“王录事寄草堂之资,”指王君璋。时启事西凉未回。故曰寄。桃花三洞,地在凤山。见《两山行记》。此即读书山。《十二月十六日还冠氏十八日雪》。七律是年,仍在冠氏。夏往东平,秋回忻州,营居毕,冬复回冠氏。

附录《寄答商孟卿》七律。孟卿名挺,左右司员外郎衡之子。入元官至参知赠太师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按《元史》本《传》云:“北走依冠氏赵天锡,与元好问、杨奂游东平。严实聘为子师。”诗云:“异地五年仍隔阔。”自癸巳至此五年也。当由冠氏寄东平。《送杜子》七律诗:“东原春好妓成园。来鸿去燕三年别,深谷高陵万事非。”仲梁北渡,自乙未始见《集》中。至此三年。送其归也。《跋萧师即公弼鹭败荷扇头》,七绝《桐川与李冶仁卿饮》,七律诗:“已分故人成死别,宁知樽酒对生还?”桐川属崞县。按《元史李冶传》云:“乱后北渡,往来忻、崞间。”当是回忻时,往崞重见。

存疑《游黄花山》七古以《水帘纪异》注“癸卯九月四日”,并诗中“七年长路始一到”句推之,当在是年三月。然回山阳已是九月。则三月无至黄华事也。辨详癸卯。

十年戊戌,

四十九岁。《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七律○仁卿、李冶字敬斋,栾城人。元世祖以学士召,卒。此是回西平后遥和。诗:“四十九年堪一笑。”《范炼师赞》:“戊戌之夏,予过东平,宿正一宫。”《伤寒会要引》:“往予在京师。闻镇平人李杲明之,有国医之目,未识也。壬辰之兵,明之与予同出汴梁,于聊城、于东平,与游者六年。戊戍之夏,予将还太原,闰月望日,书于范炼师之正一宫。”《别张御史》,七律注:“特立字文举。”《别李周卿名桢三首》,五古诗: “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留别仲经》,七律诗:“若为还似浙江边。”以上皆东平话别。《出东平》,七律诗:“往来空置六年家。”《冠氏赵侯先茔碑》:“戊戌七月初吉记。”《雨夜》,七律诗:“六年真作贾胡留。”《酬韩德华送归之作》,五古诗:“暑涂三百里。”是由东平来冠氏送行。《别冠氏诸人》,七律注:“戊戌八月二日。”诗:“ 低眉常愧六年贫。”《题刘师立试贴后》:“此诗予再到崧山时见之。搜访一十年,北渡后,将还太原,乃得之王清卿名仲元家。戊戌八月六日。 ”《千户赵侯碑》:“予客平阳,当作阳平岁戊戌七月,以叔父之命,将就养太原。侯不能别,军行河平,《金史. 地志》:“河北西路卫州河平军。”侯时南征。《元史》:“驻兵蕲黄。”与之偕。分道新乡。不觉涕之覆面也。”《再到新卫》,七律○去年丁酉曾到,故曰再。诗云:“伶俜十口值还乡。”挈家归也。又云:“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此时无住济源意。《萧仲植长史斋》,七古注:“修武作。”《马坊冷太师名德明清真道院三首》,七绝在修武。《入济源寓舍》,七律注:“戊戌八月二十二日。”诗:“未办驱车上太行,主人留此避风霜。”与《新卫诗》应。《太乙莲舟图三首为济源奉先老师赋》,七绝即明道。见《通仙观记》。戊戌十月《山阳夜雨二首》,五古为鲜于彦鲁赋。《十月菊》,七律彦居鲁《济源》诗“西风留客,”正此时事。《七贤堂》,七绝《善应寺》诗注:“前游寺题壁,有‘红尘鞍马几时休’句,又七年矣。”此诗当在甲辰再来洛西时,逆溯在是年。句见新乐府《浣沙词》。《望崧少二首》,七律诗:“西风落日山阳道,空对红尘忆旧游。”《怀州子城望少室》,七律诗:“十年旧隐归何处”,自戊寅至丁亥居崧十年。又“洛阳见说兵犹满”,按《纲目》:“是年,宋孟珙复襄阳。”想洛阳尚戒严也。《通仙观记》:“戊戌秋,予客济上。十二月初吉,元某记。”《史邦直墓表》,河内人,卒于戊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又七日而怀州乱。按诗不见乱,或即平也。《史》亦不见。俟考。是年春,仍在冠氏,夏至东平。话别。秋出冠氏,挈家行至济源,入寓舍。

