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人。三国时魏著名经学家。王朗之子,司马昭岳父。黄初中(220—226),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升任散骑常侍,后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不久又入朝为侍中,转任河南尹。
正元二年(255),魏镇东将军毋丘俭等起兵讨伐司马师,王肃出谋划策,助司马师击败毋、丘俭军,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甘露元年(256),王肃死,他的门生披麻带孝来吊唁的有百余人。王肃被追赠卫将军,谥景侯。
肃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之说有所综合。他精通贾逵、马融之学,反对郑玄学派,世称“王学”。曾注《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并撰定其父王郎所作《易传》,都列于学官。各书均佚,清马国翰有辑本。
王肃又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礼记》、《大戴礼》等书,伪造《孔子家语》十卷,作为所撰《圣证论》的依据。他善为奏章,以《请省徭平刑疏》较著名(见《三国志·魏书、王肃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佚。
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作,十卷,共四十四篇。王肃《自序》中云:“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由此可知,王氏的目的是驳斥郑玄的经学诸论。为此,王氏从《左传》、《国语》、《孟子》、《礼记》、《荀子》、《说苑》等书中,收集了与郑学不同的丰富的事例,批驳郑氏,不仅使该书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而且由于考证精细,引证详洽,使该书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中强调:“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很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查看详情>>
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所撰。自称是从孔子22世孙孔猛那里得来的,但其后各代学者多疑为王肃伪托之作。随着近几十年考古不断发现先秦的文献,直到70年代出土的相关史料表明,孔子家语不完全是杜撰的。它的资料来源与论语同源。证实《孔子家语》的确为先秦古籍。其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肯定。该书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所载古代婚姻、丧祭、郊褅、庙桃等制度和孔子的遗文轶事,综合而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家语》共27卷,佚于唐代。今本10卷,44篇。清代孙志祖和陈士珂各有《家语疏证》。孔颤乐处 儒家所崇尚的圣贤乐境。孔,指孔丘;颜,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颜乐处,是孔子和颜回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之后所具有的那种心胸袒荡、不计得失、从心所欲不逾矩、洞察幽微、仕处自如的乐境。《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谓孔颜重义轻利、乐道安贫,践行道德之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至也。’”是说孔颜发愤进取之乐。《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谓孔颜仕处自如、行道自得之乐。孔颜的道德之乐,曾特别受到宋儒的崇尚。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