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 性别:
  • 国籍:俄罗斯
  • 出生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
  • 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诞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细木工,母亲是一个小业主的女儿。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878年因外祖父破产,只读过两年书年仅10岁的高尔基便开始自谋生活。他当过学徒、装卸工、面包工人、剧院跑龙套的。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熟悉了普通人的生活、性格。在伏尔加河的轮船上,他做个小伙计,养成了读书的爱好。1884年来到喀山,想上大学,但却进了社会大学,先后做过面包工人、码头搬运工。在这里第一次接触了革命活动,参加了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秘密学习小组。1888至1889年和1891年,他两次漫游,到过俄国许多地方,使他看到俄罗斯的落后、保守、野蛮,也看到人民的力量。1892年开始写作。1898至1899年间,三卷本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问世,使高尔基一举成名,并迅速蜚声国外。高尔基的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又有现实主义。在他的早期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等赞美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坚强个性,《鹰之歌》(1895—1899)和《海燕之歌》(1901)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大都是描写人民生活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流浪汉的小说,如《切尔卡斯》、《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等,作品表达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记述了人民的苦难和高贵品质。90年代末期,开始创作中、长篇小说。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通过两代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个阶级在俄国的历史命运,刻画了资产阶级的各类人物。福玛对本阶级的背叛,象征这个阶级的自我瓦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准备时期,高尔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社会民主工党的联系日益密切。他支持筹建《火星报》,从经济上支援革命斗争,并刻苦创作,为革命呐喊助威。这时期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三人》 (1900—1901)、剧本《小市民》(1901)、《在底层》(1902),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小说《三人》揭示了对旧制度个别人和无组织的反抗是徒劳无益的。《小市民》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冲突,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的矛盾,通过工人尼尔的形象,反映了无产阶级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决心和乐观精神。《底层》(1902)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述了被抛入社会底层的人们,尖锐地提出了他们的出路问题,批判了消极人道主义的危害,通过剧中人宣布:“人,是伟大的!”“要尊重人!”

1905至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入革命斗争,1905年夏他加入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它们表现了革命工人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向旧制度进行的不调和斗争,塑造了互不雷同的典型的工农代表人物的形象。《母亲》塑造了巴维尔及其母亲两个在无产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深刻变化,小说浸透了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小说曾受到列宁的赞扬。

两次革命之间的斯托雷平时期,高尔基侨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受波格丹诺夫等人影响,卷入派系斗争,在小说《忏悔》中宣传造神主义。列宁热情诚挚严肃的批评,使高尔基逐渐认识了错误,脱离了“前进派”集团。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夏天》、《奥克洛夫镇》及自传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在人间》等。1913年,接受列宁建议回到俄国。

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在政治思想上同列宁发生了暂短的分歧。1918年在列宁的帮助下,克服了迷误。因积极工作,积劳成疾,1921年在列宁敦促下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回国。在国外期间,写出了《文学写照》、《我的大学》、《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并开始长篇史诗《克里·萨木金的一生》的写作。但这部小说并未完成。回国后在国内旅行,为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所鼓舞,写了《苏联游记》、《英雄的故事》等反映祖国巨变的作品。20年代末至30年代,高尔基的大量特写和政论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一切保守势力的憎恨。1934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为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剧本》、《苏联文学》等作品中,在大量的讲演和书信中,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

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的作品就被介绍到中国。瞿秋白翻译了《海燕之歌》、《母亲》。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革命文艺的成长发生过巨大影响。

高尔基作品

在人间 [ 高尔基 ]

又译《人间》。自传体长篇小说。高尔基著。1914年至1915年间写成。最初发表于1915年1至12月各期《俄罗斯言论报》上。1916—1917年间首次在柏林出版单行本。中译本195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楼适夷译。1954、1956、1961年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和1977年出过汝龙的译本。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3部曲的第2部。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在阴暗暴戾的社会背景上,塑造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心地善良,满怀生活信心,探索生活出路的阿辽沙形象。描写了阿辽沙1879—1884年间的生活,表现了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11岁的阿辽沙由于家境贫穷,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备受欺凌,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辽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与人民的密切交往以及书籍的启发和教育对阿辽沙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使他抵御了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影响,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培养了他反抗黑暗社会的精神。书中还描写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及其对真理的渴求。小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好评。 查看详情>>

