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 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宋仁宗嘉祐二年(1056)与苏轼同应进士考试,主考欧阳修并予录取,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后,在嘉祐六年又应试制科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满因父丧归里守孝三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还朝,正逢王安石变法,苏轼连续上书申述不同主张,不被采纳,要求外放为官。熙宁四年至元丰初年(1078),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官职。元丰二年,何正臣等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攻击神宗,“包藏祸心”,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将苏轼逮捕入狱。出狱后,贬官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改贬汝州。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苏轼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及旧党不加区别地废除新法,在元祐四年出任杭州太守。任满召回,又因上书被出为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绍圣元年(1095),哲宗执政,起用新党,贬斥元祐旧党,苏轼又被视为旧党,贬英州、惠州,直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元狩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还。次年在常州去世。追谥文忠。苏轼一生政治道路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为“宋四家”之一。善绘竹,也喜作枯木怪石,有较强的表现力。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苏轼主张“寓意”说,即:“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他视书法为调节生活的一种高雅游戏。但苏轼的寓意,坚持自出新意,变法出新,不计较于工拙,不必矜意做作。另外,苏东坡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中揭示了书法的一条重要法则,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说,学习书法不能仅靠苦练就能通神,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要多读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苏轼是真正能把理论与创作珠联璧合于一体的第一人。他不仅创造出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的书法杰作,而且以其鲜明的书法观念在当时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新风。这种新书风前无古人地张扬了个人的主观意志的作风,显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书风的精神支柱,这一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在他之后,他的得意弟子和知心朋友黄庭坚继其衣钵,成为尚意书风的又一扛鼎人物。宋代另一大家米芾虽然走的是一条“集古为新”的道路,但其张扬意志、淋漓痛快的书风也明显受苏东坡的影响。

苏轼的书法丰腴饱满,浓墨重彩,字形扁平,用笔上采取偃卧手法,追求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表忠观碑》、《祷雨帖》、《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诗帖》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文学理论的独到贡献是,把作者道德文章一体发展为创作自身具有内容与形式一体的客观特性,强调作者从事创作的职责和本事在于深入认识客观事物,予以如实的恰到好处的完美表现。他强调其父苏洵的观点,“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指出“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或增损。因而“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工也”(《江行唱和集叙》),强调内容与形式一致,作品有社会效用,“务会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书》)。他认为诗文都须“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叙》),反对说空话,批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答王庠书》)。正因对内容有深刻认识,所以对形式也有相应把握。他指出,把孔子“词达”理解为“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一种误解。”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如果“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甚至“了然于口与手者”,是“千万人而不一遇”的极难的工夫,所以“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他一再说,创作“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说》、《答谢民师书》),至于具体形象,则“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或者像“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是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内容的认识而定的。这样的文章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从“文理自然”的内容形式一体论出发,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的独到认识和独特风格,反对王安石要求思想统一,指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对于诗文艺术,他主张“词理精确”与“体气高妙”结合(《书子由超然台赋后》),推崇如书画般“妙在笔墨之外”,赞同晚唐司空图“咸酸之外”的见解(《书黄子思诗集后》)。因而在肯定韩愈的“豪放奇险”的同时,他更赞扬陶渊明柳宗元韦应物的“温丽靖深”,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枯淡”风格(《评韩柳诗》),做到“境与意会”(《题渊明饮酒诗后》),同时“有写物之工”(《评时人写物》),写出事物的独特形象。在语言上,他早于黄庭坚提出了“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题柳子厚后》)的主张,反对“好奇务新”的形式追求。

苏轼著作众多。通行有诗文合集《四部备要》本的《东坡七集》,诗集有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文集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苏轼作品

广成子解 [ 苏轼 ]

《广成子》取自《庄子·在宥篇》之黄帝问广成子一章。北宋苏轼为之解。一卷。“广成子”,中国神话中的仙人。后为道教所尊奉。相传为轩辕时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前往问修身至道之要。该书借托广成子答黄帝之问道,提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谓“慎守汝身,物将自壮。”主张清静无为,保精守一以处其和,可以长寿。收入《道藏精华录百种》第三集。 查看详情>>

杂纂二续 [ 苏轼 ]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撰《义山杂纂》一书,专记市井琐谈,俚语习俗。后亦时有仿作者。宋有《杂纂续》,称王君玉撰。苏轼撰《杂纂二续》。 查看详情>>

东坡词 [ 苏轼 ]

一卷。苏轼撰。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东坡词》,未言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著录长沙刘氏书坊《百家词》本《东坡词》二卷。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东坡词》一卷,据万历三十四年(1606)茅维所编《苏东坡全集》(七十五卷,末二卷为《东坡词》,三百十六首)及万历四十六年(1618)焦竑所编《苏长公二妙集》(二十二卷,末二卷为《东坡诗馀》,据茅本增补二十首)二本重编。毛晋跋云:“东坡诗文不啻千亿刻,独长短句罕见。 查看详情>>

