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本

【原文】

孔子曰:“行①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②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③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④,君子之道也。”

【注释】

①行:立身行事。

②义:道义。

③嗣:子嗣,此指选定继位之君。

④迩:近的。

【译文】

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点,做好了这六点之后就能成为君子了。立身要讲究道义,孝顺是根本;料理丧事要讲究礼仪,哀痛是根本;作战要讲究阵列,勇敢是根本;治国要有道理,农业是根本;拥有国家要讲道义,继承是根本;发财要遵循时机,努力是根本。放弃根本而不巩固它,就没有必要致力于农桑了;不能使亲戚高兴,就没有必要致力于外交了;行事做不到有始有终,就没有必要做更多的事情了;道听途说的言论,就不要多说;近邻都不能安生,就不要让远方的人来归附。所以,返回事理的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才是君子的做法。”

【原文】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③,家无悖乱④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注释】

①谔谔:正直之言。

②唯唯:随声应和的言语。

③兆:预兆,兆头。

④悖乱:违背常理。

【译文】

孔子说:“好药吃起来虽然苦涩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衷心的话语听起来虽然不好听但是有利于立身行事。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够听进直言劝谏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夏桀和商纣王因为只听别人的随声附和而导致国家灭亡。君王没有直言劝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劝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劝谏的弟弟,读书人没有直言劝谏的朋友,想要不犯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君王有过失,大臣可以补救;父亲有过失,儿子可以补救;兄长有过失,弟弟可以补救;自己有过失,朋友可以补救。’所以,国家就没有危险灭亡的征兆,家庭就没有犯上作乱、违背道德的恶行,兄弟父子之间没有过失,而朋友也不会跟你绝交。”

【原文】

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①。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受赏②,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③,景公造④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⑤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⑥:“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釐王变⑦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⑧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⑨乎?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俄顷⑩,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注释】

①养:奉养。

②当功受赏:功成受赏。

③外馆:旅馆。

④造:到,前往。

⑤白:报告。

⑥覆问:又问。覆,通“复”。

⑦变:更改。

⑧振:同“赈”,挽救。

⑨殄:灭绝。

⑩俄顷:一小会儿。

【译文】

孔子去拜见齐景公,齐景公很高兴,便准备将廪丘城封给孔子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推辞没有接受。进到屋中对弟子们说:“我听说君子是功成而受赏,现在我只是和齐君说了话,他并没有按照我的话去实施什么行动,就要将城邑赐赏给我,他这么做实在是太不了解我了。”于是就离开了。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在旅店中住宿。景公亲自前去拜访,宾主之间互相致辞问候以后,景公左右侍奉的人上报说:“周国的使者刚刚到来了,说先王的宗庙遭到了火灾。”景公听了以后问道:“是哪位先王的宗庙遭了火灾?”孔子回答说:“那必定是釐王的宗庙。”景公问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孔子说:“《诗经》上说:‘广袤伟大的上天,他所下达的命令一定不会错。’上天对那些行善的人,必定会以美德回报他。而灾祸也是一样的。釐王更改了文王和武王所制定的制度,并且制作各种色彩艳丽华美的饰品,宫殿的房屋也都建造得高大耸峻,车马用度十分奢侈,并且不可挽救。所以上天便降灾难到他的宗庙中,因此我这样预测。”景公说:“为什么天灾没有直接降临到他身上,却降临到他的宗庙中呢?”孔子说:“这大概是由于文王和武王的缘故吧。如果天灾降临其身,那文王和武王的后嗣不就又绝了吗?因此就降临到他的宗庙,以彰显他的过错。”过了一小会,左右侍奉的人就上报说:“受到火灾的是釐王的宗庙。”景公惊讶地站了起来,拜了两拜说道:“太好了!圣人的智慧就是远远地超出了常人啊。”

【原文】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①。”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

闵子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

子贡曰:“闵子哀未尽。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赐也惑敢问之。”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②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③之及礼。虽均④之君子,不亦可乎。”

【注释】

①弦:弹奏。

②断:斩断。

③引:牵引、约束。

④均:比较。

【译文】

子夏服丧三年期满,回来拜见孔子。孔子说:“将琴给他,让他弹奏。”子贡操起琴从容地弹奏,然后站起来说:“先王所制定的礼仪,我不敢不遵守。”孔子说:“你是君子啊。”

闵子服丧三年期满,回来拜见孔子。孔子将琴给他,让他弹奏。闵子操起琴弹奏,乐声悲凉,然后站起来说:“先王所制定的礼仪,我不敢超过。”孔子说:“你是君子啊。”

子贡问道:“以前闵子的哀痛没有散尽的时候,您说他是君子,现在子夏的哀痛已经消失了,您也称他为君子。这两种情况很不相同,您都称他们为君子,我有疑惑,所以敢问老师其中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闵子的哀痛没有散尽,但是他却能用礼来斩断它。子夏虽然已经不再悲伤了,却能够在欢乐的时候用礼来加以约束。即便是将他们和君子相比,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原文】

孔子曰:“无体①之礼,敬也;无服②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③。夫钟④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⑤,而况人乎!”

【注释】

①体:形式。

②服:丧服。

③志:心志。

④钟:古时的一种乐器。

⑤金石:乐器。

【译文】

孔子说:“没有形式的礼仪,是恭敬的;不穿丧服的丧礼,是哀痛的;没有声音的音乐是快乐的。不用言语表达却能让人信服,不用行动却能让人感受到威严,不用施舍却能让人感受到仁爱,这是心志使然。编钟的声音,当你愤怒时敲击它,它就会发出猛烈的声音,忧伤时敲击它,就会发出悲伤的声音。敲打它的人心志变了,它的声音也就会随之而变。因此,心里有所感触,能和乐器相通,何况是人呢!”

