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弟子解

【原文】

颜回,鲁人,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闵损,鲁人,字子骞,少孔子五十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焉。

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著名,有恶疾①,孔子曰:“命也夫!”

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②之父,以德行著名。

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以言语著名。仕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

端木赐,字子贡,卫人,少孔子三十一岁,有口才著名。孔子每诎③其辩,家富累钱千金,常结驷连骑,以造原宪。宪居蒿庐蓬户之中,与之言先王之义。原宪衣敝衣冠,并日④蔬食,衎然⑤,有自得之志。子贡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原宪曰:“吾闻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吾贫也,非病也。”子贡惭,终身耻其言之过。子贡行贩,与时转货⑥。历相鲁卫而终齐。

【注释】

①恶疾:严重的疾病。

②不肖:没出息、品行不端。

③诎:通“黜”,罢黜、贬黜。

④并日蔬食:两天合并成一天,吃一次素食。形容生活贫困。

⑤衎然:怡然自得、快快乐乐的样子。

⑥与时转货:按照时机来买卖货物赚钱。

【译文】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年仅二十九岁就满头白发,三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以后,我的弟子们关系日渐亲密。”颜回的德行十分著名,孔子称赞他的仁爱。

闵损,鲁国人,字子骞,比孔子小五十岁。凭借德行闻名,孔子称赞他的孝顺。

冉耕,鲁国人,字伯牛,凭借德行闻名,患有严重的疾病。孔子说:“这就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与伯牛同一宗族。生他的父亲是个很没出息的人,冉雍凭借德行闻名。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有口才,以擅长说话闻名。宰予在齐国做官,担任临淄大夫,后来与齐国田常一起作乱,被夷平三族。孔子因此感到羞耻,他说:“这件事并不在于有什么利弊,而在于宰予贪图一己私利。”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凭借口才闻名。孔子时常警告他小心说话。他的家庭十分富裕,积累下家财万贯,时常驾着四匹马的马车或者骑马出行,去造访原宪。原宪住在茅草屋中,与子贡一起探讨古人先王的经国之道。原宪穿着破衣服,戴着破帽子,两天才吃一顿素餐,却仍然很快乐,有自己的志向。子贡说:“你怎么会病得如此严重?”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称为贫,学习道却无法推行称为病,我是贫,但不是病。”子贡十分惭愧,一生都以说出这样错误的话而感到羞耻,他曾经做过买卖,根据时机买卖货物获取利润。曾经在鲁国、卫国担任过宰相,最终在齐国去世。

【原文】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少孔子二十九岁。有才艺①,以政事著名。仕为季氏宰,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为性多谦退,故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仲由,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②,以政事著名。为人果烈③而刚直,性鄙④而不达于变通。仕卫为大夫,蒯聩与其子辄争国,子路遂死辄难。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言偃,鲁人,字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时习于礼,以文学⑤著名。仕为武城宰。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之子兰相善,使之受学于夫子。

卜商⑥,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⑦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⑧国政焉。

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资质⑨,宽冲博接⑩,从容自务⑪,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⑫。齐尝聘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烝⑬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答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取妻。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⑭,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⑮,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注释】

①才艺:才能和本领。

②勇力才艺:勇敢,力量,才能和本领。

③果烈:果敢刚烈。

④鄙:粗野、粗放。

⑤文学:文章和学问。

⑥卜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

⑦西河:战国时期魏国土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河即黄河西部。

⑧谘:同“咨”,商讨、询问。

⑨容貌资质:相貌俊丽,才能出众。

⑩宽冲博接:待人宽厚,为人谦虚,知识广博,善于接纳他人意见。冲,谦虚。

⑪从容自务: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⑫《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讲述伦理道德,相传是孔子所作。

⑬藜烝:嫰藜制成的羹。烝,同“蒸”。

⑭“高宗”句:用典。相传孝己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他为人孝顺有加,是世人的楷模,武丁妻子去世后,武丁又娶一后妻,成为孝己的后母。后母向武丁进谗,孝己最终被放逐而死。

⑮“尹吉甫”句:用典。尹吉甫是周代的大臣,他有个儿子名叫伯奇,伯奇为人性情敦厚,孝顺父母,尹吉甫却听信后妻谗言,将自己的儿子放逐出去。

【译文】

冉求,字子有,与仲弓同一家族,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他很有才能和本领,以治理政务闻名,担任季孙氏的家臣,为官的时候能够做到尽心尽力,不做官时就到孔子门下受教学习。为人性情以谦逊和退让为主,因此孔子说:“冉求做事总是退让,因此应该勉励他。”

仲由,鲁国卞地人,字子路,一字季路,比孔子小九岁。为人有勇气、力量、才能和本领,以擅长治理政务闻名。他性格果敢刚烈,刚直不阿,性情粗放不懂得变通。在卫国担任大夫的时候,蒯聩与他的儿子辄争夺政权,于是子路为保护辄而死。孔子十分心痛,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再也听不到那些中伤的话了。”

言偃,鲁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三十五岁。经常研习礼仪,凭借文章和学问闻名。他担任武城宰,曾经跟随孔子到卫国,与卫国将军的儿子兰相处很好,在他的影响下,兰也跟随孔子求学。

卜商,卫国人,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他研习《诗经》,能够精通其中的意义,凭借文章和学问著名。子夏为人胸襟不够宽广,喜欢讨论一些细微的事情,当时的人没有能超过他的学问的。他曾经返回卫国,看见读史志的人说:“晋国军队讨伐秦国,三豕过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过河。”读史志的人将这件事询问晋国史官,果然说是己亥。因此卫国人尊子夏为圣人。孔子去世以后,子夏在西河之上讲学,魏文侯将子夏当作老师一样来事奉,经常与他商讨国事、政事。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颛孙师相貌俊丽,才能出众,待人宽厚,为人谦逊,知识广博,并且善于接纳他人意见,十分重视自己的言行。他却不致力于仁义的传播,孔子的弟子虽然与他友好,却并不尊敬他。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参以至孝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孔子因他而作《孝经》。齐国人曾经想要聘请他为卿,曾参拒绝了任职。他说:“我的父母已经年迈,吃别人的俸禄,就要担心别人的事情,因此我不忍心远离自己的双亲而为他人奴役。”曾参的后母待他很不好,而曾参却始终供养,十分孝顺。曾参的妻子因为藜烝没有做熟,就被曾参休了。有人说:“这并不是七出之条啊。”曾参说:“藜烝只是一件小事情,我想要让她蒸熟,她却不听从我的命令,更何况是大事呢?”于是休了妻子。曾参终身都没有续娶,他的儿子元请求他再续弦,他告诉儿子说:“高宗因为后妻的谗言而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孝己,尹吉甫因为后妻谗言而放逐了儿子伯奇。我上不及高宗,中不及尹吉甫,又怎么能知道续弦以后可以避免过错呢?”

【原文】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①其才,其才不充②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③,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

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岁,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④。为人笃孝而有法正,少居鲁,见知名于孔子之门,仕为武城宰。

宓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仕为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孔子美⑤之。

樊须,鲁人,字子迟,少孔子四十六岁,弱仕于季氏⑥。

有若,鲁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岁。为人强识⑦,好古道也⑧。

公西赤,鲁人,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束带⑨立朝,闲⑩宾主之仪。

原宪,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岁。清净守节,贫而乐道⑪,孔子为鲁司寇,原宪尝为孔子宰⑫。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

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⑬之。

南宫韬,鲁人,字子容,以智自将⑭,世清不废⑮,世浊不污⑯,孔子以兄子妻之。

公析哀,齐人,字季沉,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尝屈节人臣。孔子特叹贵之。

曾点,曾参父,字子皙,疾⑰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⑱之下”。

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闾里⑲而受学,少孔子六岁。

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特好《易》⑳,孔子传之志焉。

【注释】

①望:希望。

②充:满足、达到。

③取与去就:得到、给予、拒绝、服从。

④恶:样貌丑陋。

⑤美:以其品德为美。

⑥弱:弱冠,即年少的时候。季氏:春秋时鲁国执政的共有三家,季氏是其中之一。

⑦强识: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⑧好:喜好、爱好。古道:指古人的节操和风气。

⑨束带:整理好衣冠。

⑩闲:通“娴”,娴熟。

⑪乐道:以听孔子讲学为乐。道,这里指孔子讲学。

⑫孔子宰:孔子的管家。

⑬妻: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嫁给他为妻。

⑭自将:保全自己。

⑮不废:不放弃自己,指有所作为。

⑯不污:不污秽,意为不同流合污。

⑰疾:痛心。

⑱舞雩:春秋时,鲁国用来求雨的神坛。求雨时,命女巫在坛上舞,因此称舞雩。

⑲闾里:民间、乡间。一作“阙里”,指孔子的故里,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阙里街。

