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后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行人司行人。二十一年(1593),因疏论辅臣王锡爵等,谪为揭阳(今属广东)添注典史,署事三月,即以事归。家居近30年。三十二年(1604),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著述讲学。顾病逝后,便独肩其责。熹宗天启元年(1621),诏起光禄寺丞,累官至左都御史。劾首辅方从哲,追论张差“挺击”、崔文升“红丸”两案。魏忠贤擅权,与吏部尚书赵南星联名弹劾贪官崔呈秀,遭阉党迫害,被削职为民,东林书院同时被毁。六年(1626),阉党下令逮捕高攀龙、周顺昌等东林七君子,高获悉缇骑即到,遂投湖自沉。为学恪遵程、朱,对陆,王亦有所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气”为生成之材料。继承程、朱“性即理”学说,提出“学问起头要知性。中间要复性。了手要尽性。只一性而已”(《高子遗书·与许涵淳》)主张知性明善是复性,尽性的首要途径。反对王守仁“无善无恶”之说。否定管志道“三教统一”之说,对佛教的因果迷信提出非议,重人事而非天命。赞同朱熹“格物即穷理”说,认为“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穷至事物之理,穷至于至善处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并主张探求一草一木之理,认为“一草一木是格物事,鸢飞鱼跃是格物事”(《高子遗书》卷八)。提倡修悟并重的道德修养论。强调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学问必须躬行实践,认为“自古大人物做大事业,只是一个老老实实。有一毫假意,便弄巧成拙”(《东林书院志》卷六《东林论学语》)。其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有独特风格。著有《高子遗书》、《春秋礼仪》、《正蒙释》等。
三卷,明高攀龙著。自序以为,其知易知,其能简能, 易简则天下之理得。故诠释《易》义,每条不过数言。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而无非心之易,故贵于学。学之所在知非易则非心,非心则非易,易则吉,非易则凶,可见其书大旨。《四库全书》本。此书大略抄自高氏《周易孔义》而小有删改。全书阐释《易》旨,兼取朱熹、陆九渊之学,以“学《易》以检心”为主。《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诠解《易》义,每条不过数言。《自序》云:‘其知易知其能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查看详情>>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左传》以不名为未同盟,而高氏则引程颐说,以不名为史阙文。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即《穀梁》所谓“桓无王”,后世诸儒多于此发义,而高氏则云“阙疑”。其书名曰“孔义”,即在于明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臆说。其释文虽不出前人窠臼,但简要明白。如隐元年春王正月,先儒释此多破碎繁芜,往往动辄数百上千言,而高氏只云“春,周王之春也;称王正月,大一统也,夏时之十一月也;不书即位,摄也。”杂采《左传》、《公羊》之说而不取《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其间亦无考证。清俞汝言撰《春秋平义》多采此书之说。现存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查看详情>>
诗文集。 明高攀龙(1562—1626)撰。十三卷。攀龙初字云从,后改存之,别号景逸,江苏无锡人。万历进士,累官至左都御史。因揭阉党崔呈秀等罪状,为阉党所恨,旋被罗织罪名,度不免,投池死。卒谥忠宪。曾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一代大儒。有《周易易简》,《正蒙释》等。此集为其门人陈龙正于崇祯五年(1632)编辑成书。三十万字。有陈龙正等人序二,小序十二则,乃各卷编辑说明。此集收诗一百四十六首,讲义五十四章。卷末有墓志铭、行状、年谱等。攀龙出赵南星之门,其学兼取朱陆两家之长,文章平易流畅,格调清遒。如《南京光禄寺少卿泾阳顾先生行状》、《祭顾泾阳先生》等,皆文畅情深,亲切感人,《武林游记》等则借景抒情,颇具功力。其诗朴素自然,文字简练,恬淡中别有寄托,颇有陶渊明风格。沈德潜称其“无心学陶,天趣自会。”《夏日闲居》有代表性。《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讲学之语类多切近笃实,阐发周密,诗意冲淡,文格清道。”有崇祯五年原刻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年(1921)刊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