【原文】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①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②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③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独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④,随小者之戆⑤,而有危亡之败也。”

【注释】

①黄口:指幼鸟,幼鸟的嘴角呈黄色。

②从:跟从。

③远:远离。

④阶:凭借。

⑤戆:痴傻。

【译文】

孔子看到捕鸟的人所捕捉到的都是黄嘴的小鸟,就问道:“大雀独独捉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捉鸟的人回答说:“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容易捕捉到,小鸟贪吃食物所以就容易抓获。小鸟跟从着大雀的不容易被抓到,大雀跟着小鸟的也不容易被抓到。”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道:“容易警觉就可以远离灾祸,贪吃食物就容易忘掉祸患,这是因为其不同的内心所导致的。并且因为他跟从的对象而决定祸福。因此君子对待跟从他的人一定要谨慎。跟从年纪大的长者,就有了保全自身的凭借,跟从痴傻无知的小儿,就有危险败亡的祸患。”

【原文】

孔子读《易》①,至于损、益,喟②然而叹。子夏避③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④,自益者⑤必有决之,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⑥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⑦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

读《易》有感

孔子说,学问越高越谦虚,如果谦虚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才能不断进步。

【注释】

①《易》:《周易》。

②喟:叹息的样子。

③避:离开。

④自损者:谦虚的人。益:好处,利益。

⑤自益者:骄傲自满的人。

⑥益:增加,弥补。

⑦弥:程度副词,越。

【译文】

孔子读到《周易》损、益两卦时,不由自主地长声叹息。子夏离开座位问孔子:“先生为什么叹息呢?”孔子说:“谦虚的人必定会得到好处,骄傲自满的人必定会有损失,我是因此而叹息啊。”子夏说:“难道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可以增长吗?”孔子说:“并不是说天道的增长。学问越增加,自身就应该越谦虚,谦虚的学者有很多,能够虚心接受别人,所以才能使自己知识丰富。天道形成后就必定会变化。凡是骄傲自满的人能够长久的,还从来没有过。

【原文】

“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①以接下,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②;夏桀、昆吾③,自满而无极,亢意而不节,斩刈④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著,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⑤,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注释】

①克让:谦让克己。

②彰:显露,彰显。

③昆吾:夏商之间部落名。

④斩刈:砍伐,斩杀。

⑤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译文】

“所以说: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天下的良言他一句也没听到。过去尧治理天下时,能够公允谦恭待人,对待下人克己谦让,所以在千年以后更加兴盛,到现在更加彰显自己的美德;夏桀、昆吾,自满而没有限度,随心所欲,毫无节制,斩杀百姓就像斩杀草芥一样。天下人讨伐他们就像诛杀匹夫一样,所以千年之后他们的罪恶更加显著,到现在还不能泯灭。由此看来,如果行事就要谦让长辈,不能抢先行事。比如,坐车时遇到车上有三个人,就主动下车,遇到车上有两个人,就扶着前边的横木站着,让另一个人坐。调节好充实和虚空,不要让自己骄傲自满。这样才能长久立于世。”子夏说:“我要记住这些话,并终身奉行。”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①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东夷之子,慕诸夏②之礼,有女而寡,为内③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亦非贞节之义也。苍梧娆娶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矣,然非礼④之让也。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乎?后虽欲悔,难哉!”

【注释】

①释:放下。

②诸夏:华夏。

③内:通“纳”,招纳。

④非礼:不符合礼仪。

【译文】

子路向孔子问道:“我请求放弃古代的道,而去实现我个人的主张,可以吗?”孔子说:“不可以。以前东方的少数民族中有一个羡慕华夏礼仪的人,他的女儿成了寡妇以后,原本要为女儿招一个女婿,女儿却很坚决地终身不再嫁人。不嫁是不嫁,但已不是真正的贞节。苍梧有一个叫娆的人,他娶了一个貌美的妻子,就将妻子让给了自己的兄长,虽然这也是谦让,却不符合礼。刚开始的时候不谨慎,事后又后悔,嗟叹能有什么用呢?现在你想要舍弃古代的大道,而去施行你自己的意旨,哪里知道你的意旨不是以对为错、以错为对的呢?以后即便是后悔也没有用了。”

【原文】

曾子耘瓜①,误斩其根。曾皙怒,建②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③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注释】

①耘瓜:在瓜地里锄草。

②建:操起,拿起。

③得无:该不会。

【译文】

曾参在瓜地中锄草,不小心将瓜苗的根给铲断了。曾皙看到了以后大怒,操起大木棍就向他的后背打去。曾参倒地而人事不知。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很高兴地站立起来,走到曾皙面前说道:“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棍杖教育了我,您自己应该没受伤吧?”曾参说完就回到房间中,操起琴一边弹一边歌唱,想要曾皙听到,知道他的身体还好。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很生气,告诉守门的弟子说:“曾参来了的话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就让人向孔子请求拜见。

【原文】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①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②,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③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④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注释】

①瞽瞍:原指瞎子,这里是舜的父亲的名字,瞽瞍对舜很不好,曾多次想要将舜害死。

②待过:挨打。

③烝烝:淳厚的样子。

④殪:死。

【译文】

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以前瞽瞍有儿子名为舜,舜对于父亲的服侍是这样的:只要父亲有事情要找他,他没有不在身边的时候。但瞽瞍找舜想杀死他的时候,他就从来不会出现。瞽瞍用小棍子打他的时候,他就老实地挨打,当瞽瞍用大木棍打他的时候他就逃跑,因此瞽瞍没有犯下违反父道的罪过,舜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孝道。如今曾参在服侍父亲的时候,舍弃身体去等着父亲大怒,被打死了还不知道躲避,自己死了以后就会让父亲陷于不义的境地,还有比这样更为不孝吗?这样一来,你就不是天子的良民,而是杀害了天子的子民,你的罪过有谁比得上呢?”曾参听到了以后说道:“我的罪过很大啊。”于是就到孔子那里拜访并且谢罪。

