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德文: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享年48岁),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雅明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从小受犹太教的深刻影响,1912年进入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后又在慕尼黑、伯尔尼等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生政治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本雅明结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1924年又结识了一位苏联女导演阿霞·拉齐丝,受他们的影响,本雅明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7年从苏联访问归来后便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建立了联系,并积极为其撰稿。纳粹上台后,作为犹太人的后裔,本雅明逃亡巴黎继续为法兰克福学派撰稿。1940年本雅明途经西班牙转赴美国时因遭到纳粹追捕,在靠近法国边境的帕堡被迫自杀。本雅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极富创造性的理论著作,其中大部分为文艺理论方面的。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的价值真正获得认可是在其死后,特别是在50年代至60年代之间,由阿多尔诺亲自编写的《本雅明文集》以及《本雅明书信集》出版之后,在理论界形成了所谓的“本雅明复兴”,将其称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雅明的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1920)、《歌德的亲和力》(1924)、《单行道》(1928)、《德意志悲剧的诞生》(1928)、《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讲故事的人》(1936)、《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什么是史诗剧?》(1939)、《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9)等等。本雅明的理论思想主要集中于文艺理论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思考现代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价值的见解,但由于受到犹太教的影响,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中充溢着神秘主义的色彩。
本书是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年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书信以时间排序,有的来自法兰克福汇报,有的来自名人书信,有的就来自普通市民阶层,这些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尤其有意思的是,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查看详情>>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查看详情>>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人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无法扼杀的愉悦:文学与美学漫笔》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查看详情>>
《莫斯科日记》是德国学者本雅明1926年底至1927年初访问莫斯科的所见所闻,他以城市“相面师”的眼光,将其间有意义的细节,身边琐事,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鲜因素,非常规的个别事物,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微观语言表达了出来。 查看详情>>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