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唐窦臮(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臮,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人。曾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窦臮“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学究天人,才通诂训”,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十余万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天宝年间所献的《大同赋》、《三殿蹴鞠赋》,晚年又著《述书赋》,且尝书唐茅山三洞景照法师韦公碑。《述书赋》共分上、下两卷,凡七千六百四十言。其上卷所述自上古至南北朝间之书体流变及能书之人;下卷则述自唐代高祖、太宗、武后、睿宗至唐明皇以下,终止于其兄窦蒙及刘秦之妹。是书约成于天宝中,首尾共历十三代,凡一百九十八人。篇末系以徐僧权等八人署证,有太平公主等十一家印记,征求有宝玩之人韦述等二十六人,有利通贸易类人穆韦等八人。《述书赋》品题叙述,皆极精核,注文尤其典雅,要言不支。其“印记”一章,兼将画印模于句下,以至成为朱存理《铁纲珊瑚》、张丑《清河书画舫》之真迹之祖。故张彦远《法书要录》称赞窦臮作《述书赋》“精审旨要,详辨秘议”。历史上一度怀疑《述书赋》为窦臮之兄窦蒙所著,但考证书中如“家兄蒙,字子全,司议郎安南都护”句,又似窦臮自注自书,但单文孤证,仍存旧论。《述书赋》详于古今书人,与孙过庭旨在阐释书学门径之《书谱》相得益彰,并驾书坛,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一部重要书史著作。有《法书要录》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嘉靖乙酉刊本等。 查看详情>>
十二卷。续题跋记十二卷。明郁逢庆撰。郁逢庆,字叔遇,别号水西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此书共有前后两集,前集末有自识说:所见法书名画,积成卷帙,时崇祯七年冬。按崇祯七年是公元1634年,这是前集成书时间。后集未曾指出成书时间。此书内容是郁逢庆所见书画而录的题跋。因此书是随见随录,并不分类,时代与作者也无次序,所以也无法分清其体例特点。书中所录也有一些错误。如赵孟坚所藏定武《兰亭》本“天圣丙寅”一条、“范仲淹”“王尧臣”“米黻”“刘泾”四条的年月日位置,皆与海宁陈氏《渤海藏真帖》所刻楚摹本相同。本来赵孟坚定武《兰亭》本就有范仲淹题,褚模本也有赵孟坚印。由于传写错误,使两本题跋混为一种。又如五字损本文征明题跋,既载于前集第十卷,作“嘉靖九年八月二日”,下注云“详见续集”。但续集第二卷载此跋则作“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又七日”。这样同一帖,同一跋而年月日截然不同。还有,前集中高克恭仿米芾《青绿云山》也注“详见续集”,但前集中高克恭名款及“至正戊子吴镇题”一段,续集中反而没有。另外沈周《竹居卷》也说详于续集,但前集中原有徐有贞、文林、吴宽、钱仁夫、秦巘诸人之题诗,与前集所载次序也颠倒。诸如此类,前后多相矛盾。至于前后体例上,如宋高宗画册、梁楷画石、王羲之书扇等皆有水西道人题记,亦即由郁逢庆所藏,但第一至第四卷,每卷尾皆有“崇祯甲戌冬日收藏”题记,核其年月,亦即郁逢庆所自识。总之此书错误芜乱之处不少,但由于其收辑繁富,多可为后世人互资参考。所以仍为《四库全书》著录,此书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振绮堂抄本、余家有抄本、八千卷楼有精抄本、宣统三年(1911)顺德邓氏风雨楼铅印本。 查看详情>>
三卷。续三卷。杂著。明代孙鑛撰。矿,字文融,号月峰,谥文简,余姚(今浙江)人。万历(1574年)会试第一,累进兵部侍郎,右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是书名为书画跋跋,因先有王世贞书画跋的著作,矿又跋其所跋,故称“跋跋”。体例如同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所列墨迹、碑刻、画各一卷一样,在其跋跋中匡正王氏书中之失不少。孙在跋跋中,墨迹一卷所列自《钟太傅荐季直表》、《右军三帖》等名家大作110条。如“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 《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又如在柳公权的《柳诚悬书兰亭诗文》一件跋跋中跋曰:“诚悬书深,此诗文率尔摘录,若不甚留意,而天趣溢出……绝仗铁腕,败笔误笔处乃愈妙。可见,作字贵在无意,涉意则拘,以求点画外之寡矣。”“惟间有丑怪处,去恶道不远,玩者亦玩其趣可耳。若效之,恐遂成恶札。”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求工于一笔,乃至更求其势,其精、其趣、其韵,以至其法等多有所见。