⑳《易》:《易经》,也称《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占卜术书籍。

【译文】

澹台明灭,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四十九岁,为人有君子的姿态。孔子曾经希望他的才能也像他的容貌一样出众。他的才能没有达到孔子的期望,但是他为人公正无私,获取、给予、离开、服从全都以承诺为准,并因此而闻名,在鲁国担任大夫。

高柴,齐国人,高氏家族的分支,字子羔。比孔子小四十岁。高柴身高不超过六尺,样貌十分丑陋。但为人敦厚孝顺并且行为端正,年少时居住在鲁国,成为孔子门下弟子后广为人知,担任武城宰一职。

宓不齐,鲁国人,字子贱。比孔子小四十九岁。担任单父宰,为人有才能智慧,有仁爱之心,不忍心欺凌百姓,孔子称赞他。

樊须,鲁国人,字子迟。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年少时为季氏做家臣。

有若,鲁国人,字子有。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为人有很强的记忆力,喜好古人的道德和节操。

公西赤,鲁国人,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他整理好衣冠站立在朝堂上,对宾主之间的礼仪十分熟悉。

原宪,宋国人,字子思,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为人清廉纯洁,遵守节操,清贫而以听从孔子教诲为乐。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时候,原宪曾经担任孔子的管家。孔子去世以后,原宪隐居不仕,居住在卫国。

公冶长,鲁国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辱负重。孔子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南宫韬,鲁国人,字子容。用智慧来保全自己,世道清平能有所作为,世事浑浊也不同流合污。孔子将兄长的女儿许配给他。

公析哀,齐国人,字季沉。鄙视天下士人都到大夫家担任家臣,因此自己从来没有屈节去做家臣。孔子特别赞叹欣赏他。

曾点,曾参的父亲,字子皙。痛恨当时社会礼教不能实行,想要治理这种现象。孔子认为这种做法很对,孔子在《论语》中说他“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处纳凉”。

颜由,颜回的父亲,字季路。孔子在自己的故乡阙里开始教学的时候,颜由就跟从学习。比孔子小六岁。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特别喜好钻研《易经》,孔子传授给商瞿学问,他都记录了下来。

【原文】

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①,不乐仕。孔子曰:“子之齿②可以仕矣,时将过。”子若报③其书曰:“吾斯之未能信④。”孔子悦焉。

公良儒,陈人,字子正,贤而有勇。孔子周行⑤,常以家车五乘从。

秦商,鲁人,字不慈,少孔子四岁。其父菫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力闻。

颜亥,鲁人,字子骄,少孔子五十岁。孔子适卫,子骄为仆,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⑥,而令宦者雍渠参乘⑦,使孔子为次乘⑧,游过市,孔子耻之。颜亥曰:“夫子何耻之?”孔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⑨’”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司马耕,宋人,字子牛。牛为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常忧之。

巫马期,陈人,字子期,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⑩,已而果雨。巫马期问曰:“旦⑪无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问何以知之?”孔子曰:“昨暮月宿于毕⑫,《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⑬’以此知之。”

梁鳣,齐人,字叔鱼,少孔子三十九岁。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⑭。’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从之,二年而有子。

琴牢,卫人,字子开,一字张。与宗鲁友,闻宗鲁死,欲往吊焉,孔子弗许,曰:“非义也。”

冉儒,鲁人,字子鱼,少孔子五十岁。

颜辛,鲁人,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岁。

伯虔,字楷,少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卫人,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

曹卹,少孔子五十岁。

陈亢,陈人,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

叔仲会,鲁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⑮,每孺子之⑯,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⑰侍左右。孟武伯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于壮哉?”孔子曰:“然。少成则若⑱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秦祖,字子南。

奚蒧,字子楷。

公祖兹,字子之。

廉洁,字子曹。

公西舆,字子上。

宰父黑,字子黑。

公西减,字子尚。

穰驷赤,字子从。

冉季,字子产。

薛邦,字子从。

石处,字里之。

悬亶,字子象。

左郢,字子行。

狄黑,字哲之。

商泽,字子秀。

任不齐,字子选。

荣祈,字子祺。

颜哙,字子声。

原忼,字子籍。

公宾,字子仲。

秦非,字子之。

漆雕从,字子文。

燕伋,字子思。

公夏守,字子乘。

勾井疆,字子疆。

步叔乘,字子车。

石子蜀,字子明。

邽选,字子饮。

施之常,字子恒。

申绩,字子周。

乐欣,字子声。

颜之仆,字子叔。

孔弗,字子蔑。

漆雕侈,字子敛。

悬成,字子横。

颜相,字子襄。

右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

【注释】

①《尚书》:一名《书经》、《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一部多种体裁的文学汇编。

②齿:年龄、年纪。

③报:回复、回答。

④斯:指为官之道。信:明确、明白、清楚。

⑤周行:周游列国。

⑥卫灵公:春秋时卫国的第二十八代国君,姬姓,名元。南子:卫灵公夫人,原本是宋国公主。

⑦参乘:一作“骖乘”,古时有身份的人乘车出行时,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⑧次乘:从车。

⑨“觏尔”二句:看到你新婚,我的心里便得到安慰。源自《诗经·小雅·车辖》。觏,遇见、看到。

⑩持盖:拿着伞。

⑪旦:早上、清晨。

⑫毕: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

⑬“月离”二句:源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亮离开毕宿,滂沱大雨就要来了。

⑭丈夫:这里特指男孩。

⑮相比:相近、相仿。

⑯每孺子之:每当有儿童前来。之,来到。

⑰迭:轮换、轮流。

⑱若:变成。

【译文】

漆雕开,蔡国人,字子若。比孔子小十一岁。喜欢研习《尚书》,不喜欢当官。孔子说:“你的年纪已经能够当官了,再不做就要错过时机了。”子若写信答复孔子说:“我认为自己仍然不明白为官之道。”对子若的做法,孔子很高兴。

公良儒,陈国人,字子正,为人贤能并且有勇气。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正曾从家里带五辆车跟从。

秦商,鲁国人,字不慈。比孔子小四岁。他的父亲堇父,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一起,都以力气大闻名。

颜亥,鲁国人,字子骄。比孔子小五十岁。孔子到卫国的时候,子骄作为仆人随行。卫灵公与夫人南子乘坐同一辆车出游,并且命令宦官雍渠陪乘,让孔子坐次乘。车辆经过市集,孔子为此感到羞耻。颜亥说:“先生为什么感到羞耻呢?”孔子说:“《诗经》中说:‘看到你新婚,我就感到安心了。’”于是感慨地说:“我从来没看见过有人像喜好美色那样喜好德行。”

司马耕,宋国人,字子牛。子牛为人性格暴躁,喜欢争辩。他看见自己的兄长桓魋做坏事,常常为此忧虑。

巫马期,陈国人,字子朝。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即将出行前,命令随从们都带好雨具,没过多久,果然下雨了。巫马期询问说:“早上的时候还是万里无云,太阳都出来了,但是先生您却命令随从携带雨具。敢问先生是如何知道要下雨的?”孔子说:“昨天晚上月亮停在毕宿上。《诗经》上不是说:‘月亮离开毕宿,大雨就要来了。’根据这句话,所以我知道要下雨了。”

梁鳣,齐国人,字叔鱼。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想要休妻。商瞿对他说:“你不要这样做。过去我三十八岁了仍然没有孩子,我的母亲想要为我再娶一房。先生让我到齐国去,母亲想要请求先生让我留下。先生说:‘不要担心,商瞿四十岁后,应当有五个儿子。’现在果然如此。我想你的儿子可能是晚出生而已,并不一定是你妻子的过错。”梁鳣听从了商瞿的劝告,两年之后,果然有了儿子。

琴牢,卫国人,字子开,一字张,他与宗鲁是好朋友,得知宗鲁去世的消息,想要前去吊唁,孔子不同意,说:“这不符合义理。”