【原文】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①荆相事。孔子闻之,使人往观其为政焉。使者反②曰:“视其朝清净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壮士焉。”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③免矣,况荆乎?”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④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⑤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⑥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⑦,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⑧也。”

【注释】

①摄:代理。

②反:通“返”。返回。

③固:原本。

④信:诚实、诚信。

⑤敏:聪敏。

⑥避席:离开席位,以示尊敬。

⑦反:失信。

⑧贰:有二心,不忠。

【译文】

荆国的公子十五岁的时候就代理了荆国的宰相事务。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派弟子到那里,察看他如何处理政事。使者回来以后对孔子说:“看他的朝堂清净并且很少有事,堂上坐有五位长者,屋廊下站有二十位壮士。”孔子说道:“联合这二十五个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原本就能够免于危难,何况只是治理荆国呢?”

子夏向孔子问道:“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诚信要超过我。”子夏问道:“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聪敏要超过我。”子夏又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子路的勇敢要超过我。”子夏又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的庄重贤能要超过我。”子夏离开席位向孔子问道:“那么为什么这四个人都来服侍老师您呢?”孔子回答说:“坐下,我告诉你。颜回很诚信却不能灵活地变通,子贡生性聪敏却不能够适时地表现拙笨,子路很勇敢却不能委屈自己,子张很庄重却不能和众人相合。因此将这四个人的所有长处加在一起和我交换,我也不会同意,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侍奉我并且没有二心的原因。”

【原文】

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成阝}之野,鹿裘带索,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①,不免襁褓②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注释】

①不见日月:指还没有生下来就死在腹中。

②襁褓:指年幼的婴儿。

【译文】

孔子在泰山上游览,看到了荣声期在郕国的郊外行走,只见他穿着鹿皮制的衣服,系着草绳做的腰带,鼓瑟唱歌。孔子向他问道:“让您这么快乐的原因在于什么呢?”荣声期回答说:“让我感到快乐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点:天孕育万物,以人最为尊贵,我既然身为人,这是第一大快乐;男女有别,男子的身份尊贵,女子的身份卑贱,因此人们都以男子为贵,我既然身为男子,这是第二大快乐;人生中有胎死腹中以及幼年夭亡的,我却已经活到了九十五岁,这是第三大快乐。贫困是士人常处的境地,死亡是人的最终归宿。身处常境并得以享尽天年,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孔子说:“很好,荣声期是善于自我宽慰的人啊。”

【原文】

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①于行义、弱于受谏、怵②于待禄、慎于治身。史鰌有君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于人。”曾子侍,曰:“参昔常闻夫子之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③,是夫子之易事也;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行④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终不及二子者也。”

【注释】

①强:尽力去做事情。

②怵:害怕,担心。

③百非:很多缺点。

④躬行:亲自去做。

【译文】

孔子说:“颜回身上有君子的四种美德,尽心尽力做仁义的事,善于听从别人的进谏,害怕接受俸禄,谨慎地修身养性。史鰌具有男子的三种美德,不做官的时候也能尊敬上级,不祭祀的时侯也能恭敬地对待鬼神,自身正直但也能委屈自己对待别人。”曾参站在孔子的旁边说:“我过去经常听您讲三句话,但是却没有能够依照这三句话来做事情。先生您发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忘了他所有的短处,所以您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发现别人的长处,就像是您自己拥有的一样,因而您不与人争强好胜;听说了别人的长处必定要身体力行去做,然后把它教给别人,因而您能够不辞辛苦。我学习了您的三句话但是没有去做,因此我知道自己最终不如颜回和史鰌的原因了。”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①,赐也日损②。”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③,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

①商:卜商,字子夏。益:增加,进步。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损:损失,减少,后退。

③居:居住,相处。

④肆:店铺。

【译文】

孔子说:“我死了以后,子夏能够逐渐进步,但是子贡会逐渐地后退。”曾子说:“您怎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与强过自己的人相处,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你不了解儿子,看他的父亲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地推断出儿子是什么人了;不了解那个人,可以观察他的朋友;不了解君王,可以看他使用的大臣;不了解那块土地,看它上面生长的草木。所以说:同好人相处,就像进入种满香草的房屋一样,时间长就不能闻到兰花的香味了,那是因为已经被同化了。同坏人相处,就像进入卖鲍鱼的市场一样,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臭味了,也已经被同化了。装丹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装漆的容器会变成黑色。所以君子对和自己相处的朋友一定要小心谨慎。”

【原文】

曾子从孔子之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曾子固辞。将行,晏子送之曰:“吾闻之: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今夫兰本三年,湛之以鹿醢①,既成,噉②之,则易之匹马。非兰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愿子详其所湛者。夫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迁风移俗,嗜欲移性,可不慎乎。”孔子闻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贤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穷,马蚿斩足而复行,何也?以其辅之者众。”

【注释】

①鹿醢:用鹿肉熬成的汤。

②噉:吃。

【译文】

曾子跟着孔子到齐国,齐景公用对待下卿的礼遇聘请曾子,曾子态度很坚决地推辞掉了。曾参快要离开齐国的时候,晏婴给他送行,说:“我听说,君子赠送别人钱财,还不如赠送别人好的建议。现在有一根生长了三年的兰草根,用鹿肉的汤浸泡它,泡好后吃它,味道十分鲜美,可以用来交换一匹马。这不是因为兰草本身就有鲜美的味道,而是用来浸泡它的鹿肉汤味道鲜美,所以希望你明白那是鹿肉汤的作用。君子居住的时候往往要挑选好的地方。出去游玩的时候也选择对的方向,做官一定要选择君主。选择君主的原因是寻求官职,选择方向的原因是修养道行。改变风气和风俗习惯的人,喜好改变本性,能够不谨慎吗?”孔子听到晏子这番话,说:“晏子说的话,是君子的话啊。依傍富人,当然不会贫困。马蚿脚断了还能行走,为什么呢?因为它辅助的脚多。”

