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或言字子秉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日期:约前320年
  • 逝世日期:约前250年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或言字子秉,赵人。战国时名辩学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后(约前320—约前250)。曾被赵国平原君(赵公子胜)招致门下,较长时期为其门客,颇为平原君所重,“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他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一事,指出国君必须真心爱护天下百姓方可言偃兵,“秦得地而王布总(丧服),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所以不成”(《吕氏春秋·审应》)。曾多次为赵国及平原君出谋。约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秦赵订互助盟约。后秦攻魏,赵助魏,秦责赵违约。公孙龙以辩者的机智,指出也可责备秦违约:“赵欲救之,今秦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吕氏春秋·淫词》)燕昭王三十年(前282)左右,公孙龙率弟子入燕,说燕昭王以“偃兵”,因“知大王之弗为也”,而去。又曾游于魏,与公子牟论学。在平原君府上,公孙龙与孔子后裔孔穿辩“白马非马”,孔穿不能难。晚年,齐国邹衍过赵,与公孙龙“言至道,乃绌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后不知所终。公孙龙在政治上主张“偃兵”“兼爱”,在学术上则以名辩显名于世,是战国后期名家的一代宗师。他以持“白马非马”之辩著称,并主张“离坚白”,对“指”(概念)与物、名与实等方面俱有深入的研究。据称其之所以致力于名辩之学,是为了正名而化治天下:“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秦汉以来,人们多认为其言宏辩,但于世无用,故长期湮没无闻。然而,公孙龙的名辩学说,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著述甚富,汉代尚传《公孙龙子》十四篇,后散佚八篇,今存六篇,其中一篇为其后学所辑。

公孙龙作品

公孙龙子 [ 公孙龙 ]

是战国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所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又名《守白论》。《汉书·艺文志》著录14篇,后多散佚。今仅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6篇。其首篇《迹府》是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的传记,其余5篇均为探讨哲学和逻辑学问题的著作:《指物论》论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提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的观点;《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严格区别事物的差别性;《坚白论》强调坚、白同时分离,可以独立自藏;《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固定性,强调立辞不得自相矛盾。这些,对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但其诡辩和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却不可取。该书持论诡诙,辩说奇特,是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可靠资料,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自唐以来,注释本书者甚多,以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较为有名。另有近人陈柱《公孙龙子集解》、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公孙龙子译注》等注释本。 查看详情>>

公孙龙子白话文 [ 公孙龙 ]

又称《守白论》。战国末公孙龙作。《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十四篇。西汉扬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宋时仅存六篇。据明正统道藏本,次序为《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凡一千九百余字。一说《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误,本为六篇。清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以本书汉志所载,隋志无之,而定为后人伪作。首篇《迹府》为传记,系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名实论》为全书总论,立“正名”原则。《白马》、《指物》、《通变》、《坚白》为其“正名”原则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主要材料,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唐至今,注说者数十家。主要有成玄英、王应麟、谢希深、宋濂、杨慎、傅山、陈澧、孙诒让等人,今人有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王启湘《公孙龙子校诠》、伍非百《公孙龙子发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