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成,西藏名Chos-grub 。为唐代译经僧。吐蕃(西藏)人。生活于大约833—859年左右。生于后藏达那(日喀则附近)吐蕃贵族管氏家族,世称管法成(一说师系汉人,俗姓吴,世称吴法成,而自幼生长于敦煌)。尝住西藏果耶寺(藏H!gos ),任吉祥天王(即吃栗徕巴赡王)之翻译官,封号‘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师将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入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贤愚经、善恶因果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汉文佛典翻传为西藏语,对吐蕃及当时河西地区之佛教具有莫大贡献。太和七年(833),于沙州(甘肃敦煌)永康寺著有四法经广释开决记。会昌二年(842),师住甘州(甘肃张掖)修多寺,汉译诸星母陀罗尼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萨婆多宗五事论、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记各一卷,并讲说诸经论。遗有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一卷、瑜伽论手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等残缺之讲录。寂年、世寿均不详。
亦称《佛说大乘稻秆经随听手镜记》。佛典注疏。唐法成集。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是敦煌遗书所藏的《佛说大乘稻秆经》的注疏书。疏释分五门:(1)立所宗,谓本疏“依经中宗”,即依龙树中观派立宗;(2)明归乘,谓本疏乃菩萨乘中所摄;(3)言归分,谓此疏属十二品经中的“自说义论分”所摄;(4)辨归藏,辨此疏属论藏;(5)解释,即对经文正式注疏。注疏分两部分:先释题目,后释经文。释经文时又按照《瑜伽论》的说法,分为“总摄门”、“经之所诠”、“释句义”、“辨次第”、“答难”等五个方面。本书释意简略精要,是研究法成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查看详情>>
全一卷。唐代法成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载于阗国等之佛教历史。即于阗国第七世毗左耶讫多王时代,僧伽婆尔陀那罗汉以预言方式讲述于阗国佛教之兴废,乃至像法灭尽等事。本书仅为藏文原本之部分汉译,乃伯希和于敦煌所发现者,为研究古代西域之珍贵资料及研究西藏原本之重要参考书。 查看详情>>
又名《瑜伽师地论随听疏》、《瑜伽师地论手记》。佛典注疏。唐法成述。原著卷数不详。此疏是唐大中年间国三藏法师法成在敦煌向众僧开讲《瑜伽师地论》时的记录。听讲及笔录者有智慧山、一真、恒安、明照、洪真、谈迅、福慧、智校、索季和、法镜、法海等多人。因记录者的不同,诸本文字亦略有差异。法成是当时活动于西藏、敦煌的高僧,精通汉、藏两种语言,有著译多种。他讲解《瑜伽师地论》时除了利用汉译经论外还往往参考藏译本,因此,此疏对研究汉藏两地佛教交流、法成的思想、吐蕃统治时期及张议潮光复初年的佛教状况均有重要意义。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S.463收入第八十五卷。内容系谈迅、福慧所记《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一卷至第三十四卷之注疏。其后日本上山大峻对此有专题研究,对诸本进行整理。《随听疏》之有题记者约五十号左右,大抵为听学或抄写题记。据题记,法成开讲的地点为敦煌开元寺与龙兴寺,时间约为大中十年至十三年(856—859)。北菜25题记:“大中十二年八月二日,尚书大军发,讨番开路,四日上碛。”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本题记:“大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岁正月二十六日,沙州龙兴寺僧明照就贺跋堂,奉为皇帝陛下,宝位遐长;次为当道节度,愿无灾障。早开河路,得对圣颜。及法界苍生,同沾斯福。随听写毕。”对研究归义军初期敦煌与吐蕃、唐王朝的关系,均有重要价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