冉儒,鲁国人,字子鱼。比孔子小五十岁。

颜辛,鲁国人,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伯虔,字楷。比孔子小五十岁。

公孙龙,卫国人,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曹卹,比孔子小五十岁。

陈亢,陈国人,字子亢,一字子禽。比孔子小四十岁。

叔仲会,鲁国人,字子期。比孔子小五十四岁。他与孔璇年纪相仿,每当有学童来到,他都拿笔帮助孔夫子记录,叔仲会和孔璇两人轮流侍奉在孔子身边。孟武伯见孔子询问说:“这两个孩子这么小年纪就开始学习,等到成年了还能够记住所学的知识吗?”孔子说:“可以。小时候开始学习,长久以后就变成一种本性,习惯了就会变成自然。”

秦祖,字子南。

奚蒧,字子楷。

公祖兹,字子之。

廉洁,字子曹。

公西舆,字子上。

宰父黑,字子黑。

公西减,字子尚。

穰驷赤,字子从。

冉季,字子产。

薛邦,字子从。

石处,字里之。

悬亶,字子象。

左郢,字子行。

狄黑,字哲之。

商泽,字子秀。

任不齐,字子选。

荣祈,字子祺。

颜哙,字子声。

原忼,字子籍。

公宾,字子仲。

秦非,字子之。

漆雕从,字子文。

燕伋,字子思。

公夏守,字子乘。

勾井疆,字子疆。

步叔乘,字子车。

石子蜀,字子明。

邽选,字子饮。

施之常,字子恒。

申绩,字子周。

乐欣,字子声。

颜之仆,字子叔。

孔弗,字子蔑。

漆雕侈,字子敛。

悬成,字子横。

颜相,字子襄。

以上孔子的这七十二名弟子,都是具有很高深学识的人。

本姓解

【原文】

孔子之先①,宋之后②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③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④,周公相⑤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⑥之,与国⑦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⑧虽迁爵易位,而班级⑨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于稽,乃称公焉。

【注释】

①先:祖先。

②后:后代,后裔。

③圻:方圆千里之地。

④作难:叛乱。

⑤相:辅助。

⑥申:申明。

⑦与国:建立国家。

⑧胄子:子孙后世。

⑨班级:爵位等级。

【译文】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裔。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方圆千里之地的诸侯,在朝廷之内则是君王的卿士。微,是一个诸侯国的名字,属于子爵的级别。当初武王征服了殷商,将商纣的儿子武庚封为朝歌的诸侯,让他奉行对商汤的祭祀。武王死了以后,武庚和管叔、蔡叔、霍叔一同作乱谋反。周公辅助成王对他们展开了东征,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三个犯罪的人都被抓获。于是就任命微子接替武庚做朝歌的诸侯,并作了《微子之命》以申明法令,在宋地建立了国家,将殷人的后代都迁移到了那里。因为微子最先到周朝去做官,所以被周天子封为贤人。微子的弟弟仲思,名字叫作衍或者泄的,继承了微子的爵位,因此号为微仲。仲思生了宋公稽,他们的后世子孙虽然爵位几度变动,但都没有祖辈的等级高,因此仍用先人的爵位相称。因此微子和他的弟弟虽然都是宋公,却始终用微这个封号,一直到了稽,才开始称作公。

【原文】

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湣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①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②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③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④。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⑤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注释】

①别:分出。

②奔:逃往。

③贪:喜爱。

④疑:担心,忧虑。

⑤不时:不及时。

【译文】

宋公稽生了丁公申,申公生了湣公共和襄公熙,熙生了弗父何和厉公方祀。从方祀以下的后代,都世袭为宋国卿。弗父何生了宋父周,周生了世子胜,胜生了正考甫,甫生了孔父嘉。至此为五世,嫡亲关系也到此结束,便分出了同族,而后来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以孔为氏。而孔父这个名号的来由,一种说法是,是生下来帝王就赐给的封号,于是后来的子孙就以这个名号作为宗族的命名。孔父生了儿子木金父,金父生了睪夷,睪夷生了防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之祸就逃到了鲁国。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据说叔梁纥的妻子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小妾生了儿子孟皮,孟皮字伯尼,他的脚有毛病。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名为徵在。颜父问他的三个女儿道:“陬邑的这个大夫虽然祖辈和父辈都只是士,他们的祖先却是圣王的后裔。现在求婚的这个叔梁纥身高十尺,力气绝伦,我十分喜欢他。虽然他年龄很大,性格暴躁,但这并不值得担心。你们三个人谁愿意做他的妻子?”另外两个女儿都没有说话,只有小女儿徵在上前说道:“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又有什么可问的呢?”颜父便说:“那就是你能做他的妻子了。”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他。徵在出嫁时,是在宗庙中和叔梁纥相见的。徵在因为丈夫年纪大,害怕不能及时生出儿子,就私下里在丘尼之山祈祷,后来便生下了孔子,因此起名为丘,字仲尼。

【原文】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上官氏,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①,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未知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②于民,而将垂宝以贻后世。”遂退而谓南宫敬叔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③,天所祚④也。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⑤。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⑥尧舜,宪章⑦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诲,束脩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将欲与素王⑧之乎。夫何其盛也。”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两大⑨。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将施乎无穷。虽欲辞天之祚,故未得耳。”子贡闻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子曰:“岂若是哉?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注释】

①贶:赠送。

②加:施加。

③让:礼让,谦让。

④祚:赐福。

⑤文:礼乐制度。

⑥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和学说。

⑦宪章:效法。

⑧素王:有帝王的德行而没有居王位的人。

⑨两大:两全其美。

【译文】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去世,埋葬在防。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宋国的上官氏为妻,生了儿子伯鱼。伯鱼出生的时候,鲁昭公派人将鲤鱼赠送给孔子以示庆贺。孔子为君王的赠送感到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鱼活到了五十岁,比孔子早去世。

齐国的太史子与到了鲁国,拜见了孔子,孔子和他谈论道。子与高兴地说:“我是一个鄙陋之人,早就听说了您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您本人。在您这里知道的知识是非常宝贵的,从今以后我才算是知道泰山的高峻,大海的宽广了。可惜您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施加于人民,而只能流传下去留给后世的人了。”于是回去以后就对南宫敬叔说:“现在的孔子是古代圣人的后嗣,自从弗父何以来,一直都是德行谦让,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啊。成汤是以武功德行称王于天下的,他将礼乐制度和武功德行相配合。自从殷商以后,就再也没有像成汤那样的君主了。孔子出生在已经衰败了的周朝,先王的典籍都错乱而没有秩序了。孔子就考察整理了百家所遗留下来的记录,考证其中的义理,仿效尧帝和舜帝,效法于文王和武王,删定了《诗经》,论述了《尚书》,制定整理了《礼》、《乐》,制作了《春秋》,阐明了《周易》的道理,给后世留下了训言,作为效法的准则。他的礼乐制度和德行都是那样的显著。而他所教诲的学生,行了拜师之礼的,就达三千多人,也许是上天想要让他做一个素王吧。不然怎么会如此兴盛啊!”敬叔说:“这大概就像您说的那样,事情往往不能两全其美,我听说在圣人之后,如果先王的传统没有被很好地继承,那样就一定会有人去振兴它。现在孔子的道已经很完备了,就要被长久地施用于世了,即便是他想推辞掉上天的恩赐,又哪里会行得通呢?”子贡听了这些以后,就将这两个人所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哪里是这个样子的呢?世道乱了就要得到整治,事物停滞了就要被兴起,这是我一向的志向,和上天有什么关系呢?”

