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槀城(今属河北)人。幼聪颖,先后拜其舅周昂和名士刘中为师。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若虚登经义进士第。调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令,有政绩。秩满入京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国知制诰。奉使夏国。使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朝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初,宣宗实录修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哀宗天兴元年(1233),哀宗走归德,蒙军围汴京。天兴二年(1234),崔立叛变降蒙,翟奕以尚书省官职命王若虚为崔立写功德碑,若虚以理驳翟奕,终不为降臣立碑。天兴三年(1235),金亡,若虚时年六十一,微服北归镇阳,闲居数年,与刘郁等人登泰山,坐大石瞑目而逝。
王若虚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博学而有创见,为当时文坛领袖。金元好问评其创作时说:“文以欧、苏为正脉,诗学白乐天,作虽不多,而颇能似之。”(《内翰王公墓表》)《中州集》存诗33首,多抒写个人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其散文平易典实,多为学术著作。《文辨》、《诗话》等文学理论著作,主张“真”、“似”和“以意为主”,强调文章应有生活内容,反对模拟雕琢。另有经、史学论述,如《五经辨惑》、《史记辨惑》、《诸史辨惑》、《新唐书辨》等。从众多的文论辨惑中可见其学识渊博、富有探索精神。《金史》有王若虚传,《中州集》有王若虚小传。有《慵夫集》(已佚亡),今存《滹南遗老集》。
诗话。金王若虚撰。三卷。若虚有《滹南遗老集》已著录。此编推崇杜甫、白居易与苏轼,反对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主张诗歌创作当“以意为之主,字句为之役”,即以思想内容为主,语言形式为辅。强调“哀乐之真,发乎性情”,即以真情为重,反对“经营过深,雕琢过甚”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反对黄庭坚“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之说,认为不过是“剽窃之黠者耳”。这些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近人丁福保收入所辑《历代诗话续编》 查看详情>>
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明编辑此集,含《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诗话三卷,杂文五卷。凡所读书都有自己见解,发现问题一一予以辨证,五经四书、史籍文论均有辨惑与质疑。其中文辨宗苏轼而于韩愈等人间有指谪,诗话尊杜甫而贬黄庭坚诸家。观点虽不无偏颇,但金元间文学巨子当以若虚学识居首。文辨多讲修辞、写作方法等,颇切实用。论文崇尚真实、自然,强调文章风格及其体式,有的见解十分有益。对前人批评有的放矢,不虚美,不苛责,不避圣人、尊者,堪为后人师法。有《四部丛刊》、《畿辅丛书》、《九金人集》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