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季立,号一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连江人
  • 出生日期:1542

陈第(1542—1620),明代将军、学者、旅行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逐倭入闽,陈第便“伏剑从游”。万历初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罢官归里(俞系福建晋江人),陈第随至晋江,师事俞大猷,苦学精研兵法。后俞大猷复起,往京师任职,陈第随至京师。经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推荐和提拔,陈第以秀才身份任军官。先后题补为京营军五军四营中军、潮河川提调及车兵前营游击将军署参将等职。后因不愿与贪宫污吏同流合污,被迫去职。陈第辞官归里后,杜门苦读,精熟五经而兼及子、史、集群书,其诗文著述计有:《伏羲图赞》二卷,《尚书疏衍》四卷,《毛诗古音考》四卷,《读诗拙言》一卷, 《屈宋古音义》三卷,《尚书古今文考》(已佚),《二戴礼粹》(已佚),《意言》一卷,《蓟乃兵事》二卷,《东番记》一卷,《两粤游草》二卷,《五岳游草》七卷等。陈第的游历生涯,自辞官后直至古稀,历时30多年。他游历过的地方,有闽、粤、桂、苏、浙、赣、皖、鄂、湘、齐、秦、晋、豫、辽、台诸省,所亲临饱览的名胜古迹,择其大者有:武夷、太姥(以上福建),罗浮、三洲岩、桂林、苍梧(以上两粤),金山、焦山、牛首山、燕子矶、采石矶、姑苏诸胜、南雁荡、永嘉诸胜、会稽诸胜(以上浙省),匡庐、滕王阁等九江、南昌诸胜(以上赣省),黄山、九华、齐云(以上皖省),武汉三镇之龟山、蛇山、黄鹤楼、襄阳、砚山、习家池(以上鄂省),南岳衡山、长沙、汨罗诸胜、洞庭湖(以上湘省),东岳泰山、曲阜孔圣故里(以上齐省),西岳华山、函谷关、潼关、终南、太白(以上秦省),北岳恒山(晋省),中岳嵩山、洛阳诸胜、黄河三门砥柱(以上豫省),以及东海外洋之沧溟海岛。陈第之游,虽有时也买舟乘鞍,但更多的是杖履而行。山路陡峭,水路艰深,不能改其向,风雨霜雪,烈日苦暑,不能阻其行,盗贼骚扰,病疾相侵,不能动其志。到75岁,他还由金陵溯江游南岳衡山。作为一个旅行家,陈第的山川之志和万里壮行,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他与其后数十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足堪媲美。有人说,二者可并立为中国古代的大旅行家。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陈第作品

屈宋古音义 [ 陈第 ]

楚辞研究专著。明代陈第著。3卷。卷一收录屈原、宋玉辞赋38篇中入韵之字与今音异者,凡234字,考究其古本音。其体例是,先注古音,而后排列屈、宋辞赋正文作为本证,再广征先秦两汉古书作为旁证。其中与陈氏别著《毛诗古音考》,则题其本音,直注见《毛诗古音考》,盖以证屈、宋之音与三百篇之音合。卷二录屈原赋24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剔除《天问》一篇不录。每篇之首系以“总题”,而后划分章节。其分章以韵为断,阐说文意则以删润旧注为基础,间出己意,均分别见于诸句之下。卷三录宋玉辞赋14篇,除见于《楚辞》之《九辩》、《招魂》外,又有《高唐》、《神女》、《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阐说文意之体例一如卷二,惟《九辩》之“总题”有二篇。此书考证先秦古音,明其古字音读,破唐宋人以后叶音之谬,开清人研讨古音学之源,其功至巨。阐述章旨亦颇多新颖之解,如谓屈原“内类”、“修能”是自招祸之道,又谓屈原禀性如此,非不自知。此对理解屈原悲剧意义极有启发。此书多次出版,版本较好者为清嘉庆十年乙丑虞山张氏《学津讨源》本。 查看详情>>

毛诗古音考 [ 陈第 ]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集多种。本书凡4卷。其自序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断,标志着语音发展观念的确立。自序并有力批判了六朝以来的“叶音”说,为古音学走上科学道路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查看详情>>

尚书疏衍 [ 陈第 ]

四卷。明陈第撰。此书前有自序一篇,其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于深思者附着之。”第博学聪悟,治《尚书》径自经文入手,覃思精研,期合于古义,不为前人成说所囿,故其创获良多。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诠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如此之类,皆见解独到,足破前儒穿凿附会之说。惟其笃信伪古文,以朱熹疑其伪为非,于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尤多排抵,是其缺憾。此书有《陈一斋全书》刊本,万历壬子(1612)刊本,路有抄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