终记解

【原文】

孔子蚤晨作①,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②乎!梁木其坏③乎!哲人其萎④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杖;哲人其萎,吾将安放⑤。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⑥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⑦。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⑧余?余殆将死。”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

【注释】

①蚤晨作:早晨起来。蚤,通“早”。作,起来。

②颓:坍塌、崩塌。

③坏:朽坏。

④萎:困顿、萎靡。

⑤放:效仿。

⑥畴昔:往昔、以前。

⑦阼:大堂下面东边的台阶,是用来迎接客人的地方。

⑧宗:宗奉。

【译文】

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拐杖,悠然自得地在门口漫步,口中唱道:“泰山将要崩塌了啊!梁木将要朽坏了啊!哲人将要困顿而死了啊!”歌唱完以后就走进房间,对着门口坐了下来。子贡听到了这些以后说道:“泰山崩塌了的话,我还能仰望什么呢?梁木朽坏了的话,我还能依靠什么呢?哲人困顿而死的话,我还能效仿谁呢?恐怕老师是要病重了啊。”于是就快步走进去拜见孔子。孔子叹息地说道:“赐啊,你来得太晚了。我之前做梦梦到自己在两楹之间坐着进行祭奠。夏朝人殡于东边的台阶上,那里是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殷人殡于两楹之间,那里是宾客和主人之间的夹缝。周人殡于西边的台阶上,那里也是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而我自己是殷人,也就是处于夹缝之中。如果没有贤明的君王出现,天下人有谁能够尊奉我这个处于夹缝之间的人呢?我就要死了。”接着就卧病在床了,过了七天就死去了,死时七十二岁。

【原文】

哀公诔曰:“昊天不吊①,不慭遗一老,俾屏②余一人以在位,茕茕③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夫子④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⑤也。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矣。”

【注释】

①吊:仁慈、善良。

②屏:屏蔽,引申为捍卫、保护。

③茕茕:孤零零一个人。

④夫子:指孔子。

⑤礼:礼仪、礼数。

【译文】

鲁哀公致悼词:“上天对我不仁慈,不愿给我留一位国老,来捍卫我永远的君王地位,剩我孤零零地一个人发愁。呜呼哀哉!尼父啊!我没有了学习的榜样了。”子贡说:“您大概不能在鲁国终老了吧?先生有句话说:‘丧失礼仪就会昏暗,失去名分就会有过错。’人失去了意志就会浑浑噩噩,失去了名分就会逾越本分。您在先生在世时不重用他,死后才哀悼他,这不合礼数。您只想到了您自己,没有考虑到天下百姓,与您君王的身份不相称。您已经丧失了名和礼。”

【原文】

既卒,门人疑所以服①夫子者。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无服②,丧子路亦然。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③。子夏曰:“入宜绖可也,出则不绖。”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孔子之丧,公西掌殡葬焉。唅以疏米三具④,袭衣十有一称⑤,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綦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墙,置翣⑥。设披,周也,设崇⑦,殷也,绸练设旐⑧,夏也。兼用三王⑨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⑩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吾见封⑪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今徒一日而三斩⑫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二三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于墓如家者百有余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

【注释】

①服:丧服,古代的丧服按照等级分为五级。

②无服:没有穿戴丧服。

③绖:丧服中用来束头或者束腰用的麻带。

④三具:三份。

⑤称:一整套衣服。

⑥翣:古代出殡时棺材上的装饰。

⑦崇:旌旗上的装饰。

⑧旐:古代的一种旗,这里是出殡时为灵柩引路的旗,也就是招魂幡。

⑨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先王。

⑩志:标记。

⑪封:封垒。

⑫三斩:一连如上三次。

【译文】

孔子去世以后,门人们决定不好用什么样的丧服来哀悼孔子。子贡说道:“以前老师吊丧颜回的时候,就像吊丧自己的儿子一样却没有穿丧服,吊子路的时候也一样。如今就让我们像吊丧父母一样吊丧我们的老师,但也不穿丧服。”于是孔子的弟子们都将丧服挂在一旁,而戴着麻带,出门到了什么地方都束着麻带。子夏说:“回到家里可以束着麻带,出去的时候就不用了。”子游说:“我听很多人说,吊丧朋友的时候,在家的时候束着麻带,出去的时候不束;而吊丧尊敬的人的时候,出去的时候也可以戴着麻带。”孔子的丧礼是公西赤主持的。孔子的口中放了三贝壳的粳米,衣服一共有十一套,再加上朝廷的官服一套,头上戴着章甫帽,腰间佩戴着象牙制的环形佩,象牙环佩的直径有五寸,用苍艾色的丝带系着。桐木棺有四寸厚,柏木棺有五寸厚,整理装饰了用来遮挡棺材的布帏,外面还包着带有花纹的布。并且有按照周朝的礼制所设立的披,有按照殷代的礼制所制作的像旌旗一样的招魂幡,招魂幡是用绸练做成的,这是按照夏朝的礼仪制作的。兼用了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这是为了尊敬师长,并使古代的礼仪全都具备。弟子们将孔子埋葬到了鲁城北部的泗水边上,埋到了地下但又没有接触到地下的泉水,上面封成了半个斧头的形状,四尺高,周围种上了松柏以作为标志。孔子的弟子们都将家建到了坟墓的周围,施以心丧之礼。殡葬结束以后,有人从燕国专门赶来观看孔子的坟墓,并住到了子夏那里。子贡对他说:“我们是普通人安葬圣人,而不是圣人安葬普通人,有什么好看的呢?从前老师说过:‘我见到的坟墓有的像夏朝的房屋,有的像斧子的形状。像斧子形状的,就叫马鬣形坟墓。’而今我们只是一天换了三次板子做成了斧形的坟墓,来表达老师在世时的愿望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呢?”孔子的弟子服完三年之丧后,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离开了,只有子贡一直住在孔子的坟墓旁,在那里住了六年。从此以后,孔子的弟子以及鲁国的人在孔子的坟墓旁建房居住的,达到了一百多家,后来就将这里的村居称为孔里。

正论解

【原文】

孔子在齐,齐侯出田①,招虞人②以弓,不进,公使执之。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③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④,君子韪⑤之。”

【注释】

①出田:出去打猎。

②虞人:管理山里的官员。

③皮冠:皮帽子。

④守官:恪守官职。

⑤韪:正确的,对的。

【译文】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侯去野外打猎,在行进过程中用弓箭来召唤管理山林的官员,但是这个官员却没有觐见,齐侯派人把他抓起来。这个官员对齐侯说:“古代的君王打猎的时候用旌旗召致大夫,用弓箭召致士人,用皮帽子来召致管理山林的官员。我现在没有看见皮帽子,所以不敢前来觐见。”齐侯听到这番话就把这个官员放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很好啊,与其遵守道义还不如恪守职责,君子都认为这是正确的。”

【原文】

齐国书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师①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齐军遁②。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闻之曰:“义也。”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③,文武并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注释】

①师:军队。

②遁:逃跑。

③该:完备。

【译文】

齐国国书发动军队征伐鲁国,季康子派遣冉求率领左军去抵御齐军,派樊迟率领右军,右军在壕沟之内迎敌。樊迟说道:“不是做不到这样,而是不相信你的布置,请您号令三次后再让我冲出壕沟。”季康子听从了他的话,军队就跟随樊迟越过壕沟,冲向齐国的军队,齐国的军队大败而逃。冉求用的兵器是戈,所以能冲进敌人的阵地。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说:“这是合乎义的。”战争结束以后,季康子对冉求说道:“你对于打仗,是学习过呢,还是生性就擅长呢?”冉求回答说:“是学习过的。”季康子问道:“你是跟从孔子学习的,能学到什么(关于打仗)呢?”冉求回答说:“我正是从孔子那里学到的。对于孔子这个大圣人来说,他是无所不知的,文和武他都兼通并用,我只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作战的方法,还没有详细地学习透彻。”季康子听了很高兴。樊迟将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说:“季康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喜欢有才能的人啊。”

【原文】

南宫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①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辞曰:“先臣有遗命②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③其位。”公许之。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④过者,君子也。《诗》云:‘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⑤矣。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⑥子’,是类也夫。”

【注释】

①命:任命,任职。

②遗命:生前的嘱托。

③定:巩固。

④补:弥补,改正。

⑤效:仿效,学习。

⑥燕翼:燕子用翅膀保护后代。

【译文】

南宫说和仲孙何忌已经把丧服去掉了,但是由于昭公还逃亡在外,就没有任命他们。等到定公坐上王位的时候,让他们两个做官。他们推辞说:“先父死的时候对我们说:‘礼是人的基础,不知晓礼的话就不能存活于世间。’他嘱咐家里的仆人,命令我们两个人一定要去侍奉孔子,跟他学习礼,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定公应允了这件事。两个人就向孔子学习礼,孔子说:“能够使自己的缺点得到改正,是君子的作为。《诗经》上说:‘君子是仿效的楷模。’孟僖子就可以仿效。惩罚自己犯下的过错,用来警示后代。《大雅》上说:‘为自己的子孙出谋划策,用来保护他们让他们安乐。’说的就是这类道理吧。”

【原文】

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①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②矣。”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史书赵盾弑君,盾曰:“不然。”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③,返不讨贼,非子而谁?”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④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退修诗书