附录《吕国材家醉饮》,七律诗:“七年回首一长嗟。”又云:“去国衣冠有今日。”七年指癸巳。螺台疑即济源地。下年误编此。《云峡》,七古按《元史 .王玉汝传》:“玉汝,字君璋,郓州人。戊戌岁,以东平之地,分封诸贵,赖其言,得不分。”序云:“启事西凉”,即其事也。诗当上半年东平时作。《同德秀求田燕川分得同字》,七律续编德秀,史庭玉,居山阳。燕川,属济源。

辨正《千户赵侯碑》:“予客平阳。”此原书误以阳平作平阳,而《翁谱》未之考也。案先生生平,未至平阳。若至六年,不应诗文并无一字。且阳平六年,屡见于诗。皆在本年盖自癸巳出都,至此恰六年也。又赵受之由冠氏南征下段,军行河平,分道新乡,其地皆离平阳绝远。翁第据《集》书之,曾未用心耳。夫《史》有阙文,其风已古。然第留阙以存疑,不闻据阙以征信。苏斋以考据自命,虽半字不敢更张。不知抱疑自足,时地多至于不通也。考据之无益,宜招物议耳。

十一年己亥,

五十岁。《己亥元日》,五律诗:“五十未全老。 ”又云:“野史才张本。”《老人星赞》:“己亥正月,予见之济渎祠。二十七日。”《游天坛杂诗十三首》,七绝按《续夷坚志》云:“己亥四月,予自阳台,将之上方,过天坛中岩洞。”《翁谱》即其事也。天坛在王屋山。《游龙山诗》云:“天坛避秦沟,”即此。诗注有“儿子叔仪,时在济源,挈之来游。”《别覃怀幕府诸君》,七律《发济源》,五律《铜鞮次村道中》,五古诗:“武乡有便道,故绕铜鞮境。涉险良独难,又复触隆景。”时以事便道武乡,而绕铜鞮也。《金史.地志》:“铜鞮、武乡,皆属沁州。”先生无夏从太行回者,当是绕道所经。《榆社硖口村早发》,七绝榆社,属辽州。《田侯燕子图》诗序:“己亥秋七月,得之冯翊宋文通家。”此在道中。《倪庄中秋》五律注:“己亥初。”《挈家还读书山中四首》,七绝诗:“并州一别三千里。沧海横流二十年。休道不蒙稽古力,几家儿女得安全。”欣幸之意,见于言表。次首“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则新居在别业,非故居矣。按《翁谱》引《一统志》云:“系舟山在太原府城东北九十里。禹治水系舟此山,故名。有石如环。俗曰系舟。”元好问父德明,读书其下。赵秉文改曰读书。诗注云:“系舟,先大夫读书之所。”即其地也。地近凤山。《外家南寺》,七绝注:“在至孝社,儿时读书处。”《读书山雪中》七古诗:“前年望归归不得”,指丁西复来东州也。“去年中途脚无力”,将归又留济源也。“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在眼前。”一片欣幸之意。《己亥十一月十三日雪晴读书山看月》,七律《明日作》,七律是年夏,由济源游天坛回,取道潞州,经铜鞮、武乡、榆社,挈家归忻州。

附录《送母受益自潞府归崧山》,五律《答潞人李唐佐赠诗》,五古《宗人明道老师澹轩二首》,七绝潞州澹社,屡见于诗。是回时过潞州之作。按师住济源而轩在潞,故有济水分流语。

十二年庚子,

五十一岁。《赋瓶中杂花七首》,七绝诗:“从此他乡不是春。”《杏花二首》,七绝注:“庚子岁南庵赋。”《庚子三月十日作》,五律诗:“水际时独往,花边知几回。”是家居诗。《东山四首》,七绝注:“ 定襄”。诗:“去年风雪无多景。”指上年雪。《同周梦卿名献臣,见《卫生方序》。《崔振之游七岩》,五律注:“定襄山有七岩。”诗:“客路频年别。”是初回诗。四月,蒙古东平路万户严实卒,年五十九。子忠济嗣。《墓碑》云:“四月卒,五月葬。既葬二月,子忠济以请。 ”五月二十四日,蒙古左副都元帅赵天锡卒,年五十。子贲亨嗣。见《墓碑》。七月十四日,金冯璧卒,年七十九。见《墓碑》。《九月读书山用陶诗为韵十首》,五古按第一首云:“大似丁令威,归来叹墟墓。”疑是去年初回诗。不知去年中秋,方在倪庄,九月,仅足抵家。未能与邻舍诸人,遽如此款洽也。又《读书山雪中》,方述前年、去年之事,不应九日不及。今考首二句云:“行帐适南下,居人局庭户。”《元史》:是年命张柔等八万户伐宋。应太原亦征兵南下。居人避兵不出也。按下年《雁门道中》诗,则避兵在七月。忠济以七月见请,而十月始往。亦是避兵。则诗当作于是年。第八首“一别半山亭,回头余十年。”己丑辟秋林,乃别山亭,至此十二年耳。《十月二十日雪中过石岭关》,七律按己酉《石岭关》诗:“行去行来又十年。”逆溯是此年。时往东平。《蘧然子墓铭》:“庚子岁除日”。是年在家,往定襄,游七岩。十月往东平。