我的大学 [ 高尔基 ]

自传体长篇小说。高尔基著,1922年初动笔,1923年春完稿,陆续发表在1923年《红色处女地》杂志第2至4期上。胡明最早译成中文,1949年光明出版社出版,1950年光华出版社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6年、1978年和1983年出版过陆风的译本。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最后1部。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描写了1884—1888年在喀山时期社会大学的生活。16岁那年,他抱着上大学的愿望,背井离乡来到喀山。幻想破灭之后,他不得不为生存劳碌奔波。在喀山的4年中,贫民窟、码头、面包房、革命青年的秘密小组成为他的“社会大学”。同革命青年的结识使他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活动,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他那时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已经成长为积极探求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书中还描写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民粹派思潮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本书是高尔基十月革命以后完成的第1部重要作品,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评论界的普遍肯定,被称为“俄罗斯文化中的重要成果”。 查看详情>>

母亲 [ 高尔基 ]

苏联长篇小说。作者高尔基。作品通过1905年大革命前一个俄国普通工人的妻子、一个共产党员的母亲的觉醒的故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工党在领导和组织革命群众中的巨大力量以及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作品的主人公母亲尼洛芙娜,原为被贫困生活折磨得逆来顺受的妇女。丈夫酗酒死后,儿子巴维尔接触了革命真理,改变了父辈的生活态度而走上革命道路。巴维尔常常带着年轻的伙伴在家里秘密集会,接着又带领工人抗议厂主,准备罢工。母亲从儿子的勇敢行动里逐渐懂得,他们是为使人类摆脱不幸命运而进行着斗争。巴维尔在领导工人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事件中被捕,母亲冒着风险与党的地下印刷所联系,去工厂散发传单。巴维尔出狱后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在“五·一”节示威游行中面对武装警察而英勇不屈,使母亲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挑起了儿子原来担负的革命重担,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后来,她在车站被捕时,仍不放过向群众宣传的机会,表现了无产阶级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小说通过母亲尼洛芙娜及其儿子巴维尔形象的塑造,概括了二十世纪初俄国革命者的成长过程和优秀品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教育、改造人的巨大威力,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意识的普遍觉醒。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社会主义作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描绘环境时,通常是通过她的眼光看事物,从她观察的角度展示情节。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小说的叙述语言丰富多彩,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 查看详情>>

童年 [ 高尔基 ]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传记性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13年。着重叙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生活。高尔基生在俄国沙皇时代,那是一个黑暗的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他五岁时死去了父亲,度过了困难的、充满痛苦的童年。但是,苦难的生活,却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从外祖父、两个舅舅等人的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痛恨这一切。同时,他又从正直的青年工人伊凡、勤劳的老匠人格里哥里,特别是从无私的、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从小就懂得痛恨压迫和剥削,同情受折磨的劳动者,逐渐形成他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描绘出社会生活的广阔图画,反映了在社会“底层”长大的儿童的共同的不幸经历。 查看详情>>

伊则吉尔老婆子 [ 高尔基 ]

短篇小说,高尔基著,一八九五年发表在《萨马拉日报》,是高尔基早期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的代表作。高尔基对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体现在对民间传说的情节和形象的借用上。而他对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则是通过塑造具有高尚理想的新人形象来完成的。在《伊则吉尔老婆子》这篇作品中,有两个显明对立的传说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腊拉。腊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少女,从而遭到人民的惩罚和唾弃。他在人民的生活中失去了位置,在草原上游来荡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像影子一样的人。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集体主义英雄丹柯。他年轻、勇敢,对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当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燃烧着的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照亮了拯救人民的道路。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