【原文】

孔子曰:“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发言不逆①,可谓知言矣;言而众向②之,可谓知时矣。是故以富而能富人③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

【注释】

①逆:违背道理。

②向:响应。

③富人:使人富。

【译文】

孔子说:“自己身份富贵却能谦恭地对待别人,什么人会不尊敬他?自己富贵却爱护别人,什么人会不亲近他?讲话的时候不违背道理,可以称得上会讲话了;说出的话大家都认可,可以称得上懂得把握时机了。所以自己富足的时候也能让别人富足,想贫困都不可能;自己尊贵的时候也能让别人尊贵,想卑贱都不可能;自己通达却能使别人通达,想穷困都不可能。”

【原文】

孔子曰:“中人之情也①,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是故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刑戮之民,不从君之令。此言疾之难忍,急之难行也。故君子不急断②,不急制③。使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积有数,车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④也。夫度量不可不明,是中人所由⑤之令。”

【注释】

①中人:普通人。情:情形。

②断:决断。

③制:制定规则。

④原:根本方法。

⑤由:遵守。

【译文】

孔子说:“普通人的情况大致一样,有多余的东西就奢侈浪费,不充足就会节俭,不禁止就行为过度,没有限度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行为,随心所欲就会失败。所以被鞭打的孩子不会听从父亲的教导,受到刑罚处罚的百姓不会听从君主的命令。这就是所谓动作太快就难以让人接受,命令下达太急就难以实行。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不急于制定规则。饮食的时候要适量,着装的时候有节制,居室有限度,积蓄要有一定的数额,车辆和器具有限量,这些就是防止灾难的根本方法。法规禁令不能不明确,这是普通人遵守的教令。”

【原文】

孔子曰:“巧①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②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夫处重③擅宠,专事妒贤,愚者之情也。位高则危,任重则崩,可立而待。”

【注释】

①巧:工巧。

②弗:不。

③重:要位。

【译文】

孔子说:“灵巧而且喜欢思考的人一定可以攻坚,勇敢而且喜欢询问必定胜利;智慧而且喜欢谋划必定成功。笨人刚好相反。因此,不是他喜欢的人,告诉他也不听;不是合适的地,种上树也不长。得到称心如意的人,就像堆聚沙子,淋了雨也不会散;不是他称心如意的人,就像对待聋子,敲鼓也没用。身处要位而受专宠,专门干嫉贤妒能的事,这是笨人的常情。地位高贵就危险,任务繁重就要崩溃,可以立马见到这样的结果。”

【原文】

孔子曰:“舟非水不行①,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②。是故君子不可不严③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

【注释】

①行:离开,行走。

②倾:使国家灭亡。

③严:严谨。

【译文】

孔子说:“船离开水的时候就不能前行,水进入船舱,船就会沉没。君主远离了百姓就治理不好国家,百姓犯上作乱的时候就会使国家灭亡。所以君子不能不严谨,小人不能不统一。”

【原文】

齐高庭问于孔子曰:“庭不旷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贽,精气以问事君子之道,愿夫子告之。”孔子曰:“贞以干①之,敬以辅之,施仁无倦,见君子则举②之,见小人则退③之。去汝恶心而忠与之。效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行不效,礼不修,则对门不汝通矣。夫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能之。故自修者必恐惧以除患,恭敬以避难者也。终日为善,一言则败之,可不慎乎?”

【注释】

①干:主干。

②举:举荐。

③退:罢免。

【译文】

齐高庭向孔子问道:“我翻越过高山,不远千里而来,身穿草编织成的衣服,拿着礼物,真心诚意地前来于此,向您询问侍奉君子的方法,希望您能够告诉我。”孔子回答说:“以忠贞为主干,恭敬地辅助他,施行仁义的时候要不知疲倦,看到君子就要举荐他,看到小人就要罢免他。去除不好的心思而将忠心贡献给他。效仿他的言行,学习他的礼仪,即便是相隔千里,也能够亲如兄弟。如果不效仿其言行,不学习其礼仪,那么即便是对门的人也不会和你有往来。整天都在说话,也不要遗忘自己的担忧;整天都在做事,也不要遗忘自己的忧虑,唯有聪慧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些。因此修养自身的人必定会心怀恐惧以消除祸患,恭敬节俭以避开灾难。整天都在做好事,一句话却能够将他毁掉,因此说话能够不谨慎吗?”

辩 物

【原文】

季桓子穿①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使②问孔子曰:“吾穿井于费,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闻者,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魍魉③,水之怪龙、罔象④,土之怪羵羊⑤也。”

【注释】

①穿:打井、挖井。

②使使:派遣使者。

③夔、魍魉:夔,传说中的单足兽。魍魉,山中精怪。

④罔象:水怪的一种。

⑤羵羊:土怪。

【译文】

季桓子派人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土缶,里面有一只羊,就派遣使者前去向孔子询问,说:“我在费地打井的时候,在井中得到了一只狗,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根据我所知道的,得到的应该是羊吧。我听说山林中的精怪有夔以及魍魉,水中的精怪有龙和罔象,土中的精怪则是羵羊。”