附录《春日书怀呈刘济川》,七律○济川,伪齐刘豫之孙,即《九日读书山》诗之刘公子。《紫微刘丈山水为济川赋》,七古《聚仙台夜饮》,五律《追赋定襄周帅梦卿家牡丹》,七律《余庆堂》,七律《寄史得秀兼呈济上诸交游》,七律编续诗:“二年争得厌青山。”《送崔振之迎家汴梁》,五律以上皆上半年诗。《别王丈从之》,七律即王若虚。当是经过稿城时之作。《送宋省参并寄潞府诸人》,七古按《元史宋子贞传》:“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严忠济袭爵,奏授参议东平路事。‘省参’之称,始此。世祖朝至中书平章事。 ”《官园探梅同康显之赋》,七律显之名晔,高唐州人。东平教授。二诗应作于十一月后。

十三年辛丑,是年十一月,蒙古主窝阔台殂。

五十二岁。《故帅阎侯表》,名珍,字载之,上党人。“辛丑元日,予方客东平,戴之盛为具,招余及大兴张圣与祁人宋文卿、东光句龙英、孺镇人刘子新、太原崔君卿、郓源刘文季、寿春田仲德辈,饮于家之养素堂。客皆名士,乐府又京国之旧。谈谑间作,座中无不满引举白者。”《与严大用万户《元史严忠济传》:“以其弟皆为万户,而自统之。”此在辛亥后。是时大用犹未得万户也。殆因第二书而追叙之。《第一书》:“东原宿留,几半岁之久。辱公家贤昆季,慰藉之厚,愧无以当之,孙德谦、张梦符张仲经,澄子。《元史张孔孙传》:字梦符,父之纯,为东平参议。按《追录旧诗》:之纯、仲经字。又考《东平学记》云:侯名澄。是忠济巳改名,或仲经避而行之纯也。津送至魏京,此恐指大名,若汴,则当云“北归” 。今东归矣。”此书当在是年。盖因聘而往,故有津送。《赠别孙德谦》,七古按《老学丛谈》盛如梓著云:“张寓斋即梦符相公,少与孙德谦于严侯府从元遗山读书,其归也,遣二子送行。及别,求诗,以“东平”为韵。孙诗云云。张诗云:“汝伯年年发如漆,看渠脚踏与云平。”《施笺补载》即此时事。张诗不见。《高平道中望陵川二首》,七绝注:“县为先陇城府君太和中旧治。”《野谷道中有怀昭禅师》,七律《太原》,七律诗:“十年弄笔文章府,争信中朝有楚囚。”自壬辰知制诰,至此十年。以上三诗,皆回时取道太原诗。《代州门外南楼二首》,七绝诗:“东洛西秦往复回。”即《送秦中诸人引》所称“先人官洛阳,以秋试留长安也。”是年乙巳,先生年二十,下云:“三十三年恰再来。”年数适合。《南楼月夕望凤山有怀武炼师子和》,五绝《发南楼度雁门关二首》,七绝《过应州》,七律诗:“边城三月“三”当作“四”。似穷秋。 ”《应州宝宫寺大殿》,七律《浑源望湖川见百叶杏花二首》,七绝《归潜堂》,七律续编当为刘祁京叔及其弟郁作。《雁门道中》,五古诗:“金城留浃旬”,此在金城一住即回也。“去年”四句,指行帐南下。《郝先生墓铭》:“辛丑之秋”,当作于家。

