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许有壬撰。此集为有壬所自辑,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其弟有孚抄录并作序。有壬尚有《至正集》,殁后散亡,而有孚所携此本独存,于是重加编次,得诗文二百四十三首,厘为十三卷。又辑以前寄有孚诗文八十五篇、缑献可所收《文过集》及林虑记游诗文九十三篇为《别集》二卷,从倚尖野人家所得有壬残编断简为《外集》一卷,有孚重新作序,题“屠维作噩二月”,即明太祖洪武二年己酉(1369),已是元亡之后。许氏子孙世藏其书,明宣宗宣德(1426—1435)间,遗失《外集》,明宪宗成化五年己丑(1469),其五世孙南康知府许容始校正刊行,而以家乘载志文、祭文及有孚等唱和之作编为《续集》一卷,附于书末。其后《至正集》复出,清四库馆臣以两者相校核,虽大略相同,但也互有出入,如此集所载记、序、碑中,有的为《至正集》所无。此集有明成化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二年(1933)河南官书局刊《三怡堂丛书》本。又《述古堂书目》著录有十八卷本。 查看详情>>
三十卷。 明罗玘撰。罗玘字景鸿,江西南城人。成化末年 (1487)领京闱乡试第一,次年举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僚属畏惮。谥号文肃,学者称圭峰先生。著有《罗玘圭峰文集》。据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称,罗玘的诗文集一刻于盱眙,再刻于南国子监,又有武进孙氏本,均已佚失。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五年(1526)陈洪谟、余载仕刻本,题名为 《翰林罗玘圭峰先生文集》,陈洪谟自为之序,夏良胜为后序。到崇祯年间,其文集又出现两种刻本,一是崇祯七年(1634)盱江罗玘氏代文堂刻本,题名为《文肃公圭峰先生文集》,共三十七卷,附录一卷;另一是崇祯七年黄端伯、吴兆刻本,题名为《罗玘圭峰先生文集》,共三十卷,首一卷。该集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罗玘八世孙罗玘美才据黄端伯、吴兆刻本重新刻印而成。罗玘博学好古,为文务为奇奥。其文规抚韩愈,多抑掩其意,迂折其词,使人思之于言外。陈洪谟序称:“闻其为文,必呕心积虑,至扃户牖,或踞柘,隐度旬日,残逾岁时,神生境具,而后命笔。”稍有不甚满意之处,便反复修改。其文幽渺奥折,磊落嵚崎,尝有意作态,虽不及韩愈之文浑厚,但在明代人之中,亦是难能可贵。该集有 《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八卷。明谢迁 (1449—1531)撰。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 (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在内阁之中与刘健同心辅政,秉节直谅,见事明敏,世人称之为贤相,谥文正。著有《归田稿》八卷。谢迁的诗文全稿毁于嘉靖年间的倭乱之中,此集是他致仕以后及再召时所作,自题为 《归田稿》。因授其子侄而得以保存。此集为康熙二十三年 (1684),由谢迁七世孙谢钟和又复加厘辑,刊刻行世;共八卷。但收录不全,如奏疏,集中所收集的多为晚年陈谢之作,而在朝时嘉谟谠论,均已无存,就连史书中所提到的 《请罢选妃嫔》、《禁约内宫》等奏疏亦不在集中,可见所遗漏之处颇为不少。另外,《明史·艺文志》中载 《归田稿》为十卷,不知据何本著录,今已无存,已无从考稽。其诗文不太出色,大抵词旨和平,惟惓倦寄江湖、魏阙之思,表达了一个老臣退而不忘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他的《早过山庄避暑次陶公韵》则述说了自己归隐生活的情趣。有人评论说:“木斋归田后,专事吟咏,有冲淡闲雅之趣。《山庄》一首,真得陶家情景。”其诗文台阁之气甚重。有 《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明代诗文别集。顾璘(字华玉)著。《四库全书》收录的《顾华玉集》,其中包括《浮湘集》4卷、《山中集》4卷、《凭几集》5卷、续集2卷、《息园存稿》诗14卷、文9卷,《缓恸集》1卷,实是顾璘诗文全集。其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嘉靖年间吴郡沈氏繁露堂刻本。《浮湘集》是其由开封府知府谪全州知州时作,蔡羽序之。《山中集》是其移病家居时所作,陈束序之。《凭几集》、《凭几续集》皆起官湖广巡抚时所作,皇甫汸序之,璘亦有自序。《息园存稿》乃是专刻的诗文集,诗稿陈大壮序之,文稿邓继中序之。《缓恸集》官工部侍郎哭其亡女之作,璘自序之。另外,其诗文有两种明抄本传世:一种是《东桥集》,诗14卷、文12卷。10行,20字,白口兰格,四周单边;一种亦名《东桥集》,诗23卷、文19卷、词1卷。此两种可资校勘。顾璘颇有诗名,与陈沂、王韦号“金陵三杰”,后加宝应朱应登,号“四大家”。四库馆臣评论说:“今观其集,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在正、嘉间固不失为第二流之首矣。”据朱彝尊《明诗综》,称其还有《归田集》,今已未见传本,不知明抄本中是否有《归田集》中的作品。 查看详情>>