【原文】

吴伐越,隳①会稽,获巨骨一节,专车②焉。吴子使来聘于鲁,且问之孔子,命使者曰:“无以吾命也。”宾既将事,乃发币于大夫,及孔子,孔子爵之③。既彻俎而燕④,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如为大?”孔子曰:“丘闻之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专车焉。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孔子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皆属于王。”客曰:“防风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为添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瞿氏,今曰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孔子曰:“焦侥氏⑤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

【注释】

①隳:毁坏。

②专车:装了满满一车。

③爵之:倒酒给他喝。

④彻:同“撤”,撤走。俎:祭祀时用来盛祭品的器具。燕:同“宴”,宴饮。

⑤焦侥氏: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的另一种称呼。

【译文】

吴国攻伐越国的时候,毁坏了会稽山,得到了一节巨大的骨头,装了满满的一车。吴国的君主派人前往鲁国去问候鲁国的国君,并向孔子询问这件事,吴王对使者说:“(关于询问骨头这件事)不要说是我的命令。”使者问候完鲁君以后,就将所带的礼物送给鲁国的各位大夫。到了孔子跟前时,孔子饮了一杯酒。礼仪完毕以后,那些盛祭品的器具被撤去,开始了宴饮。使者便拿着骨头问孔子道:“敢问您什么样的骨头才是大的呢?”孔子说:“我听说,以前大禹在会稽山上召集群臣,防风氏来的最晚,大禹就杀了他,他的骨头有整整一车那么大,那就是最大的了。”使者问道:“敢问守护的神灵是谁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是足够用来整治天下的,也就是守护神。诸侯当中只祭祀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才是诸侯,他们都隶属于君王。”使者又问道:“防风氏所守护的是哪里呢?”孔子说:“防风氏是汪芒国的君王,守护的是嵎山,姓氏为添。在虞、夏、商三朝时是汪芒氏,在周代是长瞿氏,现在则称为大人。”使者又问道:“人的身体最高的有多高呢?”孔子说:“焦侥氏的身体高三尺,是最矮的,最高的不超过十尺,这是极限了。”

【原文】

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①,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②。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③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④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大姬⑤,配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⑥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⑦也,故分陈以肃慎氏贡焉。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

【注释】

①上馆:上等旅馆。

②咫:长度单位,八寸为一咫。

③方贿:当地的特产。

④令:美好的。

⑤大姬:周武王的女儿。

⑥展:展示、表示。

⑦服:服从。

【译文】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陈惠公将他安置在上等旅馆中。当时有一只隼栖息并死在陈惠公的庭院中,射死它的箭很特别,箭杆是用楛木制成的,箭头则是石头做的,长度有一尺八寸。陈惠公便派人拿着这只隼去孔子所住的旅馆中询问。孔子说:“这只隼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以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打通了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往来的道路,让他们各自进贡当地的特产,并且告诫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所从事的职务。于是肃慎氏就进贡了这支箭,它是楛木制成的箭杆,石头制成的箭头,长度有一尺八寸。周武王想要以此来昭示后世人,并成为后人永远的借鉴,于是就在箭末端刻着:‘肃慎氏贡楛矢。’并将箭赏赐给了自己的女儿大姬。后来大姬被许配给封地在陈的胡公(箭也随之到了陈)。古时候将珍宝美玉分给同姓之家,以表示彼此关系的亲密。将远方进贡的物品分给异姓之国,是要他们不要忘记服从。因此就将肃慎氏进贡的箭分给了陈国。如果您派人到府库中去查找的话,是能够找到的。”陈惠公就派人去府库中查找,在一个金属匣子里找到了,和孔子所说的相同。

【原文】

郯子朝鲁,鲁人问曰:“少昊氏以鸟名官,何也?”对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黄帝以云纪官,故为云师①而云名。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龙,其义一也。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是以纪之于鸟,故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氏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孔子闻之,遂见郯子而学焉。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②,学在四夷,犹信。”

【注释】

①师:长。

②官:官学。

【译文】

郯国的国君去朝拜鲁国,鲁人问道:“少昊氏用鸟的名字来封官,是什么原因呢?”郯子回答说:“少昊氏是我的祖先,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以前黄帝用云来任命官职,因此百官之长都用云来命名。炎帝是用火来命名官职,共工是用水来命名官职,太昊是用龙来命名官职,意义都是一样的。我的高祖少昊挚在建国时,正好有凤鸟飞过,因此便设立鸟的长官并以鸟来命名官职。自从颛顼氏以后,不能用原来的祥瑞来命名了,就用近处的事物来命名,因此就设立百姓的长官并用百姓的事物来命名,这是因为不能(用原来的方式命名)的缘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马上去拜见郯子并向他学习。而后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的官学丧失了以后,学问就只能存在于诸侯的小国中了。这些话是真实的。”

【原文】

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将有死亡焉。夫礼,生死存亡之体①。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②,心以亡矣。嘉事不体③,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④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夏五月,公薨,又邾子出奔⑤。孔子曰:“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注释】

①体:根本。

②不度:不合礼法。

③嘉事:指朝礼。体:礼。

④替:衰落,衰弱。

⑤奔:逃。

【译文】

邾隐公到鲁国朝拜,子贡在一旁观看。邾隐公高高地拿着进献的玉站立着,仰着头,定公低着身子接受玉,低着头。子贡说:“从礼节上来看,这两个君王大概是要死了。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率领手下的人和他人打交道,进退俯仰都要取之于法度。朝拜祭祀以及殡葬征战都要从中看到礼节。如今是正月的互相朝拜,却都不符合法度,连礼节的核心都丧失了,朝礼也不符合礼,如何能够长久呢?头高仰显示骄傲;头低俯,显示衰落。骄傲就近于作乱,衰落就近于疾病。君王为主人,难道是要先灭亡吗?”夏季的五月,定公死了,邾隐公也从鲁国逃走了。孔子说:“子贡说中了不幸的事,这是子贡多嘴。”