附录《刘氏明远庵三首》七绝此为雁门刘克明作。辨正:《游黄华山》,七古按是诗当在高平道中之前。盖黄华谼谷,七年两游。前则三月,后则九月,按之诸年,无有合者,惟谼谷之游,核归丁未,则是年三月到黄华,正由东平回太原所经之路。且三月至此,四月抵家,复往代州,日月亦无不合也。又《游龙山诗》云:“贱子贪名山,客刺已屡投。黄花挂镜台,天坛避秦沟。太山神明观,二室汗漫游。”则游黄华山,在游龙山之前,而未提谼谷,则固在后耳。又《过应州诗》:“边城三月似穷秋”,“三”字是“四”月之讹。边地苦寒,三月似秋,固无足说。惟四月而寒,差为异耳。且下云:“敌寒直欲御羊裘”,是寒尚未御。证以《浑源杏花》诗“四月山泉冻未开”之句,其为“四月”无疑。盖先生出关只此年,及癸卯,绕道宏州二次。彼则在秋,此则在夏四月出关,必无三月过应州之理。正此一字。则由雁门而应州、而浑源、而金城,历历如绘。乃知讹本之可恨也。第七句“十年紫禁烟花绕”,亦指壬辰。断为是年诗,无烦喙矣。又《集》中有游龙山、北岳诗,正浑源相连地,而《雁门道中》诗有“金城住浃旬”句,是五月已回,彼诗在七月,固不合也。《金史》:金城、浑源,皆隶应州。是年由东平回,游黄华山,取道太原,回忻州。四月复出雁门,至浑源、金城,回忻州。

附录:《别周卿弟》,七律《别康显之》,七律《答公茂》,七律公茂、姚枢,洛阳人。时居河内。世祖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谥文献。《元史》本传云:“辛丑,赐金符,为燕京行台郎中。”即此年。《答晁公宪世契二首》,七律续编晁名国章,高平人。《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研》,七古当是过泽州时作。按《中州集》:此研冯延登、雷渊皆有诗,则当在前。然题诗不必定一时也。附此。

十四年壬辰,是年春,太宗六皇后乃马真氏称制。

五十三岁。《晨起》,七律注:“壬寅正月九日。”又诗注:“时欲经营神山别业。”神山在定襄,此举未成。《夹谷公碑》:“壬寅三月,将葬,郝和尚以状求。”《惠远庙在晋溪新建外门记》:“成于辛丑七月,明年五月记。”《寄庵碑》:李平甫“壬寅某月,孤子治自阳翟归葬于栾城。”又云:“自南渡以来,登先生之门者,十年。”《都运李丈有之○名特立。挽词》七律注:“殁于壬寅夏六月。”《感兴》七律注:“《夜宿读书山作》诗:五十三年等闲里。”《元氏集验方序》:“壬寅冬,闲居乡里,因录予所亲验者,付搏、拊辈,使传之。十二月,书于读书山之东龛。”按拊即长子叔仪、抟则益之之子,出继承奉君者也。是时已回。是年家居。

附录:《留月轩》五古《梨花海棠二首》七古《同白兄赋瓶中玉簪》,五古○白华字文举,号寓斋。仕金,官至枢密院判官。金亡,随移刺瑗降宋。后邓州降元,得北归。《金史》有传。时与先生为邻居,后至己酉,迁居真定。

《紫牡丹三首》,七律《读书山月夕二首》,五古《旧与赵景温》,七绝诗:“回首梁园一梦中。”又云:“一别十年今又别。”自癸巳出都,至此十年。《送王亚夫举家归许昌》杂言诗:“春风两淮多鼓鼙, ”是年张柔正攻淮也。乙巳,亦攻淮,未知何年。附此。《太原赠张彦远》,七古诗:“并州城边十月末。”按《孔道辅击蛇笏铭》,亦彦远属,在己酉十月,似是一时。然己酉无十月至太原之隙,或是年家居,尝往太原送其入燕。而己酉复在燕求铭也。附考。《张彦远江行八咏图》七绝注:“奉使时所见。”《跋紫微刘尊师所画山水四首》,七绝注:“时年八十六。”按刘至癸丑,年九十七。则在此年。《挽雁门刘克明》,七律诗:“两年清坐记围炉。”指去年四月至雁门,时尚寒也。