在跋跋中对用笔、穷势、墨彩有众多辨伪和评论,实为书法艺术批评与欣赏的一部重要学术资料之作。该书从成书后仅有抄本,至清乾隆庚申年才有刊行。有清乾隆庚申居业堂原刻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卞永誉编著。六十卷。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自序。永誉(1645~1712),字令之,号仙客。属汉军镶红旗。康熙中,由福建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好书画、善赏鉴。朱彝尊论画诗中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之句。两中丞,即卞永誉与宋荦。此书辑录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永誉所耳闻目见者。包括清以前法书、名画,分为书考、画考,各三十卷。书考在前,画考在后,而画考先成。前有宋荦、钱曾序及自序。首列凡例。画考、书考,记载作品的款识、题跋,有时分列正文和外录,或注明纸绢、尺寸、印记等。两考之前,有《论画》、《书评》、《书旨》,多采录前人之说。此书体例先总后分,先纲后目,纲举目张,先本文而后题跋,先本卷题跋而后引据他书。搜采既博,类列亦有序,可谓集书画著录之大成,尽鉴赏之能事。此书不足之处即有舛误之处,但仍不失为考据精备之籍。可与《江村销录》并名于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登载既繁,引证又富,足资谈艺家检阅者,无过此编,固不以一、二小疵,累其全体之宏博焉。”有康熙间卞氏仿宋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年(1921)鉴古书社影印本。 查看详情>>
中国书画著录书。四十四卷,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命张照、梁诗正等奉敕编撰。成书于次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共四十册,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仁宗颙琰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二十八涵,一百十二册,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内府所藏书画可谓尽于此,并多为民间未睹之珍品。依贮藏之所,详加别白,荟萃成篇。卷一至卷九贮乾清宫,卷十至十八贮养心殿,卷十九贮三希堂,卷二十至二十七卷贮重华宫,卷二十八至四十贮御书房,卷四十一贮学诗堂,卷四十二贮画禅室,卷四十三贮长春书屋、随安室、攸芋斋,卷四十四贮翠云馆、漱芳斋、静怡轩、三友斋。卷内各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每类又分上等、次等。上等著录纸绢、尺寸、款识、印记、题咏、跋尾,一一详列,悉志无遗;次等甚简。这部巨著,一改自古以来,书画著录依据旧文粗陈名目之陋习,所录均为秘藏精华,且按方幅稽核详明,逐项予以载录。既精于鉴赏,又不囿于所闻,既长于搜罗,又不短于识别,堪称“艺林之鸿宝”。编前有乾隆九年二月初十日上谕,继选凡例及总目。初编、续编,则专录乾隆内府所藏有关佛道经典的书画。1918年涵芬楼曾出版初、续二编石印本,三编仅有目,无著录。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三编著录影印本,并附索引。此书与《秘殿珠林》为姊妹编,一般书画人《石渠宝笈》,道释书画入《秘殿珠林》。 查看详情>>
四十八卷。明汪砢玉(生平详见《古今鹾略》) 撰。此书成于崇祯十六年 (1643)。此书分“法书题跋”与“名画题跋”各二十四卷。录汪砢玉自藏、目见和抄集的书画题识、题跋,以及收藏家的收藏目录。其间也有一些汪砢玉自撰的跋语,语说。书中搜集的名迹也很多。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曾说,汪砢玉留心著述,所辑《珊瑚网》一编,与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并驾而行。按张丑从其高祖以下,四世鉴藏。汪砢玉之父汪爱荆与嘉兴鉴赏名家项元汴交好,筑“凝霞阁”以贮书画,收藏之富,甲于一时。可见汪砢玉与张丑之凭借大体相同。所以二人皆能搜罗荟萃,各成名著。二人之书相比,张丑的两本前后编次、年月皆不甚明确。汪砢玉此书则前列题跋,后附论说,较之张丑之书可谓纲目有致。但书中所载法书、多有目睹耳闻,据以著录,不都是汪砢玉所藏,而都一例载录,不曾注明,未免难于区别。中间所载原迹,或全文、或摘录,也没有标出。此书中其它方面亦有失于精审之处,如说唐刻《定武兰亭》有二石,焦山《瘗鹤铭》有三石,则见其真伪不辨。又以李邕书《云摩将军李思训碑》误为李邕《李思训碑》,以宋人所刻《临江帖》误为唐拓,则失其考据。但总观其书,瑕不掩瑜,其于宋、元诸家铭心绝品,以录极详,可见收藏之富,罕有其比。后来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考》、厉鹗 《南宋院画录》,皆借此书而成。另外此书于书跋之后有 “书旨”“书品”,画跋之后有“画继”“画评”,皆杂录旧闻,难免挂一漏万。此书主要版本有:《适园丛书》本、路有抄本、振绮堂有抄本、知不足斋抄本,八千卷楼抄本、《美术丛书》本等。 查看详情>>
