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一次以生活里的人物为原型创作一个书里的角色,而且是应一位朋友的要求——爵士的秘书一角的原型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前夫的朋友、邀请阿加莎一家去南非旅行的贝尔彻,在题词中,阿加莎也将本书献给了贝尔彻。本书后来连载在《新闻晚报》上,为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连载时改用了一个俗气的名字:《女冒险家安娜》 查看详情>>
德国费希特著。1808年发表。该书是费希特在法国军队占领下的柏林公开发表的讲演,目的在于鼓励德国人民振作起来抗击法国的侵略,但在法军压境之际,只能用一种委婉的措词表述。作者认为德国民族精神是建设新国家的重要因素,德国民众应该在这种自由活泼的民族精神之下团结起来,为一个统一的祖国而战斗。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复兴德意志民族的道德,教育人民认识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自由的民族。德意志民族的语言有一种异常的可塑性,能表现深刻的思想,是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的充分证据。宗教改革证明德意志民族的伟大,要是没有自由的民族的感情就不可能提出宗教改革这样伟大的思想事业,也不可能完成这个思想事业。德意志民族的哲学是深刻思考的哲学,别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哲学。该书表现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反映出人道主义思想。 查看详情>>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叙述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主人公杰巴克作为一个切入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辐射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 书中的巴克时时刻刻想抓住生活的实在享受,只追求当下,实则他们的思想在绝对自由的躯体里得到升华,在美国战后的忧伤失望中,予以世人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也是当时美国“垮掉一代”的典型特征。这个剧本从文本与思想上都与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相互辉映。 查看详情>>
《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少年》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教育小说单一的线性层次,而体现出现代成长小说丰富的多层内涵,作者大胆地把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融入教育小说之中,并以戏剧化手法使之融合起来。 查看详情>>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的自传,记载了他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彼得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写于1781—1788年。这部自传可说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专制的不平等社会、为维护“人权”而斗争的记录。书中,卢梭满怀感情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历史人物又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使他受到了沾染和损害。卢梭历数了他儿童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他愤怒地揭露那个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这部自传名曰“忏悔”,实是“控诉”。另一方面,他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作者站在人性论的立场,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表现出鲜明反封建的资产阶级个性。自传既表现了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也暴露了资产阶级个性的本质。 查看详情>>
作者埃勒里奎因。著名西部影片名宿巴克·霍恩计划重归银幕,不想在椭圆形大竞技场表演马上特技时,被一枪击毙。纽约市警察局全体出动,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搜查,但毫无结果。一个月后,在相同的地点,在相同的场景中,死神再次故技重施,复制了又一场凶杀。两起命案件相同,却又迷雾重重:警察在两万观众的睽睽之下,竟然找不到凶器,找不到凶手,找不到动机……真相就要揭晓,祝狩猎愉快! 查看详情>>
英国作家斯特恩的长篇小说。共9卷,全名《特利斯川·项狄的生平和见解》。但特利斯川是个孩子,在小说中不占有地位,在最末一卷里才仅仅5岁。全书描绘的重点是整个项狄一家。特利斯川的父亲瓦尔特从前是商人,现在是庄园主,喜欢发表抽象的哲学议论,但思想迂腐,性情古怪。他的妻子温顺忍让, 从不敢跟丈夫争辩,这使他不胜惋惜。托比叔叔是个退伍军人,“缺少理性”,天真无知,但善良仁慈。他一个人在花园里玩打仗游戏,自得其乐。小说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叙述打破了时间顺序,颠倒混乱,结构纷杂,全书的引言出现在第一卷中间,散乱的情节和冗长的对话互相穿插,叙述经常中断,有几处竟然留下空白页,让读者自己去补充。贯穿全书的人物郁利克牧师代表作者与读者交谈,以荒诞不经和幼稚可笑的形式,揭示了丑恶的资产阶级现实与崇高理想的背道而驰,维护人的个性价值。 查看详情>>
法国历史学家米涅著。记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当政时期历史的世界名著。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特别是1815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迫使法国各个阶级用批判的眼光来总结历史经验,并且各自借历史事件来宣传其政治主张。米涅就是为了打倒波旁王朝、让资产阶级重新掌握政权而制造舆论,于1824年出版了《法国革命史》。 该书系编年体裁,分导论和15章。导论记叙革命前封建统治的危机和围绕着三级会议问题展开的斗争;1—5章记叙革命的爆发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6—7章记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吉伦特派的统治;8—9章记述雅各宾派民主专政以及热月反革命政变;10—13章记述热月党的统治、督政府的政治危机以及拿破仑·波拿巴发动的雾月政变;最后两章记述执政府和第一帝国的统治、拿破仑战争的情况。全书所叙史事,始自1789年,止于1814年旧王朝第一次复辟。该书显著的特点是能用阶级斗争观点叙述法国历史的巨变。它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史就是阶级斗争史,革命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夺政权”的年代。由于社会各阶级物质利益的冲突,不可能回避革命,第三等级与封建贵族必然展开生死搏斗。它热情歌颂革命“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法国革命不但改换了政权,而且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内部生活。”书中介绍了议会里的党派斗争,认为雅各宾派专政是革命不可避免的阶段,又认为吉伦特派的政策更合乎道义。它赞扬拿破仑彻底动摇了欧洲社会的陈旧基础,指责旧王朝复辟是历史的倒退运动,今后还有革命的必要。 该书文笔流畅,思想性和逻辑性强,通俗易懂。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中文版由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出版。 查看详情>>
《奥兰多》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查看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公共舆论因为对这些案件的一知半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互为矛盾的说法,使这些案件变得更加具有轰动效果。这个名叫吉姆·巴尔内特的怪人,以最有趣的方式介入侦破那些最荒唐离奇的案件,他究竟是什么人呢?神秘莫测的巴尔内特私家侦探事务所,其存在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要安全有效地吸引委托人不断地砸钱,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