【原文】

孔子在陈,陈侯就之燕游①焉。行路之人云:“鲁司铎灾及宗庙。”以告孔子。子曰:“所及者,其桓、僖之庙。”陈侯曰:“何以知之?”子曰:“礼,祖有功而宗有德,故不毁其庙焉。今桓、僖之亲尽矣,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庙,而鲁不毁,是以天灾加②之。”三日,鲁使至,问焉③,则桓、僖也。陈侯谓子贡曰:“吾乃今知圣人之可贵。”对曰:“君之知之可矣,未若专其道而行其化之善也。”

【注释】

①燕游:宴饮游玩。

②加:施加。

③焉:代词,代指之前所说的事。

【译文】

孔子在陈国,陈侯和他一起宴饮游玩。路上的行人说道:“鲁国司铎的火灾殃及了宗庙。”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火灾所殃及的,大概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庙吧。”陈侯问道:“您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说:“按照礼仪来说,祖宗有功德的话,宗庙就不会被毁坏。而今桓公和僖公历时久远,和后世的亲属关系已超过了五代,而他们自身的功德又不足以保全他们的宗庙。但鲁国没有毁掉它,因此上天就将火灾加于其上。”过了三天,鲁国的使者到来,问起这件事,果然火灾所殃及的就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庙。陈侯对子贡说:“我现在才知道圣人是多么值得敬重。”子贡回答说:“您知道了圣人的可贵,不如专门采取其道并推行其教化更好些。”

【原文】

阳虎既奔齐,自齐奔晋,适①赵氏。孔子闻之,谓子路曰:“赵氏其世②有乱乎?”子路曰:“权不在焉,岂能为乱?”孔子曰:“非汝所知。夫阳虎亲③富而不亲仁,有宠于季孙,又将杀之,不克④而奔,求容⑤于齐。齐人囚之,乃亡归晋,是齐、鲁二国,已去其疾。赵简子好利而多信⑥,必溺⑦其说而从其谋,祸败所终,非一世可知也。”

【注释】

①适:到。

②世:后世。

③亲:依附。

④克:成功。

⑤求容:博取欢心。

⑥多信:容易轻信。

⑦溺:迷惑。

【译文】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逃到齐国以后,又从齐国逃到了晋国,到了赵简子之处。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对子路说:“赵简子的后代大概是要有动乱了。”子路说:“政权没有掌握在他们手中,怎能不动乱呢?”孔子说:“事情并不是你所知道的那样。阳虎依附富贵之人却不亲近于仁人,得到了季桓子的宠爱,却又想要谋害季桓子,没能成功就逃走了。想要去博取齐国的欢心,被齐人关了起来,他便又逃到晋国。这么一来,齐国和鲁国都已经去除了祸患。赵简子喜好小利并且容易轻信,一定会被他的言论所迷惑,并听从他的阴谋,最后一定会招致祸败,这不是从一代就可以知道的。”

【原文】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而犹有螽①,何也?”孔子对曰:“丘闻之:火伏②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③也。”季康子曰:“所失者几月也?”孔子曰:“于夏十月,火既没矣。今火见,再失闰也。”

【注释】

①螽:一种蝗虫,蚕食庄稼。

②火伏:心星潜伏。火,星宿名,又称大火,心星。

③过:过错。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道:“现在是周历的十二月,夏历的十月,却还有蝗灾,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对他说:“我听说,心星潜伏以后蛰虫就没有了。现在心星还在向西流动,这是司历官的过错。”季康子说:“是在哪一月错了呢?”孔子说:“在夏历的十月,心星潜伏了以后,现在又见到了心星,这是两次未置闰的结果。”

【原文】

吴王夫差将与哀公见晋侯,子服景伯①对使者曰:“王合②诸侯,则伯率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率子男以见于伯。今诸侯会而君与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也。且执事③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遂囚景伯。伯谓大宰嚭④曰:“鲁将以十月上辛⑤,有事于上帝⑥,先王,季辛而毕。何也世有职焉,自襄已来未之改也,若其不会,则祝宗⑦将曰吴实然。”嚭言于夫差,归之。子贡闻之,见于孔子曰:“子服氏之子拙于说矣⑧,以实获囚,以诈得免。”孔子曰:“吴子为夷德⑨可欺而不可以实,是听者之蔽,非说者之拙也。”

【注释】

①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复姓子服,名何,谥号景,伯是古代的一个爵位,古时候自天子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合:会合。

③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里指吴王。

④大宰嚭:本名伯嚭,春秋时吴国的宰相。大,通“太”。

⑤上辛:农历每月上旬的辛日。

⑥有事:祭祀、祷告。上帝:天帝。

⑦祝宗:向祖宗祈福祷告。

⑧子服氏之子:指的是子服景伯。拙:不擅长。

⑨夷德:少数民族的秉性。

【译文】

吴王夫差即将与鲁哀公一起会见晋国诸侯。子服景伯对吴国使者说:“君王会合诸侯,那么诸侯之长就会带领诸侯长官前去与君王见面,诸侯之长想要会合诸侯,那么侯爵就会率领子爵、男爵前去与伯爵见面。现在诸侯会合,吴王要同我们的国君一起去会见晋国君王,那么晋国君王就成了诸侯之长了。而且,吴王以伯爵的身份召集诸侯,最终却以侯爵身份结束会面,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吴国人决定停止这次活动,事情过后,吴国又非常后悔没有参加会合,于是将子服景伯囚禁起来。子服景伯对太宰嚭说:“鲁国将在十月上辛祭祀天帝、先王,祭祀活动一直到季辛日结束。我们家族世世代代都有官职,自从鲁襄公开始,从来没有改变过,如果我现在不去参加祭祀,那么我在向祖先祷告的时候将会实话实说,是吴国将我囚禁起来导致我无法参与祭天仪式的。”太宰嚭将这些话转达给吴王夫差,夫差命人释放了子服景伯。子贡得知这件事,前来拜见孔子说:“子服景伯不擅长言辞,因为说实话而被关押,却因为说假话而得以赦免。”孔子说:“吴王夫差有少数民族的秉性,他们可以被欺骗却无法听实话,这是听话之人受到蒙蔽,并不是说话的人不擅长言辞。”

