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伊洛渊源录 [ 朱熹 ]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查看详情>>

续吴先贤赞 [ 刘凤 ]

十五卷。明刘凤(生卒不详)撰。刘凤,字子威,长洲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嘉靖二十三年 (1544)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续吴先贤赞》收明代吴地先贤,各为之作论赞。六卷以前不分门类,序中称“节义”以上不为题目,七卷以下分为节义、死事、孝友,儒林、文学、隐逸、艺事、道术、寄寓十类。该论赞与刘凤其他著述一样,文字晦涩,行文诘屈难懂,且前六卷与后卷,体例不一。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 [ 吴大廷 ]

清吴大廷编。二卷。光绪五年(1879)刊行。记道光四年(1824)迄光绪三年事,记述谱主读书、撰文及作宦等事。其中涉及安徽捻军、苗沛霖练军活动、福建盐政、船政及清廷操练海军等文字,颇有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象台首末 [ 胡知柔 ]

五卷。南宋胡知柔撰。记述其父梦昱被贬黜及平反始末。胡梦昱字季昭,号竹林愚隐,吉水(今属江西)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居大理评事。以论济王事忤旨,贬死象州 (今属广西)。理宗即位后平反,追赠员外郎。咸淳三年 (1267) 又追谥“刚简”。知柔于宝琇四年(1256)编撰此书,内容包括奏书、遗文、谥议、诸家赠答题跋之作以及弹文等,并有《附录》,介绍梦昱生平事迹。其编次颇无秩序。《四库全书》以胡知柔耿直之士,而《宋史》无传,故予著录。此外,《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 第十集,《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有《象台首末》五卷,《附录》一卷本。 查看详情>>

襄阳耆旧记 [ 习凿齿 ]

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从《隋志》。”愚案《续汉·郡国志注》,蔡阳有松子亭,下有神陂,引《襄阳耆旧传》;《文选·南都赋注》同引之,则称《耆旧记》。 查看详情>>

吴郡二科志 [ 阎起山 ]

书分《文学》、《狂简》为二科。所载自杨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录一二事,不为全传。盖一时互相标榜之书。其纪徐祯卿方登贤书,於文徵仲尚称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则犹弘治中所作也。 查看详情>>

吴耿尚孔四王全传 [ 佚名 ]

本书(一册五○面三○、○○○字)不分卷,不着撰人。据「纪载汇编」本,题签署「吴耿尚孔四王全传」,书口则为「吴耿尚孔四王合传」;著述清平西王吴三桂(并及其孙世蕃)、靖南王耿仲明(并及其子继茂、孙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及其子之信、之孝等)及定南王孔有德(并及其女四贞、婿孙延龄)四传为一书,因称「合传」 。各传初记诸人降清经过,终详诸人或其裔戚掀起或响应三藩之变始末。书末,今再就「纪载汇编」录附文献三种:一为计六奇「金坛献案」,二为章学诚「戴重事录」,三为不着撰人「董心葵事记」。计六奇撰有「明季北略」与「南略」,分见第一四八种「明季南略」及第二七五种「明季北略」篇。所撰「金坛狱案」,叙南明永历十三年郑成功攻取南京失败后金坛(镇江属邑)人士王重、段冠、袁大受等「通海」之狱;是役被斩者四十八人、绞者一人、流徙十四人:共六十三人。章学诚,字实斋;清仓稽人,乾隆进士。邃史学,以纂修方志重于时。尝修「和州府志」,为戴重作传。 查看详情>>

魏郑公谏续录 [ 翟思忠 ]

二卷。原书不具撰者姓名,《四库提要》考订其为元翟思忠所作。翟思忠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史称魏徵前后进谏二百余事,然王方庆《魏郑公谏录》仅得130条。本书摭拾众说,以补王录之不足。其中间有与史传异同,且有实非谏诤之事而记录者。《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出,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清芬堂丛书》(史部)本。此外,《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又有《魏郑公谏续录》一卷本。 查看详情>>

宋名臣言行录 [ 朱熹 ]

传记。凡5集。前集10卷,录太祖朝至英宗朝55人,单称《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14卷,录神宗朝至徽宗朝42人,单称《三朝名臣言行录》,南宋朱熹编。二书也合称《八朝名臣言行录》、《皇朝名臣言行录》、《朱子名臣言行录》等。书成于孝宗乾道八年(1172)。宋刊本今存,《四部丛刊初编》据以影印;近年收入《朱子全书》本者则进行了标校整理。续集8卷,录北宋末26人,单称《名臣言行续录》(一名《皇朝名臣言行续录》);别集26卷,录高宗至宁宗时65人,单称《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一名《四朝名臣言行录》);外集17卷,录南宋理学人物38人,单称《宋名臣言行录外集》(一名《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南宋李幼武编。书约成于理宗时。5集宋时即有合刊本,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唯卷数作72,与今本不同。又日本曾藏一元刊残本,作79卷。明时有多种刊本,或分刊,或合刻。清《四库全书》据明张鳌山合刊本著录;道光间洪莹又据宋本重刊,皆为5集75卷。此外尚有《西京清麓丛书》等本。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称,曾见一题为《四朝名臣言行录》之宋刊残本,与传世幼武所编者相较,次第大异,且更为详备。或疑传世本已经后人删削、重编。朱熹序称其观历朝名臣言行“多有补于世教者”,故“掇取其要,聚为此录”。其取材多本于文集、碑传、行状、遗事、语录、笔记、杂史等。每事均各提行,末注出处,并附有关资料。幼武补编者亦沿之。因其所据之书后世或有亡佚残阙者,故于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均有重要资料价值。由朱熹创立的“言行录”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列传史体裁而为人们所接受。 查看详情>>

史传三编 [ 朱轼 ]

《史传三编》是清人朱轼和蔡世远主持编纂的《历代名儒传》、《历代名臣传》和《历代循吏传》的合称。成书于雍正七年(1729)。这部书辑录了自汉至元名儒8人、名臣22人、循吏119人,有传有论。这部书的问世和传世,为研究中国历史人物和中国历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成于雍正六年(1728)。时《明史》尚未成书,故所录至元而止。 《名儒传》由李清植撰,上起田何、伏生、申公诸人,中及董仲舒,韩愈渚人,于宋则胡瑗、孙复诸人,共八十九人。《名臣传》由张江等撰,所列凡一百八十人,续编又三十九人。《循吏传》由张福昶撰,所列一百二十一人。全书由朱轼裁定, 蔡世远参加商榷。 前有朱,蔡总序二篇,又三编各有专序。以阐扬理学为宗旨,颇欠赅备。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