孔子晚年看不惯礼崩乐坏的局面,无意仕途,专心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

【注释】

①正:纠正。

②善改:善于改正自己。

③境:国境。

④书:记载。

【译文】

卫孙文子得罪了献公,居住在戚地。献公死了以后,还没有埋葬,文子就击鼓鸣钟以欢娱。延陵季子前往晋国的时候,经过戚地,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道:“多么奇怪啊,你住在这儿,就像是燕子将巢穴筑到帘幕上一样危险,恐惧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何况国君的殡葬还没有完毕,这样做可以吗?”文子听了以后很羞愧,于是就终生不再听琴瑟之乐。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道:“季子能以义理来纠正人,文子能克制住自己去遵从义,这都是所谓的善于改正错误以及纠正过失啊。”孔子翻阅晋国的史书的时候,看到史书上这么记载,晋国的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在外逃亡,还没有翻过国境的山就又回来了。史官所写的是赵盾弑君,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史官说:“你身为正卿大夫,逃亡却又没有越过边境,回来以后又不去惩治逆贼,弑君的人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上所说的‘因为我的担心,自己找来祸患’,说的就是我啊。”孔子看了以后感叹道:“董狐,是古代的贤良正直的史官啊,他记载史事丝毫不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贤大夫,他因为法度而蒙受恶名,很可惜啊,如果他逃出了国境,那弑君的罪名就可以避免了。”

【原文】

郑伐①陈,入之,使子产献捷②于晋。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③周之大德,介恃楚众,冯陵敝邑④,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当陈隧⑤者,井陻木刊,弊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

【注释】

①伐:讨伐,征讨。

②捷:战利品。

③亡:通“忘”,忘记。

④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⑤隧:道路。

【译文】

郑国出兵讨伐陈国,把陈国占领了,郑国的国君派子产向晋国献上战利品。晋人问陈国有什么过错,子产回答说:“陈国忘记了当初周朝时候我们给予他们的恩惠,凭借楚国人多势众,欺凌我们的国土,所以去年的时候就派人告诉你们要攻打陈国,但是你们没有答应,后来陈国却攻打了我国的东门。陈国军队经过的地方,井被填埋树木被砍倒,我国的百姓感到十分惊慌。上天是想让我们知道要攻打陈国,陈国十分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惩罚。所以就冒昧地献上战利品。”

【原文】

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①,列国一同,自是以衰②,周之制也。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其辞顺。”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③,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④,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注释】

①圻:方圆千里之地。

②衰:减少,衰弱。

③足志:真实地表达意思。

④文:文采,文笔。

【译文】

晋人问:“为什么侵犯小的国家?”子产说:“先王曾经说过,只要有罪责的地方,就应该受到惩罚。况且过去的天子,疆域方圆千里,各个诸侯国的疆域也都是方圆数百里,然后都在逐渐减少,这就是周朝的制度。今天大国的土地都是数千里,如果没有侵占别国的领土,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情况呢?”晋国人说:“你说的话有道理。”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对子贡说:“古书中说语言足以表达意志,文采好的话就能够增加话语的力量。不说话,很少人知道你想的是什么,语言要是没有文采,流传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晋国成为霸主,郑国侵占陈国,不善辞令就不能成功,你应该谨慎使用言辞。”

【原文】

楚灵王汰侈①,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趋②而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以润辞③为官,不可为良史。”曰:“臣又尝问焉,昔周穆王欲肆④其心,将过行天下,使皆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殁于文宫。臣问其诗焉而弗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昭之愔愔⑤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灵王揖而入,馈⑥不食,寝不寐,数日则固不能胜⑦其情,以及于难。孔子读其志,曰:“古者有志⑧,克己复礼为仁,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⑨也,称⑩诗以谏顺哉。”

【注释】

①汰侈:骄纵。

②趋:快走。

③润辞:华丽的言辞。

④肆:放纵。

⑤愔愔:安详、和谐。

⑥馈:送上的食物。

⑦胜:控制。

⑧志:记载。

⑨风:讽谏。

⑩称:称引。

【译文】

楚灵王是一个骄纵无节制的人。一天,右尹子革在一旁陪侍而坐,左史倚相快步从殿下走过。灵王说道:“这是个好史官,你要好好待他,他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书籍。”子革回答说:“一个好的史官,要能够记录君王的缺点,彰扬君王的优点,而他却只凭着华美的文辞来做官,这不能称得上是好的史官。”接着又说:“我曾经听说过,以前周穆王想要放纵自己的私心,想要周游天下,让他的车辙和马蹄印遍布天下的每一个地方。于是祭公谋父就写了《祈昭》劝谏周穆王,周穆王因此得以消除了危险,在文宫中得以善终。我向倚相问过这件事,他却不知道,如果我向他问更为深远的问题,他又哪里能够知道呢?”灵王说:“那你知道吗?”子革回答说:“可以。这首诗是这样的:‘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楚灵王听了以后,对子革作了一揖,便进到房中去了,而后送上来的食物不吃,该睡觉的时候也睡不着,一连好多天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遇上祸难。孔子看到这段记载以后,说道:“古人有这样的记载,克制自己的欲求、重新建立礼仪,这就是仁。说得多好啊。楚灵王如果能够一直这样,又怎么会在乾溪受辱呢?子革不是左史官,所以只能对灵王进行讽谏,引用诗歌来进行讽谏,是为了让进谏被顺利地采纳啊。”

【原文】

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庚宗寡妇通①焉而生牛。穆子返鲁,以牛为内竖②,相家。牛谗叔孙二人,杀之。叔孙有病,牛不通其馈③,不食而死。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嫡④立庶,又披⑤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遂杀竖牛。孔子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⑥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子有焉。”

【注释】

①通:私通。

②竖:宫中传达命令的小吏。

③馈:馈赠,这里指饭食。

④嫡:指长子。

⑤披:把城池分给别人。

⑥不可能:不能这样做。

【译文】

叔孙穆子逃难到了齐国,在庚宗的邑地上寄宿。庚宗有个寡妇和他私通,生下了牛。叔孙穆子回到鲁国的时候,让牛做了传令的小官,后来又让他当了家臣。牛经常对叔孙说他儿子的坏话,并杀了叔孙穆子的儿子。叔孙穆子生病的时候,牛不给他饭吃,叔孙就这样饿死了。牛于是辅佐叔孙穆子的庶子昭。等到昭当政的时候,他就召集家人和臣子说:“牛祸害了叔孙父子,导致了祸乱的发生,杀掉嫡系长子而立庶子,还想把城池分给别人,想使自己的罪行得以免除,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罪行更大的了,必须尽快把他杀死。”于是就把牛给杀死了。孔子说:“昭没有给牛记功劳,是因为不能这样做。周任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执政的人不赏赐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惩罚与自己有怨恨的人。’《诗经》上说:‘品德高尚的国家,其他周边的国家也会跟着这样做。’昭子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晋邢侯与雍子争田①,叔鱼摄理②,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弊狱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问罪于叔向③,叔向曰:“三奸同罪,施生戮死④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置直,鲋也鬻狱⑤,邢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夏书》⑥曰:‘昏⑦,默⑧,贼⑨,杀。’咎陶⑩之刑也,请从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鱼于市。孔子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罪不为末⑪,或曰义,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由义也夫。”

【注释】

①晋邢侯:晋国大夫。雍子:晋国大夫。

②摄理:代理。

③叔向:叔鱼的兄长,春秋时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④施生戮死:将活着的人斩首示众,已经死去的人要将尸体枭首示众。

