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从它的文体类似赋,以及文中提到的南山、汉水、江水这些情况来考察,大约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著作。全书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即是第一篇的解释),没有书名与篇目,共计为5200字。主要写的是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当是出于抄录者的爱好,只抄录了这部书的相骨部分。例如第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勿相其余。”又例如第三篇解释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鬐(脊)。”这说明了作者的相马,不仅注意眼睛,而且还注意到头、肩、耳、盹、膺、鬐、脊等等部位。这部书,将良马分成一般良马,国马(或称“国保”即“国宝”)和天下马(或称“天下保”,即“天下宝”)三等。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说的相马有“四马”和“天下之马”之别,是一致的。第一篇还讲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说明作者所论述的是以伯乐的相马理论为基础的。还说“吾请言其解”,说明作者的意图,是要进一步阐述伯乐的相马法。第二篇在详细叙述马目的相法之后,根据相马法中的一些话,引出了十五个连贯的答问。例如说:“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例如说:“能为变者良也,能变而不良者何也?”这又说明作者针对原来相马法上的结论,而提出的疑问,以便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在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的盈满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还把马的驱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归因于“起居”(生活条件)是否相宜和“通利”(消化代谢)是否正常。这部著作中,有许多术语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仅就上述我们已经理解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的相马术已相当的细密了。 查看详情>>
宋代李浮丘撰。该经为一篇文章,运用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术谈鹤,其中指出:“鹤之上相,瘦头朱顶,露眼,黑睛,高鼻,短啄,䯓颊,耳,长颈,竦身,鸾膺,凤翼,雀舌,龟背,鳖腹,轩前,垂后,高颈,麄节,洪髀,纤指;此相之备者也。鸣则闻于天,飞则一举千里。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中律;复十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或纯黑,泥水不能污;复百六十年,雌雄相视而孕; 一千六百年,饮而不食,胎化产,鸾凤同为群;圣人在位,则与凤凰翔于甸。”文末有王安石熙宁十年正月一日附记:“此文李浮丘伯授王子晋。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淮南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代。” 查看详情>>
丹嘴学诗歌之句。听山边之百舌每一见怀春闻树上之鹧鸪如度曲然而雄风孰识不欲争长雌节甘谁知斗勇盖黄莺巧啭,金衣搞乐府之音,鹦鹉能言,若夫玉铛金距陈王庹东道之鸡华羽翠英,蔡子赋洪波之鸭。纵能御敌,已无巧语娱人,即会挑兵,自少娇音入耳。惟兹画眉者,身小如莺,不名令郎,眉横似黛,窃比佳人。 查看详情>>
三卷。闰集 一卷。清胡世安撰。是书前有作者万历戊午(1618)年间自序一篇,是胡氏未中进士之前所作。因为杨慎《异鱼图赞》还有很多缺漏,胡氏广采遗说,编成此书。卷上、卷中,共补鱼类一百五十四种,有赞五十七首。卷下,补海错类三十八种,有赞二十八首。《闰集》,记载摩竭大鱼以下三十多种异鱼,并各为之赞。胡氏之子璞及其门人雷琯等人共加笺释。是书目录与内容多不相应,前后相互抵触,赞文也往往缺佚,怀疑是当时没有修改完的本子。胡氏之本,仿效杨慎《异鱼图赞》体例,而源出于郭璞。引经据典,采集广博,文字雅驯。胡氏之书、杨氏之书,相辅相成,鱼类、海错品目基本具备。现存《函海》本、别本《函海》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四卷。明杨慎撰。是书前有嘉靖甲辰 (1544) 年自序一篇,作者称《西州画史录》、《南朝异鱼图》,将补绘之。