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清费伯雄撰。四卷。伯雄有《医醇賸义》已著录。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方剂次序,逐一评论,删去各方主治与注文而成。对选用不当之方提出看法。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执简驭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 查看详情>>
方书。明丁凤撰。十卷。凤字文瑞,又字竹溪,金陵 (今江苏南京) 人。世代为医,幼承家训,医术日精,名著金陵。将家中数世遗编,参以古方,并经临床运用体验,汇辑成帙,全书约二十万字。成书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取“医者意,意者宜也”之意,故名。卷一为六气并十二经见证。有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燥病、火病等内容。卷二分伤寒、湿热、瘟疫、天行大头病四类。卷三分内伤、泄泻等十一类。卷四分中气、痰饮等十五类。卷五分头痛、眩晕等十三类。卷六分眼目、咽喉等六类,为五官科疾病。卷七分妇人、胎前、产后、崩漏、带下五类。卷八为儿科诸症。卷九为痘疹。卷十为外科病症。全书包括临床各科病症,共载方约二千首。每门均列病源、形证、治法、治方等项。引《内经》及历代名医之论,以阐发病证机理,详细分辨形证及治疗方法,分析透彻,清晰明了,对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及临症用方,均有参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三年刊本,万历四十六年 (1618) 重刊本。 查看详情>>
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约五千字。书中载有半夏秫米汤、防己地黄汤、风引汤、神效散等百七十一首方剂。包括内、妇、儿等科病证所用之方。每方均编以七言歌诀,述组成、主治、证治机理。歌诀音韵协调,利于习诵,可供初学中医者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查看详情>>
《药征》为东人东洞吉益著作之一。征药五十三品,伟业未竟,人遽云亡。弟子村井续征十品,附录七十二品,辨古之妄,释今之惑,定正考核,十易寒暑,盖亦煞费苦心矣!按:东洞为彼邦复古派之有力分子,学问渊博,著述等身,从游者数百人。村井尤能传其衣钵,治旧疴,起废疾,名振西海。尝谓及门曰:仲景氏方法者,疾医之道也。苟不经圣人制作之手,安能有如此方法乎哉? 查看详情>>
《药征》,三卷,日本吉益为则撰,成书于日本明和八年(1771)。本书是吉益氏毕生研究《伤寒论》用药规律的一部著作。收药53种。每药先标明效用,后设考证、互考、辨误、品考四项。“考证”项选录《伤寒论》方证,作为药物效用依据;“互考”项辨别方证伪误;“辨误”项反映著者有别于其他本草著作之观点;“品考”项简述药物产地及品质优劣、真伪等。书中对药物功效认定,以《伤寒论》条文含义和著者实践经验为依据。 查看详情>>
通俗医方书。清鲍相璈编撰。初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随后出现四个系统版本,分别为8卷、16卷、18卷 (选本)、24卷。内容相同,均分104个类目,含内、外、妇、儿、五官、急救、杂治等科疾病单方。作者有感于“医有时而难逢,药有时而昂贵,富者固无虑此,贫者时有束手之忧”。故自幼广求,不遗余力,于古今载籍所见或戚友传闻所得单方皆予收集,选择其中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之方,编成是集,以求存是病即有是方,有是方即有是药,虽穷乡僻壤马足船唇之地亦可仓促立办,顷刻奏功。因本书具有家庭日常保健诊疗医书性质,通俗易懂,简单效验,深受社会大众欢迎,故自道光年间初刊,至民国时期,国内外共翻刻刊印50多次,为刻本较多、印数较大、影响较广的古代医方书之一。清同治三年 (1864) 又出现了张绍棠增补的本子,卷数不一,版本繁多,翻刻也有50多次。 查看详情>>
方书。南宋杨倓撰。二十卷。倓字子靖,崞(今山西原平)人。官签书枢密院事,昭庆军节度使。兼通医学。将家中所藏医方及古方验证有效者,按病证分别门类,编成此书,初刊于淳熙五年(1178)。卷一至卷二,诸风,包括中风、癫痫、头面风等方; 卷三,伤寒、中暑、疟疾、积热方; 卷四,风湿、脚气、秘涩方; 卷五,一切气、积聚、心腹痛方; 卷六,脾胃方; 卷七,泄泻、痢疾、泄痢方; 卷八,痰饮、咳嗽方; 卷九,补益、痼冷方; 卷十,虚劳、心气、消渴、水气蛊胀、小肠疝气方;卷十一,眼目、咽喉、口齿方; 卷十二,疮肿方。卷十三,肠风痔漏方; 卷十四,折伤、丹药方; 卷十五、十六,妇人方; 卷十七至卷十九,小儿方,有急慢惊风、诸疳等十三类病证方; 卷二十,杂方、汤方。凡四十九类,载方一千一百一十一首。所选多属宋以前医方,有较少见者。内容丰富,纲目清晰,便于应用。对研究宋以前用方及临床参考均有价值。有元种德堂刊本,日本松枝元亮辑安永六年(1777) 活字印本。 查看详情>>
十五卷。金刘完素撰。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经类著作。此书约成于大定十二年 (1172)。刘氏此书为对病处方之法,乃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分门别类,较为详实。首二卷为诸证门,刘氏将《素问》中所述煎厥、 薄厥、飧泄、䐜胀、诸痹、心疝等六十一种杂病,对照原文,逐条分析其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制定处方,共整理为六十九方。卷三至卷十五,分别载诸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劳、燥、泄痢、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痢、眼目、小儿、杂病共十七门,载方二百九十二首。全书共载方三百六十一首。每门各有总论,以《素问》为理论根据,阐发运气之理,对证、治、方、药进行论述,补充了 《素问》所记病候缺乏药方之不足,反映了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为主的治疗大法,对研究《素问》、提高内科杂病的辨证施治水平有重要价值。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金陵吴氏重刻本、《刘河间伤寒三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又名《外治寿世方初编》。方书。清邹存淦撰。四卷。存淦字俪笙,海宁(今属浙江)人。作者认为年老体衰,幼年体嫩,皆不易服药;痘瘄、产科生死攸关,惟外治较为稳妥。故广收博采各科外治法之名方,仿吴师机《理瀹骈文》体例,编辑成帙。全书约八万字。成书于光绪三年(1877)。卷一,以病症分类。包括伤寒、感冒、中风等二十六门。卷二至卷三,以部位分类,自头至足共分三十六门,其中含有淋症、遗泻、疮痈、诸伤等病症。卷四,分妇科、儿科、痘瘄、急救、杂症、余录六门。凡六十八门,载方约二千三百余首,包括临床各科外治法的治疗方药,而以外科病症居多。分类详细,治法稳妥实用,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三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医学方书。又名 《外台秘要方》40卷。唐·王焘辑成于752年。王焘历经十个寒暑,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取《魏志》“兰台”(即宫内藏书处)为“外台”之谓(一说因出守于外),命名为《外台秘要》,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剂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病;卷33~34为妇人病;卷35~36为小儿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医方六千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为我国详注引文出处、卷第最早之文献。全书分一千一百零四门,包括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伤寒、天行、温病、灸法等方面的内容。治疗方法涉及到药物的内治、外治、人工急救以及对疾患的护理等。每门先论病因病机,后列方药。其论述多取自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并详细注明所出卷数。对传染性疾病如伤寒、疟疾等论述尤为精当。本书引用大量唐代前及唐代的医学文献资料,并一一注明出处。某些后世已佚的方书如《小品方》等内容,在该书中均有记载。在整理保存古医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