十五年癸卯。

五十四岁。《十月》,七律诗:“十月长年见早梅,今年二月未全开。”《癸卯岁杏花》,杂言诗:“读书山头二月尾。”又云:“今年闰年好寒节,花开不妨迟一月。”《病中》,五律注:“因病食猪肝动气。四月二十一日,晨起书。”《癸卯望宿中霍道院》七律注:“定襄中霍村。”《曹征君墓表》:“壬辰之兵,君流寓宏州,癸卯,余自新兴将之燕,乃枉道过之。”《李峪园看雨》,杂言《游龙山》杂言《玉泉二首》,七律《赠玉峰魏丈邦彦》,七律续编○魏璠,宏州人。见《元史魏初传》。皆浑源作。《七月十二日行狼牙岭》,七律《十三日渡岳岭》,七律《岳山道中》,七绝《北岳》,七古《岳祠斋宫夜宿》,五古按此数诗,是游北岳诗。北岳在恒州,正往燕时绕道所经。亦出雁门、过应州,而此行无诗。前游已尽,则不复赘。此《集》中例也。宏州,金隶西京路,县顺圣、襄阴。元隶大同路,单领襄阴,即今蔚州也。七月至此,八月抵京。道里日时皆合。自是此年事。《宏州赠曹征君子玉》,七律《怀安道中寄怀曹征君子玉》,七律按怀安,元初隶宣府,此取道居庸入燕之路。《为耶律公祭先妣文》: “癸卯八月五日。”《临锦堂记》,在燕京“癸卯八月,刘公子觞余此堂。”《即事呈邦瑞》七律○邦瑞,李昌国,临潼人。《元史》有传。诗:“今年连醉两中秋。”以《杏花》诗“闰年”推之,是闰八月也。先生八月至燕者,惟此年。时尚在燕。《同知河间府张公表》纬丈之叔。“癸卯秋九月,某客燕中,纬来乞铭。”《答中书令成仲书》:成仲名铸,耶律楚材之子,《元史》附传。“癸卯之冬,指作碑时。盖从来使一到燕都,承命作先相公耶律履,见《文类》。碑。”《别纬文兄》七律即乞铭者。《出都二首》,七律诗:“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不奈何。但见觚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次首“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追昔感今,最为沈痛。《通元大师李君碑》:“癸卯之冬,予自燕还太原,道经范阳。”《太古观记》:“癸卯冬,予自燕都南归,范炼师即在东平正一宫者。馆予于庆源道院。《太古堂铭》同。《赵州学记》:“岁癸卯八月,上丁释菜如礼,予过庆源,赵州有庆源军,过在释奠后。尝往观焉。”《龙山赵氏先茔碑》:赵振玉,时在庆源。“癸卯十月,侯介于同官李稚川、周才卿为余言。”是年四月金王若虚卒,年七十。《墓铭》云:“癸卯四月,化于泰山。六月葬于新兴,十月拜公墓下。”五月,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卒,年五十五。子铸祠。是年,仍家居。秋出雁门,游龙山、北岳,至宏州,入燕都,冬回赵州。

存疑:《水帘记异》杂言注:“癸卯九月四日,同杜仲梁赋。”按此再游黄华诗,凡十余首。而是年方由京至庆源,断无九月有隙至黄华之理。则“癸卯”二字之讹也。且逆溯七年至丁酉,亦不合。辨已见前。

附录《跋右丞文献公即耶律履着色鹿图》,七绝《题文献公张果老图》,七绝诗中冷岩,指完颜守贞,《金史》有传。《赋南中杨生玉泉墨》,七绝按《墨史》:“杨文秀,江左人。子彬得其法,以授楚材。楚材授铸,使造万丸,名曰玉泉。”《施笺》此皆在耶律家作。《感事》,七律此与《答成仲书》合。悔作《先相碑》,为燕人所骂也。诗:“富贵何尝润髑髅。”《蜀昭烈庙》七律诗:“锦官羽葆归何处?半夜楼桑叫杜鹃。”楼桑在范阳,即今涿州。《普照范炼师写真三首》,七绝即庆阳道院者。《周才卿拙庵》,七绝《为程孙仲卿作》,杂言按《示程孙》诗云:“简孙甫胜衣”,即其人也。时先生五十九。第一首云:“六年念儿女。”逆溯在是年。盖简孙方生,赵州与南宫近,尝一过也。是是年冬诗。