【原文】

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鉏商,采薪①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②,吾是以伤焉。”

【注释】

①薪:木柴。

②害:遇害。

【译文】

叔孙氏的车夫名字叫鉏商,在野外打柴,捉到了一只麒麟,就将它前面的左脚折断,用车子将它带了回来。叔孙氏看到了以后,认为不祥,就让人将麒麟扔到了城外。并派人去问孔子说:“形状像獐子却又有角,是什么呢?”孔子就前去观看,看了以后说道:“这是麒麟啊,它为什么来这里呢?它为什么来这里呢?”他将衣袖翻过来擦拭脸上的泪水,泪水将衣袖都沾湿了。叔孙氏听到这件事后,就将麒麟又取了回来。子贡问孔子说:“先生您为什么哭泣呢?”孔子回答说:“麒麟的降临是圣明君王出现的征兆,然而现在它的出现却不是时候,反倒遇到了伤害,因此我为之伤心。”

西狩获麟

鲁人在西郊打猎获得一只麒麟,孔子感念于此,停止了写《春秋》。孔子说,麒麟是仁义之兽,一出现就死了,道也要完了。

哀公问政

【原文】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①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则其政举③,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④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⑥,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⑦。天下之达道⑧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⑨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⑩不足以成之也。”

【注释】

①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

②布:记载。方策:木板和竹简。

③举:施行。

④蒲卢:一种容易生长的野草。

⑤亲亲:爱自己的亲人。大:重要。

⑥杀:减退。

⑦天:天理。

⑧达道:天下所通行的道理。

⑨一:专一。

⑩固:原本。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国。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在还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当他们在的时候,政策能得以实施,当他们不在了的时候,政策也就不被施行了。上天的大道就在于迅速地化生万物,人的道就在于勤于政事,地的道在于迅速地让植物生长。治理天下就像是蒲卢一样,需要得到雨水的滋润才能成长,因此治理国家就在于要得到民心。看一个人的贤和不肖要以他自身的修养为依据,修养自身要靠仁。仁,就是做人的道理,爱自己的亲人是最重要的;义就是应当做的事,尊敬贤能的人是最重要的。从近到远,由亲到疏,有轻重次序地孝敬亲人,尊敬贤能,这是礼仪所产生的依据。礼是治理天下的根基,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养己身,想着要修养己身,就不可以不侍奉双亲;想着要侍奉双亲就不可以不了解他人;想着要了解他人就不可以不懂得天理。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用来实现的方法有三种。这五条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点是天下所通行的道理。智慧、仁义、勇敢是天下通行的道德,用以实现的方法就是专一。有的人是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是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是经过艰难的探索才知道,而等到他们知道以后,就是一样的了。有的人是安心地去实行,有的人是顺利地得以施行,有的人是勉力而为得以施行,等到他们成功的时候就又都是一样的了。”鲁哀公说:“您说得很好,我实在是做不到啊。”

【原文】

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公曰:“政其尽此而已乎?”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①,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重庶民也,来百工也,柔②远人也,怀③诸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④,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⑤,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释】

①经:经久不变的常道。

②柔:笼络。

③怀:安抚。

④眩:迷惑不明。

⑤劝:勉力而为。

【译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近似于有智慧,努力学习就近似于有仁义,知道羞耻就近似于勇敢。知道这三方面,就知道了修养身心的方法了;知道修养身心的方法,就知道治理民众的方法了;知道了治理民众的方法就能够完成治理天下的大业了。”鲁哀公说:“治理政事到了这个地步大概就可以了吧?”孔子说:“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九种,即修养身心,尊敬贤能,侍奉双亲,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徕各种手艺人,笼络远方的少数民族,安抚诸侯。修养身心就能够建立起道,尊敬贤能就不会有困惑,侍奉双亲就不会造成兄弟间的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受到迷惑,体谅群臣,士子们的回报就会隆重,爱护百姓,百姓就会勉力而为,招徕各种手艺人,财用器物就会很充足,笼络远方的少数民族,四方之人就会前来归依,安抚诸侯,全天下人都会敬重他。”

【原文】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斋①洁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财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②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③月试,饩廪称事④,所以来百工⑤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⑥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⑦则立,不豫则废⑧。言前定则不跲⑨,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⑩道,圣人之所以定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注释】

