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

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①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迤逦时光昼永,气序清和。榴花院落,时闻求友之莺;细柳亭轩,乍见引雏之燕。在京七十二户诸正店,初卖煮酒,市井一新。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佳宾,觥酬②交作。是月茄瓠初出上市,东华门争先供进,一对可直③三五十千者。时果则御桃、李子、金杏、林檎④之类。

[注释]

①浴佛:佛教徒于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诞辰日举行浴礼,用水灌佛像,称为浴佛,也称灌佛。这种活动在汉代已有,《后汉书·陶谦传》云:“(笮融)大起浮屠寺……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唐代时浴佛活动更为流行。韩鄂岁华纪丽》卷二“四月八日·浴释迦”一节的注文中引录《荆楚岁时记》云:“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北宋时浴佛亦流行。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云:“(四月)八日,诸经说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为多。《宿愿果报经》云:‘我佛世尊生是此日,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南方多用此日,北人专用腊八”②酬:原本作“酧”,即“酬”的俗字。③直:同“值”。④林檎:即沙果。见卷之二“饮食果子”一节注④。

[译文]

四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京城里的十大禅院都要举行浴佛斋会。人们将煎香药的糖水互相赠送,这种糖水名叫“浴佛水”。白天的时光逐渐延长了,天气清明温和。开满石榴花的院落,不时传来求偶的莺歌;细柳涤荡的亭轩之中,忽而会见到引雏的燕喃。京城里的七十二家正规酒店,开始出售新鲜的青梅煮酒,整个市井焕然一新。只有城南的清风楼,最适宜夏天在此饮酒。刚品尝了新鲜的青杏,又送来了刚采下的樱桃,时而遇到宾朋好友,正好举杯互敬、开怀畅饮。这个月,茄子和瓠子等新鲜蔬菜也开始上市,在东华门的集市,菜农争先把新菜供应到宫中,一对茄子或瓠子可值三五十千钱。时鲜水果则有御桃、李子、金杏、沙果等。

端午

端午节物:百索①、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②,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薄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③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注释]

①百索:古代端午节风俗,用各种丝线编制的索状饰物挂在门上,遏阻邪气入侵。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引《续汉书》云:“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即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又以彩丝结纽而成者,为百索纽,以作服者名五丝云。”②茸切:即切成细丝。指上面罗列的紫苏、菖蒲、木瓜等。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云:“都人以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皆切如丝,入盐曝干,谓之百草头。或以糖蜜渍之,纳梅皮中,以为酿梅。皆端午果子也。”③艾人:用艾草扎成的小人儿,端午节挂在门前驱邪。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云:“古端午词云:‘门儿高挂艾人儿……今朝正及时。’”

[译文]

端午节需备办的应节物品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等都要切成细末,用香药拌和在一起,再用梅红色的匣子盛着。从五月初一日到端午节的前一天,街上有卖桃、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东西的。在端午节当天,各家都将这些东西摆在门前,和粽子、五色水团、茶酒等一起作为贡品,供奉神灵。还要在门上钉上用艾草扎成的小人儿。士大夫和普通百姓们互相设宴招待,共度佳节。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

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①生日,多有献送,无盛如此。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②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③与书艺局④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⑤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⑥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⑦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⑧、乔筋骨、乔相朴、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⑨、装鬼、砑鼓⑩、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木,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危险骇人。至夕而罢。

[注释]

