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彦远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董逌[yōu],北宋艺术鉴赏评论家。生卒年不详。字彦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北宋政和(1111-1117年)年间官徽猷阁待制。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绘画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而尤重传神。不仅人物“以神明为胜”,而且须知“物各有神明”(《书崔白<蝉雀图>》)。在题画跋中,使用“神明”、“气韵”、“生意”等审美范畴,说明绘画的传统审美观。又以“似”与“真”等审美范畴,说明形神兼备的相互关系。认为白居易所说的“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的“似”,应当理解为形神兼备。接触到“似”与“不似”的朴素辩证法:“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邪?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指出只有“无心于画”,无意于似,“求于造化之先”,“发于生意,得之自然”(《书李元本<华木图>》),才能得心应手。用“以天合天”,使“丘壑成于胸中”的命题说明画家主观审美意象的形成。指出画家对于自然山水之美的审美趣味,应“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释,殆与物忘”,使“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然后“托于画以寄其放”。进入艺术创造时,画家达到“忽乎忘四支形体”,“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的境界,才“能尽其道”(《书李成画后》)。充分强调艺术表现的审美意象在主体中形成的作用,反对摹仿自然的审美观。在《书〈百牛图〉后》中,以“一百牛形,形不重出”为例,指出画家应从审美对象的“动静二界”中,去“观种种相”,“随见得形”,看到它的特殊形态,才能创造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在书法美学思想上,强调“自然”,反对以“法”为审美标准的传统思想。对“法”这一审美范畴做了改造:“求法者当在体用备处,一法不亡,秾纤健决,各当其意;然后结字不失,疏密合度,可以论书矣。”(《广川书跋·薛稷杂碑》)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书跋》、《广川画跋》。

董逌作品

广川书跋 [ 董逌 ]

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作者在铜器铭文和碑版铭刻上的题跋。董逌撰。传世以明毛晋校刊的汲古图本最为通行。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宋东平人。在政和年间(1111—1118)官至徽猷阁待制,建炎(1127—1130)以后,曾附张邦昌为官。还撰有《广川画跋》6卷。本书10卷,书末附有铭刻摹拓及图象之类。全书金石并列,按时代编次。前4卷以殷周青铜器为主,其间或杂以石刻如石鼓文、诅楚文,等等,跋近60则。第5卷以后以碑帖为主,跋近140余则。因是按时代排列,所以中间也杂有铜器铭文如新莽权等,但为数不过数件而已。碑帖的最后附有宋人数帖,论断考证皆极慎当,为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书中所收殷周铜器,多出于《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都是当时传世的重器。董逌对铜器年代的断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比较精审的。作者不通古文字而多牵强于礼书,是其不足之处。鉴别石刻真伪,如断定滕公石椁铭、孙叔敖碑之不可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认为例如石鼓文为周成王时物等等,则是误解了文献的记载。 查看详情>>

广川画跋 [ 董逌 ]

六卷。宋董逌撰。是书与 《广川书跋》作于同时。《广川画跋》前后六卷,收录古今画共计一百三十六幅,其中卷一收“封禅图”、“武皇望仙图”、“东丹王千角鹿”、“吴王地狱变相”、“列子御风图”等二十幅;卷二收“孙白画水图”、“陆羽点茶图”、“孟浩然骑驴图”、“易元吉猩猩图”、“西升经”等十四幅; 卷三收 “别本西升经”、“穆宗打球图”、“醉僧图”、“官本乞巧图”、“牧羊图”等二十一幅;卷四收“舞马图”、“杜子美骑驴图”、“玄奘取经图”、“阎立本渭桥图”、“阿房宫图”等二十二幅;卷五收“素法师行化图”、“清夜游西园图”、“二十八宿真形图”、“竹林七贤图”、“王摩诘山水”等三十幅;卷六收“辋川图”、“庐鸿草堂图”、“韦偃放驴图”、“周昉西施图”、“兰亭图”等二十九幅。每卷之图画条目下皆系以考证之文。盖古画多做故事及物象,故董氏多考证其人其事,而论山水之语甚少,惟见于王维、范宽、李成等山水画大家之条下。董氏之考据详实精备,虽偶有乖误,亦瑕不掩瑜,是书为我国艺术史上一部重要的绘画考证著作。《四库全书》初编据元代至正乙巳 (1365年)华亭孙道明之钞本,其钞则据宋本。该书现有明嘉靖中杨慎刻本、《画苑》本、张金吾有旧钞本、《八千卷楼》有明钞本、《十万卷楼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适园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