⑤鲋:这里指叔鱼。鬻狱:因受贿而枉断官司。

⑥《夏书》:《尚书》中的《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等原本合称《夏书》。

⑦昏:杀人。

⑧默:贪污受贿。

⑨贼:抢劫盗窃。

⑩咎陶:一作“咎繇”,即皋陶,他是帝舜的贤臣。

⑪末:轻、微。

【译文】

晋邢侯和雍子争夺田地,叔鱼代理审判这件案子,罪过在雍子一方,雍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叔鱼,因此叔鱼徇私舞弊,判晋邢侯有罪,晋邢侯很愤怒,在朝堂上杀了叔鱼和雍子。韩宣子问叔鱼的兄长叔向该如何处理此案,叔向说:“三个人都应该治罪,应该将活着的人斩首示众,将已死的人枭首示众。雍子自己知道所犯下的罪行,却贿赂叔鱼,让他置正直于不顾。叔鱼因受贿而枉断案情,晋邢侯自作主张杀死二人,他们的罪行都一样的严重。自己有罪恶却想要夺得美好的名声,这种做法叫作昏;贪得无厌,败坏了官员的名声这种行为称为默;杀人无所顾忌这种行为称为贼。《夏书》中说:‘昏、默、贼,全都论罪当斩。’这就是帝舜时咎陶创立的刑罚。”于是杀死了晋邢侯,并且将雍子、叔鱼的尸首抬到集市上示众。孔子说:“叔向,有古人遗留的正直之风,治理国家用典制刑罚,不因为是自己的亲属就有所隐瞒。三次说出叔鱼的罪过,不为他请求减刑,有人称赞他的义。可以说是正直无私了。平丘盟会,多次责备卫国贪财受贿,进而又宽宥卫国,这表明晋国并不是残暴成性。让鲁国的季孙氏返回,并且指出季孙氏的奸诈,继而又宽宥鲁国,表明晋国并没有凌虐小国。晋邢侯的案件,说他贪财,对他们三人依法处置,表明晋国在处理问题上不偏颇。三次说话避免了三种罪恶,并且增加了三种好处。虽然杀死自己的亲人却更显他的名声,这就是讲究义的结果。”

【原文】

郑有乡校,乡校之士,非论①执政。鬷明欲毁乡校,子产曰:“何以毁为也?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②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否者,吾则改之。若之何其毁也?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③怨。防怨犹防水也,大决④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之,不如吾所闻而药⑤之。”孔子闻是言也,曰:“吾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①非论:议论的时候有指责的言语。

②善:好的地方。

③防:堵塞,防治。

④决:决堤,决口。

⑤药:治理好。

【译文】

郑国有乡校,乡校的人讨论的时候非议执政者。鬷明想把乡校给毁掉,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百姓早上和晚上空闲的时候经常来这里游玩,在这里议论执政的好和坏。他们说好的地方,我们就实行这些措施;他们说坏的地方,我们就改正。为什么要摧毁它呢?我听说诚实的话语能够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用树立威风来防止怨恨的。防止怨恨就好像防止洪水一样,堤岸决口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人就会很多,我们没有办法救援。还不如小规模地使堤岸决口,防水并且加以引导。堵塞怨恨还不如我们听从了他们的言论并加以整治。”孔子听了这番话说:“从这件事情观察子产,百姓说子产不仁爱,我不相信。”

【原文】

晋平公会①诸侯于平丘,齐侯及②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③,曰:“昔者天子班贡④,轻重以列尊卑,而贡,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⑤。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自日中⑥争之,以至于昏。晋人许⑦之。孔子曰:“子产于是行也,是以为国也。《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于乐者。”且曰:“合诸侯而艺⑧贡事,礼也。”

【注释】

①会:会盟。

②及:参与。

③承:承担的贡赋。

④班贡:确定好进贡的多少。

⑤甸服:天子附近的地区。

⑥日中:指中午。

⑦许:同意。

⑧艺:制定准则。

【译文】

晋平公和诸侯在平丘会盟,齐侯参加了这次盟会。郑国的子产在盟会上争论起了向霸主进贡物品的多少,他说道:“以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的多少时,是根据地位的尊卑决定的,贡赋源于周代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贡物多的是天子都城周围的封国。郑国是所有诸侯国中地位最低微的,如果让我们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来进贡的话,恐怕是无法如数贡给的,因此我斗胆提出这些请求。”诸侯之间互相争论,从中午一直争论到了晚上,最终晋国同意了子产的要求。孔子说:“子产在这次盟会中,担当了国家基石的作用。《诗经》上说:‘很高兴能够得到君子的帮助,他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子产的行为就是君子所追求的快乐啊。”接着又说道:“和各国诸侯盟会,一同定下贡赋的标准,这就是礼。”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①服民,其次莫如②猛。夫火烈民望而畏③之,故鲜④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卒,子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掠盗。

【注释】

①宽:宽容的政策。

②莫如:还不如。

③畏:敬畏,害怕。

④鲜:数量很少。

【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当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采用宽容的政治使百姓信服,如果不能这样做的话还不如用严厉的政策治理国家。就好像在凶猛的火势面前,百姓害怕就不敢接近他们,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中。水生性柔弱,人们经常疏忽轻慢它,因此死在水中的人就很多。所以采用宽容的政策是很难的。”子产死后,子太叔当政,他不忍心用严厉的政策,就采用了宽容的政策,但是却导致郑国出现了很多抢劫的盗贼。

【原文】

太叔悔之,曰:“吾早从①夫子,必不及此。”孔子闻之,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②,慢则纠③于猛。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注释】

①从:听从。

②慢:怠慢。

③纠:纠正,使改正。

【译文】

太叔后悔地说:“我如果早听从先生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是啊。政事太宽容的话,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后,纠正就要使用严厉的政策;政策严厉了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后就需要用宽容的政策来治理。用宽容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容,宽容和严厉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国家的政治就能平和安稳。

【原文】

“《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①。‘毋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②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③。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子产之卒也,孔子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注释】

①宽:宽容。

②猛:严厉。

③平:平定,安定。和:温和。

【译文】

“《诗经》上说:‘老百姓很辛劳啊,应该让他们休息了。爱护中原的百姓,就能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容的政治。‘不放纵诡诈欺骗,防止不良的行为。要阻止那些残暴的人,他们残忍不怕天理。’这是用严厉来予以纠正。‘安抚远方,善待近处,使君王安定。’这是以温和来安定国家。《诗经》上又说:‘不争强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宽容,福禄就会到来。’这是和的极致。”子产死了以后,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流着泪说道:“子产身上的仁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大爱啊。”

【原文】

孔子适①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野者而哀。夫子式②而听之曰:“此哀一似重③有忧者。”使子贡往问之。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贡曰:“何不去乎?”妇人曰:“无苛政④。”子贡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识⑤之,苛政猛于暴虎。”

【注释】

①适:去,到。

②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③重:多个。

④苛政:苛刻的政令。

⑤识:记住。

【译文】

孔子去齐国,从泰山经过的时候,看见有个妇人在野外很悲伤地哭。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了一段时间说:“这个妇人好像有很多悲伤的事情。”于是派子贡去询问妇人。妇人回答道:“我的公公死在老虎的口下,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子贡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你还没有离开呢?”妇人说:“因为这个地方没有苛刻的政令。”子贡把事情的缘由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要记住这件事,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厉害啊。”

【原文】

晋魏献子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以赏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贤举①也。又谓贾辛曰:“今汝有力于王室,吾是以举汝,行乎敬之哉,毋堕②乃力。”孔子闻之曰:“魏子之举也,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以为忠。“《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举也义,其命③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注释】

①举:提拔。

②堕:破坏。力:功劳。

③命:任命。

【译文】

晋国的魏献子执政,分割了祁氏及羊舌氏的封地,赏赐每个大夫以及他自己的儿子成,这些人都是因为贤良而被提拔的。他又对贾辛说:“如今你对王室有功,因此我提拔了你,你要敬重你所享有的荣誉,不要破坏了你原有的功劳。”孔子听说了以后,说道:“魏子这次提拔人才,既提拔了亲近的人又没有忽略疏远的人,可以称得上合乎道义了。”孔子又听说他任命贾辛为大夫,认为他很忠诚,说道:“《诗经》上说:‘永远顺从天命,自己谋求福禄多多。’这就是忠诚。魏子的提拔合乎于义,对官员的任命又体现了忠诚。他的后人应当能长久地在晋国存在吧!”

【原文】

赵简子赋晋国一鼓①钟,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②矣。夫晋国将守唐叔③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④而守其业。贵贱不愆⑤,谓度也。

【注释】

①一鼓: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四石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

②度:法度。

③唐叔:晋国的始祖,周成王之弟。

④道:道义。

⑤愆:错乱。

【译文】

赵简子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并在上面刻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说:“晋国快要灭亡了,因为他失去了应有的法度。晋国应该用唐叔制定的法度来治理百姓。公卿大夫按照各自的次序遵守那些法度,百姓能够遵守道义,守住家业。贵和贱秩序不错乱,这才是平常所说的法度。

【原文】

“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①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②此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何业之守也?贵贱无序,何以为③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乱制,若之何其为法乎?”