总附先生至燕,凡六诗。俱附此。《赠答赵仁甫》,杂言 ○仁甫名复,云梦人,被掠至燕,世称江汉先生。《元史.儒学传》。《赠答赵仁甫》,七律续编《赠利州侯神童》,七古利州,属北京路。今山海关,临榆县地。《赠张致远》,七律诗:“茅屋萧萧颍水滨。”是崧前旧雨。原编在《秋香亭》诗前。亦燕都诗。《赠李春卿》,七律诗: “重来已有明年约,剩破都城几往还。”《梁都运名斗南乱后得无尽藏诗卷同诸公赋》,七律《赵汲古南园》,七律诗:“林园远与六街邻。”《送曹干臣》,七律○曹桢,金城人。诗:“燕市高歌有此时。”《燕都送马郎中北上》,七律《马汉卿方镜》,七律诗连上,或即一人。《空山何巨川虚白庵二首》,七律巨川,京师长春宫道士。副郝经使宋,没于真州。至正间,诏赠二品官。见《辍耕录》。《施笺》《梁移忠诗卷》,七律都运斗南之子。《梁氏先人手书》,七绝《归义僧山水卷》,七绝诗:“而今身落京尘底。”归义寺在燕京,辽建。《归义兴侍者溪山萧寺横幅》,七绝《国医王泽民诗卷》,七绝《菜菊图三首为北京侯漕作》,七绝《龙门公刘敏宣,德青,鲁人。见《大丞相先茔》及《清安寺碑》。时开府燕京。《元史》有《传》。墨竹风烟二首》,七绝《赠高君用》,七绝《覃彦清名澄,怀来人。世祖朝官怀孟总管。《元史 .良吏传》。“覃”作“谭”。飞雨亭横批》,七绝《蓟北杜国宝以先人行状见示题三绝》,七绝《为橄子醵金二首》,七绝续编橄,陕人,字彦举,客死燕京。《浩然雪行图》,七绝续编诗:“雪涧冰桥去国情。”与《壬辰出围城》诗应。

十六年甲辰:

五十五岁。《寿阳县学记》:“甲辰之春,予归自燕、云,道寿阳,知有新学,往观焉。”归自燕、云,则未至黄华可知。《宿张靖田家》,五古注:“属寿阳。”《滹水渠堰记》:“始于壬寅八月,又明年指此年。之三月,成。予往观焉。”《甲辰三月旦日以后杂诗三首》,七律诗:“应接纷纷又浃旬。”自燕初归也。又云:“从此他乡不算春。”《郡守天池祈雨状》:忻州“甲辰四月二十四日”。《甲辰夏五月积雨遣闷二首》,五律《两山行记》:“甲辰夏五月八日,予以事当至崞县。元属代州,后改为州。初约定襄李之和名鼎偕往,适幕府从事宣德刘惠之、平阳李翰臣还军官山,过吾州,遂与偕行。是日行八十里,野宿天涯山前。明日,入县,刘、李别去,予独游神清观。旧闻广宁王纯甫弃官学道,乃遣其徒和志冲道姓名,纯甫欣然出迎。已而之和至。同郡庄炼师通元住天庆观,携酒见过,即日与纯甫、之和并山而东。出雁门之南,夜宿王仲章瑞云庵。庵在凤山之麓,山中来仪观,仲章主之。道士孙守真,年八十,山中故事多从此翁得之。十一日,仲章步送入山。由真人谷行,半山一峰为钓鱼台,其上为十八盘、为青龙岭、为风门。由风门而下,绕剑佩峰之右,为来仪观。观之东有养虎峰、饮虎及五斗二泉。南有天柱峰,峰之南有神山,与五台境接。西南有玉案峰,西北有炼丹峰、洗药池;次有玉女峰。南有会仙峰,北有王母池、佩剑峰,有白虎池。谷中有水帘、朱砂、白云三洞。青龙岭旁有桃花洞。《外家别业上梁文》云:“近桃花之三洞”,指此。观北少西有青龙池,门之下有凤游池,中殿曰太霄。山中灵景甚多,或闻音乐。今年上元,村落来,绕灯者闻之。之和持庄炼师所饷酒,来约月中饮之。是夜,雷雨大作,遂不果。明日期城中,诸君不至。又明日,为前高之游。”《天涯山》,七古《前高山七首》,七绝《过寂通庵别陈丈》,七绝注:“甲辰秋。”诗:“却望都门一慨然。”陈名时可,字秀玉,燕人,时为燕京课税官。《甲辰秋留别丹阳》,七律诗:“祖道都门复此留。”按二首皆有“都门”,此燕都之门也。“丹阳”,未考。按《金史.地志》:“河东南路泽州县高平有丹水。”此自是怀孟以北泽州之地。商州亦有丹水,是时未至。洛西去此更远。若由燕至洛,取道亦顺,而诗有“千里关河动归兴”句,则是回忻中道偶尔停留,后复由忻往洛也。此必燕南道观,惜无确据耳。《善庆寺五首》,七绝注:“前题寺壁,又七年矣。”自戊戌至此,七年。寺在山阳,是由忻至洛所过。《黄葵诗序》:“甲辰秋,洛阳得黄葵子。”诗见下年。《广威将军郭君墓表》:“甲辰冬,予过洛西,《显武将军吴君表》同。仲文介教授吴子贤以请。”《洛阳》,七律:“千年河岳控喉襟,一旦神州见陆沉。”洛阳之破,亦在壬辰;追悼前事,是再来诗。《大简之画松风图为修端卿赋二首》七绝诗:“新亭泣血泪沾襟,一旦神州见陆沉。”《赠修端卿张去华韩君杰三人六首》七绝诗:“洛西荒山有此客。”《过三乡望女几村追怀溪南诗老辛敬之二首》,七律《高门关》,七古○关属永宁。诗:“许、李、申、杨竟何得,只今惟有石滩声。”注云:“许致忠、杨汤臣、申伯胜、李仲常隐卢氏时,以多田推之,乱后不知所在矣。此由三乡往内乡之路。是年春家居;夏至崞县游凤山、前高山;秋至燕京,回忻,又至洛阳;冬至洛西。