①崔府君:宋代民间所敬之神。高承《事物纪原》卷七云:“(祠)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本庙在磁州。淳化中民于此置庙,至道二年,晋国公主石氏祈有应,以事闻,诏赐名护国。景祐二年七月,封护国显应公。”崔府君名未详,其庙其神在宋代颇为灵应。钱彩所著小说《说岳全传》第二十回“金营神鸟引真主,夹江泥马渡康王”,即写崔府君祠中的神显灵,让泥马现形驮康王渡江,逃生脱险。②灌口二郎:即传说中的二郎神,一般认为是秦朝修筑都江堰的李冰之子。朱熹《朱子语录》云:“蜀中灌口有二郎庙,当时是(秦)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的二儿子。”但朱熹未明言其名。《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小说中说二郎神是杨戬。元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写嘉州太守赵煜忠正爱民,死后被封为灌口二郎真君。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有《灌口二郎初显圣》,写二郎神是秦朝蜀太守李冰的二儿子李二郎。这里说北宋汴京城中的二郎庙,所指当是李冰次子。高承《事物纪原》卷七云:“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③后苑作:皇宫内苑里的作坊,是宫廷“内诸司”之一。见本书卷之一“内诸司”一节。④书艺局:即翰林书艺局,是宫廷“内诸司”之一。见本书卷之一“内诸司”一节。⑤太官局:即宫廷“内诸司”中六尚局之一的尚食局。见本书卷之一“内诸司”一节。⑥社火:古代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剧或杂耍。范成大《石湖集》卷二十三《上元记吴中节物》诗中有“颠狂社舞呈”一句,后有注云:“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⑦呈拽:即安排之意。见本书卷之六“元宵”一节注⑥。⑧合笙:即合生。见本书卷之五“京瓦伎艺”一节注。⑨倬刀:即掉刀。卷之五“京瓦伎艺”一节有“杂剧、掉刀、蛮牌”,卷之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有“掉刀”,可参照。⑩砑鼓:即“迓鼓”。“砑”为“迓”字之讹。迓鼓即民间的鼓舞。本来官府中有衙鼓,民间讹“衙”为“迓”,称为“迓鼓”。元代成为一种民间乐曲,也成为杂剧中的一个曲牌,称为“村里迓鼓”。张小山《幽居次韵》散曲云:“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见《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一“蟾宫曲”)清末俞樾《茶香室续钞》卷七有“村里迓鼓”一则考辨其事。京城所:即京城守具所。见本书卷之一“东都外城”一节注⑩。修内司:皇宫外诸司之一,掌管修缮事物。参见本书卷之一“外诸司”一节。

[译文]

六月初六日,城北崔府君生日,奉献供品的人非常多,没有比这更为繁盛的景象了。二十四日,城西灌口二郎神生日,也是最为繁盛热闹。二郎庙在万胜门外一里处,皇上亲赐庙名为“神保观”,二十三日,宫中派人前来奉献由宫廷的作坊和翰林书艺局等处制造的一些供游戏玩乐的物品,如球杖、弹弓、捕鸟用具、马鞍、辔头、马嚼子、铁木笼子等之类的物品,全都制作得非常精致,由乐队奏乐迎接宫中贡献的这些物品到庙中。在殿前搭建露台并设置乐棚,教坊司或军乐队演奏音乐,并穿插演出杂剧、舞蹈。太官局供应饮食,白天加上晚上一共有二十四份食物,各有一定的规格。到二十四日,五更天的时候人们都想争先烧头炉香,更有人为此在庙里住宿,半夜就起身只为争个第一。天亮后,各部门及各行业的百姓们来上供烧香的就更多了。各种杂剧和杂耍表演都在露台上进行,所献纳的供品,动辄成千上万。从早上就开始安排表演的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掉刀、装鬼、迓鼓、牌棒、道术等,样样皆有,就是到了天黑也表演不完。大殿前竖着两根幡竿,高几十丈,左边的是京城所竖的,右边的是修内司竖的,并分别由这两家进行管理,还有艺人在这两根高竿上进行各种精彩的节目表演。还有人在高竿顶端安一横木,并站在横木上,装神弄鬼,口吐烟火,特别危险且很吓人。表演到傍晚才结束。

是月巷陌杂卖

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干脯、莴苣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菉豆①、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碢儿②、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注释]

①菉豆:即绿豆。“菉”是“绿”的通假字。见卷之七“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注⑤。下节“七夕”中“菉豆”亦如此。②江豆碢儿:“碢”即“砣”字。“江豆碢儿”即“江豆砣”,也就是江豆糕。

[译文]

这个月的应时食品,无论是在街巷路口,还是桥头、门洞、集市和店铺,到处都是卖大小米水饭、炙肉、干脯、莴苣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的,而且都撑着青布伞,当街支起床凳,在上面堆垛着食品。卖冰雪冷饮的只有旧宋门外两家生意最为兴盛,他们都是用银质餐具盛装,此外还有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糕、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等食品。京城里的人最看重三伏天,因为六月当中没有其他时令节日了,人们往往在风亭水榭,或者峻宇高楼中,享受着冰盘冷饮,品尝着冰凉水中浸泡的甜瓜、鲜李等瓜果,斟酒传杯,面对窗外的水面,观赏着游鱼荷花,无论远近都能听到悠扬的笙歌,人们常常通宵之后才离去。