【注释】

①为:制定。

②弃:放弃。

③为:治理。

【译文】

“晋文公因此设置执掌法度的官员,又在被庐制定法令,成为了盟主。但是现如今却废弃了这些做法,而制造刑鼎,百姓能够看到这个刑鼎上的条文,怎么能够显示出尊贵,怎么能够守护家业呢?贵贱没有了原有的次序,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况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阅兵的时候制定的,是晋国混淆的制度,怎么能称作法呢?”

【原文】

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为祟①。”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②祀,祭不越望③。江、汉、沮、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乎?不谷④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夏书》曰:‘维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曰:‘允出兹在兹。’由己率常可矣。”

【注释】

①祟:鬼神在作怪。

②命:规定。

③越:超过。望:古代称祭祀山川为“望”,因为是望而祭之。

④不谷: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译文】

楚昭王生了病,占卜的人说:“是黄河神在作祟。”楚昭王并没有去祭祀黄河神,大夫们请求在郊外祭祀。楚昭王说:“夏、商、周三代所制定的祭祀制度中,祭祀的对象是不能超过本国的山川的,长江、汉水、沮水以及漳水才是楚国应当祭祀的大川。祸福的到来,不是应当经过它们的吗?我虽然德行不够,但是并没有得罪黄河神。”因此就没有去祭祀黄河神。孔子说:“楚昭王是懂得大道的人,他没有失去国家也是应该的了。《夏书》上说:‘那古代君王陶唐,遵循天道,据有中原这地方。现在失去了治国之道,纲纪混乱,于是走向灭亡。’又说:‘付出与收获是相称的。’因此,让自己服从于常道就可以了。”

【原文】

卫孔文子使太叔疾出①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诱其初妻②之娣,为之立宫③,与文子女如二妻之礼。文子怒,将攻之。孔子舍蘧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访焉。孔子曰:“簠簋④之事,则尝闻学之矣,兵甲之事,未之闻也。”退而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⑤也岂敢度其私哉,亦访卫国之难⑥也。”将止,会季康子问冉求之战,冉求既对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⑦,用之则有名。”康子言于哀公,以币⑧迎孔子,曰:“人之于冉求,信之矣,将大用之。”

【注释】

①出:休妻。

②初妻:前妻。

③立宫:建造宫殿。

④簠簋:古代的食器,这里是指祭祀之事。

⑤圉:对自己的谦称。

⑥难:祸患。

⑦无憾:完美,无可挑剔。

⑧币:财物。

【译文】

卫国的孔文子让太叔疾休掉他的妻子,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太叔疾又引诱了他前妻的妹妹,并为她建造了一座宫殿,让她和文子的女儿住在一起,对待她们都以妻子之礼。文子恼怒,想要出兵攻打太叔疾。当时孔子正居住在蘧伯玉家中,文子就前往去拜访孔子。孔子说道:“祭祀的事情,我曾经听说并学习过,但是打仗的事,我却从来都不知道的。”然后孔子退下,让人驾起马车就要走,说道:“鸟儿能够选择栖息的树木,树木哪里能选择鸟呢?”文子急忙拦住,对孔子说道:“我怎么敢为自己打算呢?这也是为了防止卫国的祸患发生啊。”孔子这才准备留下。恰好碰到季康子向冉求询问用兵之事,冉求用孔子的话回复了他,并且说道:“我先生名声远扬于百姓之中,即便是求证于鬼神也无可挑剔,能够运用得当就可以名声远扬。”季康子就将这些话告诉给鲁哀公,鲁哀公便派人携带着财物前去迎接孔子,说道:“人们对于冉求所说的都予以信任,我要将孔子的知识和智慧都尽可能地运用。”

【原文】

齐陈恒弒①其君简公,孔子闻之,三日沐浴而适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伐之。”公弗②许,三请,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也,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③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④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辞,退而告人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①弒:杀戮,杀害。

②弗:没有。

③不与:不归附。

④克:攻克。

【译文】

齐国的大夫陈恒杀了齐国的国君简公。孔子听说这件事情后,沐浴三天然后才上朝,对鲁哀公说:“陈恒杀了自己的国君,我请求您出兵去征讨他。”鲁哀公没有应允。孔子再三请求。鲁哀公说:“齐国欺凌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你想要我去攻打他们,那要怎么办呢?”孔子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有一半的百姓是不会依附他的。凭借鲁国的军队和一半齐国的百姓,这样就可以打败齐国。”鲁哀公说:“你告诉季孙氏吧!”孔子告辞,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原先当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

【原文】

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①。有诸?”孔子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②,则世子委政③于冢宰三年。成汤既没,太甲听于伊尹,武王既丧,成王听于周公。其义一也。”

【注释】

①雍:和谐。

②崩:驾崩,指君王去世。

③委政:把政事委托给大臣。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尚书》上说:‘高宗三年都不议论政事,一主持政事政事就很和顺。’有没有这件事呢?”孔子说:“怎么不能有这样的事情呢?过去天子驾崩的时候,长子把国家大事交给冢宰托管,自己守孝三年。商汤死的时候,太甲让伊尹执政;周武王死的时候,成王让周公执政。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

卫孙桓子侵齐,遇,败焉。齐人乘之①,执②。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众救桓子,桓子乃免。卫人以邑赏仲叔于奚,于奚辞,请曲悬之乐③,繁缨以朝④,许之,书⑤在三官。子路仕卫,见其政,以访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⑥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

【注释】

①乘之:乘胜追击。

②执:捉拿。

③曲悬之乐:一种诸侯才有资格用的礼乐用器。

④繁缨以朝:诸侯朝见君王之礼。繁缨,马的装饰。

⑤书:记载。

⑥假:借给。

【译文】

卫国的孙桓子对齐国发动侵略,两军相交时,卫国战败,齐国的军队乘胜追击,要捉拿孙桓子。新筑大夫仲叔于奚率领众人去援救孙桓子,桓子才免于被齐人捉获。卫国人拿城邑去奖赏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辞谢了城邑,而请求用曲悬之乐以及繁缨这样的诸侯之礼去朝见君王。卫国的君王答应了,并且由三官记载了这件事。子路当时在卫国做官,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以此事去请教孔子。孔子说道:“遗憾啊,还不如多给他一些城邑。唯有礼器和爵位是不可以借给他人,而是由国君所执掌的。爵位是威信的象征,威信可以保护礼器;礼器又是礼制的体现,礼制可以使道义得以推行;道义又能产生利益,有了利益百姓才能得以安定,这是为政的关键。如果将它们借给他人,就等于是将政权送给别人,政权失去了,国家也就会跟着灭亡,这种情势是不可以阻挡的。”

【原文】

公父文伯①之母,纺绩不解②。文伯谏焉。其母曰:“古者王后亲织玄紞③,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④,卿之内子⑤为大带,命妇⑥成祭服,列士⑦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⑧已下,各衣其夫,社而赋事⑨,烝而献功⑩,男女纺绩,愆则有辟⑪,圣王之制也,今我寡也,尔又在位,朝夕恪勤⑫,犹恐亡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孔子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可谓不过矣。”

【注释】

①公父文伯:一名歜,也叫公父歜,谥号文,鲁国大夫。

②纺绩:古时将丝或者麻纺织成线。不解:不懈,坚持不懈。解,通“懈”。

③玄紞:古代帽子上用来系玉瑱的黑色带子。

④纮綖:帽子上系在下巴上的带子。

⑤内子:古代卿大夫称自己的嫡妻为内子。

⑥命妇:大夫的妻子称为命妇。后来泛指有封号的妇女。

⑦列士:为了与诸侯的士相区别,古时称天子的上士为列士,也称元士。

⑧庶士:普通的士。

⑨社而赋事:春季祭祀社神的时候负责分工,安排劳力。

⑩烝而献功:冬季祭祀的时候要献上自己的功绩。

⑪愆:过错、错误。辟:刑、法。

⑫恪勤:恭敬而勤恳。

【译文】

公父文伯的母亲,常年坚持纺织,从不懈怠。文伯劝她休息。他的母亲说:“古代王后亲自纺织玄紞,公侯的夫人还要额外纺织纮綖,卿的妻子纺织大带,命妇制作祭祀用的服装,列士的妻子,额外还要缝制朝服,自一般的士往下,妻子们都要为自己的丈夫缝制衣服,春季祭祀社神的时候安排劳力,冬季祭祀的时候献上自己的功绩。男女争相立功,有过错就要依法处置,这是圣明先王制定的制度。现在我一个人,你又在当官,每天早晚恭敬而又勤恳,担心丢掉先人的功业,况且万一有懈怠和懒惰的心理,又怎么能逃避刑法的惩治呢?”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说:“弟子们要牢记,公父文伯的母亲,可以说没有一点过错啊!”

