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姓:夏侯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越州山阴人
  • 出生日期:738

澄观法师(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人。年十一,即在宝林寺出家,十四岁遍寻名山,研习佛家经典,解从上智,性自天然,又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秘咒、仪轨等。唐代宗大历十一年 (776年),游五台,参拜文殊。继往峨眉,求见普贤。慨于 《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思: “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大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 《毗卢》,有辜二圣矣。” 澄观将为《毗卢遮那》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此乃吞纳光明遍照之征。及成,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拏攫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斯为教法支分流布之象征。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德宗降中使宣诏入都,与般若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年入,勅允。及具行,途住中条山栖岩寺。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及达京师,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门人清沔记观《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以唐宪宗元和年间卒,一生逮尽形期,仍坚持依愿而修行。事见 《宋高僧传》卷五《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

澄观作品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 [ 澄观 ]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经要义揭示无遗,且其文辞平易,实为华严教海之入门书。 查看详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 [ 澄观 ]

80卷,唐实叉难陀译,唐澄观述。即《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悬谈合钞别行。 查看详情>>

华严经疏注 [ 澄观 ]

华严经疏注百二十卷,唐澄观述。宋净源录疏注经。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又九十一至一百。 查看详情>>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 [ 澄观 ]

亦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普贤行愿品疏》、《贞元华严经疏》、《行愿品疏》等。佛典注疏。唐澄观著。十卷。是对“四十华严”的疏解。唐贞元十四年(798)澄观协助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即奉敕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此疏。全书分十门:(1)教起因缘;(2)教门权实;(3)所诠义理;(4)辩证所宗;(5)修证深浅;(6)彰教体性;(7)部类品会;(8)流传感通;(9)释经名题;(10)随文解释。释义中对“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均没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文”,特别予以强调和详细解释,提出了“极乐不离华藏,弥勒即本师”的主张。注释书有唐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查看详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 澄观 ]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虬、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之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其‘义理分齐门’,则广立门目,论理事无碍等教理。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本书之注疏有澄观自着之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疏演义钞三十卷,及净源之疏注一二○卷、贤昱之略注经百卷等。 查看详情>>

三圣圆融观门 [ 澄观 ]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又二圣“表”不同之“三法”:普贤“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大智。(2)“相融显圆”,先述二圣法门本身各自圆融,次述二者相互圆融,在此基础上述三圣圆融,“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书中并强调理智等不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圣圆融”说首创于李通玄,此文受其影响,又有发挥。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查看详情>>

五蕴观 [ 澄观 ]

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联系五蕴讲“人空观”和“法空观”。以回答“凡夫之人欲求解脱,当云何修”的问题。认为明了五蕴组合成的“人”只是“假名”,叫“人空观”;明了五蕴各自本身没有“自性”,均由诸缘而生,叫“法空观”。通过修行这两种观法,方能“了妄证真”,达到“究竟解脱”。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查看详情>>

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 [ 澄观 ]

一卷,唐 澄观述,华严经疏注。 查看详情>>

华严经行愿品疏 [ 澄观 ]

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唐澄观述并序,宋圆证补全,日本澄贤题记,宋溥濬、溉濯等刊刻题记,内题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按此释四十华严。 查看详情>>

华严法界玄镜 [ 澄观 ]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又主张十玄门系出自周遍含容观之十门等。宗密之注华严法界观门即承本书而作之简要注释,而华严法界观门之广为流布,可谓深受此二书之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