又称,自己读过这两本书,发现书中所载异鱼之名,杂乱谬误,文字也不雅驯,于是就比照万震、沈怀远的异物志,效仿郭璞、张骏之的赞体,记述原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的重新改写,异鱼形态已现,完全可以代替绘画。书前三卷为鱼图,记载异鱼八十七种,有赞八十六首。第四卷,记载螺、贝、蜃、蚶、海错等海物三十五种,有赞三十四首。文字颇典雅,但不过只是诠释名义,对所记异鱼也只形容一下概貌,根本达不到作者自诩可以代图的效果。书中所提出的万震《南州异物志》一卷、沈怀远《南越志》五卷,仅见于《唐志》,《宋志》已不著录,作者恐未见其书,其说也恐怕出于依托。现存《函海》本、《秘笈》本、《艺海珠尘》本、明范汝梓刊本、《纷欣阁丛书》本、别本 《函海》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牛体鉴别学专著。《汉书·艺文志·形法类》中载有汉代《相六畜三十八卷》,其中有相牛经,但已全佚。《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载有《宁戚相牛经》二卷,《高堂隆相牛经》二卷,《王良相牛经》二卷。王良是西周时人,宁戚是春秋时人,高堂隆是汉代人。《旧唐书·经籍志》载《宁戚相牛经》是一卷,以上诸书均佚。《说郛》中收有《宁戚相牛经》,其内容与《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篇中的相牛的内容相同,显系摘录于《齐民要术》。清代黄绣谷在《相牛心镜要览》中指出“古之相牛经在晋代已亡佚”。 查看详情>>
西汉朱仲撰(或题汉严助撰,实误)。为中国公元前二世纪初研究贝类的作品。原书已佚,今本全文三百余字,记载贝类动物十二种,多为药用。如紫贝“愈疾”、朱贝“明目”、绶贝“消气”。收入《说郛》、《五朝小说大观》、《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 查看详情>>
清人黄汉仿昔人《虎荟》、《蟹谱》、《蟋蟀经》之例,广为搜辑,博采散见于各种书籍中关于猫的记载而加上颇有见地的按语撰成此书。全书2卷,分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条分缕析,典故诗文各以类从,可读性很强,当时即有“妙趣横生,无义不备,其传必矣”(张应庚《序》)之誉。此书可以使人增广见识,如卷首先释“猫”字:“鼠害苗而猫捕之,故字从苗。《埤雅》猫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本草纲目》”但纵观全书,编者之意,决不仅在于此。如:“前朝大内猫狗皆有官名食俸。中贵养者,常呼猫为老爷。宋牧仲《筠廊偶笔》明万历时,御前最重猫,其为上所怜爱及后妃各宫所蓄者,加至管事职衔。《野获编》”矛头所向,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书中最后一则是:“汉按:近传一官,惟耽曲蘖,不视事,人皆呼为醉猫。或以为诘,则曰:‘我尚廉,无患也。’殊不知权已旁落,下人窃弄威福,其害尤甚于自作孽也。自古故重廉明,若昏而不明,虽廉何补!”作者在这里完全是借题发挥,借此讽刺那些自诩廉洁却纵下作恶的达官显贵。由此看来,该书不只是务于博雅,使人知猫之大有功于世,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堪称一部奇书。 查看详情>>
童华著。华字心朴,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曾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办理屯田与军运。河西郡军需官杭州人杨载揆善驯养骆驼,作者就教于杨及当地牧民,著成比书。约成书于雍正十年(1732)。其内容为相驼之法, 牧养知识和治驼之方。有清雍正刻本,又收入《童氏杂著五种》。 查看详情>>
《猫乘》是现存的最早系统记载中国猫文化史的著作,作者王初桐是清朝极具才华和传奇故事的文人。《猫乘》卷首有篇“小引”,这篇序言作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作者是一位名叫巏[quán]堥[máo]山人的人,全书有八卷,卷一字说,名号,呼唤,孕育,形体;卷二猫事;卷三畜养,调治,瘗埋,迎祭;卷四捕,不捕,相处,相哺,义报,言,化,鬼,精,怪,仙;卷五种类;卷六杂缀图画;卷七文;卷八诗,词,句。静心读之,令人惊叹内容的丰富多彩,谈古论今,洋洋洒洒。序言中说:“猫之见于经史者寥寥数事而已,其馀则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指授抄胥采录,积久成帙。取而治之,削繁去冗,分门析类,厘为八卷,名曰《猫乘》」作者认为,在古代经典史籍中很少有关于猫的记载,更多的文献出自诸子百家和诗文杂著中。虽然猫事无关多么高深的道理,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猫的喜爱和对它的研究,所以,作者指导抄写的胥吏,从古籍中采集、整理,删繁去冗,分门汇辑成《猫乘》一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