【原文】

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①,可谓忠矣,而君刖②之,其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今鲍庄子食③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注释】

①不挠:行为不屈不挠。

②刖:古代的一种刑罚,受刑的人被砍去双脚。

③食:这里是在朝廷上做官。

【译文】

樊迟问孔子说:“鲍牵侍奉齐国的国君,治理国家的时候不屈不挠,可以称得上忠诚。但是国君却把他的脚砍掉了。这样看来齐国的国君真是昏庸到极点吗?”孔子说:“古代有才能的人,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尽力地辅佐,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就退身避开。现在鲍牵在昏暗淫乱的朝廷上做官,侍奉昏庸的君王,没有考虑到君王是不是贤明,所以才遭此大难被砍去了双脚。他的智力还不如葵菜,葵苗虽然被掐,但是却知道保护根部。”

不对田赋

季孙想就田税的事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没有回答,而私下里对冉求说,君子应按照礼的标准,多给一些,少征一些。如果贪得无厌,虽然多征了田税,也不会满足。何必问我呢?

【原文】

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赋焉,使访①孔子。子曰:“丘弗识也。”冉有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对,而私②于冉有曰:“求,汝来。汝弗闻乎,先王制土,藉③田以力,而底④其远近;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⑤,而议其老幼。于是鳏寡孤疾老者,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秉缶米刍藁⑥不是过,先王以为之足。君子之行必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⑦,敛从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赋田将有不足。且季孙若以行之而取法,则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则苟行之,又何访焉?”

【注释】

①访:请教。

②私:私下里。

③藉:凭借。

④底:平衡。

⑤夫:劳动力的计算单位。

⑥稯禾秉缶米刍藁:用于粮食的数量词。

⑦中:适度。

【译文】

季康子想要按照一井田来征收赋税,派冉有前去请教于孔子。孔子说:“我不懂得这些。”冉有又问了好几次,最后说:“您是国家的德高望重者,就等着您发表意见去施行了,您为什么不说话呢?”孔子还是没有当面回答他,而是私下对冉有说道:“求,你过来,你难道没有听过吗?先王制定土地制度时,是根据劳动力和田地的多少来分配的,并且根据远近来进行平衡调整,根据征收的赋税去估算居民收入的多少,派劳动力的时候以夫为计算单位,根据夫的标准来商议对老人幼儿的减免。于是那些鳏寡孤疾老者就可以得以减免。有战争发生的时候,就征收赋税,没有战事发生的时候就不去征收。有战事发生的年岁,一份井田,出一稯禾,一秉牲口草料,一缶米,并不过分,先王觉得这些就足够了。君子的举动,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时要力求厚实,做事情时要适中,征敛赋税时要尽可能地微薄。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也就觉得足够了。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是贪婪无度的话,那么即便是按照田亩来征收赋税也不行。况且季康子想要行事符合法度的话,周公的典章制度可以用来作为依照。如果想违反法度,随便行事的话,那请教我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子游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极言子产之惠①也,可得闻乎?”孔子曰:“惠在爱民而已矣。”子游曰:“爱民谓之德教,何翅②施惠哉?”孔子曰:“夫子产者,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产以所乘之车济冬涉者,是爱而无教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劝寡人使隆敬于高年③,何也?”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将天下实赖之,岂唯鲁哉?”公曰:“何也?其义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焉。年者,贵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则不仕朝,君问则就之,而悌达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不错则随,斑白之老不以其任于路,而悌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匮,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悌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役④,颁禽隆之长者,而悌达乎蒐狩⑤矣;军旅什伍,同列则尚齿,而悌达乎军旅矣。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军旅,则众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虽闻之,弗能成。”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东益不祥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⑦焉。夫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释贤而任不肖⑧,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⑨,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不祥有五,东益不与焉。”

孔子适季孙,季孙之宰谒⑩曰:“君使求假⑪于田,将与之乎?”季孙未言。孔子曰:“吾闻之君取于臣谓之取,与于臣谓之赐,臣取于君谓之假,与于君谓之献。”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往,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复言假也。”

【注释】

①惠:恩惠、仁爱。

②何翅:何啻,何止,怎么会。

③隆敬:崇敬、敬重。

④甸役:与田猎有关的差事,古时天子每出行狩猎,便要征发徒役。

⑤蒐狩:指春天的狩猎活动。蒐,同“獀”。

⑥东益:在东侧扩建房屋。祥:吉利的。

⑦不与:不包括在内,不囊括其中。

⑧不肖:不贤能。

⑨伏匿:躲藏起来、隐藏起来。

⑩谒:禀报、报告。

⑪假:借用。

【译文】

子游询问孔子说:“先生盛赞子产的仁爱,我可以听听吗?”孔子说:“子产的仁爱体现在对百姓呵护有加。”子游说:“爱护百姓是道德教化的结果,又怎么会叫作仁爱呢?”孔子说:“子产,如同众人的父母一样,能够供养他们,却不能教化他们。”子游说:“这些事可以说说吗?”孔子说:“子产让冬天徒步跋涉的人乘坐自己的车,这就是仁爱之举而不是教化啊。”

哀公询问孔子说:“有几个大夫都劝我,让我要敬重老人,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大王如果能做到他们所说的那样,天下人将从中获得切实的好处,又怎么会只有鲁国百姓受益呢!”鲁哀公说:“为什么这么说?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孔子说:“过去有虞氏,以德行为重并且尊敬长者,夏后氏以爵位为重并且尊敬长者,殷商人以富贵为重并且尊敬长者,周人以双亲为重并且尊敬长者,有虞氏、夏、殷商、周,都是天下最兴盛的王朝,从来没有遗忘年长的人。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天下受到重视由来已久了,事奉他们仅次于事奉双亲,因此朝廷中爵位相同的以长者为尊。七十岁的长者拄着拐杖上朝,如果君王想要请教治国之道,就要为他在朝堂上备好坐席,八十岁的长者不在朝廷为官,如果君王想要请教治国之道,就要亲自去长者的家中请教,这样一来,孝敬长者的美好德行就会在朝廷中流行起来;与长者同行,肩膀不要与他并排,也不要错开应该紧随其后,头发斑白的老人不必背着重物在道路上前行,这样一来,孝顺长者这一美好德行就在道路上流传开来;居住乡里,以老者为尊,使贫穷的长者生活物资不匮乏,强者不欺负弱者,人多不欺负人少,这样一来孝顺长者的美好德行就在州巷中流传开来;按照古人的道理,不征发五十岁的人担任甸役,分发猎物将最多最好的一份留给长者,这样一来,孝顺长者的美好德行就会在狩猎中流传开来;行军作战中,同等爵位的要以长者为尊。这样,孝顺长者的美好德行就在军队中流传开来了。圣明的君王所教导的孝顺,要从朝廷本身发起,在道路上流行,到达州巷,适用于狩猎,在行军作战中也被遵循,如此,众人就会感受到孝悌的道理,就算是死也不敢去违背它。”鲁哀公说:“太好了!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没做到。”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我听说在东边扩建房屋是不吉利的,真的有这种说法吗?”孔子说:“不吉利的情况一共有五种,在东边扩建房屋不在五种之内。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利益,是个人身心不吉利;遗弃老人的建议而听从年幼的人的建议,是家庭的不吉利;放置贤能的人而任用不贤能的人,是国家的不吉利;老人不教育后人,年轻人不学习,是社会风气的不吉利;圣明的人躲藏起来,愚昧的人擅自利用权力,是天下的不吉利。因此,不吉利的情况有五种,在东边扩建房屋不囊括其中。”

孔子到季孙氏家里,季孙氏的管家报告说:“君王请求将狩猎的田地借给他,我们要借吗?”季孙没有说话,孔子说:“我听说,君王从臣子那里拿东西,称为取;君王给予臣子东西,称为赐;臣子从君王那里拿东西,称为借,臣子给予君王东西,称为献。”季孙氏脸色一变,立即领悟说:“我真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命令他的管家说:“从今往后,君王如果要来取什么东西,一律不要说是借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