附录《赵吉甫西园》五古诗:“至城比民居,洛阳周王城。”案:赵即汲古,燕人。《陵州集种德园记》云:“置园别第。”则与京之南园,别一地,《题山亭会饮图二首》,七绝皆重至洛诗。《寄英上人》,七律《寄仰山书记》,七律《答王辅之》,五古续编诗:“君家颍水滨。”《赠麻信之》,七律续编。诗:“洛西情语意尤亲。”《吴子贤名仲杰,长春人,时为邓州教授。樗庵二首》。七绝以上皆洛西诗。案《河汾诗》,张宇有《送赵宜之归辛安》诗,是北渡后复归洛也。兹游无诗,则死在前。

十七年乙巳,

五十六岁。《与枢谢白兄书》:“自乙巳岁往河南,举先夫人旅殡,首尾阅十月之久,几落贼手者屡矣!是年张柔掠淮,此地或有滋扰。狼狈北来,复以葬事往东平。连三年不得宁居。坐是不得奉起居之间。去秋七月二十三日,忽得足痿疾,赖医救得免。比来数处传某下世,已有作祭文、挽词者,恐残喘无几,神先告之耳。向前八月大葬之后,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走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大安及正大事则略补之;此书成,溘死无恨矣!”此书亦一关键而岁月未清。首明言乙巳,则疑书为丙午之作,而传某下世一段,核诸《哭曹征君》诗,则在是年,且去年未回,是年又有崞山之行,不应十月之久尚有此隙也。窃尝以意通之:所云“连三年”者,当由去年至下年总言之。大约是年由洛直至内乡迁奉;及夏回忻、往崞;秋因首尾复至内乡;冬又往东平也。如此则去秋之足病,自指甲辰;下云“ 向前八月”,则指丙午;而下世之传,则在是年发书之前。即“首尾十月”句,亦不悖矣!《旧国》,五律《望卢氏西南熊耳岭》,七律诗:“不到中乡十五年。”辛卯尚在内乡也。又云:“ 时为顾存惭吏报。”注云:“先夫人墓,故吏岁时致祭。”此正迁奉时事。《为邓人作诗》,七律诗:“再见州人本不图。”又云:“今是中原一布衣。”《赠张主簿伟》,七绝诗:“莫向瓜田认故侯。”《赠要襄叔二首》,七绝诗:“邓下旧人多念我,感君兼有故乡情。”《下黄榆岭》,杂言此迁奉回时所经之路,盖葬自归葬,《书》云:“复因葬事往东平”者,因此事而往耳。《甲辰秋洛阳得黄葵子种之南庵此读书山之南庵,是归家后见。明年夏六月作花》,七古《王无竞题名记》:“乙巳秋,与梁辨疑、李辅之、武伯佐游崞山祠《金史.地志》:崞县有崞山。八月十一。”按按此后当再至内乡,乃往东平,若由忻往东平,当云“东来”,不当云“狼狈北来”耳。《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五绝诗:“关山小雪后,絮帽朔风前。”是路上诗。《国子祭酒冯君延登碑》:“乙巳冬,予过大名。”《大名赠答张简之》,七律《赠张文举御史》,七律时在东平教授,新失明。《元史》本传:岁丙午世祖受王印,赐号中庸先生,谕云:“年几七十,年老目病。”皆下年事。此时谕尚未下,故称御史也。时年六十七。《云岩》七古《序》:“乙巳冬来东平,过圣与张君之新轩。”《为韩德华之子阿鲁制字世公》,七古《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予诗以此为赠》,七绝《手植桧圣像赞》:“乙巳冬十二月,拜林庙还。”《曲阜纪行十首》,五古《感事》,五律诗:“人皆传已死,余亦厌余生。”此即《书》云:“传予下世”者。是年,由洛西至内乡,奉张太君柩归。秋游崞山,复至内乡。冬往东平,出曲阜,拜林庙,还东平。