11卷,《附录》1卷,明李时勉撰。此集乃成化中其门人戴维所编,由其孙长乐知县容所刊。该集收赋6篇:《北京赋》、《白象赋》、《麒麟赋》、《狮子赋》、《冰雪轩赋》、《瑞应景星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成化其孙容刊本、景泰七年吴节刊本、明弘治刊本等。 查看详情>>
诗文集。明张吉(1451-1518)撰。六卷,补遗一卷。吉字克修,号翼斋、默庵、怡窝,晚自号古城,余干(今属江西)人。成化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学诸经及宋儒,以陆象山为正宗。有《陆学订疑》。是集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御题张吉古城集》。正文含疏、书、序等四卷,诗二卷,补遗一卷。此集第二卷即《陆学订疑》,为其宗陆学之代表作,以笃实着称。其诗文则以平正通达见长。《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吉“兢兢守先民矩矱。高明不及王守仁,而笃实则胜之。才雄学富不及李梦阳、何景明,而平正通达则胜之。”又谓“以刚正之气发为文章,固不与雕章绘句同日而论矣。”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诗文集。 明高攀龙(1562—1626)撰。十三卷。攀龙初字云从,后改存之,别号景逸,江苏无锡人。万历进士,累官至左都御史。因揭阉党崔呈秀等罪状,为阉党所恨,旋被罗织罪名,度不免,投池死。卒谥忠宪。曾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一代大儒。有《周易易简》,《正蒙释》等。此集为其门人陈龙正于崇祯五年(1632)编辑成书。三十万字。有陈龙正等人序二,小序十二则,乃各卷编辑说明。此集收诗一百四十六首,讲义五十四章。卷末有墓志铭、行状、年谱等。攀龙出赵南星之门,其学兼取朱陆两家之长,文章平易流畅,格调清遒。如《南京光禄寺少卿泾阳顾先生行状》、《祭顾泾阳先生》等,皆文畅情深,亲切感人,《武林游记》等则借景抒情,颇具功力。其诗朴素自然,文字简练,恬淡中别有寄托,颇有陶渊明风格。沈德潜称其“无心学陶,天趣自会。”《夏日闲居》有代表性。《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讲学之语类多切近笃实,阐发周密,诗意冲淡,文格清道。”有崇祯五年原刻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年(1921)刊本。 查看详情>>
明代诗文别集。孙承宗(字稚绳)著。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公文集一百卷,兵火之后,苕上茅元仪往吊,得之颓垣败屋中,南司马范景文刻之金陵。”此刻本今已不存。今存者乃其孙孙之汸“遍检残编,多方捃辑”而成,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刊刻行世。凡20卷,卷1至卷9为五、七言诗,卷10为诗余,卷11至卷20为杂文。集前有佟国器序。因其书曾列入禁书,所以传本极稀。钱谦益评其集说:“公生长北方,游学都下,钟崆峒戴斗之气,负燕赵悲歌之节,作为文章,伸纸属笔,蛟龙屈蟠,江河竞注,奏疏书檄,摇笔数千言,灏溔演延,幕下书记,多鸿生魁士,莫得而窥其涯涘也。为诗不问声病,不事粉泽,卓荦沉塞,元气郁盘,说者以为高阳之诗,信矣。”(《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为孙承宗所取进士,所论不免过誉。但也说明了其诗文的特点:激昂畅达。惟其诗时有粗糙浅率之处。 查看详情>>
七卷。《附录》一卷。明朱同撰。朱同,字大同,自号紫阳山樵,又号朱陈村民,安徽休宁人。翰林学士升之子。《明史》附见升传末。著有《覆瓿集》。是集末有范檩跋,称洪武中以人材举,为东宫官,寻进礼部侍郎。而同时范准作《云汉归图》跋,则云其由吏部员外郎升礼部侍郎。范准字平仲。尝受业于升,与朱同交至契,所记宜得其实。《明史》只载朱同坐事死,而不著其详。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乃称朱同以词翰受知,宫人多乞书便面。一日,御沟有浮尸,帝疑之,遂赐死。其说颇荒唐,未可信。集中凡诗三卷,多元末之作,爽朗有格;文四卷,议论纯粹,不愧儒者之言。惟编录者不解体裁,知有拗体律诗,而不知何者为拗体。遂以七言古体之八句者,列为律诗,甚为疏陋。是集收入《四库全书》,还有《粤十三家集》(丛书本),题为《秋晓先生覆瓿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