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①,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②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③、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④,奇巧面端,如捺香⑤方胜⑥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⑦。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注释]

①磨喝乐:宋元时的习俗,七夕供一土偶,取佛教中的一种神摩睺罗伽的名字,叫摩睺罗,也写作摩

罗、摩喉罗、摩侯罗、磨喝乐、魔合罗等。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一节云:“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元代有孟汉卿所撰杂剧《张鼎智勘魔合罗》。②直:同“值”。③(xīchì):水鸟名,形状与鸳鸯相似而身体较大,多为紫色,在水面上雌雄结对而游,或称为紫鸳鸯。④果食花样:古代风俗,用面加糖做成人形状的食品。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岁时杂记》云:“京师人以糖面为果食,如僧食。但至七夕,有为人物之形者,以相饷遗。”⑤捺香:一种香名,又名捺多、和罗。《宋书·范晔传》中有《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⑥方胜:两个菱形互相压角相叠而组成的图案或花样。用纸叠或者用彩线编织成这样的图案,都叫方胜。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中,红娘在《后庭花》一曲中唱道:“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这里写七夕习俗制作的方胜泛指各种方胜。⑦乞巧楼:古代风俗认为,七月七日夜晚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候,民间妇女在这天晚上穿针,称为乞巧。乞巧的习俗由来已久。南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夕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结于网上,则以为得。”(喜子即蜘蛛)妇女们进行乞巧活动时搭建的棚架,称为乞巧楼。

[译文]

七月初七晚,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城西梁门外的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里,全都是卖磨喝乐的。磨喝乐是一种泥塑的小佛像。大都是用雕刻的木料加以彩绘装饰,之后装在一个有栏杆的底座上,有的用红纱碧笼子装着,有的用金银珍珠、象牙翡翠精心装饰,有的磨喝乐一对可价值数千钱。宫中及富贵之家和普通士大夫百姓等,都会买些应时物品作为陪衬。还有用黄蜡浇铸成凫雁、鸳鸯、、龟鱼等动物的形状,加以彩绘或雕刻,这些叫做“水上浮”。又在一块木板上面铺一层土,土里种上谷子,使其长出苗来,还在木板上布置小茅屋和各种花木,再制作些农家小人儿,整体呈现出一个村落的缩小景观,这叫做“谷板”。又把瓜雕刻成各种花样,这叫做“花瓜”。又用油、面加上糖蜜为原料做成咧嘴笑的娃娃头,这叫做“果食花样”。还有其他各种花样新奇的物件,如捺香、方胜等。如果买一斤这种果食,其中一定会有一对身穿盔甲模样的小人,像门神的模样,其形象逼真,却不知源自何处,这叫做“果食将军”。又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在陶瓷器皿中用水浸泡着,待其长出几寸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彩色布条把青苗扎起来,这叫做“种生”。所有这些物件,都在街当中的彩幕或帷帐中进行出售。七夕前的三五天,车马往来不绝,身着锦绣的人们满街都是。刚采摘的还未开放的荷花苞儿,城里人善于把它做成假的双头莲,赏玩一会儿,然后提着回家去,路上的人见了深表喜爱。小孩子们都想买一片新荷叶拿在手里,以此来模仿磨喝乐的滑稽样子。小孩子们都特地换上新衣裳,竞相炫耀着自己衣服的鲜艳漂亮。到了初六、初七日的夜晚,富贵之家大都在自家庭院里搭建彩楼,叫做“乞巧楼”,在楼棚里摆上磨喝乐、花瓜、酒菜、笔砚、针线,或者让孩子们诵诗,或由女孩子呈献制作的精巧物件,同时点燃香火,依次叩拜,这叫做“乞巧”。此日,妇女们都对着新月穿针引线,还有的人把小蜘蛛放在纸盒子里,第二天打开观看,如果蜘蛛结的网又圆又正,这就叫做“得巧”了。背街小巷的人家及妓院里,通常把这些物品摆在门口,竞相夸耀着自家的富有、奢华。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①、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②,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③乐人,自过七夕,便般④《目连救母》杂剧⑤,直至五十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⑥,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⑦。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⑧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油饼、馂豏⑨、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⑩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