①斋:斋戒。

②官盛:官员众多。

③省:考察。

④饩:馈赠。称:相称。

⑤百工:古时各种工匠的统称。

⑥矜:怜惜、怜悯。

⑦豫:同“预”,事先准备。

⑧废:失败。

⑨跲:跌倒。

⑩中:符合。

【译文】

鲁哀公问道:“该怎么做呢?”孔子说:“斋戒整洁以后,穿上正式的服装,不符合礼的就不去做,这是用来修身的方法;去除谗言远离美色,看轻钱财而珍视德行,这是用来尊贤的方法;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他们官爵,增加他们的俸禄,尊重他们的好恶,这是用来真诚地对待亲人的方法;分配给他们很多的官员供他们任用,这是用来敬重大臣的方法;给忠信的人以丰厚的俸禄,这是用来勉励士人的方法;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是用来爱护百姓的方法;经常对他们进行考察,按照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是用来招徕百工的方法;迎接前来的人,欢送离开的人,表彰那些有才能的人,怜悯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方法;赐给那些已经消亡的朝代的后人以封地,振兴那些荒废了的邦城,治理乱政扶持危政,朝拜拜访都有规定的日期,赐给诸侯的礼物要丰厚,接受的礼物要微薄,这是用来安抚诸侯的方法。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九种,用以实现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凡事预先做了准备的话,就能够做成,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言语事先准备好就不会有差错,事情事先准备好就不会陷入困境,行动事先确定好就不会造成痛苦,道义事先思量好就不会陷入不得志的境地。处在下位不被上面的人所知晓,就不能得到人民并治理他们;能被上面的人任用却不能被友人信任,就不是真正的被上面的人任用;能让友人信任却不顺从父母,就不算是被友人信任;顺从父母自身却不忠诚,也就不能算是顺从父母;自身能够忠诚,却不懂得善行,就不算是自身忠诚。忠诚,是天下最大的道;能够忠诚,就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而忠诚是不需要经过努力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达到的,一切从容就自然会符合于道义,这是由圣人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忠诚就是让人选择为善并且坚持不懈。”

【原文】

公曰:“子之教寡人备①矣,敢问行之所始。”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公曰:“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②行而获罪咎。”

【注释】

①备:完备、齐全。

②果:事情得以实现。

【译文】

鲁哀公说:“您教给我的已经很齐全了,敢问您该从哪里入手实行呢?”孔子说:“树立仁爱应当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这就能够教给百姓和睦;树立恭敬应当从尊敬长者做起,这样可以教给百姓顺从;教导百姓和睦的话,百姓就会乐意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及亲人;教导人们恭敬的话,百姓就会乐于听从命令。百姓既懂得孝敬父母亲人,又乐于听从命令,用这种方法去治理天下,那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了。”鲁哀公说:“我已经听到了这些话,却又担心自己做不到而犯错误。”

【原文】

宰我①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魂,气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②之,教之至也。骨肉斃于下③,化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此神之著也④。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⑤,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⑥,春秋祭祀,以别亲疏,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焉,教以二端⑦,二端既立,报以二礼⑧,建设朝事,燔燎羶芗⑨,所以报气也。荐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⑩,所以报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不敢不尽也。此之谓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⑪则如见亲,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见亲之所爱,祭欲见亲之颜色者,其唯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⑫’则文王之谓与。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为能得之矣。”

【注释】

①宰我:宰予,字子我,孔子的一个门生,以善辩闻名。

②享:祭祀、拜祭。

③骨肉斃于下:骨头和肉埋在地下。斃,死去。

④神之著:神的显露。著,显露、流露。

⑤极:礼仪规定。

⑥宗祧:指宗庙。祧,远祖的庙宇。

⑦二端:指死生二事。

⑧二礼:这里指的是黍、稷两样祭祀用的祭品。

⑨燔燎羶芗:烧柴祭天时五谷的香气,特指黍、稷两种祭品的香气。

⑩郁鬯:香酒。

⑪讳:避忌。这里指文王的父母名字。

⑫“明发”两句:深深怀念父母,夜不能寐,心里只是想着双亲。源自《诗经·小雅·小宛》。明发,曙光初露的黎明。

【译文】

宰我询问孔子说:“我听说过鬼神的名字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请教先生鬼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说:“人天生既有气又有魄,所说的气,指的是人体内旺盛的精力,魄是鬼充盛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既然可以出生也一定会死亡,死后一定会归为尘土,这就是所说的鬼,人的魂和气会回归到天上,这就是所说的神,人们将鬼和神放在一起来祭祀,达到了教化的极致。骨头和肉身埋葬到地下,化成田间的泥土,他们的气会向上扬发散到天空之中,这就是神的显露。圣明的人借助万物的精气来制定一定的礼仪规定。表面上将他们称作鬼神,实际上是用这些来作为百姓教化的规则和准绳,而且这样做还不够,他们还建筑起宫殿,设置庙宇,每逢春秋都会祭祀鬼神,以此来区别亲疏远近,教化百姓返璞归真,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生命的来源。百姓能够服从教化迅速执行命令,教他们如何面对死生两件人生大事,明白这两件事后,便用二礼来祭祀报答祖先,建立设置朝拜事宜礼节,进献五谷,这是报答祖先的鬼魂的。进献黍稷,再摆放上煮熟的动物肝脏、肺脏等美味,配上浓郁的香酒,这是用来报答祖先的神灵的。教化百姓修正自己的本性,回到最初崇尚仁爱,对上对下全都用真感情,这就达到了礼的最高境界了。

“君子崇尚远古回复初始,不忘记自己生命的源头,因此要对祖先毕恭毕敬,显示自己对祖先的亲情,竭尽全力做事,不敢不尽力,这就达到了大教化。古时周文王祭祀祖先时,事奉死去的双亲如同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甚至因为思念死去的人而痛不欲生,每逢忌日一定哀痛不已,提起去世双亲的名字就如同见到他们本人一样。文王亲自祭祀,实在是忠诚啊!思念深切,好像看见了至亲的人一样。祭祀时候想要看见亲人样子的人,是只有文王一人吗?《诗经》说:‘深深怀念父母,夜不能寐,心里只是想着双亲。’说的就是文王。第二天将要举行祭祀,头天晚上一直到天蒙蒙亮都无法入睡,因为思念亲人,对亲人恭敬有加,请求他们能够出现,接着又反复思念起来。等到祭祀当天,总是喜忧参半,想到亲人可以吃到祭品就很高兴,到了祭祀的地方,就十分悲痛。这正是孝子的情怀,文王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啊!”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