附录《同姚公茂徐沟道中联句》,五律《南关二首》,七绝此祁县南关也。第一首“一生几度过隆州”;次首“路转川回失系舟,更教两驿过徐沟。多情团拍关前水,却共清汾一处流。”《金史. 地志》:河东北路太原府,县徐沟、祁镇、团拍。此正再来内乡时路。

辨正《紫微观记》:“乙巳九月落成,请予记其事。”又云:“侯名天锡,字受之。” 此天锡为其太夫人建也。按《元史.赵天锡传》:“戊戌征宋,驻兵蕲、黄间。被病还,卒于冠氏,年五十六。”又《集》中《千户赵侯碑铭》:“戊戌南征,驻兵蕲、黄间,被病还,以庚子夏五月二十有四日卒,春秋五十。”与《元史》合,惟寿不合耳。而庚子至乙巳,事隔六年,忽又再生,不特与《元史》不合,即本《集》已显相抵牾。窃尝考之:盖“乙巳 ”是“乙未”之讹也。《冠氏赵侯碑》云:“侯之太夫人,资性善良,夙尚《内典》”,即建观之张本。而乙未则先生初至冠氏,其时最合。是《集》亥豕鲁鱼,漫不可辨,苏斋尚奉为彝鼎,宜其多龃龉耳。

定宗元年丙午,太宗长子讳贵由,是年七月即位。

五十七岁。《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胡公碑》:“岁丙午,某过彰德。”此当是回时取道。《马岭》七古“予去岁迁奉,亦取黄榆岭注路按二诗皆有石门。”《金史.地志》:泽州端氏有石门山。是由彰德回时所经;诗景尚寒,当在正月也。皋落,河东北路平定州乐平县。《益都宣抚田侯名琢,蔚州人。《金史》有传。燕子图三诗》七绝序:“丙午春三月,河东元某题。”此当在家。《乔千户惟忠挽词》,七律《墓铭》云:“卒于丙午五月十七。”《与白枢判书》向前,八月大葬。九月,金曹卒于襄阴,年七十四。《墓表》云: “君长予十七岁。壬辰之兵,流寓宏州。癸卯,予枉道过之。又五当作三年,予闲居乡里,有传予下世者。未几,闻君九月之讣。”按此亦大略之词,传下世固在去年。《哭曹君子玉二首》七绝诗:“去岁流言到处疑,闻君哭我不胜悲。今年我在君先殁,泪尽荒城君得知?”据此,则去年《与白枢判书》乃有年月可核。《丙午九月咏菊二首》,七律《即事》,七律此第三子阿宁生也。郝《志》:“名振。”按先生新乐府《阿中百睟日词》云: “阿龄扶路阿中随。”阿龄至己酉尚扶路,则当生于是年。诗:“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喜见于词矣!注:“宁儿,叔开小字;阿茶,第四女,字叔闲。”核之长子阿千字叔仪;四子阿中字友纲,行泒皆合。惟第二子阿辛无字,则早夭也。第四女即第五女,自第三女阿秀死后,又有第三女阿珍。盖死者不数也。阿茶即辛亥择婿之人,此时能诵《木兰》,当九岁、十岁矣。

《宋周臣生子三首》,七绝诗:“阿宁解语应须道,犹是渠家百日兄。”按阿宁不知生于何月,然既长百日,则已从东平回后,此是寄诗。是年由东平经彰德,取端氏路回忻州;八月葬张太君。冬在家。

附录《王黄华墨竹》杂言注:“为郭辅之赋。”按辅之,彰德人。曾与黄华为友,是时未知存亡也。然从前过彰德无明据。附此。《赠答张教授仲文》,七古仲文,彰德教授。《十月十四日往关南二首》,五律按是年及戊申十月俱在家,不知何年。《追怀曹征君》。七律

辨正《曹征君墓表》:“又五年”句,“五”字是“三”字之讹。自癸卯又三年,则是年丙午也;若又五年,则为戊申,征君死已三年,九月之讣,是何人讣耶?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