[注释]

①种生:把绿豆、小豆、小麦等粮食放在陶瓷器皿中用水浸泡生芽,叫做“种生”。见上节“七夕”中的记述。②盂兰盆:盂兰,梵语为乌蓝婆拿,意译为“救倒悬”,盆为食器。谓用百味五果放在盂兰盆中,供养众僧,请佛降恩以解众生倒悬之苦。佛经有《盂兰盆经》,讲说盂兰盆的缘起以及修行的方法。宋代有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的风习。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云:“今世每七月十五日,营僧尼供,谓之盂兰斋者。”③构肆:即勾栏瓦肆。因“勾栏”也写作“构栏”。见卷之二“东角楼街巷”注④。④般:即“搬”的通假字,搬演杂剧之意。⑤《目连救母》杂剧:演述目连故事的戏曲由来已久,北宋时出现的《目连救母》杂剧已是比较长的连台本戏,可以连续演出七天。后来明代又出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代有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地方戏有《目连传》、《目连救母》等,总称为“目连戏”。⑥练叶:即竹叶。《庄子·秋水》中云“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练实即竹实,后世亦称竹叶为练叶。⑦洗手花:宋代称鸡冠花为洗手花,并在中元节时用它供奉祖先。百岁寓翁《枫窗小牍》卷下云:“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⑧穄(jì)米:一种谷物,也叫糜子,去壳后的米称为黄米。⑨馂豏:一种食品。见卷之三“马行街铺席”一节注①。⑩道者院:见卷之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一节注⑥。祠部十道:祠部为古代官名。三国魏时设有祠部尚书,掌礼制,晋以后因之,北周改为礼部。隋唐时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专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及僧尼之事。北宋时设祠部郎中,见《宋吏·职官三》。这里说“祠部十道”,当是指祠部下属的各个部门。

[译文]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节前的几天里,街上有出售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等物品的,也有人用纸糊的木架子摆放上物品转悠着叫卖的。潘楼及城内东西的瓦肆里,和七夕一样,热闹的地方也有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的东西,以及印刷、出售《尊胜目连经》。又有将竹竿砍成三截,高三五尺,上端编织成灯窝的形状,叫做“盂兰盆”,挂搭一些衣服及冥钱在上面烧掉。勾栏瓦肆里的艺人,从七夕过后,便开始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到十五日止,观看的人每天成倍增加。中元节的前一天,城中即有人卖竹叶了,祭祀时用其铺衬桌面。又有卖麻谷窠儿的,也是用来在祭祀时系在桌子腿上,意在向祖先报告秋天的好收成。还有卖鸡冠花的,又叫做“洗手花”。十五日给祖先上供斋饭,刚天亮就有人卖穄米饭的,挨家挨户地叫卖,也有向祖先报告秋天好收成之意。还有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等食品的。城外有新坟的人家,要前往拜祭扫墓。宫中也派车马往道者院去祭扫。道者院及祠部下属的各个部门,举办盛大的集会,焚烧纸钱堆成的钱山,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军士们,设置超度孤苦亡灵的道场。

立秋

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①上市,则梁门里李和②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③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

[注释]

①鸡头:一种水生植物,俗称鸡头菱,种子名叫芡实。②李和:北宋末汴京城里善炒栗子的一个生意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曾记其事迹云:“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恺,出使虏廷,至燕山,总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泪而去。”这里记李和店里鸡头最盛,看来他不仅会炒栗子,而且也善于炒芡实。③金合:即金盒。“合”是“盒”的通假字。

[译文]

立秋那天,满街市到处都是卖楸树叶子的,妇女和孩子们将买来的楸叶剪成各式的花样戴在头上。此月,正是瓜果梨枣等成熟的旺季。京城里的枣有好几个品种,如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等。鸡头上市时,数梁门里李和店里的生意最好,达官显贵及皇亲国戚等,都来要货,李和店首先满足他们。皇宫里的人随时过来购买,用金盒盛装带走者络绎不绝。士大夫和百姓买鸡头,一包十文钱,用小片新鲜荷叶包着,并掺一些麝香,用红色小绳儿系着。出售鸡头的店铺虽然有很多,但是都比不上李和店里清一色的白皮嫩肉的鸡头卖得最好。