八卷。明代朱存理撰。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存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学问,人有异书,必从访求,以必得为志。所纂集凡数百卷。既老不厌。坐贫无以自资,其书旋亦散去。又据《江南通志》记载:“元季明初,中吴南园何氏、笠泽虞氏、庐山陈氏书籍金石之富,甲于海内。继其后者,存理其尤也。”此书悉载朱存理所见字画题跋,其卷中诗文世所罕睹者,亦皆有附录。前有文征明、文嘉、王稚登、王腾程四人名氏,可见出于四家收藏者为多。此四人皆是鉴赏名家,故所藏者并多名迹。存理又工于考证,凡所题品,具有根据,与真赝糅杂者不同。但其书从无刊本,转相传写,伪脱颇多。此书主要版本有雍正六年 (1728) 年氏刊本、《适园丛书》本等。 查看详情>>
四卷。书论。明代杨慎撰。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文学家。11岁能诗,受业于李东阳门下,以博学名于世。正德年间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曾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后被谪戍云南,颇多感愤,卒谥文宪。一生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著作丰富,有杂著百余种行世。究心书学,醉墨淋漓。是书颇抑颜真卿、米芾,推崇赵孟頫,谓赵得晋人法而为右军后一人而已。全书皆论书之语,或采前人之说,或抒己见。如:“书法惟风韵难及。唐人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生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真务简而便。’此四诀者,可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矣。”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隶如冬,八分、行、草,岁之余闰也”等等。 查看详情>>
四百零六卷,续编十二卷。清倪涛撰。倪涛平生笃志好学,年过百岁犹著收不辍。因家贫不能得人缮写,便自己与妻女抄录。书成后不曾付梓,《四库全书》收此书即依其手稿著录刊行。书共分六集,一为“金器款识”,二为“刻石文字”,三为“法帖论述”,四为“古今书体”,五为“历朝书论”,六为“历朝书谱”。此书搜集极广,凡六书之异同、八法之变化,及刊刻墨迹之源流得失,凡以往典籍所具者,无不辑之。其原则是只录前人成说,而不以己意参入,即使彼有异论及舛互不合者,也两存其说,以待后之抉择。考自古论书著作,唐代以前者,只有张彦远《法书要录》为详。唐以后论书之著,没有比此书更详尽赅备者。虽然采择收录不尽纯,体例也不尽完善,但其排比贯串,上下两千余年,洪细俱备,实为书学之总汇。惜此书未列目次,翻检甚为不便。其稿本后归潘红茶家,八千卷楼有抄本,不全。原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有旧抄本,残存一百三十四卷。 查看详情>>
又名《米海岳书史》。一卷。史传。宋代米芾撰。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称襄阳居士,襄阳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礼部员外郎,知淮南军。书画家,能诗文,精鉴裁。徽宗召为书画家博士。世称“米南宫。”书法行、草得力于王献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是书记其目见法书,详载藏家、纸本、印章、跋尾诸要项,又旁及佚闻故事。上卷记晋唐人墨迹,下卷记唐人墨迹摹本刻石,兼述装褙印章等事。其考订真伪有“辨别精微,不爽锱黍”之评。时有评论,亦自抒心得,不随声附和。所作评语,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者断之,按史发论,以指南识者,不点俗目。对书法名迹,一一考订真伪,叙其流传渊源,兼及逸闻轶事,读之觉有生气。如: “余临大令法帖一卷,在常州士人家。不知何人取作废帖装褙,以与沈括。一日,林希会章惇、张询及余于甘露寺净名斋,各出书画。至此帖,余大惊曰:‘此芾书也’。沈悖然曰:‘某家所收久矣,岂是君书?’芾笑曰:‘岂有变主不得认物耶。’”此书可谓品藻翰墨,辨别与研究古代书法名迹较早的重要资料。被视为“后世著录家之祖”。比《宝章待访录》晚出,故相同者载记较详。书法史上,用第一部明确以“史”命名的书论专著,表明作者已有自觉强烈的历史感。同时论书“史”以“平生目历”为据,亦迥别于以前此文字资料为据来阐述书史。传世主要版本有《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学汇编》本、《五氏书苑》本、《美术丛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