论书 [ 苏轼 ]

书法心得论著。三卷。宋苏轼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土。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并举为“宋四家”。擅长行、楷,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且能自创新意。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成东坡《论书》。 查看详情>>

东坡志林译注 [ 苏轼 ]

五卷,北宋苏轼撰。苏轼博学多才,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记录;凡所经历,耳闻目睹,也笔录成篇。积累渐多,初欲定书名为《东坡手泽》,继又欲改称《东坡志林》。生前没有编定成书,后人搜集整理,定名为《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三卷。后刊行时改名《东坡志林》,通行本为五卷。所记皆为北宋年间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之事,共分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学问、命分、梦寐、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赋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等二十九类,类下分条记事,各立标题,共二百多篇。所记内容广泛,无论经史子传、制度风俗、轶闻时事、山川风物以至佛道修养、阴阳术数、梦幻幽怪等等,凡有所感触,均发抒己见。凡所经历,也一一记录。所据宏博,议论精到,是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宋左圭《百川学海》本作一卷,明万历赵开美刊本、《学津讨原》、《涵芬楼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作五卷,明万历商浚《稗海》本作十二卷。一卷本仅载史论十三篇,与五卷本第五卷所载《论古》相同;十二卷本皆载杂说而无史论,但比五卷本前四卷杂说多出不少。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松龄校点本。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校点本。 查看详情>>

渔樵闲话录 [ 苏轼 ]

又名《渔樵闲话》。笔记小说。旧题宋苏轼著。上下二篇。此书借渔樵之间对话,谈诸如祸福成败一类人生道理,“其间往往辄语及朝政故事”(上篇),并常以唐人小说(如唐明皇故事、裴铏《传奇》)为议论之喻。明赵开美称其“句句名喻,非理则不入,非喻则不启”(书前识语),然《四库全书总目》云:“晁公武《读书志》(卷三下)中有此书,作《渔樵闲话》,无‘录’字,公武又云:‘设为问答及史传杂史,不知何人所为’,亦不言出自轼手,书中多引唐人小说,议论皆极浅鄙,疑宋时流俗相传有是书,而明人重刻者复假轼以行耳。”有《宝颜堂秘笈》、《龙威秘书》等本。 查看详情>>

苏轼词集 [ 苏轼 ]

词集,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备搜苏轼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和系年,为读者欣赏苏轼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查看详情>>

东坡诗话 [ 苏轼 ]

宋代诗论著作。1卷(原为2卷)。苏轼著;辑者佚名。本书为汇编苏轼零散的论诗之语而成,成书较早,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有著录。今传本见于明代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宛委山堂本),仅32则,虽不是全本,但从中仍可窥见苏轼的一些重要的诗论见解。书中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称“子美诗外,别有事在”;同时十分重视丰富生活阅历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重要意义,认为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诗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而杜甫“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的诗句,“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此外,书中对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等议论,常为后世论诗者所称行。另有《东坡诗话补遗》1卷,为日本人近藤元粹所辑,见《萤雪轩丛书》。 查看详情>>

艾子杂说 [ 苏轼 ]

古代民间笑话集。传为宋代苏轼作。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小说家类中即已指出:“《艾子》一卷,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考其内容,应为民间所传笑话。全述艾子一人的言行,颇有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风格。艾子,史传上并无记载,仅笑话中说他是战国时齐国人,曾活动在齐宣王在位时期。故事中间有后来的事情,如秦破赵于长平以及唐三藏等事,民间传承变异的痕迹很明显。今传艾子的笑话37则,《顾氏文房小说》、《群书通要》、《广滑稽郭子六语》、《说郛》等书均有收录。王利器《历代笑话集》全录。明陆灼、屠本畯也依此书体例另编有《艾子后语》、《艾子外语》各1卷,有可观之处。 查看详情>>

东坡全集 [ 苏轼 ]

150卷,宋苏轼撰。今考轼集在宋世原非一本。邵博《闻见后录》称,京师印本《东坡集》,轼自校,此本毁于靖康之乱。《书录解题》称有杭本、蜀本,又有轼曾孙峤所刊建安本,又有麻沙书坊大全集本。当时以苏州居世英刊本为善,今亦无存。苏辙作轼墓志,称轼所著《东坡集》92卷。与《志书志》、《书录解题》并同,与《宋史·艺文志》著70卷不合。其集收赋23篇:《秋阳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反杞菊赋》、《服胡麻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洞庭春色赋》、《黜鼠赋》等。其中以《赤壁赋》、《后赤壁赋》二篇文赋写得最好,也最有名。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宋蜀刊大字本、明茅氏刊本、陈明卿刊本、明成化四年江西布政司重刊宋本、清蔡士英刊本、康熙中刊本、道光中眉州刊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