秋社

八月秋社①,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②、重九③亦是如此。

[注释]

①秋社:古代习俗,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农家秋收已毕,立社设祭,以酬土神,称为秋社。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四云:“《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成为春社,立秋后五成为秋社。如戊日立春立秋,则不算也。”

②重(chóng)午:即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一节云:“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③重(chóng)九:即九月初九日重阳节。

[译文]

八月秋社,人们分别用社糕、社酒互相赠送。皇亲国戚在宫廷都用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等,切作棋子那么大的小片,加上各种调料拌和,调匀滋味后蒸熟,铺盖在饭上,叫做“社饭”,用来宴请宾客或祭祀使用。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妇女都回娘家,晚上回来时,娘家的外公姨舅等拿出一些新葫芦儿、新枣儿作为礼物相赠,当时的风俗认为这样会给外甥带来好运。教书先生预先收取学生们的钱举行秋社的有关活动,用这些钱雇请帮忙的、捧场的或唱歌的艺人等。待散场时,各自携带着花篮、果物、食品、社糕等离去。春社、端午节、重阳节也都是这样。

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①。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②、弄色枨③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④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注释]

①望子:古代酒店前悬挂的招帘,或称酒旗。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六“器用·望子”云:“《广韵》:‘青帘,酒家望子。’按今江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②孛萄:即葡萄。③枨:即橙子。④丝篁:即丝簧,泛指各种弦管乐器。“篁”是“簧”的通假字。

[译文]

中秋节前,城中各家酒店里都卖新酿的酒,酒店的门面彩楼装饰一新。店门前竖起雕绘有花头的画竿,悬挂锦旗,上面写有“醉仙”的字样。城里的人争先到店里饮酒,到正晌午的午未时分,各个酒店都无闲时,以至于有的店酒都卖完了,只能取下酒帘子,停止营业。这个时节正好是大闸蟹新鲜上市,各种水果如石榴、榅勃、梨枣、栗子、葡萄,青黄相杂的橙子和橘子,也都刚刚上市。中秋夜晚,富贵之家搭建并装饰起高阁台榭,普通百姓争先恐后地到酒楼占下座位赏月。乐器齐奏,声音鼎沸,附近的居民们,在夜深时还能远远听到笙竽的吹奏之声,其声悠扬,宛若从天上云间传来的神仙之乐。大街小巷里的儿童通宵在那里嬉闹玩耍。夜市人声嘈杂,一直持续到天亮。

重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①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②,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③。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④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注释]

①檀心:浅红色的花蕊。苏轼《腊梅一首赠赵景贶》诗云:“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见《分类东坡诗》卷十四)②登高:古代在重阳节那天登高的风俗由来已久,传说始于东汉汝南人桓景。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四引《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③狮蛮: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像是南蛮王坐骑狮子的形象。北宋时这种规矩很流行,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宫廷中也这样做。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一节云:“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④狮子:应当是石狮子,或者是有狮子图像的座位。因诸位僧人讲经说法不可能坐在真的狮子背上。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京城里的人观赏的菊花有多种:其中黄白色而花蕊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蕊的叫“木香菊”,黄色而花朵呈圆形的叫“金铃菊”,纯白色而花朵很大的叫“喜容菊”,这些菊花到处都是。各家酒店都用菊花扎缚成门洞。在重阳节这天,城里的人大都到郊外登高,如在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设宴聚会。重阳节的前一两天,人们各自用面粉蒸糕互相赠送,糕上插着纸剪的彩色小旗,掺合一些果仁,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等。又用粉面制作成狮子蛮王的形状,放在糕上,这叫做“狮蛮”。京城里各寺院都举行各自的斋会,仅开宝寺、仁王寺举行狮子会。僧人们都坐在石狮子上,作法事并讲经说法,这两个寺庙里的游人也最多。九月下旬就有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等东西的,因十月初一日祭祀时上供烧纸要用。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