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本篇是《孝经》的首章,所谓“开宗明义”,即是揭示和说明“孝”的宗旨和意义的意思。故此本篇的主旨是阐明孝道的根本意义和精神,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

本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仲尼居……吾语汝”,以孔子曾参的答问作引子,带出“孝”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孔子的学生有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众所周知,“仁”是儒家学说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由此可见“孝”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本篇的第二部分:“身体发肤……聿修厥德”,阐述了“孝”的根本精神。“孝”就是对“自我”的否定和肯定。既否定自以为是,无限扩大的“自我”;同时,又肯定“自我”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孝经》说“孝”是“德之本”,因为所有道德行为,皆源于个体对他人、万物和世界的“关爱”和“尊重”。就是因为“关爱”和“尊重”,所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就是孔子所谓“教之所由生”的原因。

仲尼居[1] ,曾子侍[2]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3] ,以顺天下[4] ,民用和睦[5] ,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6] ,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1 仲尼:即孔子。居:无事闲坐在室。

2 曾子:即曾参(前五○五至前四三六),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子,为古代男子通称。侍:陪坐。

3 先王:先代的圣贤帝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的德行。要道:要,关键;道,道理。

4 顺:顺,使……顺从。天下:天下的人心。

5 用:因而。

6 不敏:鲁钝、愚笨。

译文

孔子闲坐在家,学生曾参陪坐在一旁。孔子说:“先代圣王有一种至高尚的德行,最为重要的道理,它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相处。不论贵贱,各人都没有不满。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座回答说:“学生生性愚笨,哪里会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所有道德教化的根源。你坐下来吧,待我告诉你。”

赏析与点评

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儒家的论述习惯。儒家重视传统,一切道德价值都是其来有自。在古代中国,先代的圣贤帝王就是理想化的道德载体,是完美道德的典范。“孝”由“先王”而来,如此“孝”就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原来是子女对父母最原始的感情。“孝”本没有什么道德意义,更谈不上有什么普遍意义。譬如我们自己孝顺父母,是特殊的,并不能要求别人也一定要孝顺父母,但儒家却给“孝”赋予了普遍意义,因为儒家明白,一切德行和教化要注入“感情”才有意义。所以,我们也要明白若道德教化缺乏“道德感情”,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那样就会失去活力和意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2] ,终于立身。《大雅》云[3] :『无念尔祖[4] ,聿修厥德[5] 。』

1 立身:建功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

2 中:人生的中间阶段。

3 《大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官方的音乐诗歌作品。

4 无:发声词,无义。

5 聿(yù):发声词,无义。

译文

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先祖的美德啊!”

赏析与点评

对个人价值的重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然而,当我们过于看重“自我”,却会使个体陷于“孤立之地”。《孝经》的“孝”就是把个人重构于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家庭、社会、国家的脉络之中。所谓“孝”,就是唤起个体对先祖(过去)、父母(现在),和他者(社会、国家)的“顾念”(concern)。这样我们的“道德情感”就有了不同的向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代人重视个体的价值,特别强调对“身体”(body)的自主,恰巧中国人讲“孝”也是由“身体”开始。《孝经》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我们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并非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所需,而是要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积极),什么是不应该做(消极)。当然,这种“应然”(ought to be)不是一种“道德命令”,而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